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炉英才上一句

天炉英才上一句

01

李倓(tn)(?—757年),唐肃宗李亨第三子,母为张宫人,天宝年间被封为建宁王。一个堂堂王子,连个出生时间都没有详细记载来看,显然不够历史分量。但他的确是一个有才略有胆识的王子。

虽然他在历史上只是留下了惊鸿一瞥,但那是无比绚丽的一瞥。他的惊艳表现是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关键时刻。

天炉英才上一句

02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势头很猛,PXHRRijkq官军则一路败北。等潼关一失守,长安就指日可待了。唐玄宗自知长安城是守不住了,于是率领皇族逃往成都。当时是仓皇出逃,这个乱劲可想而知。

在逃亡的途中,李倓和宦官李辅国向其父,也就是太子李亨劝谏。他首先自己分析了当时原由网的形势,并制定出今后的战略目标。

天炉英才上一句

他向父亲进谏到:“逆胡犯阙,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兴复!今殿下从至尊入原由网蜀,若贼兵烧绝栈道,则中原之地拱手授贼矣。人情既离,不可复合,虽欲复至此,其可得乎!不如收西北守边之兵,召郭、李于河北,与之并力东讨逆贼,克复二京,削平四海,使社稷危而复安,宗庙毁而更存,扫除宫禁以迎至尊,岂非孝之大者乎!何必区区温情,为儿女之恋乎!”

一席话说得条理清晰,慷慨激昂,震耳发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太子李亨终于没有随唐玄宗西进四川,而是率兵北上,来到灵武。不久就在灵武称帝,建立了新政权。

天炉英才上一句

03

李倓并不是光说不练的主。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倓以骁骑数百从,每接战,常身先,血殷袂,不告也。”(《新唐书》)“渡渭,一日百战。倓自选骁骑数百卫从,每苍黄颠沛之际,血战在前。”(《旧唐书》)每次战斗,他都身先士卒,即使鲜血染透了战袍也隐瞒起来,继续参加战斗。他多次击溃盘踞关中的叛军,为官军收复失地立下卓越功勋。

天炉英才上一句

但就这样一位扶大厦于将倾的英雄,一颗照亮了混沌局势的新星,本应有着大好的前程皇子,却在很年轻的时候走向了陨落。原因是李倓为人正直,“性忠謇”,为皇妃张良娣和宦官李辅国所不容。

李辅国、张良娣二人诬陷李倓“郁郁有异志”,欲谋害其兄广平王李豫,肃宗听信谗言,无脑地将其赐死。

天炉英才上一句

04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冤杀,后来李泌问及此事,唐肃宗自己后悔的叹道:“事已尔,末耐何!”人都死成骨头了,我又能怎么办呢。现在来分析他当时的情况,只能用天妒英才四个字来形容了。

广平王李豫和弟弟的关系一直很亲密。他当时远在千里之外,后来才得知弟弟被亲爹给杀了,那可真是哭惨了。他继承皇位后,对弟弟封了又封,后来更是直接追封成了皇帝,甚至怕弟弟寂寞,还赐了冥婚。PXHRRijkq唐代宗在诏书中称李倓“降志尊贤,高才好学,艺文博洽,智略宏通”,一个能力出众、胸怀家国又文武全才的皇子形象跃然纸上。

天炉英才上一句

05

结语:史书上的记载,“建宁恨不得兵权,颇畜异志。”肃宗听后大怒,赐倓死。这个结论经不住推敲,完全缺乏说服力。

试想,当时安史之乱朝廷和叛军还正在激烈的交锋中,李倓和叛军的战斗每日都在进行,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谋害广平王李豫?唐肃宗也不会这么容易相信那些谗言的。

天炉英才上一句

真实的可能应该是这样子,是为了今后的江山永固,不要再出现兄弟内讧的惨剧发生。因为正统的传位是要传给长子。唐肃宗的长子李豫虽然也有些才能,但在大勇大略的李倓面前,只能是“米粒之珠,也放光华。”他们之间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李亨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怕李倓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立下不世之功,那时就是他自己没有这些想法,跟他一起干的众将士也不会善罢甘休的,莫不如趁其还没有成气候PXHRRijkq,来个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样以后就一劳永逸了。不会出现太祖爷爷李世民弑兄逼父的情况,也不会出现父亲唐玄宗功高盖主,抢班夺权的那种情况。所以下定决心,赐才华横溢的李倓早日走入地下,免得日后麻烦。

天炉英才上一句

唐肃宗毁了一个英才,但是这没有办法。谁让中国古代历来是嫡长子继承皇位,以成大统,并不是以才能来论继承权呀!也怪李倓,谁让你不早点从娘肚子里爬出来呢?否则,以你的能力和魅力,日后登上大位,使大唐从低谷再次达到高峰也未可知呢。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对于这个结局只能留待后人唏嘘感叹了。

参考资料: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天炉英才上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6974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