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中华的前一句

振兴中华的前一句

金元浦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于《习近平用典》,我有四句话想送给大家。

第一句,叫做国学选粹。国学在今天经常被用到,所以它是活的。第二句,叫做官员必读。要做官,要做公务员,要做各级领导,就要读《习近平用典》。第三句,叫做家教训典。《习近平用典》是一本很好的家教训典,它讲得很清楚,是一本“面对现实”的国学。第四句,叫做修身必备。我们都知道,儒学里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就是要培养扎实的国学底蕴,成为一个懂得中国文化、继承中国文化典籍的人,成为一个有着深厚修养的人。这叫“修身”。这本书合起来是四句话——国学选萃、官员必读、家教训典、修身必备。

一、为什么推崇传统文化?

在2014年的APEC会议上,习总书记和彭丽媛女士给各经济体领导人送了三件国礼。第一件是《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瓶子的谐音是取和平、长久的寓意。还有两件是彭丽媛送给外国领导人夫人的,一个是《繁华》手包套装,还一个是《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由银丝编成的果盘。这些都是我们讲的古代文化。

为什么今天要讲古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有着十分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当然也承续了封建时代的很多糟粕。2000年的封建文明带给我们什么?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饱受贫穷、困苦、落后、挨打,领土遭受了世界列强的分割,中国经历了所谓“东亚病夫”的历史时期。所以,从魏源的《海国图志》开始,从林则徐虎门销烟开始,中国人就有振兴中华、复国兴邦的中国梦。但是,那时候总体的方向是向西方学习,后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那么今天回过头来看,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更新、更高的认识。

习总书记怎么说?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他说:“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习总书记提出,中华文化塑造了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那么,习总书记为什么提出要恢复中华传统文化的崇高地位?因为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了许多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习总书记明确提出,“在确立人类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方面,中华文化有其优长之处。”这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中国文化说到底是以家族为中心、以整个族群为中心的血缘家族文化。在这点上,我们和西方世界完全不一样。在西方世界,邻里之间不怎么来往,以个体为核心,每个人都有极高的所谓的自由价值。但是在中国不一样,我们是有着非常重要的血缘关系的家族、家庭联系的,整个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血缘连通,是血缘种族联系在一起的文化。所以,中国人怎样解释“国家”?叫做“家国”。就是有家,才有国。今天我们还有歌词是这么写的,这与中国文化最核心的东西是一致的。

习总书记讲,中华文化中包含了人类共同遵循的一些普遍性价值,一些生存的智慧,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这些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深入地探讨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所有人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我们每天都要做什么?要刨地种菜,要建工厂,要搞物质,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第二个解决什么呢?第二是解决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人一定是在社会中生活的,任何人脱离了社会都是不可能生存的。在夫妻关系中,在同事关系中,在朋友关系中,在社会班组里,在一个公司里,在一个组织里,人都存在于种种的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第三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其中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整个社会的构成,以及风俗习惯等。

其实在这三者之后还有一个——人与自身的关系,就是人与自身的精神、思想、修为、观念、价值、人生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习总书记说,这些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他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博大精深的见解,为我们留下了特别宝贵的财富,智慧的光芒穿透了历史。这就是老一辈的理论家、思想家——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包括法家、阴阳家、兵家等,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起来的非常深厚的思想。中华文化确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习总书记讲,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同时他又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我国建党90多年里,习近平总书记是第一个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几最”的。习总书记认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发展动力,蕴含了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总书记讲,古人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还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已经变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中一种非常深厚的基本精神。也就是说,为老百姓、为民族我可以粉身碎骨、死而后已,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二、国学如何运用于国际交往

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上,习总书记在演讲中引用了几条中国传统文化。一是“以和为贵”,二是“协和万邦”,三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他说,中国最需要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任何动荡和战争都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自古就崇尚“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四海之内皆兄弟”等思想。

