满腹相思的上一句

在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旅中,岁时节序始为涓涓细流,终成汹涌澎湃之势。节日数量之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两个;所泽地域之广,从黄河到长江遍及。岁时节序自上古衍生,至有元一代,已经非常成熟了。1264年,忽必烈颁布圣旨条画规定:“京府州县官员……若遇天寿、冬至,各给假二日;元正、寒食,各三日;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立春、重午、立秋、重九、每旬,各给假一日。”足以见得传统节日在元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这也为元散曲中为数不少的节日散曲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姑且称之为节日散曲)。据隋树森先生《全元散曲》统计,题目中包含有节日名称的元散曲一共有近50首。其中有关元宵节的元散曲最多,共有10首。我们不妨把这类散曲本文称为元宵散曲。虽然这10首作品对于《全元散曲》4000多篇而言只是沧海一粟,但却是自成体系,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元宵散曲的独特魅力。

满腹相思的上一句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又称作元夕、上元、元夜、灯节等。《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风俗望日以杨枝插门,随杨枝所指而祭,其夕迎紫姑神以卜。”元宵节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上元”这一名称即是出自道教。汉代以前元宵佳节受到普通百姓的重视,是因为人们在这一天可以祭神,乞求神灵的保佑,这与佛教传入中土和道教的兴盛有必然的关系。

汉以后,尤其是唐宋,元宵节由祭祀神灵向娱乐大众方向发展,形式上也由单一的杨枝插门向后来的望日夜游、观灯等习俗过渡。其实在唐代,依然有不少的作品反映了元宵节祭神的习俗。然而唐代诗文小说更多的是描写上元之夜热闹灯节的情形。唐代灯之品种非常繁多,灯的制作工艺也达到非常精美的地步。《开元天宝遗事百枝灯树》载:“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原由网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宋代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中对元宵节热闹场面也有精彩的描写:“ 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馀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

元宵至元代而一变,从汉代宗教意味、唐宋娱乐功能,峰回路转,变得更加丰富,成为具有二重性特征的节日。

绿窗纱银烛梅花,有美人兮,不御铅华。妆镜羞鸾,娇眉敛翠,巧髻盘鸦。可喜娘春纤过茶,风流煞真字续麻。共饮流霞,月转西楼,不记还家。

———张可久【双调折桂令】《元夜宴集》

胡洞窄,弟兄猜,十朝半旬不上街。灯火楼台,罗绮裙钗,谁想见多才?倚朱帘红映香腮,步金莲尘污弓鞋。眉尖上空受用,心事里巧安排。来,同话小书斋。

———张可久【越调寨儿令】《元夜即事》

满腹相思的上一句

张可久 像

从上述两首张可久小令中,我们不难发现《东京梦华录》中的热闹情形。元王朝靠征战发家,作为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东征西讨,南侵北掠,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蒙元灭金,继而一举吞并南宋,在政治上完成了大一统。然正如马克思所言: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的较高的文明所征服。汉民族高度发达的文明是蒙元统治者的铁骑无法征服的,相反却征服了元朝统治者。岁时文化这股潜流在刀光剑影下继续前行,并不因朝代更替,异族入主中原而发生根本的变化。况且如前文所说,京府州县官员每逢岁时便能有一至三日不等的假期。这也说明元统治者在节日文化方面与中原的大体一致性。综上所述,可称为元代元宵散曲的第一个特征,即继承前朝传统,以娱乐为其主要目标。

我们再举张可久的一首【双调水仙子】《元夜小集》为例:

停杯献曲紫云娘,走笔成章白面郎。移宫换羽青楼上,招邀入醉乡,彩云深灯月交光。琉璃界笙歌闹,水晶宫罗绮香,一曲《霓裳》。

元夜即元宵,此小令第一二句乃是合璧对,从第三句“移宫换羽青楼上”可知紫云娘是一位青楼妓女,而白面郎当然指的是多情书生了。三四五句写在元宵月圆之夜书生与紫云娘在音乐伴奏下饮酒作乐,极写他们沉醉温柔乡。六七句同样是合璧对,以琉璃界、水晶宫、罗绮、笙歌等极富艳情的词汇铺成小山的声色之乐,最后以一曲《霓裳》作为结束。张可久一生贫困潦倒,只做过绍兴、衢州路吏等幕府小吏,“他对此当然是有苦闷,有牢骚的。然而这些苦闷牢骚在他那里并没有化为冲天怨气,而只是些淡淡的不平,只是讴歌夕阳垂钓式的隐居之乐,感叹人生无常朱颜易老因而不必为功名所拘,要载酒寻花青楼痛饮来打发日子,或者借咏史,怀古来抒发一下哀怨的心绪”。《元夜宴集》正是此类作品。

