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丹心的上一句

白发丹心的上一句

【天下精舍第134期】

【前言】

天下精舍,天下人的精舍,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传播国学,教授古诗词创作。本期推出【水影流沙】课件13 • 读杜牧《早雁》,供大家学习分享。

白发丹心的上一句

【讲师简介】

水影流沙,本名林远学,出生于1975年,原四川成都彭州市人,现移居广西南宁市。

生性好静,讷于应酬。闲时阅文史,学诗词。喜吟诵《滕王阁序》,仿习骈文数篇,为律诗积下对仗功底。又更习古诗,乐此不辍。好将现代词汇入诗,吟今事,赋今景。

【水影流沙】课件13

白发丹心的上一句

读杜牧《早雁》

白发丹心的上一句

天下精舍的诗友们,大家好!

又到了读诗的时间了。在前一期里,我们读了唐朝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诗人耿湋的诗《陇西行》和《上将行》,都是边塞题材的诗。在安史之乱后,唐朝从鼎盛时期逐渐走向动乱和衰败的境地,边疆也是常年不能安定。所以希望朝廷强大,希望边疆安定等一类忧国忧民的诗比较多。今天我们来读读晚唐一位代表性的诗人杜牧的两首边塞题材的诗。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原由网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白发丹心的上一句

先来看看杜牧的第一首边塞题材的诗《河湟》。

【河湟】杜牧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原由网,驻守在河西、陇右的军队东调平叛,吐蕃乘机进占了河湟地区,对唐朝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杜牧有感于晚唐的内忧外患,热切主张讨平藩镇割据、抵御外族侵侮,因此对收复失地极为关心,先后写了好几首诗,《河湟》便是其中的一首。

词句注释

⑴河湟:指今青海省和甘肃省境内的黄河和湟水流域,唐时是唐与吐蕃的边境地带。湟水是黄河上游支流,源出青海东部,流经西宁,至甘肃兰州市西汇入黄河。《唐书•吐蕃传》记载:“世举谓西戎地曰河湟。”

⑵元SKVKMWxeo载:字公辅,唐代宗时为宰相,曾任西州刺史。大历八年(773年)曾上书代宗,对西北边防提出一些建议。借箸:为君王筹划国事。《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在刘邦吃饭时进策说:“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

⑶留神:指关注河湟地区局势。

⑷“旋见”句:指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因事下狱,代宗下诏令其自杀。东市:代指朝廷处决罪犯之地。《汉书•晁错传》记载,晁错在汉景帝时任御史大夫,对削藩定边指出不少建议,但景帝听信谗言,仓促下令杀了他。行刑时“错衣朝衣,斩东市。”

⑸遗弓剑:指唐宪宗死,古代传说黄帝仙去,只留下弓剑。不西巡:是指唐宪宗没有来得及实现收复西北疆土的愿望。《水经注•河水》:“阳周县桥山上有黄帝冢。帝崩,唯弓剑存焉。”《唐会要》记载:“宪宗于元和十五年正月驾崩,年四十三。”

⑹“牧羊”两句:《汉书•苏武传》记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以及“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里是借苏武来比喻河湟百姓身陷异族而忠心不移。

⑺凉州:原本是唐王朝西北属地,安史之乱中,吐SKVKMWxeo蕃乘乱夺取。李唐王室出自陇西,所以偏好西北音乐。唐玄宗时凉州曾有《凉州新曲》献于朝廷。

白话译文

元载相公曾具体筹划过收复河湟,宪宗皇帝对此事关心也格外留神。

不久却见大臣身穿朝服就刑东市,皇上也突然驾崩来不及实施西巡。

河湟百姓虽然穿着戎服牧羊驱马,可是他们白发丹心仍是唐朝臣民。

只有产生于凉州的动人歌舞乐曲,流传天下在娱乐着那些富贵闲人。

作品鉴赏

前四句一连使用了三个典故。“借箸”,用张良的故事。不仅用来代“筹划”一词,而且含有将元载比作张良的意思,从而表明诗人对他的推重。“衣冠就东市”,是用晁错的故事。意在说明元载的主张和遭遇与晁错颇为相似,暗示元载留心边事,有经营的策略。杜牧用晁错来作比较,表现出对晁错的推重和惋惜。“忽遗弓剑”采用黄帝乘龙升仙的传说,借指宪宗之死,并暗指宪宗喜好神仙,求长生之术。这里,诗人对宪宗被宦官所杀采取了委婉的说法,流露出对他猝然逝世的叹惋。以上全用叙述,不着议论,但诗人对河湟迟迟不能收复的感慨却溢于言表。

后四句用强烈的对照描写,表达了诗人鲜明的爱憎。河湟百姓尽管身着异族服装,“牧羊驱马”,处境十分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并没有被征服,白发丹心,永为汉臣。至于统治者,诗人不用直接描写的手法,而是抓住那些富贵闲人陶醉于原先从河湟传入京城的轻歌曼舞这样一个细节,便将他们的醉生梦死之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的最后一联却又不直抒胸臆,而是将满腔抑郁不平之气故意以旷达幽默的语气表达出来,不仅加强了讽刺的力量,而且使全诗显得抑扬顿挫,余味无穷。这首诗,写得劲健而不枯直,阔大而显深沉,正如明代杨慎《升庵诗话》所说:“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这首《河湟》鲜明地体现出这种艺术特色。

