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儿童模式

主讲人:巴黎七大霍夫曼教授

译:杨春强老师

主持人:兵教授

间:2017年9月6日星期三14:00

点:中央民族大学-北智楼533 教育学院会议室

讲座内容:

霍夫曼教授(下文简称H)讲述,杨春强老师翻译:

大家好!首先向大家道歉我不会说中文。我已经是第六次来到北京了,以后可能每年都会来,因www.58yuanyou.com为巴黎七大对中国很感兴趣。巴黎七大是巴黎地区学科门类的一个大学,它接待很多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留学生。因为我之前是杨老师的博士论文指导老师,所以当杨老师回到中国后我就跟着一起来了。在中国和法国的大学之间现在建立了很多合作,所有关于联合培养以及基础教育这两个领域的合作都让我们很感兴趣,我们愿意建立这样的合作。就我指导的巴黎七大精神分析博士学院来说我们愿意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包括精神分析与医学、精神分析与教育学、精神分析与宗教、精神分析与社会学等。

在开始讲座之前我首先感谢苏院长、高院长、老师,因为们,我才能来到这个美丽的大学作报告,和我的朋友杨春强老师一起,我才会在民大以外聘教授身份待一个月。感谢!现在我们进入这个讲座,会涉及到教育这个话题。当然,在教育这个领域,我自己也有很多经验,不管是在欧洲还是法国,有很多经验。我期待着你们的讨论,告诉我教育在中国的情形,我希望在这样的会议上大家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

为了让你们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主题,我先谈一下自己。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我开始就准备学教育学。在1968年运动pSDiRoEQ之后,1970年左右,我和很多朋友都认为社会变革需要教育。在当时,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运动之后,当时,对马克思感兴趣的人就会对弗洛伊德感兴趣,反之,对弗洛伊德感兴趣,也会对马克思感兴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对精神分析、对教育都有了兴趣。一直到现在为止,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教学工作,我仍然认为,如何教育大众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我今天带来的以下的主题是尝试去理解,象高院长、老师、杨老师和我这样的老师,为什么可以一辈子不断地做研究、做学问,一辈子在教育的领域。象我们一辈子做这种持续的工作,说明背后有一个很强的动机。那么,问题就在于,对于一个儿童来说,这个动机来自于哪里?如何能支撑这个动机很多年?这当然提出来一个情感投入的问题,也就说是在我们看起来科学的理性的投入中,其实情感的投入也是相当重要的。在1960年之后,被称为“法国理论运动”,就是在60年代法国有一个非常大的知识的革命之后,在这个时期,不管是在人类学、教育学、精神分析领域,大家都对情感,就是在知识的的获得领域的情感投入非常重视。因为我不是特别老也不是特别年轻,我看到了所有的儿童精神分析在法国的大学中的发展,也就是皮亚杰对教学的一个极大的影响。我也看到了从皮亚杰带来的发展一直到现在的儿童认知心理学的变化。我们看到在这种所谓儿童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中,人们也越来越注意到,这个情感的维度在儿童的教学及学习中的重要性。关于情感以及关于思考这两个领域,精神分析也有话要说。

那么,在做了上述的一个总体介绍之后,我向大家概括地介绍弗洛伊德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模式。这是一些精神分析家和哲学家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本中发现的。

第一个问题涉及到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动机问题。我会从一些最简单的,对于你们来说也许太简单的东西开始。在我们进入学校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父母和老师都喜欢说一句话:你去学习不是为了我们,而是为了你自己。就是你为自己学习,为自己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如果他自己生活在一个孤岛上,还会不会去学习?在这个经验中恰恰告诉我们的是,不管一个学生有多大年龄,当他得到一个好的成绩时,这个好成绩是对他在学校努力的肯定,得到这个好成绩的学生他仍然会非常自豪,但这种自豪他不是为了自己,也就是说他这种自豪感不是仅为自己的,而必然是和别人相连,比如老师,他会和老师分享这种快乐。他会自豪,比如和同学做一个比较。他会带着这个好成绩回家给父母。这就是精神分析的独特发现:在这个过程中,看的很明显,一个好成绩背后是得到别人承认的欲望,这个很重要。这个在精神分析中一般译成“彼者”的概念,这个“彼者”可以是他的老www.58yuanyou.com师、同学……在这个地方,我加一个小的括号,告诉你们,根据我的经验,为了一个儿童能够变成一个成人,在他的生命中至少有一次要被承认,被“彼者”承认。也就是一个好的成绩表示这个孩子得到了别人的承认。

