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测揣摩造句

揣测揣摩造句

流行语“貌似”的前世今生

近十年来,“貌似”一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剧增,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王洪涌(2010)曾对此词的语义进行过历时考察,认为“貌似”与“好像”两个词语“相因生义”,并指出了《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没有记录的副词用法。皮晨曦(2010)讨论了“貌似”的历时演变,但是该文常常将跨层结构“貌似”与动词“貌似”混淆,举例“体貌似之”“容貌似海棠滋晓露”中的“貌似”是跨层结构,并未结合为一个整体。学者们的研究已经触及了“貌似”的古今流变,但也遗留了一些问题,比如中古以前,“貌似”是明显的主谓短语,而主谓短语成词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貌似”的成词过程及机制缺乏研究。另外,“貌似”的传信义从古至今也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得该词的语用环境得到扩展。本文首先从历时角度梳理“貌似”的成词过程,进而探讨“貌似”一词传信义的变化及在现代汉语中的流行原因。本文的语料来源为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以及《史记》。

.动词“貌似”的产生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将“貌似”视为一个双音合成词,并标注为动词。然而,由于“貌”“似”的语义都很实在,所以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貌似”并未成词,而是主谓结构,甚至是跨层结构“X貌似”,例如:

1)文颖曰:“高祖感龙而生,故其颜貌似龙,长颈而高鼻。”(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上述结构中的“貌”和“似”虽然在线性序列上共现,但很明显“颜貌”是一个词,“貌”和“似”处于跨层状态,并未成词。CCL古代汉语语料库中“貌似”有188例,其中跨层结构“X貌似”结构有52例之多,分布于西汉至民国时期,这一跨层结构阻碍着人们对“貌似”的整体认知。

1.“貌似”词汇化的过程

尽管跨层结构对“貌似”的成词有所阻碍,但历史上也不乏促进“貌似”成词的有利条件:一是韵律条件,二是语义条件。

1.1六朝—北宋:“貌似”的语音压合

冯胜利(1997)曾研究了汉语四字格与复合韵律词的关系,他指有些四字格的句法结构虽然不是2+2,但它们的韵律结构都是2+2

六朝至北宋,“貌似”常出现在四字格中:

2)虎贲士有貌似蔡邕者,融每酒酣,辄引与同坐,曰:“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六朝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

3)昔时声少,貌似春花。原由网今既老来,何殊秋草。(五代《敦煌变文选》)

4)始毕处罗以其貌似胡人,不类突厥,非阿史那族类,故历处罗颉利世常为夹毕特勒终不得典兵。(北宋《册府元龟》)

以上例中的“貌似蔡邕、貌似春花、貌似胡人”是典型的四字格,虽然从句法结构来看它们都是[1+[1+2]],“貌”是主语,“似”是谓语,后面的成分是宾语,但它们的韵律结构都是[2+2],也就是说“貌似”在四字格中成为了一个韵律词。当然,韵律词不等同于合成词,可以很容易找到“貌似”未能成词的证据,比如例(3)(4)“貌似”小句后对举结构“何殊秋草”“不类突厥”中的“何殊”“不类”至今仍不是合成词,所以与之对举的“貌似”不能断定为合成词。一旦脱离四字格结构,“貌”和“似”之间的距离就疏远了,例如:

5)老头陀,好快哉,鬓如霜,貌似孩,削光头发须眉在。(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

上例中的三音节“貌似孩”的句法和韵律结构都是[1+1+1],很明显原由网此例中的“貌似”不是一个韵律词。

然而,即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判定四字格中的“貌似”未能凝固成合成词,但是不能否认这样的韵律结构为“貌似”成词提供了有利的//www.58yuanyou.com语音条件,至少可以认为在六朝到北宋,四字格结构中的“貌似”已逐渐成为一个动词性的韵律词。

1.2北宋—清代:“貌似”的语义融合

判断一个结构是否为词,有语音和意义两个标准。从语音上看,“貌似”在六朝时期就出现在四字格结构中,可视为动词性的韵律词。从意义上看,“貌似”意义的融合非常缓慢,王洪涌(2010)曾指出辛亥革命后“貌似”才衍生出“表面上像”的整体意义。我们认为,在北宋时期,“貌似”的意义融合已现端倪,并出现在“貌似+形容词”这样的句法格式中。

