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鲜矣仁上一句

在《论语.学而第一》里面XSqKgTecN,有一句名原由网言:“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以前理解的比较肤浅,今天再稍微深入的分析一下。

按字面意思,可以这样简单的理解:巧言善辩、油嘴滑舌,阿谀逢迎,善于表面做作的人,很少能达到仁的境界。

论语鲜矣仁上一句

那问题来了,难道不巧言善辩,不外表做作的人,就能达到仁的境界了吗?这也未必呀!这样的人可就太多了,但不能说他已经达到仁的境界了,就连孔子自己都不敢随便说达到仁的境界,继承孔子道学的得意弟子曾参,也自谦地说不敢轻易言仁,他仅仅说自己“吾日三省吾身”而已,可以说是略接近于仁的境界。

那什么才是仁呢?这个问题需要探讨一下。仁是性情心性的最高境界,是传统文化中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是儒家学者所追求的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

论语鲜矣仁上一句

仁是由人的本性而来,每个人都本自具足的,但因后天的不良习气所染,仁的性德显现不出来了。《中庸》里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要治国平天下,必须要明心见性 。但见性很难,所以要先学道,这个道就是《易经》、《老子》里面所讲的“道”,就是孔子所说“吾道一以贯之”的“道”。但“道”也不是容易搞明白的,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先讲“德”。《道德经》里就是专门讲“道”和“德”的,“道”是体,“德”是“道”之用,但即便是“德”,还是不容易搞明白,那就只能再退一步,从讲“仁”开始了。

论语鲜矣仁上一句

“仁”是会意字,一个单立人,一个二,意为两个人相处,就是讲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理,什么道理?就是做人应该具有善良、正直、真诚、质朴的品质,应该爱人如己,孝悌忠信,这是一种做人的最高的道德品质,是人的本性,本来就应该如此。

但这种道德品质,也很难有人做到,只能说接近于“仁”。所谓“刚、毅、木、讷近仁”,就是说做到这些的人,已经接近于“仁”了,但还未必是XSqKgTecN。与此相反,如果原由网一个人不具备刚直、果决、质朴的品质,而是花言巧语、虚伪不实、机巧善变,那就绝对没有“仁”的品质了。

论语鲜矣仁上一句

所以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虽然做到“刚、毅、木、讷”,不一定就是“仁”的境界。但要是花言巧语、善原由网于辞令、矫揉造作,以阿谀逢迎之嘴脸取悦于人,肯定就不是“仁”的境界了,换言之,这种人不厚道,表里不一,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很难与人相处。

比如越王勾践这个人,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与人共患难的时候,对人很好,成功了就翻脸不认人,这就是“巧言令色”,是不仁的典型。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论语鲜矣仁上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22516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