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西湖文章

忽如一夜春风来,文化生活西湖开。可能是因为正在疏浚西湖的原因,这一年当代日报文化生活副刊上跟西湖沾点边的文字多了起来,先是有一位叫田宿繁(一开始写作“田宿蘩”)的作者开设了一个“读画杂感”的专栏,到4月10日已经刊发到第五篇了,这一篇便是《从“西湖图”说起》,文章写道——

西湖是美丽的,尤其在春天。

对于西湖,历代很多诗人和画家曾经为她化过不知多少时间与精力。西湖的全貌,甚至每个角落,都被描画过,赞美过。在雨中、雪中,在早晨、黄昏原由网,在春天、夏天……每个瞬间的面貌,都被颂扬过。西湖,真是个描写不尽的题材。

描写西湖文章

而这篇文章实际是讲一幅摹宋代画家李嵩所作的“西湖图”,李嵩及宋画,在今天已经是热门话题了,但在1954年,也绝不冷门,因为通过他的画,可以看到近八百年前的西湖风光,正如我们谈当年的副刊,可以了解60多年前杭州的人文风光隔了些天,这位作者又发表作了《“西湖如画”说》《“望山桥畔柳如烟”》等文,仍然是读画杂感,仍然从西湖说起,另外还有王伯敏的《西湖的石窟艺术》一文,也是四月份刊出。

描写西湖文章

与此同时,副刊上还出现了一位叫作王诰的作者,他写作了《西湖——祖国的一颗明珠》《白居易与西湖》《苏东坡与西湖》《陆游和西湖》等文章,特别是那几篇名人与西湖的文章,基本材料是我们熟悉的,但插画颇有古意,其中苏东坡像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一幅,而白居易则用了泥塑作品,是他读诗给老太太听的画面,这是比较接地气的,那大概已经开始用上阶级分析的方法了。

描写西湖文章

不仅如此,当时就连“学习生活”的版面上也发表《西湖之游》的文章,文章说:

“从前的人,每每把西湖比来比去,原由网有的比美人、有的比隐士,有的还比为名妓。这些,都是剥削阶级的看法,去它的吧!

而我们可不是这样了。我们通过欣赏西湖的风景,可以进一步感到祖国的伟大可爱。

西湖灵秀的山水,是伟大祖国的一部分。当我们踏上湖滨柔软如菌的草坪,当我们望见群山一片新绿的林木,当我们徜徉于湖上,放情歌唱的时候,我们就能从心底里感到祖国的和平美丽,激发起无限的爱祖国的热情。”

这大概能让人明白,为什么副刊上的湖光山色多了起来。

描写西湖文章

后来我们老听到这么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说实在我吃不消评议这句话,但是1954年的副刊,民间故事也是经常要刊登的。有的是苏联的民间故事,且同时能让人眼睛一亮的,却是在有一天,那一天是1954的4月22日,这一天的副刊版面刊发了两篇文章,几乎就占了半个版,一篇叫《莎士比亚诞生三百九十周年》,全文有两千五百多字,一篇叫《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两首》(方平译),且还上了一张莎翁的画像。那篇讲“诞生”的文章,一上来就拿马克思说事,说有一天马克思的女儿问父亲:你最喜欢的诗人是谁?老马回答说是莎士比亚、席勒和歌德。这就好了,就有保险系数了。三个fNCDB月之后的七月十日,副刊上又刊发了一名叫江彦//www.58yuanyou.com钧的“读者的话”(当时也有这个栏目),题目叫《希望文化部门以多种方式来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这位读者说他是一个机关工作人员,平时喜欢看像“刘胡兰”“太阳照耀在桑干河上”“卓娅与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远离莫斯科的地方”“牛虻”等作品,而且平时也经常有相同爱好者在交流阅读心得。为了培养广大青年群众文艺爱好者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欣赏能力与扩大文学作品的积极影响,这位读者提出了以下看法:

“我希望省、市的文化主管部门、文艺团体和文艺杂志编辑部等,能利用假日多举行一些文艺讲座、文学作品报告会、座谈会、朗诵会等等,并可结合一些作家纪念日举行专门的纪念会,介绍作家的生平和作品,或者举行展览会、演出有关的戏剧”,但是很遗憾,“今年,许多地区都举行了莎士比亚、德沃夏克和格林卡的纪念会,但是,杭州却什么也不曾举行,当然,我不大了解有关方面的是否有具体困难,但我总这样想: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由这位读者的话,我理解的用“多种方式来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就不只是读《卓娅与舒拉的故事》就够了,包括要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诗歌,甚至是观摩他的戏剧作品,这是1954年的副刊透露给我们的一个强烈的信号。这种信号用读者来信的方式来表现,可见编辑的高明之处。

描写西湖文章

这一年苏联作家诗人的作品,大约还是占了副刊版面的四分之一,这可能也是当时的世界性之一吧,而在电影评论方面当然也有来自东欧的一些影片,但基本还是以苏联的为主,同时我注意到,这一年副刊发表的诗歌当中,除了一些极朴素的作品之外,还出现了马雅可夫斯基(当时译作“玛雅柯夫斯基”)的阶梯诗《初学拍马者的指南》,内容我就不说了,显然是讽刺诗,但是就形式而言,这种阶梯诗是极占版面的,因为普通的一行可以排十几个字,但此诗是按照词语的节奏来排的,以构成阶梯的形式,当时当代日报的版面虽是大报版面,但却是小报的排法,极为密不透风,从视觉效果上看并不美观。

描写西湖文章

如果从可读好看的角度讲,1954年副刊最可读的还是剧评,虽然那些被评的戏我们也根本没有看过,但是那个文风相当的劲爆畅快,比如3月18日有一篇剧评,题目叫《反对这样的将外国作品“中国化”——看滑稽话剧“茶花女”》,由此才知道当时都有把经典歌剧处理成滑稽话剧的,想想难度就够大或者说够滑稽的了。文章说:

“近年来,有许多剧种时常将外国古典文学作品改编了,搬到中国地方戏舞台上来演出,像阿•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无罪的人》《大雷雨》,果戈里的《巡按》等,都先后被改编成沪剧和有好几个名称的滑稽话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也曾一度被改编为崐苏剧(即昆剧,笔者注)《疯太子》。最近新华滑稽话剧团演出的《茶花女》,就是根据十九世纪法国戏剧家亚历山大•小仲马同名的小说和剧本改编的。同时《茶花女》还有沪剧fNCDB的改编。这些名著在当时都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直到今天,它们都还在感动着我们。但是,由于他们胡乱地改编,非但不能给我们什么感受,而且,往往模糊了我们的认识。滑稽话剧《茶花女》就是一个例子。”

描写西湖文章

从这一段文字我们知道,当时的“洋为中用”看来还真的是在实践的,你看《疯太子》这样的剧名也的确是颇为传神的,此文具体的批评意见我就不展开引述了,但是我想,当年能够这样改编实践包括能有这样的批评意见出来,说明整个氛围还是健康的,至少是正常的吧,而且这篇文章也指出:

“应该说,这个戏的几个主要演员的表演,都是比较认真的,但是改编剧本存在着许多问题,演员的努力,就不可能使演出产生什么积极的效果。

描写西湖文章

这可能也透露出一个信息,像这样的戏笑料肯定有的,因为不少演员是能自带笑料包袱的,但你一定要说积极意义,那就可能谈不上了,但当年已经将这出戏定名为悲喜剧,应该说还是聪明的。戏是有无限的可能性的,就看怎么写怎么演了。

描写西湖文章

图片来源:杭报集团历史数据库

杭州日报、都市快报

作者孙昌建

文学创作一级

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杭州市政协委员

现任职于都市快报社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描写西湖文章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30664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