6)袁涣,字曜卿……文帝问涣从弟敏涣勇怯何如?敏对曰:涣貌似柔和,然其临大节、处危难,虽贲育不过也。(北宋《册府元龟》)

上例中的“涣貌似柔和”可两解:一.“涣貌”为主语,“似”为谓语,此时“貌似”是分离的,理解为“袁焕的外表很柔和”;二.把“涣”作为主语,“貌似柔和”为谓语。根据全句的意义,第二种分析似乎更为合理,因为全句并不是描写“袁焕的容貌很柔和”,而是要强调后分句“然其临大节、处危难,虽贲育不过也”这一事实,所以把前分句“涣貌似柔和”中的“貌”理解为“表面上”更能和后分句形成一虚一实的转折关系。当“貌”由“相貌”虚化为“表面上”后便附着在“似”前,从而整体理解为“表面上像”。

此时“貌似”出现在形容词“和柔”之前,是否已虚化为副词?我们认为,处于这种句法位置上的“貌似”依然是动词,不能视为副词,因为汉语中有一类动词(谓宾动词)是可以接谓词性宾语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把“貌似”标注为“动词”,并举例“貌似公允、貌似强大”,其中“公允、强大”也是形容词。所以我们认为,形容词前的“貌似”是谓宾动词,也就是说合成词“貌似”在北宋萌芽。

清代,“貌似+形容词”格式开始多了起来,例如:

7)理宗晚多内宠,宦寺内荧,奸臣外拥,度宗以柔选无骨,貌似仁孝,宵小以此惑上,幸其得立,而居门生天子之功也。(清王夫之《宋论》第十五卷)

8)体仁……貌似廉谨,遇着国家大事,必禀怀宗亲裁,所以边境杂沓,中原纷扰,并未闻他献一条陈,设一计议。(民国蔡东藩《明史演义》第九十五回)

在上述句法环境里,“貌似”中“貌”的意义也都虚化为“表面上”,不再那么实在,倾向于跟“似”粘合。因此,在语音和语义的共同作用下,合成式谓宾动词“貌似”在清代已完全成熟。

揣测揣摩造句

.副词“貌似”的形成

虽然《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仅把“貌似”记为动词,但是王洪涌(2010)、明雪梅(2012)都认为现代汉语中“貌似”还有副词用法,我们同意上述观点,“貌似”在清代凝合为动词后并没有停止演变,其功能在语用中不断地扩展,其意义也更加虚灵。方梅(2005)曾把认证义谓宾动词分成四个小类(体验类、认识类、知识类、评价类)并研究了它们的虚化条件。本文的“貌似”类似于其中的“评价类”谓宾动词,其虚化过程也呈现出一些共同的规律。“貌似”副词化的完成有以下三个标志:

2.1句法位置的偏移

“貌似”的句法位置从古至今逐渐发生着变化,民国时期“貌似”后开始接双音节动词标志着副词“貌似”的萌芽,例如:

9)提台、镇台都是官场老手,如何肯来负责,当下无非唯唯连声,貌似奉命而已。(民国徐哲身《大清三杰》第八十七回)

例中“貌似”位于动词“奉命”之前,其谓语核心地位下降,其句法位置开始偏向于状位。

现代汉语中,“貌似”后的成分更加复杂,有时出现了省略主语的小句,例如:

10)他们在立论时对西方与中国的情况都缺乏客观全面的审视,貌似联系实际事实上又脱离实际,呼唤民主却往往唯我独尊。(《人民日报》19961月)

11)别人干啥我干啥,别人上啥我上啥,貌似从当地实际出发,其实离当地实际甚远。(《人民日报》19981月)

