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描写的人物是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首《送别》,唱响了中国大地,这是台湾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歌,也让中国人熟识了台湾女作家林海音。

城南旧事描写的人物是谁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于1960年出版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也可视作她的代表作。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它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八十年代还被搬上银幕,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下图是林海音与丈夫在台湾家中的图片。

城南旧事描写的人物是谁

林海音(1918—2001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www.58yuanyou.com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城南旧事描写的人物是谁

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人物”的林海音,5岁时随母亲由台湾来到北京。

上世纪30年代,晋江会馆居住原由网4户人家,其中一户是著名作家林海音家。林海音家从梁家园搬到北京南城南柳巷晋江会馆的时间为1931年,住在晋江会馆院落的正房北房三间屋。1930年,林海音父亲林焕文的弟弟因抗日被毒死在大连的牢中,林焕文去大连收尸回来后,气愤、伤心难平,最终病逝。为了节省开支,林海音和母亲及六个弟弟妹妹不得不搬离梁家园小楼,住进了南柳巷福建、台湾乡亲专用的晋江会馆。

林海音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代。当时,她主要生活居住在北京城的宣南地区,曾先后在椿树上二条西口路南福建永春会馆、虎坊桥大街广东蕉岭会馆、南柳巷福建晋江会馆等地住过。脍炙人口的《城南旧事》一书,就是她以自己这几处旧居和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为背景创作出来的,也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不过,在这三处旧居中,前两处已在前几年的北京旧城改造中被拆得了无痕迹。唯有南柳巷晋江会馆,至今仍然保留着老院落。下图是南柳巷林海音旧居大门的图片。

城南旧事描写的人物是谁

南柳巷是南北走向的胡同,临街开门,一般正房要朝西,不是最好的选择,晋江会馆开两道门,避免了这种不足,门中门,院中院,还有原由网影壁和月亮门的若隐若现,使得这个其实只有一层院落的晋江会馆有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

从40号的大门能够望到院里正房齐整的鱼鳞瓦,一层层错落有致地叠压着,衬托在瓦蓝的天空下,如果只看这一角,还真有些像是林海音笔下老北京的味道。42号的大门,和42号到40号之间的那一面灰墙,那面墙,可就是林海音小时候常常用化石往上面画着,顺着别人家的墙一直画到自己家门口的那面墙?

1990年5月,已经72岁的“英子”回到北京。重走南柳巷,恍若回到童年,让她百感交集。北京师大附中、当年的春明女中、琉璃厂、晋江会馆、夏家老宅、南长街、中山公园、厂甸……林海音的北京生活都在城南。林海音写道“在椿树街二条开始了我成为一个北京小姑iNatNeO娘的生活。清晨起来,母亲给我扎紧了狗尾巴一样的小黄辫子,斜背着黄色布制上面有‘书包’二字的书包,走出家门,穿过胡同,走一段鹿犄角胡同,到了西琉璃厂……到了厂甸向北拐走一段就是面对师大的附小了。在晨曦中我感觉快乐、温暖,但是第一次父亲放我自己去学校,我是多么害怕。我知道我必须努力地走下去,这是我人生第一个教育,事事要学着‘自个儿’。”

林海音父亲去世时,林海音只有14岁,是家中老原由网大,下面有6个年幼的弟妹。母亲是个乐天知命、不识字的旧式妇女。她在文章中提到:“在别人还需要照管的年龄,我已负起许多父亲的责任了。父亲去世后,我童年的美梦从此破灭。”以林海音的聪明才智,是有条件念大学的,但她放弃了普通高中,去念“世界新专”,为的是一毕业就能出来工作,赚钱养家。

为了节省开支,林海音一家八口不得不搬离梁家园温暖的小楼,住进福建、台湾乡亲专用的晋江会馆。在那儿住,不用缴房租。

周家大院,位于琉璃厂西街西侧,东起北极巷,南至前青厂胡同,长210米,宽1.2米。曾因明代胡同内有周姓大户而得名。2002年胡同被拆,建起椿树园小区。

在2007年年初的两会期间,北京市市政协文史委员会曾提交“关于保护林海音旧居的建议”的提案,指出林海音(1918—2001年)是台湾籍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脍炙人口的《城南旧事》,就是她以自己在京的童年生活为背景创作出来的,这样对北京文化作出过杰出贡献的爱国作家,北京市应当大力宣传和纪念。

林海音在晋江邑馆住北房三间,住了20年。因此,代表们建议将位于宣武门外南柳巷路东原福建晋江会馆(旧门牌55号,新门牌40、42号)辟为“林海音旧居”,逐步搬迁院里的12户居民,作为文物保护单位挂牌加以保护,并按《城南旧事》描写的场景修缮房屋,恢复格局,布置展览。为此,市规委要求宣武区在编制椿树危改3期的规划方案时,将林海音在北京占地面积700平方米的旧居——南柳巷40号和42号原址保留。同时,市文物局也已要求区文化委加强对这里的日常保护。

下图为院内居民王秀珍老人(中)家中几十年来一直保存着院落过去的牌匾。她从床底下拿出一块布满尘土的牌匾,上书四个字“晋江邑馆”,这也是当年林海音住在这里的见证。

城南旧事描写的人物是谁

(转自新浪博客:ruiren491112)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城南旧事描写的人物是谁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34265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