(一)以和为贵

“和为贵”出自哪里?出自孔子的《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要有礼,礼是一个制度,礼制的应用以“和谐”为要点,所以古代的先王之道,正是因为以礼治国才是美的,才是好的。所以,不管大事小事,我们都要遵照礼的规定来操作、来施行。礼制的规定很完备,但是在现实运用中并不是每一条都要照章施行,还是要灵活的,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取舍,遵照和谐的宗旨来实现和谐的目的。我们并不是以礼来节制人的思想和行为,这也是不可行的。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是非常厉害的。女人要遵从“三从四德”,社会上存在三座封建主义“大山”。封建主义的重压让老百姓、让整个社会一直处在凝固的状态。但是最早孔子谈礼制时,谈三纲五常时,他并没有像后人谈三纲五常时那么严格。他说,我们是要有“礼”,但有“礼”是为了什么?我们建立“礼”的规矩,人与人之间要以和为贵,在发展过程中也要以和为贵。过去孔子讲什么呢?讲“克己复礼”。他要复周公之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符合“礼”的一切都不能做。他当时也说,按照“礼”做是美的,是好的,但也可以不用每一条都照章办,要有点灵活性。所以孔子说“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就是要灵活处理。

(二)协和万邦

“协和万邦”出自《尚书》。《尚书》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经典,像《周易》等都是从《尚书》中汲取资源。《尚书尧典》中讲,“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讲得特别有意思。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将最美好的德行发扬起来,美好的德行展开了,那么九族之间、家族里头就是和睦的。如果家族里已经很和睦了,那么家族在整体上就会影响到百姓。百姓都明白了,都觉得很好了,那么扩大到国家,就是“协和万邦”,即国与国之间都要相互协调。当然,那个时候的国与国主要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诸侯国,比如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秦几国。

今天,“协和万邦”用来指什么?用来指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关系。最近我们在讲“一带一路”,讲亚投行。英国、tkQpMxY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纷纷加入了亚投行。目前,亚投行意向参加成员数已增至50个。这其实就是我们采取的“协和万邦”政策。我们愿意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出力,从而赢得一个世界和平的共赢局面。

(三)四海之内皆兄弟

“四海之内皆兄弟”出自《论语颜渊》。这段是这么说的。孔子的弟子司马牛很忧伤,他说:“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师兄子夏就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那么“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是谁说的?还是从《论语》中得来的。原文是“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司马牛觉得别人都有兄弟,就我没有,我是独子。子夏说,我听说人的生死是由命运主宰的,富贵是由老天爷决定的。君子做事严谨认真,不要出差错,与人交往要恭敬有礼,那么普天下不都是兄弟吗?

要知道,今天的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但在古代,兄弟姐妹是很多的,每家都有家族史。有意思的是,这句“四海之内皆兄弟”被运用到了很多地方。大家知道,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曾被翻译成多个英文版本,不下几十种,其中有一个版本把《水浒传》翻译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叫“和合”。过去,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很多概括,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指出“和”就是“和合”,就是和谐,就是中和。他说这种“贵和上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这个理念包括自然与社会要和谐,要“天人合一”;个体与群体要和谐,要“以天合天”。还有“贵和尚中”“执两用中”。这种宽容的品格就是我们民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想。

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正是在于这种伟大的和谐思想。这种思想和西方人不一样。我们知道,在西方文化中有一个和中国文化非常不同的地方,叫做对立统一。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西方人“非此即彼”,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他们用主客两分的方式来解释一切事物。但是中国文化不是这样简单来看的,中国文化叫做“执两用中”“贵和尚中”。“中”就是我们过去讲的中庸之道。实际上,中国的中庸之道有它特别的悠长之处,中庸之道是要了解各个方面,各个方面都要提出自己的要求,在要求之中进行一种协同了解,互相做出让步,然后找到一个都能接受的理解方式。今天,中国作为世界上的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这个思想也是我们对待其他国家的一种基本方式。

在2014年5月的国际友好大会上,习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就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迫别人去做。在19世纪西方世界的整体发展中,西方的哲学家们对这句话最//www.58yuanyou.com为认可。比如,费尔巴哈曾经说过,我认为在中国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路是最好的,最值得我们推崇的。在西方,还有像莱布尼茨、黑格尔等很多人都对中国文化充满尊崇和敬意。包括大家熟知的小说家、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曾撰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并火烧圆明园,替中国人民发出愤怒的声音。他说,有一天,有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这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伟大的和谐思想是有着深刻认识的。回过头来讲,这种“和”与“和合”的理念就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种思路和想法,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所在。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天人合一”“以天合天”的和谐自然观,就是说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