例中的“貌似”出现在小句句首,其后的小句分别省略了主语“他们”“我”,而且这两例后还有副词“事实上”“其实”照应,此时“貌似”居于状位,已经具有了副词性质。

2.2衔接功能的增强

张谊生(2000)在研究副词时注意原由网到了副词特有的语篇衔接功能,“貌似”一词也是一样。由于“貌”的意义虚化为“表面上”,自然暗含着对“实际情况”的语义预设,所以现代汉语中的“貌似”大量出现在转折复句中。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含有“貌似”的语例有512条。其中“貌似”引导的转折复句有160条之多,例如:

12)他写出了《天问》、《九歌》等庞大诗章,貌似在询问天堂,实则借天宇之间的日月星辰,叩问大地上的黎民百姓的艰辛饥苦。(从维熙《艺术的自白》)

例(12)中“貌似”引导前分句,“貌似”前可添加让步词“虽然”,后分句副词“实则”前可加转折词“但”。从语义上看,后分句“叩问大地上黎民百姓的艰辛疾苦”是对前分句“询问天堂”的修正。由于“貌似”能够管辖后续句子的语义,显示出较强的衔接功能,这表明其副词性质更加稳固。

2.3“揣测”语气的负载

从语料来源分析,“貌似”复句一般出现于书面语,在人们日常交际以及网络语言中,流行的是揣测性“貌似”单句。网络知名论坛“百度贴吧”中有网友专门为“貌似”一词建立了一个“贴吧”(http://tieba.baidu.com/f? kw=% C3%B2%Cwww.58yuanyou.comB%C6&pn=0),专门用“貌似”句进行言语交际或讨论与“貌似”有关的语言现象,累计已有890个帖子。以下是“贴吧”里的几个句子:

13)貌似我是来打酱油的。

14)貌似这个世界上男的多女的少。

例句中“貌似”都充当句首的高位状语,含有一种[+揣测][+不确定]的意味。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如果对于某个信息的来源或者真实性产生怀疑,可以在陈述内容前加上“貌似”来表达自己的“弱信任”态度。而听话人听到“貌似”一词后也能立即判断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以及信息的真实程度。

王洪涌(2010)指出副词“貌似”与“好像”可以互相替换。然而,这两个词的语用群体并不一样。北京语言大学的北京口语语料查询系统记录的语料来自1901年至1972出生的北京人,关于“好像”的语料共有1957条,而没有一条语料关于“貌似”。这说明,由于“貌似”负载有一种新奇特异的感觉,符合青少年求新求异的心理,所以在80后、90后的青少年群体中广为流传,而70年代及以前出生的人基本上不习惯用“貌似”造句。因此,口语中负载“揣测”语气的“貌似”的流行标志着其副词性质的完全成熟。

.“貌似”传信义的演变及流行原因

3.1“貌似”传信义的演变

“传信”的内涵是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向受话人指明所言信息的来源并向受话人表达说话人对所传递的言语信息的态度。汉语传信范畴的研究由来已久,《马氏文通》中就有“决词”和“疑词”的概念,吕叔湘(1942)在《中国文法要略》中也讨论过“传信”和“传疑”。汉语作为一种形态不发达的语言,对于传信范畴的表达基本上是通过词汇手段实现的。宗守云(2002)研究了科技语体中“似乎VP”句的特点,他从共时层面区分了肯定义的“似乎VP”句和否定义的“似乎VP”句,这里的“肯定义和否定义”实际上就是“似乎”一词的传信义,表明说写者对所陈述事实的信任态度。共时层面“貌似”的传信义也有类似的区分:

15)届时,中国各地的公众将有幸和这颗貌似蒲公英的奇特彗星进行为期半个月的亲密接触。——肯定义

16)这个演说文词堆砌,貌似语调圆转,实则暗藏玄机。——否定义

17)貌似会议不会开了。——揣测怀疑义

语言共时层面的分化是历时演变的结果,“貌似”入句后表现出来的不同传信义同样也可从其历史上找到证据。当“貌似”位于谓语位置时,表达的是“比拟”义,传递出“肯定”的主观态度,例如:

18)母见欣然……兼与衣一副曰:“此是吾亡子衣服,去日为念,今既永隔,以郎君貌似吾子,便以奉赠。”(北宋李昉等《太平广记》第一百二十一卷)