章法分析

这首律诗是什么章法结构呢,我认为是“前开后合法”。

前开后合法

1、前4句写过去。

2、后4句写现在。

3、前开后合,也称为上下两截。

我们来看这首诗:

诗的前4句,这首诗的前四句叙元载、宪宗事。元载相公曾具体筹划过收复河湟,宪宗皇帝对此事关心也格外留神。但最后都未能成功或未能付诸实施,留下了深深的历史遗憾。

诗的后4句,在写如沦落的今白发丹心的唐朝臣民与沉迷歌舞的“闲人”,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里的“闲人”又与前四句中有安边之志的元载、宪宗形成对比。因此前、后四句用强烈的对照描写,表达了诗人鲜明的爱憎。全诗寄寓了很深的讽刺含义。

所以本诗是“前开后合法”的章法结构。

【河湟】杜牧(前开后合法)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前4句写过去)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后4句写现在)

白发丹心的上一句

下面我们来读读杜牧的另外一首边塞题材的诗《早雁》。

【早雁】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创作背景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闻此而忧之,因写下此诗。

词句注释

⑴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秋半:八月。虏弦开:一语双关,既指挽弓射猎,又指回鹘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⑵云外:一作“云际”。

⑶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⑷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时幽居长门宫。

⑸须知胡骑纷纷在:一作“虽随胡马翩翩去”。胡:指回鹘,也称回纥。

⑹莫厌:一作“好是”。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

⑺菰米: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嫩茎叫茭白)。莓苔:一种蔷薇科植物,子红色。这两种东西都是雁的食物。

文学赏析

此诗通篇为咏物体。

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态描写。

(八月边地回鹘士兵拉弓射箭,雁群为之惊飞四散哀鸣连连。)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两句在情景的描写、气氛的烘染方面,极细腻而传神。

(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颈联又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大雁秋来春返,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大雁还在www.58yuanyou.com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正在哀怜它们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更像是面对边地流民深情嘱咐的口吻。两句一意贯串,语调轻柔,情致深婉。

(应该知道北方正当烽烟四起,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

尾联: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它们的归宿是:“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相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妨暂时安居潇湘一带。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情体贴。 “莫厌”二字,耽心南来的征雁也许不习惯潇湘的空旷孤寂,显得蕴藉深厚,体贴备至。

(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

这是一首托物寓慨的诗。通篇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它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而这种深婉细腻又与轻快流走的格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在以豪宕俊爽为主要特色的杜牧诗中,是别开生面之作。

章法分析

这首律诗是什么章法结构呢,我认为是“一句造意法”。

一句造意:

1、首联上句兴起下句,下句为全篇主意。

2、中二联皆承接首联下句意思。

3、尾联收结。

(首联中选一句做主题句,全篇围绕它的意思来写,古人叫:一句造意。)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

诗的首联,上句先直接“金河秋半虏弦开”,为起句交代起因,下句承接上句描写这里的大雁“四散哀”。

诗的中两联,都承接雁群“云外惊飞四散哀”这一边塞的情况来写。第2联作者写哀鸣的大雁飞过都城长安的景象。

第3联又写这些“四散哀”的大雁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情形。

诗的尾联,作者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情关怀。

【早雁】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一句造意法)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白发丹心的上一句

写作示范

在昨天,我也试着用“一句造意法”写了一首诗,《端午节有感》。还有几天就是端午节了,所以我以端午节为题。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端午节有感】水影流沙

雄黄美酒九州同,(酹向汩罗悲楚风)。

(一句造意法)

角棕沉江心似玉,龙舟击浪气如虹。

捐身未补金瓯缺,抱魄难承禹鼎功。

一曲离骚唱千古,怀王依旧在深宫。

这首诗,首联上句 “雄黄美酒九州同”,以端午节纪念活动之一的“饮雄黄酒”引入,为起句,引出下句“酹向汩罗悲楚风”。

第2联,写如今人们举行向江中撒粽子、赛龙舟等各种纪念活动,来追悼屈原。

第3联,发生在2000年前的这个悲剧,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让人感到遗憾与伤感。

上面第2、3联都围绕“酹向汩罗悲楚风”来写的。

尾联进行收结。千古以来,离骚为世代的有志之士所吟唱,因为不断有像楚怀王那样的人在深宫中。许多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只能借吟唱离骚来排遣愤懑。

白发丹心的上一句

好的,今天和诗友们一起读了杜牧的两首诗,学习了一下律诗写作章法的“前开后合法”,也复习了另一种章法结构“一句造意法”。 希望能对各位诗词朋友在以后欣赏与写作律诗的方面,有一定帮助。

白发丹心的上一句

天下精舍编辑部

主编:無爲

编委:幽兰静雅 小水晶 娃娃 小泓

安蓝雪儿 弦音 兰兮 紫竹

责编:無爲 城城 雪儿 向着阳光

美术:若非 凤非飞

语音合成:采茶 毛桃

本期编辑:無爲

公众号ID:tianxiajingshe

白发丹心的上一句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白发丹心的上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26722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