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遍地难留影上一句

公休了几天,老公要去北京考察一个合作项目,我无事也一起去了。我同行的目的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所尊敬的张大林教授夫妇,已经从宜兴工作室回到北京,我们办完了事情,正好去他们那里做客。

张老师在北京通州宋庄艺术工厂有自己的大林工作室,每年秋冬季节他所带的清华大学、人民大学书画刻绘高研班有一部分课程是在这个工作室里上课的,我是张老师书画艺术的迷妹,他的大写意花鸟无论是画在纸上,还是刻绘在紫砂壶上,都仿佛田园熏风,总叫人心安宁静。

足迹遍地难留影上一句

张老师与物无忤,锡老师春风和气,使我们无拘无束,在他家里俨然以弟弟妹妹自居,我就很想到他在北京的工作室玩玩。

然而那天上午张老师还不在工作室,他们在泰玉缘(北京)珠宝有限公司,是在大观园内的一个独立的小院,正在和原外交部参赞原由网、外交部书画协会原秘书长沈如祥先生、中国民间发明家、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业发展“和文化艺术”大使、制壶大师季汉生先生,就书画刻绘艺术及泰山玉刻绘进行探原由网讨,中午要在那里吃饭,他让我们先去那里参观一下,吃完饭再一起回宋庄工作室。

我心里那个激动呀,沈老我不熟悉,但季汉生先生以“九二”共识为思想创作中华龙壶、促进两岸和平的事迹我不止在一个刊物上看过,传说中的传奇人物能在北京相见相识,实在是我这趟北京之行的意外惊喜。

足迹遍地难留影上一句

(季汉生制狼山支云壶、陈大章绘南通胜景、张大林刻绘)

只是中午百星机器人教育中心的申总热情挽留,为了更深入地相互了解,我们和申总一块就餐,等到穿过北京的车流赶到大观园时,已经四点了,沈老夫妇和张老师哥嫂还在那里等着我们,季汉生老师却因为要赶车回南通三点多刚走了。

沈老亲自带我们俩参观了这个小院的泰山玉制品,我们两个像刘姥姥初进大观园一样,走进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但沈老的随和消除了我们的紧张与顾虑,沈老还让我们在泰山玉关公像前留影纪念,愿关公保佑我们,可敬的老人,使我觉得初冬的北京犹如春天般温暖。

足迹遍地难留影上一句

沈老邀请一起到他的小院去吃水饺,张老师谢绝,带我们参观完薛宝钞的衡芜院后,嫂子开车拉着我们回到宋庄张老师的大林工作室。华灯初上,在夜晚的灯光下观赏张老师的刻绘艺术,聆听两位老师的艺术人生,夜晚有了熏熏欲醉的气息。世间静谧安好,我忽然怀疑和懊恼,我为什么没有艺术细胞,不然我一定报老师的人大刻绘艺术高研班,那样我就能与老师的思想相通了。

足迹遍地难留影上一句

(张教授悬挂在全国政协礼堂的梅兰竹菊四幅屏)

张老师1963年出生于青州,和我们一样,也是个农村孩子,但张老师从小痴迷于各项艺术,8岁开始画画。为了画画白天上课,晚上打着父亲制作的手电去捡拾牛粪换钱买纸笔。张老师其实还有很多爱好,但那个时候画画是他最能够实现的,相比于其他,纸笔是相对便宜的。十二三岁的时候,他将一些人物画像拿到集上去卖,居然有很多人购买,一幅画能卖到四五元钱,那真是一笔不小的润笔费,他继续去买纸笔。

足迹遍地难留影上一句

(张教授在人民大学高研班授课)

小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成为一个什么家,但走着走着就与梦想分道扬镳了,梦想总会在哪个生活的小沟河里搁浅,放弃了逐梦的艰难,使自己走到庸俗的油腻中年,然后怀才不遇,然后自我抚慰,然后矫情地说什么人到中年已心如止水,生活已波澜不惊,或者一地鸡毛。

足迹遍地难留影上一句

(泰山碧霞祠张达诚主持看张教授作画)

张老师却从没有忘却初心,无论是生活呈现在面前的是浅滩或者湍急的河流,他都努力使自己逆流而上。2002年,张老师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先后师从于张立辰田黎明原由网毕建勋等老师。他刻苦钻研先人的绘画理论和艺术手法,而又结合自己的写生、融合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每一幅花鸟、山水、人物、都饱含着生活的感情,富有哲思灵气,都是从前慢。

足迹遍地难留影上一句

(张教授泰山工作室国画写意水墨葡萄葫芦丝瓜南瓜四条屏6)

2006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二套、三套用了整年的时间播出张大林先生花鸟画教学节目!2010年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播出张大林先生花鸟画教学节目。他所创作的《岁寒三友图》﹑《墨梅图》成为中国花鸟画的典范之作,风靡大江南北。IybqJj

足迹遍地难留影上一句

(张教授2006年在中央教育电视台连续一年教花鸟画创作)

足迹遍地难留影上一句

张老师说:要充分表现时代气息,就必须认真研究继承和革新的关系,要系统地阅读画史、画论、画跋、画录一类的理论和著作,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艺术修养。同时,注重革新,艺术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足迹遍地难留影上一句

刻苦勤奋的结果是,张老师不但是一个花鸟画大家,更是一个刻绘大家。他化笔为刀,在一件件形态各异的紫砂、瓷器、玉器上,刻绘出兰的清幽、荷的圣洁、梅的铮铮铁骨、竹的高峰亮节,虾、雄鸡、蚂蚱,无不形神兼备,方寸之间铺满盎然生机。

