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旧来传的上一句

临近年关,家家户户都在准备过节,大江南北的风俗各不相同,远在塞北的包头、江南之地南京、天府之国成都三地都有三地的特色,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吧~

包头

垒旺火

风俗旧来传的上一句

垒旺火,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特有的风俗,有“旺火烧起来,财源滚滚来”之说。

烧旺火,主要是在除夕时。除夕夜,伴随着新年钟声敲响,包头市大街小巷骤然鞭炮齐鸣,一个个塔形火堆全www.58yuanyou.com部吐出长长的火舌。大人小孩喜气洋洋,围着火堆祈福,互祝来年好运,吉祥如意。火堆烧得特别旺,就会在新的一年里交好运。

要烧出红红火火的年,就要先垒旺火。垒塔堆很讲究,从底座往上垒,一层层逐渐缩小,到顶部用一小块炭盖顶。中间空的部分填满大小长短适中的劈柴,风口上填塞豆桔之类作为引火柴。塔堆上贴有大红字条,上面写着“吉祥如意”“兴旺发达”等吉利话。相传谁家

垒旺火的第一步,就是要挑选好大小适合的煤。第二步。就是要按照磨具对煤炭进行砍凿。这样就可以按层摆放。第三步,把旺火垒好后依次给每块煤标上编号,运走后就可以轻松再垒起来。最后,给垒好的旺火穿上“旺气冲天”的外衣。这样就可以在春节垒出满意的旺火了。

成都

生活在天府之国的人们,代代相传着很多民谣古话儿,有些是对神灵的mZDvMN敬畏,有些是对来来的期望,有些更是人生经验的积累……这些特色的语言和习俗,往往围绕着中国的传统新年,集中体现了“成都市的年文化”。

风俗旧来传的上一句

“胡萝卜,悯悯甜,看到看到要过年”

成都的年味从腊月就开始了,而胡萝卜变成了进人腊月的标志。胡萝卜的成熟时间是农历十一月,普遍进人老百姓餐桌

上的时间是农历十二月,也就是腊月。这句童谣在成都人的口中流传了上百年,意思就是告诉那些爱过年的小孩子,吃到甜甜的红萝原由网卜,离过年就不远了。

“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淅淅拉拉二十三”

从腊八开始就算正式进入过年的时段了,这一天成都的腊八粥通常会煮得非常浓稠,据说这是为了“拖时间”。

在过去浓稠的粥喝不完可以添水再煮,直到过了几天后变稀喝完,也就接近小年了。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

一素一荤是这两天的饮食特点,据说老一辈成都人非常讲究,先吃素再吃肉。如今年轻人吃肉已经不稀罕了,但这样的传统则有“珍惜生活”的深意。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鸡取“吉祥”的意思,发取“发财”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出,很多民谣不仅仅是为了押韵,其中有着成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到了二十九这天蒸馒头,馒也取“圆满”的意思,说的是一年到头非常圆满,就等三十晚上过个好年了。

南京

南京这样的古都城市并不缺少文化气息,只不过建筑的一砖一瓦很可能只属于某个朝代,而土著的一言一行才能体现这个城市真正的文化内涵。老南京人言行统一的时候必然是传统节日到来的时候,他们“言”的是流传下来的民谣俗语,“行”的是几辈人传承的经验。

风俗旧来传的上一句

“小娃儿小娃儿你别馋﹐过了腊八是三十晚。腊八粥喝一碗儿,噼里啪啦鞭炮响。”

老南京人很在意腊八粥“熬”的时间。据说最早的时候为了逗小孩,大人们把粥熬得特别香、特别久,直到孩子馋得流口水才盛出来,等候越久,孩子们就会感觉腊八粥越好喝越解馋。后来演变成“熬出头,熬粥时间长,好日子就长”的说法。

“腊月二十三,家家乱拾翻”、“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要祭灶王、吃灶糖,老南京人会在这天前后大扫除,据说把家翻个底朝天的家庭都不在少数。老南京城北在这天还有特别的讲究,因为这里的居民很多是“外省来宁者”,所以有“腊月二十三送灶主祭不用妇人”的独特习俗。

“三十晚上锤皂角——瞎忙。”

这是老南京人//www.58yuanyou.com用来忆苦思甜的歇后语,因为只有老南京人记得旧社会大年三十原由网叫“年关”,富人过年穷人过关,富人在这一天忙着吃喝,穷人没事干只能拿皂角来捶打,做出忙活的样子。所以,老南京人更珍惜如今过年老百姓过好日子的景象。

“头戴乌纱,身穿红袍,套上假面具,手捧大元宝。”

正月初五南京有跳财神的习俗。多是穷人化妆成财神,拿着金纸做的元宝站在店面门口做往里扔的样子,老板不会拒绝“财神”给自己扔元宝,也会回一些喜钱。

内容摘选自

《包头城事绘》

《成都城事绘》

《南京城事绘》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风俗旧来传的上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7459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