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分靡下炙前一句

辛弃疾“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是什么梗?许多人都想错了!辛弃疾:刚刚“醉里挑灯看剑”,一忽儿为何就感叹“可怜白发生”?

1/ “词中之龙”辛弃疾

八百里分靡下炙前一句

辛弃疾是南宋的豪放派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有“词中之龙”之称,与www.58yuanyou.com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一生力主抗金收复中原的辛弃疾,在沉浮宦海之余,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梦想,他就以词的形式将满腔心事抒发得淋漓尽致。

辛弃疾流传下的词作有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他的许多忧国忧民以及写景状物之作,至今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好多词句,大家都耳熟能诵。

八百里分靡下炙前一句

比如他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东风夜放花千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www.58yuanyou.com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上文所引"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即为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开篇与结语。辛弃疾的这首词,是写给其志同道合的好友陈亮的。

2/“布衣斗士”陈同甫

八百里分靡下炙前一句

陈亮,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原名陈汝能,字同甫(一说同父),号龙川,学者称为龙川先生,南宋著名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除了文字上的交往,陈辛二人的友谊,主要是源于两人共同的抗金大志。

认真说来,陈亮的命运比辛弃疾更惨。辛弃疾早年成名,20多岁就受到皇帝的关注,其后的仕途虽然沉浮不定,但是,还算“平安”。而陈亮则不同,一生喜好兵学,对于儒家经典非常排斥,所以,科举之路坎坷,一直是以布衣之声,积极上书抗金。因为他的策论揭露了官场现实,因而得罪了一大批当权者,在短短的52年人生岁月中,就曾三次被构谄入//www.58yuanyou.com狱。

八百里分靡下炙前一句

虽然屡遭打击,但是,他的赤心不死,频频上书言事。陈亮的很多好建议,虽也曾得到宋孝宗的赏识,但终未被任用。陈亮并不是只做个空头理论家,他还亲临边境调查走访,拿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比如,淳熙十五年(1188年),陈亮到建康(南京)京口(镇江)观察地形,并作词《念奴娇登多景楼》借古论今: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八百里分靡下炙前一句

多景楼在江苏镇江市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北面长江,为登临圣地。该词上片写登楼远眺原由网所见之景和由此引发的感慨。下片借评议王、谢(此代东晋上层人士,喻指今之掌权者)的空论清谈,批评了当时只空谈收复而无有效行动的士大夫。整首词气势恢弘、笔力雄健、论述精辟、意理性强,有称雄于一代的非凡气概。

陈亮在词中明确提出,不要把长江天险仅仅当做是隔断南疆北界的门户,而要把它作为北伐中原,恢复失地的跳板,长驱直入,不须反顾(“一水横陈,连罔三两,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并且再次上疏,建议孝宗“由太子监军,驻节建康,以示天下锐意恢复”。这时正遇孝宗决定内禅,奏疏未予上报,此次上书不但未到孝宗之手,反而因其内容指陈时弊,触怒了许多官僚,再一次遭到死亡威胁。

直到绍熙四年(1193年),年已51岁的陈亮再次参加礼部的进士考试,其策论又深得宋光宗赏识,御批第一,自此得中状元。状元及第后,陈亮被授职签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但因长期“忧患困折,精泽内耗,形体外高”,最终于绍熙五年(1194年)三月二十六日夜间溘然长逝,享年仅52岁。

3/“斩马桥”前留佳话

八百里分靡下炙前一句

从陈亮的人生简历来看,他为人处世的风格比辛弃疾更激烈,与其说他是个孤军奋战的斗士,还不如说他是个置生死于度外的“疯子”。关于陈亮的“疯”,从他与辛弃疾的相识那一幕就可以证明。

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逃过一劫的陈亮,专程前往上饶铅山拜访他心目中的偶像、年长他3岁的辛弃疾。当时的陈亮是骑马而来,到达辛家庄园要过小桥,三跃而马三却,陈亮一怒拔剑,砍下马头,推倒马体,徒步而进。