中国人和西方人体育观念的不同。就拿锻炼身体来讲,中国人并不是非要把肌肉练成那么大的块,并不是非要把自己搞成一个最强运动者。早在中国古代,就有五禽戏、太极等强身健体的运动。以前,西方老是瞧不上中国的太极,结果有一场比赛,中国的太极大师给了西方拳击高手狠狠的一击。你会看到中国文化以柔克刚的方式,以柔克刚的魅力。太极不同于西方的拳击或举重,要练出肌肉线条,太极在整体上是和中医结合在一起的。通过练太极,能够打通五脏六腑、疏通经络,相互之间能够达到一种非常合理的生理状态。这样一种状态是祛病的根本,是健康长寿的方式。所谓“治未病”,就是没得病的时候去治病,这种思想是中医防治理论的核心。

那么我们也会看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政通人和”的政治观,“和为贵”的人际关系。有一个商业信条叫什么?——和气生财。做生意讲究“和气生财”。哲学上叫“贵和尚中”,国际关系上叫“协和万邦,善邻怀远”。这些在中华文化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思路和想法。当然除此之外,还有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习总书记为什么要谈中国传统文化?他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所以我们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种独特的民族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留存下去。

2014年9月,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讲话。他向世界发出了如何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声音、中国理解、中国思想,以及中国精神,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三、从敬民爱民看总书记是如何用典的

下面结合《习近平用典》,我们来看一看,总书记是如何用典的。

很多人对“爱民”有一个错觉,叫做“自上而下”。认为我在上,你在下,我是老百姓的父母官。习总书记不是,他是敬民,他认为对老百姓要十分崇敬。他说,党的根基是人民,血脉是人民,力量是人民。也就是说,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定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所以习总书记对老百姓是非常关怀的。1969年,年仅16岁的习近平到陕北梁家河村插队,后来成为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在那里,他经历了中国最底层老百姓的生活,也让他产生了与百姓之间血肉相连的情感。

前些日子,习总书记带夫人彭丽媛去了陕北,他在陕北向人介绍彭丽媛时,用陕北话说“这是我的婆姨”,意思就是“这是我的老婆”。可以看出,他对老百姓的态度十分真切。当年,他带领梁家河村老百姓做了陕西第一个,也是全国第一个沼气井,让大家用上了沼气来做饭,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

在群众路线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他说“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不”字同“否”,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在水中可以照见自己的样子,在民众中可以看出政治治理的状况。所以历朝历代的帝王,像唐玄宗、唐高宗,都谈这个问题。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谈到百姓与皇帝的关系,认为君民是一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关系。所以,人们常把老百姓比作载舟的水,同时也比喻为哺育种子的土地。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要播下去,成长起来,所以人民就是土地。

《习近平用典》敬民篇中讲,“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这句话出自《史记殷本记》。殷朝就是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第二个朝代。商朝的开国君主叫商汤,也就是成汤。公元前1620年,成汤征讨了不祭祀祖神的诸侯葛伯,为什么?因为他没有礼,不合乎礼仪,所以成汤就要征讨他。成汤对后来的贤相伊尹说:“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这里的“不”字,同“否”。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是说你看见水,自己的形象就显现出来了。从老百姓的精神面貌就可以知道,这个国家治理好了没有。伊尹就说:“明哉!言能听,道乃进。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成汤就说:“汝不能敬命,予大罚殛之,无有攸赦。”这段话的意思说得非常清楚。一个人,一个官员,从水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像,官员从老百姓身上可以看到国家治理的情况,叫做以民情为镜,这就是最早可查证的镜子论。后来,成汤的镜子论为历代的统治阶级所接受。

《诗经大雅》中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大戴礼记保傅》中也有谈到“明镜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用镜子做什么呢?是为了看清自己的面容,研究古事是为了知晓今天的时势。把过去当作一面镜子,你就知道今天是什么情形了。唐太宗李世民将镜子论进一步发扬光大。他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一个好的皇帝怎么样来防止自己犯错呢?要做到三个方面,有三面镜子。一面镜子是“以铜为鉴,可正衣冠”,对着镜子,可以整理好服饰穿戴;一面镜子是“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参照历史,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落;一面镜子是“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老百姓为鉴,以一些敢于直言之士为镜,我就可以看清得失,可以了解自己做得怎么样。所以我们讲的“洗洗澡,正衣冠”,这些说法是有深厚的古代文化底蕴的,是有历史典故的。