当我小时候在小学的时候,当我们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时,我们的老师会给一个小星星或小图案,当我们有十个这样小星星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个大的星星。在此,我们可以看到很清楚,在这个追求一个好成绩的动机背后有一个精神分析称为被彼者承认的欲望的东西。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得到一个好成绩,一原由网开始就要好好学习。为了好好学习,当然这假设有一个很强的动机,精神分析称为对知识或知的欲望。知识的欲望或者学习的欲望是被承认的欲望相连的。这个得到承认的欲望,就是学生希望自己被称为最好的或者最优秀的学生的欲望。对于学生来说,如果没有最低程度的承认的话,会让他特别痛苦。我能记起,在我小学时,在我爷爷去世时,他是一个农民,我画了一个大的拖拉机,我希望这个拖拉机的画能做为一个特别好的画作挂我们教室,但是女老师走过我的背后时却根本没有看我的画,于是在5岁时,我就把画笔往旁边一放,决定再也不画了。这也是为什么我后来娶了一个是画家妻子。这就是“空”的概念,或者说精神分析中缺失的概念。这种联系,就是他的学习的愿望和情感的投入之间的关系,要必然地需要通过彼者,即他者,的承认。

为了再一次告诉你们这个观点,我们能够在大学找到的,就是大学生们也很高兴,如果他们有一个好的成绩的话。因为他们觉得他们的老师会对他们的出色工作有一个承认。我曾经遇到一学生,他说:感谢您十原由网年前给了我一个好成绩,我现在还记得。这种对学生工作的承认也创造了一个社会的联系。如果我们再走得远一点,来想一想科学的问题。所有的在我们大学里的那些研究员,他们在他们的研究室里不断做研究,他们事实上是被一个动机所驱使:就是要得到诺贝尔奖。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看到,在所有的年龄段,我们都在寻求承认。我们拼命地工作、努力地学习,就是为了得到承认。所以说,我们可以说得到承认这个动机是我们学习或者研究的一部分。所以说,学生的动机是依赖教育者的动机,比如大学这些教育者的动机和家长的动机是相连的。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学生会跟我们说:某一个老师很好,因为他对他的工作很有激情。我们都会想起来,我们曾经遇到的一些老师,他有很强的动机去传授知识。当然我也不否认,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各自的兴趣点。

刚才讲到的这个学生的动机和老师教育者的动机的关系是非常黑格尔和拉康化的。(杨老师:我解释一句,就是我们经常会把“此者”和“彼者”分开,但实际上黑格尔辩证法和拉康继承的这个辩证法,此者和别人是分不开,所以他称作黑格尔和拉康化的,这两个东西不能分开。)也就是说,拉康重读了黑格尔,黑格尔说欲望是彼者的欲望。也就是说,儿童的动机是通过他父母的动机来建构起来的。当学生进入学校后,老师取代了家庭中父母的角色,继续推动这个学生的动机。实际上是父母打开了孩子求知的欲望。因为这个社会是以家庭的模式基础建构起来的,社会实际上部分建构在学习的这种动机上。我们经常对孩子说,如果你在学校好好学习,你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生。这是我们说的社会的承诺。那我们后面会看,在中国也是这样,和欧洲一样,就是学习好会有一个更好的人生。为了结束这一章节,我进入弗洛伊德的否认的概念。

(梁建华整理,杨春强审核)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描写儿童模式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33927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