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家伙的不同意思造句指深处

除夕,源自上古时代人们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逐疫驱鬼的一种仪式。最早提及“除夕”名称的是西晋周处记载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一书。随着文化渊源的不断流长,“除夕”成了中华民族辞旧迎新、举家团圆最盛大的节日。其中最隆重的便是年夜饭、拜年和走亲戚。

一 、年夜饭 年夜饭,亦即团圆饭,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过年习俗。每到春节,无论身处何方,儿女都要回到父母身边,最重要的就是这一顿象征着家族兴旺、举家团圆的年夜饭。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习俗。有的地方除夕夜摆有一桌丰盛的佳肴,家人相聚,吃一餐极具特色的年夜饭,待到半夜才会吃年夜的饺子。在我们老家,上午贴好了对联,打扫好了院子,挑满了水缸,中午饭要到两三点。那时候主要是猪肉豆腐炖大白菜和米饭,有时还有排骨。饭菜都要留出来一些,那叫隔年菜和隔年饭,意寓着来年有饭有菜,富富余余。年夜饭主要就是饺子。俗话说,团圆饺子滚蛋面,抵不过年夜饭,年夜饭的饺子也就成了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珍贵,也是诱惑最大的了。那时候,一年也吃不上几顿饺子,但是年夜饭吃饺子是必不或缺的。所以,进入腊月门,盼啊盼啊,盼得口水直流的,就是年夜饭的饺子。年夜饺子一般是用大白菜和猪肉做馅,也有萝卜肉,芹菜牛肉,甚至鸡蛋虾仁韭菜等等。口味有异,习惯不同。但是不同于平常的饺子,年夜饭的饺子要包上硬币、大枣、糖和栗子。吃到了钱,意寓来年有钱花,能发财;糖、枣、栗子,意寓有甜头、能起早、能出力(亦有有利可图之意)。根据家人的多少,每样所包数量不同,一般八、十二、十六个,不能是单数,那样不吉利。

作为五六十年代的孩子,过年能吃上肉,咂吧咂吧嘴,满嘴流油,那个美呀,到现在还是回味悠长。小时候,过年的中午一般都是猪肉豆腐粉条炖大白菜,偶尔还有排骨、棒子骨,可着劲地吃,直到吃得肚饱嘴不饱,打着响嗝。所以,年夜饭一般吃得比较晚,一般是晚上十点以后,或者半夜。有时候简单做几个小菜,大人们喝点酒,而我们却眼巴巴的等着吃饺子。摆好了祭祀的枣鼻子大饽饽,放完了鞭炮,点上蜡烛和香,饺子也就熟了。母亲先盛上供应天地、灶王爷和祖宗的祭祀饺子,父亲领着我们烧几搭纸,给天地和祖宗磕三个响头,就可以开始吃饺子了。小孩子为了多吃钱,放开肚子可着劲地吃。母亲发现包的钱少了,孩子们吃两三碗也有吃不到钱的,所以,我们家包的钱、枣、栗子也多。一般各样包上十六、十八,甚至二十多个,这样孩子们都能吃出钱。实在吃不出的,母亲便偷原由网偷地把钱塞进饺子里面倒给孩子,因为眼看着撑得肚子圆圆的了还要吃,心疼啊。

后来我们的孩子出生了,过年吃饺子也就成了孩子们最大的期待。小孩子中午吃得饱饱的,眼看着还没消化掉,晚上再吃得太多也不好,所以,为了四个小家伙吃得好,我们都要分别包上三十六个钱、枣、栗子和糖,而且给孩子们盛的饺子都是从锅底捞起。因为钱的重量容易沉底,这样有钱的几率要高的多。有一年,一个小家伙吃了三碗还没吃到钱,眼看着眼泪就要掉下来了,母亲赶紧把吃出来的钱洗干净了偷偷塞进饺子 里端给她,这样连续吃出了好几个钱,孩子顿时喜笑颜开,那个高兴的样子真是开心。

吃完了年夜饭,男孩子出去放鞭,女孩子便跑来跑去,等回到热炕上,母亲的压岁钱也就来了。开始是十元,后来变成了百元的大票子。有时为了逗孩子玩,要男孩子给爷爷奶奶磕头,孩子不会,打个滚也就算了,但那个热闹的场面至今还是历历在目。

二 、拜年

北方的习俗,吃了年夜饭就长了一岁,拜年也就开始了。一个大家族,长辈家里是要挂族谱的,将上溯七八代 甚至十代以上的祖宗一代代排列下来。只有去世了的长辈才有资格填入族谱,但老两口还有一个健在,故去的长辈还是不能填入。同一个家族的晚辈进门要给祖宗磕头。早些时候,为了晚辈磕头的时候膝盖不着凉,都要在族谱前铺上谷秸,以后逐渐改成了草席或垫子。时代发展了,磕头的膝下也进步了。

在我们老家,一般吃了年夜饭会玩到很晚,所以拜年也就成了大年初一吃了饺子后一个上午的要事。拜年要穿新衣服、新鞋子。那个年代,条件好的长辈会扯上喜欢的布料,给孩子们做一身新衣服;条件差的种点棉花,秋收以后纺线、织布、染色,再亲手给一家老少做新衣。有些新潮的家长还会为女孩子买来鲜艳的头巾、围巾,把女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孩子高兴,大人开心。