下一个典故我们来谈这一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这是习近平去检查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情况时的讲话。他在不同的场合都说过“心无百姓莫为官”,即心里头没有百姓,就别做官了。为官一任,就一定要造福一方,手握公权力,就要为老百姓办事,否则老百姓为什么选你做官呢?民生不是抽象空洞的理念,应该落实在为群众实实在在谋利益上。

所以习总书记经常引用这两句“心无百姓莫为官”“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做官确实很辛苦,辛苦是为了什么呢?——“但愿苍生俱饱暖”。老百姓吃饱穿暖,就是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愿望。因此,作为一个官员,天下大事必须要做细,要细细地来承担。

这两句话出自明代政治家于谦的《咏煤炭》。大家都知道于谦的《石灰吟》,其实《咏煤炭》也写得非常好。于谦是明代的忠臣,后来遭人诬陷被杀。他在《咏煤炭》中写到,“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他用了煤炭的形象自喻,托物言志,表达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气节。“鼎彝元赖生成力”。所谓“鼎彝”,鼎是大方鼎,比如司母戊鼎。大方鼎和各种各样的鼎是用来做什么的?是祭祀先祖的祭器。他用祭器来表达对亡国的忠诚。

古人认为煤炭是由铁石变成的,所以于谦以此表达自己坚贞不变的决心。最后两句是于谦的内心独白——“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所有的老百姓能吃饱暖,我作为像煤炭这样的人,为官一任要做这样的事。

习总书记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在讲话中引用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后面这两句是最值得称道的,什么意思?就是讲县官、县吏都是小官,但是小官是基层干部,有大作用。

习总书记特意给市、县委书记们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是上联。他说,我们得到一个官职不要觉得荣耀得不得了,官失掉了也不要觉得屈辱,也不要说哪一个官是没用的,地方上全要靠官来治理。下联谈到“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对联是古代封建社会的官吏们做的。习近平说,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共产党人难道还不如过去的封建官吏吗?他说,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有更高的境界,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别老是想级别,这不好。

这首诗出自郑板桥,但诗中的典故被习近平用得很好。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当过几天官,但是他做官做得不好,因为他tkQpMxY独立不羁的性格受不了官场的约束。郑板桥在潍县做知县时,曾经画了一幅画,作了一首题画诗,赠给了属吏山东巡抚包括。这幅画创作于乾隆十八年,当时山东大涝,特别是潍县,受了大灾,可以说是饿殍遍野。当时,郑板桥做县令,他下令大兴修筑。他说,公家的钱不能随便发给大家,我就做点工程,没饭吃的人都到这来做工程,我给你饭吃。所以,远近的饥民就都来了。当时有人向郑板桥提出,你应该先上报朝廷,郑板桥断然拒绝,说:“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什么意思?打个报告,转来转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批下来,这些人都饿死了。出了问题我顶着,,上面有谴责我来认。

这首诗的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用到了竹。大家知道,郑板桥是画竹的高手,寥寥两笔就画出来了。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竹子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个文化内涵就是竹子高洁、有节。竹子是一节一节的,竹子有节,这个“节”字被拿来形容一个人要有气节、有节操。还有一条,竹子是中空的,叫“虚怀”。那么“虚怀若谷”是竹子的本性,中间空,所以能容纳万物。

郑板桥画完竹总要写上几笔题诗。他就说“衙斋卧听萧萧竹”,在衙门里我住的地方,躺着能听见竹叶的声音。这句诗中,一个“听”字,就能看出作者忧心如焚。外面遭了大灾,他难以入睡、夜不成寐。“疑是民间疾苦声”,竹子在风中飒飒作响,好像老百姓痛苦的声音,声声入耳。“些小吾曹州县吏”,像我们这样小小的州官、县官。“些小”就是微tkQpMxY小的意思,“吾曹”就是我辈、我们这些人,包括巡抚。“一枝一叶总关情”,实际上讲的是风吹得竹子飒飒作响,就好像老百姓在向我们哭诉,老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让我情何以堪啊。