足迹遍地难留影上一句

一个偶然的机会,友人拿来一把紫砂壶,请教张老师能否将书画刻绘在壶上,使张老师与紫砂刻绘结下了今生的缘分。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紫砂壶是中华文化艺术园林中的一枝奇葩,紫砂刻绘艺术,是紫砂最主要的装饰手法,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吟诗作画于紫砂壶上,再用钢刀进行篆刻作为装饰,使紫砂壶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文房用品。

足迹遍地难留影上一句

乱世黄金,盛世古董,改革开放,中产阶级的形成使紫砂壶这种高雅的喝茶器皿流行于世,对紫砂文化内涵的追求日益艺术化,美学化。张老师在宜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把人大高研班的课堂搬到了宜兴湖父的山水间。

足迹遍地难留影上一句

对于张老师入驻湖父镇,宜兴当地的媒体称:20141129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张大林刻绘艺术高研班写生基地在文化气息浓厚的玉女山庄落成,当日在微微细雨中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挂牌仪式。这是玉女山庄继钱绍武艺术馆之后的又一次重量级的艺术加盟。

足迹遍地难留影上一句

紫砂和文人画,兴盛于清朝至今,张大林和紫砂的渊源,是前世今生,终究是绕不过去的,似乎这么多年的画画创作,就是给紫砂准备的,当他邂逅紫砂,他的艺术生命又一次开放,他的花鸟、山水、岁寒三友,在幽暗沉默的紫砂泥上,开口说话了。

足迹遍地难留影上一句

张大林老师的紫砂刻绘,采用双刀直入法、单刀直入法、三刀法、沙地法、冲刀法,融合金石、书法、绘画、历史、文学、美学等诸多学问,结合紫砂造型协调统一,相得益彰,用自己的情感与思想重塑了器物,令器物脱胎换骨,有了灵魂。

足迹遍地难留影上一句

那些刀法在夜里听的我犹如走进了江湖,涉足紫砂世界的张老师在紫砂天地里犹如光明顶上的张无忌,集各家武术于一身,平息六大门派的纷争,引领武林风气。紫砂的源头在湖父,苏东坡在湖父的足迹遍布各处。张老师寄情湖父山水,寻觅古人气息,把艺术课堂搬进山水园林,把艺术天性融合天地之精气,一把五色土,一把篆刻刀,息影山林,自成江湖。

足迹遍地难留影上一句

张老师以刀代笔,将书画艺术在紫砂上延伸和演化,不仅具备了中国书画的笔墨情趣和高雅意境,其刀风爽利、硬朗、果断,表现出来的作品更是风姿绰约,田园气十足,仿佛是有温度和香气,令人销魂。

足迹遍地难留影上一句

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实节目《紫砂千秋》就张老师的刻绘艺术做了专题,称张老师为“中国熟刻第一人。”

足迹遍地难留影上一句

在我国的工艺美术中,雕刻是一道及其绚烂的光。许多时候,因了这雕刻,器物和材质的优劣好坏,反而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工艺家的情感与思想,重塑了器物,令器物脱胎换骨,有了灵魂。张大林老师的刻绘不止在紫砂作品,一切可以刻绘的瓷器、玉石、黑陶、甚者金属水杯、酒瓶都是可以表达张老师艺术思想的载体,它能赋予每一件石头以鲜活的艺术生命与灵魂。

足迹遍地难留影上一句

张大林老师是山东青州人,走过八千里云月,最牵挂的,还是家乡的山和水。紫砂刻绘名扬华夏的时候,泰山玉石的发展,成了张老师心头的牵挂。泰山带着数十亿年生命的沉淀,从大海深处走来,成为五岳之尊。泰山玉石从远古走来,经历了地球25亿3600百万年的沧海桑田,集天地之精气、泰山之灵气为一身,文化底蕴厚重,精致典雅,张弛有度,如果能与金石刻绘结合,定会催生出灿烂的工艺之花。

足迹遍地难留影上一句

受朋友之托,张大林老师开始着手在泰山玉石上刻绘,以自己的书画艺术提升泰山玉产品的知名度。有人说张大林老师在泰山玉上的刻绘创新是无言之诗,无行之舞,无图之画,无声之乐。那些灵动而秀雅可人的梅兰竹菊、虾蟹蚂蚱、粗藤大瓜与古老的泰山墨玉结合,绽放出天然的光华。沈如祥沈老评价说:看到大林老师在泰山玉上刻绘,总是让人舒适温暖,如闻淡淡幽兰,如睹春日泰山。并且鼓励张老师说:这辈子做个匠心与自己喜爱的事,而且是带有情怀和良心的事,虽属不易,但也富有情趣。

足迹遍地难留影上一句

中国自古被誉为“玉国”,玉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根基文化,自古以来,关于玉的故事和传说不胜枚举,如今,张大林老师又赋予了玉新的生命,使几千年的玉文化和书画刻绘艺术结合,完美的演绎了玉的独特艺术风格。

足迹遍地难留影上一句

就像宜兴媒体评价张老师与紫砂的关系,换个地方,这句话就直接是:IybqJj张大林和泰山玉的渊源,是前世今生,终究是绕不过去的,似乎这么多年的画画创作,就是给泰山玉准备的。

足迹遍地难留影上一句

苏东坡当年在宜兴感叹:“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书画艺术这面传统文化中的大旗帜与玉文化在张大林老师的刻绘下,必将碰撞出炫人眼目的,震撼心灵的火花!

足迹遍地难留影上一句

足迹遍地难留影上一句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足迹遍地难留影上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27647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