我们家族大,几乎占一百多户村子的三分之一,长辈家里都要拜到,走遍了几乎要一个上午。到了长辈家里,男孩子都要给祖宗磕头,还要给德//www.58yuanyou.com高望重的长辈磕头。见了人都要说过年好,长辈们也会给孩子们每人两块糖,花生、瓜子随便吃。一个上午下来,两个布兜装得满满的,这可是好长一段时间解馋打牙祭的资本。大多是母亲给放着,有时留个小心眼,偷出来一些自己放着,为的是别人吃没了自己可以拿出来显摆,甚至作为交换条件的筹码。现在想起来,还是得意。

三、走亲戚

过了大年初二就要开始走亲戚了。先看姑,后看姨,姥姥家里随便去,因此,亲戚多的要走六七天。那个时候没有交通工具,二三十里步行那是家常便饭。冬天冷呀,常常是大雪没膝,还要背上几个大饽饽和点心,但是丝毫不觉得累。又可以吃几天好饭了,自然是渐渐自喜。有一年,我们堂哥七个顶着大雪,沿着崎岖的山路去了二十多里外五龙河边的四姑家。娘家的侄儿都到齐了,常年病倒在炕上六十多岁上气不接下气的老姑姑真是高兴坏了。看看这个,瞧瞧那个,满心喜欢。最年长的大堂哥比姑姑小四五岁,是姑姑从小一手带大的,四姑唠唠叨叨的说起小时候大哥的趣事,自然掩饰不了亲切和得意的神态。

姥姥家比较近,看完了姑姑自然是去姥姥家。母亲老姐们仨,表哥表姐十多个,由原由网于经常来去,姥姥自然是偏心眼,对我们姐弟格外的亲。姥姥年轻的时候穷怕了,日子一直过得仔细。有时趁着别人不注意,偷偷塞个点心、鸡蛋原由网什么的,我们也就趴起来自己享受。舅舅心里明白,为了逗我们,就骗我们出来。可是口里塞得满满的,还没吃完的赶紧藏到兜兜里,生怕别人发现,舅舅往往是点到为止,不让我们难看,再者让表哥表弟看到了也不好,所以姥姥的这个小秘密一直藏在我的心里。俗话说,外甥狗,外甥狗,吃完了就走,我们可不是这样。只要有机会随随便便的就会到姥姥家去,舅舅不在家,姥姥姥爷年岁大了需要我们照顾,不过,蹭吃蹭喝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二姨家在泰安,我们去不了,大姨家不算太远,有时去了就想住几天。大姨最亲的是我大弟,大多的时候是我们当天走了,大弟留下,甚至有时住到正月十五。到那时过年的好东西都吃得差不多了也就好开学了,这才回家。父辈们兄弟姐妹都不少,每年正月聚集起来二十多号人是经常的事。那份亲情,那份热闹,对于我们下一代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来说,那种热热闹闹、说说笑笑,觥筹交错、亲情浓郁的气氛已经成为了往事。所以,亲情,作为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文化根植,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真是缺少不了。

又是一年春节日,两鬓斑白忆往事。如今社会经济、交通、网络的发原由网展为人们沟通和联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过年走亲戚也不像以前那样面面俱到了。一个电话,一声问候,尽多亲戚们约好了某一天到谁家聚一下,大家一起聊聊家事,相互问候,交流一下信息也就过去了。姻亲之间的关系似乎是淡了一些,但是平时人皆忙碌各自顾,春节相聚话短长还是必要的。如果不是疫情的缘故,真想把亲戚们组织一下,来一个大聚会,也省去了今东明西到处去,又费时间又费事的忙碌。不过,小时候过年走亲戚的情景内心深处还是念念不忘、历历在目。如果姨姨姑姑还在,大过年的再去走一遭,道一声姑姑过年好,吃一碗姑姑亲手做的猪肉粉条炖白菜,喝一碗自酿的米酒,吃一个白面麸面两层的大馒头多好呀!然而,回不去了……,回不去过去的岁月,过去过年的浓浓亲情,过去过年的那个味道,过去的……

作者简介:李心国,笔名竹林八贤,山东莱西人。大学文化,主任医师。莱西市诗词楹联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胶东文艺》特约评论员。爱好文学、历史、哲学,已经陆续在《齐鲁晚报》《当代散文》《胶东文艺》《首都文学》《胶东散文年选》《中国诗歌报》《齐鲁文学》《三秦文学》《大连文学》《天涯明月》《乐桦之声》《东夷文学》等平台和《莱西市情》《山东工人报》等发表多篇散文、小说、诗歌等。有多篇散文被《齐鲁文学》《胶东散文年选》《胶东亲情散文选》以及《胶东散文十二家》等收录。散文《我的舅外公解桐英》获得《胶东散文年选(2020)》黄海数字出版社优秀作品奖。散文入选《胶东散文十二家李心国卷》。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用家伙的不同意思造句指深处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34102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