所以,习近平这一句典故用得非常好,“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四、如何治国、如何为政?——先立官德

习近平经常讲,国家治理千头万绪,我们要深化改革。深化改革需要什么样的思维?“要有木秀于林的骄傲”。这是什么意思?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一棵树长得太高了,风一来,马上就先把它折断;河边的岩石,出来的那一块,水流每天都拍打着它。中国人是讲究平均的,在很多方面是不允许人们出头的,所以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人要出头,会怎么样?枪打出头鸟。

习近平认为,我们就要有一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烦恼。你要做官,就要知道你出头了,大家对你要求很高。你是官,是干部,就要承担这种烦恼,既要有登高望远的豪情,也要有为山九仞的压力。“登泰岳而晓天下”,登顶泰山了,天下都在我的胸中,但是“为山九仞”,这么大一座山压在心上,也会有压力。

所以有人感慨,当今中国正面临着绕不开、躲不过的惊险一跳。如今经济下行,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处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很多人提出这是惊险一跳。有些方面做得比较好,比如反腐,我们揪出来几十个省部级以上官员,很多国家级的大毛贼、大贪污犯被揪了出来。

当前,我国确实面临一个非常惊险的历史转折。贪污腐败风行,社会整体上贫富分化问题非常之多,处在经济下滑的转折关口。随着过去的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我们作为世界加工厂的优势已经不再,珠三角很多地方的工业制造业已经转到越南或者其他的东南亚国家去了。但是面对这一系列的困难与危险,我们能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救国之心看出,我们是能够经受住这种考验的。他用一种系统的把握、深入的思考来统筹。

在为政方面,习总书记谈到,“谈安危,论治乱,道时机,讲大局,明根本,抓重点”。我们看一看他怎么讲为政,怎么讲治理。他说,“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习近平当省委书记时,他在《之江新语》里说,“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这句话后来被他多次引用。李克强总理也谈过,当官就别想着发财,要发财别来当官。这是一些基本的认识。

习总书记提出“八项规定”等一系列的规定,为官要注重修身立德,为官要清廉。历史上,政治清廉的士大夫终身都恪守“政者,正也”的准则。人生,身正不怕影子斜,都是这样一种形象。历史上,很多人留下了这样一些重要的思想。所以总书记在引用的时候说,要发挥自身的模范作用,人格魅力。现在有很多官员都是,口号叫得很响,背后被万人骂,别人对他指指点点。当然,这种官员大都被揪出来了。“政者,正也”,就是政治政府,要从政。

“政者,正也”还是来源于《论语》。孔子有个学原由网生叫季康子,季康子要为政,于是就向孔子请教怎么样为政,怎么样从政。因为孔子学生很多,有的做生意,有的做学术,也是非常非常得勤俭,在学术上造诣很高。《论语》中提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实际上,季康子是一个官员,是鲁国的大夫,孔子是做什么呢?孔子那个时候叫“戚戚皇皇”“周游列国”“摇唇鼓舌”,游走在十四国之间,到处宣传他的理想,这个理想就是克己复礼。这样一种为政的方式,并没有为当时大多数人所接受,所以孔子做官也只做过大司寇,官不大,做官时间也很短,自己的理念还难以真正实现。那么季康子是官员,也是孔子的学生,官员请教孔子,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政治,就是先要端正,自己要做得正,你带头做正了,下面的人谁还敢不端正呢?

当然,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有的人是台上正得不得了,台下做尽坏事没人知道。孔子还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论语子录》中,孔子提出,你一个人,你的身体,你的形象是端正的,为政是非常正面的,一直是正能量的,那么即使你没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你去做。“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你自己做不到,总是要求手下人做到,那是瞎扯,实现不了。“虽令不从”,大家不听你的,不愿意听你的,因为你自己行为不端,又怎么能够让老百姓听你的呢?所以有时候自身行为不端,即使三令五申,老百姓也不听你的。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以身作则,最简单的。

