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详细地描写了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金瓶梅》中三种婚姻形态,分析小说中悲剧婚姻的成因、悲剧婚姻导致的人性异化的过程,以及理想婚姻的要素来阐明作者的婚姻

观念。

【关键词】匹配原则 对等原则 理想婚姻

《金瓶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1],也是第一部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的小说。作为家庭中重要的人际关系——婚姻关系,是作

者描写的重点。

小说中呈现了多种多样的婚姻形态,在这种婚姻状态的描写中,透视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社会关系,塑造了人物性格,也深刻地反映了作者本人在那个时代中

前卫进步的婚姻观念。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婚恋观念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往往是促成婚姻的首要条件。

《管子形势》中有言“自媒之女,丑而不信”,就是说自行嫁人的女子是没有羞耻没有信誉的。

《礼记昏仪》说:“昏礼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说明当时婚姻的功能不是为了让男女两性出于爱情而结合,而是继承家业,繁衍后代。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在中国古代历代的法律条文中,结婚的双方都

失去了选择的权力,决定权理所当然地落入了家族利益的代表——父母的手中。

到了适婚年龄由家族安排完成人生大事,往往//www.58yuanyou.com是多数人婚姻的常态。从提亲到订婚以至于进入新婚洞房,都处于被动的听凭人安排的状态之中,夫妻双方往

往是洞房中初次见面的陌生人 。

正如恩格斯所言:“在整个古代社会,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古代仅有的那一点夫妇的情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

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

出于家族利益,婚姻当事人完全无法自主的联姻状况,到了宋代更是被“程朱理学”的“三纲”之说进一步合理化与强化。

而出现于明代万历年间的《金瓶梅》则在一种新型的社会状态和新的哲学基础上显现出了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婚恋观念。

作者详细地描写了万历本

潘武婚姻:不匹配造成的婚姻悲剧

潘金莲和武大郎的婚姻关系是小说起始便详细加以描绘的,其终结也引发了后续的一系列情节。

潘武的婚姻无疑是一场悲剧,婚姻的终结以一场杀人罪行来完成。悲剧何以发生?小说作者详细地描写了事件的过程。溯本求源,则是潘武婚姻的基础不

牢。

潘金莲是张大户出于通奸的需要许配给武大郎的,这中间,婚姻的当事双方毫无话语权,底层小人物的命运由有权有势的第三方来定夺。

张大户出于自私自利的www.58yuanyou.com目的指配婚姻,丝毫没有考虑到潘金莲的利益,就造成了这桩荒唐婚姻的不匹配。

用作者的话来总结是“自古佳人才子相配着的少,买金的偏撞不到卖金的”[1]。

潘金莲和武大郎的不匹配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是外在条件,小说中描写潘金莲“出落得脸衬桃花,眉弯新月”[2],而武大郎则是“三寸丁谷树皮”。

其次是才能,王婆介绍潘金莲时说“百伶百俐,会一手好弹唱,针指女工,百家歌曲,双陆象棋,无所不知。”[3],而武大郎除了卖炊饼没别的本事。

性格上潘金莲机智活泼俏皮,武大郎愚钝老实呆板。这些都造成了潘金莲的心理不平衡,她不仅不爱丈夫,而且极度憎恶他。

这样的婚姻状态堪称岌岌可危。所以当武松出场,潘金莲爱上武松就非常合情合理。

其原因也可概括成“匹配”二字,小说中写潘金莲“看了武松身材凛凛,相貌堂堂,又想他打死了那只大虫,毕竟有千百斤气力。”[4]

这段描写是潘金莲眼中的武松,从外形到才能,都得到潘金莲的肯定。可见,潘金莲的择偶观念是“才貌相当”,也即“匹配原则”。

《金瓶梅》虽脱胎于《水浒传》,却对《水浒传》情节进行了些微改动。《水浒传》中的武松面对潘金莲的引诱,正义凛然不为所动;《金瓶梅》中却写出

了武松的微妙反应,“武松见妇人十分妖娆,只把头来低着”[5]。

可以说,通过这样的描写,作者似乎隐约暗示着武松对潘金莲也并非毫无兴趣,只是在纲常伦理的道德压力下选择了拒绝和回避。

《金瓶梅》的改动让这场情感的落空多出了几分遗憾的意味,也复杂化了武松的形象,为后面西门庆的出场埋下了伏笔。

潘金莲勾引武松热情满满却惨遭拒绝,那么等到西门庆来勾引她时,她心领神会,积极配合也就十分顺理成章了。

小说中虽并未写到潘金莲对西门庆有对武松那种倾心与仰慕,但也写到了潘金莲初见西门庆的印象是“风流浮浪,语言甜净”[6]。

可以说,无论是武松还是西门庆,都符合潘金莲“才貌相当”的要求,加上潘金莲的性格设定,偷情乃至于杀夫就成了某种必然。

可以说,作者在描写潘武婚姻不幸从而造成杀人罪恶时,并没有一味谴责奸夫淫妇的凶狠,而是写出了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由于时代和社会的特殊条件造