并非所有大都市民在元夜都能去青楼饮酒,但元宵的娱乐功能是可以肯定的。作为新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不管是宫廷还是//www.58yuanyou.com民间,也不管男女老少,都竞相庆祝,同时也继承了前朝观灯的习俗,“在民间,大都的市铺从十三日开始悬灯,一直至十五日或十六日”,我们不难想象在元宵节这一天大都城里的热闹劲儿,元诗人杨奂在《寻汴梁宫人语》一诗中写到:“岁岁逢元夜,金娥闹簇巾。”元宵节在元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也可就此略见一斑了。

另一方面,在许多元代人士心中,元宵节有其独特性。

元代文人的社会地位历来有“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之说,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元王朝强于武治,弱于文治,蒙元从马上得天下,却不懂得文治的重要性。虽然有元太宗窝阔台和治国大臣耶律楚材,但主张以儒治天下的朝臣毕竟是少之又少;元王朝更是有80年无科举考试之记录。因此元代文人的社会地位就可想而知了。文人大多数一生都没有入仕的机会,即使有,也只是刀笔小吏。“士无入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整个元代,文人被残酷地剥夺了济世的机会。

二是元代文人大多数是汉人,元散曲家二百多位作家中,少数民族作家只是一小部分。汉人以地域被划分为汉人和南人两种。他们都是下等臣民,在法律地位上明显弱于蒙人和色目人。元代文人在双重遭遇下,其社会地位较唐宋可谓一落千丈。“汉文人身为汉民而效力异邦,心理是不能平静的,于是避世—玩世哲学便成了镇痛剂和自我解脱的良药。”“避世—玩世”贯穿了整个元代散曲,元宵散曲也不例外。

元宵节本属于团圆节日,举家团圆,其乐无穷。但元宵节一过,新年就算过去了,自己也要踏上或谋生或求取功名www.58yuanyou.com的道路。前途未卜,生死难料。这便是元宵散曲的第二个特征:团圆忧离别。

明月镜无瑕,三五夜人物喧哗,水晶台榭烧银蜡。笙歌杳杳,金珠簇簇,灯火家家。

【幺】命文友步京华,看天涯往来车马,对景伤情诉说别离话。一番提起,数年往事,几度嗟呀。

【好观音】见一簇神仙香风飒,春娥舞绛烛笼纱。一个多俊多娇好似他,堪描画,笑吟吟重把金钗插。

【幺】行至侵云鳌峰下,却原来正是俺那娇娃。怕不待根前动问咱?人奸诈,拘钤得无半点儿风流暇。

【尾】刚道了个安置都别无话,意迟迟手捻梅花,比梦中只争在月明下。

———周文质【大石调青杏子】《元宵》

满腹相思的上一句

第一支曲【青杏子】和第三支曲【好观音】极写元宵佳节京华热闹的气氛,符合第一特征。但这两支曲子并不是此套数的重点,充其量只是铺垫。第二支和第四支曲及尾声则笔锋一转,“对景伤情诉说别离话。一番提起,数年往事,几度嗟呀”,本是兴致盎然,忽然对景伤情,想起别离,心中苦楚不已。整首散曲弥漫着浓浓的伤感之情。

喜江浙人才景物之盛,因家钱塘的曾瑞也有一首有关元宵的套数【黄钟醉花阴】《元宵忆旧》:

冻雪才消腊梅谢,却早击碎泥牛应节,柳眼吐些些。时序相催,斗把鳌山结。

【喜迁莺】畅豪奢,听鼓吹喧天那欢悦。好教我心如刀切,泪珠儿搵不迭,哭的似痴呆。自从别后,这满腹相思何处说。流痛血,瑶琴怎续,玉簪难接。

【出队子】想当初时节,那浓欢怎弃舍。新愁装满太平车,旧恨常堆几万叠,若负德辜恩天地折。

【神仗儿】这些时情诗倦写,和音书断绝。斜月笼明,残灯半灭。恨檐马玎当,怨塞鸿凄切。猛然间想起多娇,那愁闷,怎拦截。

【挂金索】业缘心肠,那烦恼何时彻。对景伤情,怎捱如年夜。灯火阑珊,似万朵金莲谢。车马便阗,赛一火鸳鸯社。

【随尾】见他人两口儿家携着手看灯夜,教俺怎生不感叹伤嗟。尚想俺去年的那人何处也。

曾瑞“听鼓吹喧天那欢悦。好教我心如刀切,泪珠儿搵不迭,哭的似痴呆。自从别后,这满腹相思何处说。”鼓吹喧天本是热闹非凡,但对于主人公而言,此时想到的恰恰是离别的伤痛。中国古话“乐极生悲”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主人公与“去年的那人”分隔两地,音书断绝,“新愁”“旧恨”一起涌上心头。曾瑞不愧是擅长写男女相思的行家里手,把主人公身处元宵佳节复杂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这以前有关元宵的诗词是很少有如此“满腹相思”之作的。

元代文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既不属于蒙元统治者,又不屑于与贩夫走卒之辈为伍,饱读诗书却不能借此治国平天下,心中的苦楚恐怕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明白。有学者认为科举不行把元代文人与普通民众的心拉在一起,他们才有机会与普通下层百姓接触。此言甚是。元代文人“避世—玩世”思想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大量“平民化”散曲的诞生。但同时文人毕竟是文人,他们不可能完全与普通下层百姓打成一片。在喧嚣过后,文人还在秉烛沉思;在热闹的元宵节,心中的离情别绪汹涌澎湃:

绿柳凋残,黄花放彻。塞雁声悲,寒蛩韵切。旧恨千般,新愁万叠。正美满,忍间别。雨歇云收,花残月缺。

【紫花儿序】摘楞的瑶琴弦断,不通的井坠银瓶,吉丁的碧玉簪折。音书难寄,去路遥赊。伤嗟,目断云山千万叠。最苦是离别,鸳被空舒,凤枕虚设。

【金蕉叶】那的是情牵恨惹,那的是肠荒腹热。怕的是纱窗外风飘败叶,又听的铁马儿丁当韵切。

【调笑令】把眉峰暗结,最苦是离别,不烦恼除非心似铁。冷清清捱落西原由网楼月,又听得戍楼上画角呜噎。奏《梅花》数声砧韵切,业心肠越不宁贴。

【秃厮儿】正欢悦谁知间别,才美满又早离别。俺两个云期雨约难弃舍,似团圆一轮月,被云遮。

【圣药王】好教我愁万结,恨万叠,满怀愁闷对谁说。成间别,时运拙,气长吁多似篆烟斜,和绛蜡也啼血。

【鬼三台】也是我前生业,今世里填还彻,一寸愁肠千万结。想啼痕一点点尽成血,越教人哽噎。本待要宁宁帖帖刚睡些,怎禁那啾啾唧唧蛩韵切。觉来时宝鼎烟消,铜壶漏绝。

【紫花儿序】惊好梦几声儿寒雁,伴人愁的一点孤灯,照离情半窗残月。临歧执手,不忍分别。只待稳步蟾宫将仙桂折,到如今暮秋时节。他只待金榜名标,那里问玉箫声绝。

【尾】受凄惶甚识分明夜,把捱过的凄凉记者。来时节一句句向枕头儿上言,一星星向被窝儿里说。

———无名氏【越调斗鹌鹑】《元宵原由网

离别的凄楚可见一斑!

岁时节序的历史延续性让我们在今天还能“邂逅”千年前的风貌,我们才得以了解祖先的风俗习惯。而在这同时,一个时代的具体历史又决定了这个时代的某些东西与前代的截然不同性。元宵散曲在元代特有的时代背景下反映了这个朝代的某些特征和元代文人某些共有的遭遇。

满腹相思的上一句

周诗高《满腹相思何处说——论元代元宵散曲》,《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中国历史评论编辑部

本期编辑:尹晓龙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满腹相思的上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8592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