其实关于以身作则,历史上还有其他典故。后来,司马迁在评价西汉将军李广时,也用了孔子的这段话。他说,《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就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什么呢?就是说,一个人像桃树和李树一样,他们美丽,他们好,是不会说话的。他好,下面就有人来到这里,就自然踏出小路来,所以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对“对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最佳诠释。这些话大家也会多次听到,平时的生活中也都会听到。

说到底,作为端正的人,我们还要立德,要修身,要使自己更高尚,要有正能量,有这样一种愿望。领导干部要立德,就要“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这是习近平引用到。你自己心不正,你自己没有身先士卒,没有以身作则,那么你就做不成;只有有了一个端正的形象,心是正的,然后才能为政于天下,你的政令才能通行于天下,才可以从事政治。这里谈的是官德

为官箴言三十三条

南宋时期,吕本中写了一个《官箴》,为官就要有那种必须有的座右铭。这是箴言。

《官箴》有三十三条,概括起来叫做“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当然,这个东西也可以拿来形容做人,不仅是为官之法了,也可作为人之法,要曰清、曰慎、曰勤。

习近平在给浙江省委做工作报告时,引用了这个典故。“清”是什么?就是清廉、公正廉洁、两袖清风。“慎”是什么?就是谨慎、慎重,要考虑周密,要谨言慎行。“勤”是什么?就是要勤勉、勤奋、勤政,刻苦上进。现在很多人懒政、怠政,懒政是勤政的反面,勤政就是勤恳努力地去工作。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就要靠一种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为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忘我奉献,真正做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习总书记说,能否做一个干干净净的人,能够干干净净的干事,这是每一位领导干部面临的重大考验,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要清、要慎、要勤。这里头包含了一种官员的基本道德、公仆意识、自我反省意识,同时有法治,也有民主的意识。

我们知道诗人做官做不成,像郑板桥和陶渊明,这两人都是做官做得不好,但是实际上也有很多人,比如苏轼,还有唐代、宋代的一些大的艺术家、文学家都做了官,但是做官不能太离谱,要懂做官。比方说,苏轼搞改革时就不太理解,和王安石有很多的对立。而王安石和他都是写诗写得极好的大家,但是在做官上就不一样。但也不能像李白那样。李白诗写得好不好?诗写得好,但做官做不成。他一生其实是想做官的,听说皇帝要召见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不是埋在土里的那种人,天生我材必有用,他是这种豪迈。但是,什么事他也做不了,真正的政治上的韬略还差好多,什么“天子呼来不上船”,还要高力士脱靴等,他这个官当然是做不好的,诗人气太重的人还真是做不成。不管是五柳先生陶渊明,还是画竹的竹圣郑板桥,都是这样。

吕本中是南宋诗人,官做到了中书舍人,所以他就写了《官箴》,做官有三十三条。第一条叫做“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他说这三条就是清廉、谨慎、勤勉,遵守这三条法则可以保住官位,可以远离耻辱,也可以得到上司的赏识,得到下属的拥戴。《官箴》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被称为:“故此书多阅历有得之言,可以见诸实事”。什么意思呢?《官箴》真的是经过了人生的磨炼而提炼出来的,后世的发展、人们在官场上的起起伏伏,都可以证明。到了近代也经过了验证。比如梁启超,他在《新民说》第五节《论公德》中说:“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这是做官的底线,也是做官的高线,为什么?只要这么去做,官位肯定保住了。你自己首先清廉,不贪污,不贪图小利,同时非常谨慎,做事谨言慎行,并且非常勤勉,非常努力,这个官就保住了长远。

五、修身,首先在于个体的修养

“修身”与官德相关,与我们每个人相关。修身是中国文化中非常深厚的一个基础。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首先在于个体的修养。在《习近平用典》修身篇中讲过修身立德的方式——“吾日三省吾身”。回家以后三次回想我今天做的这些事,合适不合适,有什么问题,叫做“反躬自省”“自我批评”。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自己打自己。那么我们知道,像薄熙来、徐才厚、令计划,手中无戒尺,已经到了非常猖狂、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地步。由于权力无节制,造成了今日的悲剧。所以总书记说,“要防微杜渐,不弃微末”,“祸莫大于不知足”,如果你永远不知足,那么祸患必跟你而来。咎大于欲得。你自己的错误和问题来自于哪里呢?你老想得到,什么事都想得,那么你的问题就出来了,你肯定会出现错误。