成的不自主的不匹配婚姻是一切的肇始。

由此,我们可以窥见作者的婚姻观:一桩稳定幸福的婚姻的基础应该建立在“匹配”的原则上。

这在那个仍然把婚姻的主要功能看作是“繁衍后代”的时代背景当中,具有相当先锋的意味。

作者详细地描写了戴敦邦绘 潘金莲

潘西婚姻:不对等婚姻中的人性恶化悲剧

《金瓶梅》作者对于婚姻的认识是深刻的,远远超过同时代的作家。“才子佳人小说”往往以才貌相当,彼此相爱的男女主人公终成眷属来作为一部作品的

结局。

但《金瓶梅》则写出当时的社会形态下,即使是建立在“匹配原则”上的婚姻,也可能导致不幸的发生。

潘金莲如愿嫁入西门府第,按说实现了她的人生理想,可以跟自己中意的人厮守度日。但西门庆的风流成性,让潘金莲的美梦变成了噩梦。

西门家的一夫多妻导致的恶性竞争,也造成了潘金莲性格的进一步黑化。

潘金莲几乎是在进入西门府的同时,就陷入了激烈的妻妾斗争之中,虽然最开始“激打孙雪娥”取得了斗争的初步胜利,但很快西门庆就留恋娼门,冷落了

一家妻妾。

不甘寂寞的潘金莲私通琴童,被西门庆家法严惩。这种极度的屈辱实际上表明了在两性关系中潘金莲与西门庆的极大不对等:作www.58yuanyou.com为一家之主的西门庆可以为

所欲为,但作为西门庆妾室的潘金莲必须安于被西门庆独自占有并随意冷落的命运。

潘金莲明白了自己必须在这样的一个特定秩序中去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既然掌控西门庆没有可能,那么打击竞争对手,争取最大限度地占有西门庆,就成

为了唯一的路径。

流连娼门的西门庆刚被正室妻子吴月娘感召回家不久,又看上了家人来旺的媳妇宋惠莲。潘金莲想尽种种办法,终于将宋惠莲逼上绝路,上吊身亡。这一过

程中,作者展示了潘金莲性格的初步黑化[2]。

然而,这仅仅只是斗争的序幕。潘金莲的真正对手是最后嫁入西门庆家的李瓶儿。

李瓶儿之所以能得到潘金莲梦寐以求的专宠,原因有三:

一是李瓶儿嫁入后带来的大笔财物壮大了西门家的声势;

二是因为其性格温婉平和,迎合了西门庆的心理需求;

三是李瓶儿为西门庆生下了男性继承人——官哥儿。

这些优势恰恰都是潘金莲所不具备的。小说中详尽描写了李瓶儿得宠,潘金莲备受冷落之后变态心理越演越烈的过程。

李瓶儿母子的存在成了潘最大的心病。最终潘金莲以阴险卑鄙的手段,吓死官哥;又出言讥讽,进一步气死李瓶儿。然而李瓶儿死后奶妈如意儿的上位,又

让潘金莲开始新的斗争。

小说写到此处,作者笔下的潘金莲仿佛陷入了恶性循环,每当身边出现竞争对手,她总是要不择手段地加以铲除,而西门庆则不会停止自己猎艳的脚步

[3]。

如果不是因为西门庆纵欲而亡,这个恶性循环的程序似乎永无终结。正因为潘金莲在打击竞争对手时人性恶化,无所不用其极,她也给自己日后的命运埋下

了祸因。

李瓶儿临死之前对吴月娘的叮嘱,直接造成了月娘在西门庆亡故之后对潘金莲的发卖。

潘金莲落入武松之手,在跟武松成亲的梦想中被其开膛破腹,替武大郎报了仇。暴尸街头成了潘金莲最后的悲惨终局。

潘金莲和西门庆的婚姻悲剧导致的人性恶化,是小说描写的重点。作者通过这样的家庭生活境况,写出了不对等婚姻状态下人性的必然的可悲的异化:人成

了他人和自我的刽子手。

在作者看来,一夫多妻的不对等婚姻形态中,并没有真正的幸福可言。

作者详细地描写了《金瓶梅》插图

孟李婚姻:理想的婚姻形态

孟玉楼是整本小说中唯一获得幸福结局的女性。这跟作者对其性格的设定有关系,孟玉才貌不下潘金莲,却不像潘金莲那般狠毒残忍。

她理性平和,巧妙地避开了斗争的锋芒,和方方面面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在妻妾斗争中保全了自己。