以上的格式可简化为“NP1+貌似+NP2”,这一格式其实反映的就是主语“NP1”和宾语“NP2”之间的比拟关系,“郎君貌似吾子”是一种客观相似的关系,说话者对句子所传达的信息没有任何疑问。

宋代,“貌似”的语义融合为“表面上好像”,其传信义也有了变化:

19)袁涣,字曜卿……文帝问涣从弟敏涣勇怯何如?敏对曰:涣貌似柔和,然其临大节、处危难,虽贲育不过也。(北宋《册府元龟》)

上例中“貌似”虚化为“表面上像”,预设着还存在有“实质情况”,此时“貌似”分句开始传递一种“否定”的态度,后续分句对“否定”态度加以反证。历时语料中的这些痕迹就是现代汉语中否定义“貌似”的来源。

现代汉语口语交际中,“貌似”单句大量涌现,“貌似”几乎都居于状位,而且很多时候甚至位于主语之前,管辖整个句子,其副词性更强,传信义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如果把“貌似”后的小句视为一个命题,那么“貌似”是对整个命题进行揣测怀疑,表达了说话人对所述命题持“弱信任”态度。例如:

20)貌似明天会下雨。

21)貌似他今天不会来了。

另外,“貌似”在口语中位置十分灵活,除了位于句首外,有时还位于句末,例如:

22)昨天淋了雨,今天我发烧了貌似。

这里“貌似”的传信义不再是单纯的“肯定”或“否定”,而是一种“不确定”的态度,说话者对所述命题没有十足的把握。

综上所述,“貌似”的传信义经历了“肯定→否定→揣测”的演变。

3.2“貌似”流行的原因

首先,“貌似”的书面语特征明显,在“貌似”流行以前,“好像”一词在口语中占据主导地位,当“貌似”在口语中偶然出现表达“好像”含义时有一种陌生化的表达效果,在青少年“求新求异”的心理作用下,该词逐渐开始流行,并在一些场合替代了“好像”一词。就目前的资料来看,“貌似”最初在网络上流行,但究竟是谁率先在交际中使用了该词尚无法考证。

其次,“貌似”具有“提醒注意”的语用功能。由于该词比“好像”新鲜,因此出现在语言交际中更能引起听话者的注意,从而对后续陈述有一定的强调作用,此时“貌似”在语流中有重读的现象,例如:

23)这件事的原因貌似是这样的。

24)他貌似没有当选。

再次,“貌似”具有“委婉”的语用功能。当说话者需要委婉地表达某个消极、负面意思时,常常使用“貌似”,例如:

25)这件事貌似你做错了。

26)貌似你没有通过考试。

上述例句中的“貌似”能够使表达更加委婉,利于听话者接受。

在多重因素作用下,“貌似”开始流行并经久不衰,至今仍活跃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

.结语

第一,本文探讨了“貌似”词汇化的相关问题:跨层结构“X貌似”是其成词的阻碍因素,韵律因素和语义演变是促成“貌似”成词的有利条件。第二,分析了“貌似”副词化的历程,副词“貌似”萌芽于民国,在现代汉语中发展成熟。第三,探讨了“貌似”一词传信义的古今变化以及貌似流行的原因。

参考文献

[1]董秀芳.跨层结构的形成与语言系统的调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2]董秀芳.主谓式复合词成词的条件限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2).

[3].认证义谓宾动词的虚化——从谓宾动词到语用标记[J].中国语文,2005(6).

[4]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2.

[6]罗耀华、刘云.揣测类语气副词主观性与主观化[J].语言研究,2008(3).

[7]明雪梅.试论当代网络用语中表委婉态的“貌似”[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8]王洪君.从字和字组看词和短语——也谈汉语中词的划分标准[J].中国语文,1994(2).

[9]王洪涌.“貌似”与“好像”相因生义[J].汉语学报,2010(3).

[10]邢福义.汉语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J].中国语文,1991(1).

[11]宗守云.浅论科技语体中的“似乎VP”句[J].中国语文,2002(1).

[12]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揣测揣摩造句

作者介绍:王耿,青年学者,文学博士,现执教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联系我们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揣测揣摩造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31686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