在这里,习近平谈到,“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他说,领导干部要干干净净干事,树立六种意识,即信仰意识、公仆意识、自省意识、敬畏意识、程序意识、民主意识。

其中,自省意识就是每个人要想想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个性都有了张扬,我们看到社会上有一些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没有了自我批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的意识。比方说,在飞机上,因为一点小小的事跟人打架,必须靠法律来惩治,关起来几天才老实,这种事情非常多。我们走到哪里都看到,很多人缺乏敬畏法律的意识,走到哪里都是我最厉害。所以,没有自我约束,一定出问题。这是我们今天在各种各样的生活中和现实的人际关系中会遇到的问题。

有时候,我们把自己的错误看得太多,其实是宣传出了问题。有一次,我在美国坐飞机。机场非常远,本来那天晚上我们去得很早,到了那里以后下雨了。我们经常标榜美国的服务态度有多好,但是,我在飞机场一直没有发现。西北航空的乘务员年龄都比较大,有的时候根本不好意思叫她们做什么。那么底下有几个黑人员工,他就说等一等。由于下雨,所以飞机不能起飞,然后等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四个小时,十二点多了,机场工作人员说雨还没有完全停,明天早晨你再来坐,或者现在去退票。机场离城里特别远,我打个车过去要45美元。然后机场工作人员告诉你,今天飞机不飞了,明天早上再来。很多人上去问,但是一句解释都没有,连对不起都没有。并且工作人员回复,因为下雨,我们除了保证你的安全,其他没有了,明天早上再来。在整个事情过程中,也没有给乘客安排食宿,我们等了那么长时间,最后连一句对不起都没有。我们没有办法,那天晚上觉得,返回去再住一晚上再走,然后换到另一家航空公司。

这要在中国会遇到多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经常会看到,一帮“上帝”到了飞机场,跑道上拦的也有,在飞机上打架的也有,在飞机上无端指责的也有,他已经习惯了,所以到国外以后也是这样,非常不合理,完全没有道德约束,没有自我约束。他觉得我今天就坐这个飞机了,你为什么不飞?其实告诉你说那边因为下雨有雷电,是为了你的安全,那不行。除了要送饭,晚上还要安排住宿等一系列服务。但是我在美国亲身经过的事,大家什么也没有说,拉着箱子都回家了,有几个年轻人还有一点不满意,大家没有什么过来过去的,我非常抱歉地通知你,实在对不起什么的,没有,很正常。他觉得乘客的安全至上,航空公司是为了确保你的人身安全,所以为什么要指责我们呢?这个我们就看到,一个人没有了自省的意识,没有了一种自我控制的意识。很多人都觉得我们宣传这么多年“顾客是上帝”,事实上,协调要靠相互之间的信任才能完成。

我们看到习近平这句话,“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什么意思呢?这句话出自《尚书伊训》。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去世以后,右丞相,伊尹扶立了他的嫡系长孙太甲为帝。太甲元年,作为宰相,伊尹做了个遗训,他教导新的君主太甲,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你坐在上位一定要眼观四方,一定要做明君,那么下面的人才会对你忠心,才会愿意跟随你。

我们看到这句话是说,在上位的时候要“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对别人不要求全责备。现在很多人都是对别人的要求多得不得了,你这个没有做好,那个没有做好。我在国外就看见过一帮很猖狂的,在非常严肃的场合,一圈人围着蹲在那里抽烟,叫别人特别看不起,蹲下来抽烟那种形象,叫人觉得你看看,土豪,我们叫土豪就是有钱,土豪金就是厉害,当然他太丢人了,为什么?从来没有自省,没有受过很好的思想教育,为人无德,整体修养差太远了。“检身若不及”,检查我自己,总感觉到我自己做的还有很多没有做到的地方。所以对自己要严格,对他人要宽容,不要求全责备,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良好的道德修养的标准。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他在《原毁》这篇文章中说过,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清代初期的思想家唐甄也在《潜书取善》里写到,与人当宽,自处当严。也就是说,责己要重,对自己要求要严格,对别人要宽容。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振兴中华的前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6810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