孟玉楼的幸福是在西门庆死后才开始的,她和李衙内的婚姻成为了小说中不多见的亮色。小说也通过孟李婚姻,写出了幸福婚姻的要件。

(一)、建立在自主意识上的婚姻

孟玉楼和李衙内的相识,是清明节给西门庆上坟之后,在杏花村酒楼饮酒原由网时巧遇。

小说中写李衙内“忽抬头看见一族妇人在高埠处饮酒,内中一个长挑身材妇人,不觉心摇目荡,观之不足,看之有余,口中不言,心中暗道:‘不知是谁家

妇女,有男子没有?’”[7]

这边孟玉楼则是“看见李衙内生的一表人物,风流博浪,两家年甲多相仿佛,又会走马拈弓弄箭,彼此两情四目都有意,已在不言之表。”[8]

两人可谓一见钟情。小说jyZCQyTy中在写到两人的相遇过程中,着意强调了彼此之间的相互钟情乃是“才貌相当”,建立在匹配的原则基础之上,并无金钱或者权势

的考量参与其中。

这样由自主意识主导的婚姻,其感情基础是稳固的。经过李衙内积极谋划,找媒人说合求亲,有情人终成眷属。

小说回目的标题是“孟玉楼爱嫁里衙内”,在小说肉欲横流的描写中,难得地出现了一个“爱”字,爱字代表着婚姻双方情感上发自内心的彼此认同,也代

表着作者对于这种自主自愿婚姻的认可。

(二)、婚姻中的专一和对等

孟玉楼嫁给李衙内后也遭遇了争宠斗争,只是孟玉楼的竞争对手是个非常可笑的,自不量力的陪房丫头,无论在容貌才智上都不是孟玉楼的对手。

孟玉楼也没有像潘金莲那样采取非常激烈的手段去打压对方,而是很有策略地以退为进,让对手自曝其短,最后被扫地出门。

争宠斗争中,李衙内也毫不犹豫地站在孟玉楼一边,表现出对婚姻和情感的专一态度。

正是因为夫妻同心,一场家庭斗争很快烟消云散,让孟李的婚姻成为了实际上的一夫一妻。

这种夫妻关系是平等的,使得孟玉楼和李衙内能更加琴瑟和鸣,情深意笃。

小说设置了“玉簪儿”这样一个丑角式的人物形象,其愚蠢疯癫的行为更加反衬出孟玉楼的聪慧和理性。

此情节也写出了李衙内和西门庆的根本不同,西门府第中的妻妾斗争之所以残酷残忍,恰是由于西门庆的不专一专情,相比之下李衙内的处理就十分果断,

立场分明,让孟玉楼得到了支持,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三)、危机中的信任和坚持

孟李的婚姻也经历了考验,陈敬济因为想霸占玉楼而上门勒索,玉楼不得已先委曲求全,事后与丈夫商量,布下圈套反将陈敬济送官。

当勒索事件发生时,李衙内丝毫没有怀疑妻子曾跟陈敬济有私情,正是这份信任让他和孟玉楼商量之下一起布下反杀之计,使得一场危机可以平安度过,让

企图害人的陈敬济自食其果。

而后陈敬济案件偶然被翻案,损伤了李衙内之父李通判的脸面。面对家人休妻的压力,李衙内表现出了令人动容的坚决:“宁把儿子打死爹爹跟前,并舍不

得妇人。”[9]

小说此处张竹坡评语为:“写玉楼得所托矣。”最后李通判在妻子的劝告下,将儿子儿媳送归老家了事。

危难之中,李衙内对孟玉楼的信任和坚持,体现了出了患难真情的内涵。

孟玉楼与李衙内的婚姻,虽着墨不多,却道出了作者对于幸福婚姻的要素的理解:建立在匹配原则、彼此钟情的基础之上;婚姻中夫妻双方保持对等和尊

重,专一和忠诚;彼此信任,意志坚定,方能经受住考验,得到真正的幸福生活。

作者详细地描写了戴敦邦绘 孟玉楼

正如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金瓶梅》通过否定两种不幸的婚姻形态,写出了幸福婚姻的要素:自主,忠诚,信任,坚持。

这种婚姻观念在明代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中,是知识分子对于当时社会婚姻形态的一种积极思考,它应和了现代人对于婚姻的认识和期待[4]。

从这个意义上讲,说《金瓶梅》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小说,是丝毫不为过的。

参考文献(从略)

文章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

本文获授权刊发,原文刊于《长春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转发请注明。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作者详细地描写了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34728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