八百里分靡下炙前一句

陈亮斩马疾步这一幕,恰好被倚楼而望的辛弃疾看到了,大惊之下派人去探询究竟。仆人还未及出门,陈亮已经跑到辛家门口了。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两人情投意合,相见恨晚,由是,一对相互仰慕已久的真汉子遂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辛弃疾和陈亮这次会晤,瓢泉共酌,鹅湖同游,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成为文坛佳话。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位爱国志士,将期思村前的石桥称为“斩马桥”,并在桥旁建了斩马亭。如今的斩马亭,虽经历风雨,仍有不少刻有“斩马亭”字样的釉瓦覆盖其上。

4/乌龙过后谱名篇

八百里分靡下炙前一句

后来,在这对好朋友之间,还发生了一什非常乌龙的事件,并最终催生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据宋人赵溍的《养疴漫笔》所载:“稼轩帅淮时,同甫访于治所,相与谈天下事。酒酣,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并北者如此,北之可并南者如此,且言钱唐非帝王居,断牛头之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之水,满城皆鱼鳖。饮罢,宿同甫于斋,同甫夜思稼轩沉重寡言,醒必思其误,将杀我以灭口,遂盗其骏马而逃。月余,致书稼轩,假十万缗以纾困,稼轩如数与之。”

因为酒后“失言”,陈亮害怕被眼中容不得沙子的好友所“宰”,所以盗了辛弃疾的宝马连夜逃逸。逃出辛弃疾的“势力范围”后,为了试探好友的反应,就找了个借口,说自己生活陷入困境,要向辛弃疾借十万钱救急,没想到,辛弃疾非常爽快地向他伸出了援手。

八百里分靡下炙前一句

原来,辛弃疾根本没把他的疯话放在心上,只是他自己多心了而已。其后,两人以《破阵子》同一词牌反复唱和,其中就包括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的这首词,语句并不深奥。一处要科普的,是词中的“的卢”。的卢系古代的良马名(《相马经》:“马白额入口齿者,名曰榆雁,一名的卢”),刘备襄阳城西檀溪水遭险时所骑,正是的卢马,此马“一踊三丈,遂得过”檀溪,救了刘备一命。

5/何为“八百里”

八百里分靡下炙前一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另外一处容易让人误解的,就是“八百里分麾下炙”。“麾下”意为部下,“炙”是烧烤的意思。那么,“八百里”怎么可以分给部下烧烤呢?其实,辛词中的“八百里”,是源出一个典故的。

据《世说新语汰侈》篇载:“王君夫(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常莹其蹄角。王武子(济)语君夫:‘我射不如卿,今指赌卿牛,以千万对之。’君夫既恃手快,且谓骏物无JcNEYEUC有杀理,便相然可,令武子先射。武子一起便破的,却据胡床,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炙至,一脔便去。

原来,说的是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八百里”是状其善于奔驰,“驳”骏马之称。马有“千里马”,牛有“八百里”,都是形容其健壮善奔。所以,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麾”为军中大旗,“麾下”即为部下。此处的“炙”,系指切碎的熟肉。这样一来,将“八百里分麾下炙”就好理解了,就是把烤牛肉分赏给部下。

八百里分靡下炙前一句

醉酒后挑灯凝视宝剑,梦醒时号角响彻连营。烤肉分赏部下,军乐漫天轰鸣。这是校场上秋季大阅兵。
宝马疾驰如飞,箭矢迅如雷奔。一心都想为国收复失地,唯盼生前死后留美名。可惜转眼已成白发人!

辛弃疾的这首词,运用的是“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九句追忆早年抗金部队豪壮阵容、杀敌气概,以及作者征战一生的沙场生涯,表达了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豪情。末句却笔锋一转——“可怜白发生”,好汉不提当年勇,那些金戈铁马的过往,只能是醉梦中的回忆了。用后一句以否定前九句,抒发的正是一种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

6/结语

八百里分靡下炙前一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除了是作者的书愤之作外,更重要的是,辛弃疾还在这首词中,解了好朋友陈亮的心结:“我已经老了,不复再有当年的果敢杀伐,满腔心事,只有付诸笔下而已。”

其实,当时的辛弃疾并不太老,还是年不满半百的壮年。只是,虽然身怀凌云之志,却不见容于当世,他对朝廷付出了满腔热情,回报给他的却是冷冰冰的一再贬谪,这才让他产生了有力难使、有志难伸的激愤,“可怜白发生”,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无奈。

(图片来自网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八百里分靡下炙前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22128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