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善改过的前一句

迁善改过的前一句

《四书通讲》摘录(一)

为学之道 修身之道 孝悌之道

转自|讲座图书馆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作者包括孔子、子思、孟子、程子、朱熹等。上海图书馆2017年推出刘强教授的系列讲座《夫子之道:四书通讲》,集中体现了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为更好地学习本系列讲座,现根据刘强老师讲座录音,整理并摘录文汇报海上讲坛所发报道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为学之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迁善改过的前一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不解“学习”真意,怎会开心?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理解是什么?小学老师说,学习了知识,按时复习,这不是很开心吗?但是,理解错了。

的正体字是,有传承的意思。词典里有三个解释:一、识也,首先要认识;二、觉也,内心要产生觉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传递的过程;三、效也,也就是效法的意思。效法的过程完成以后,才成为一个教育的过程。

的正体字是,这是会意字,代表鸟的两个翅膀,下面的或表示为鸟巢、天空等。习的本意不是学习,而是飞翔的意思,小鸟跟着父母一起学习飞翔,要反复演练。有践行和实践的意思。

迁善改过的前一句

习,数飞也

这句话指的是我们学习了知识和道理,并且时常可以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可以运用,这不是一件喜悦的事情吗?其实就是学以致用的意思。

为什么今天有人学着学着不开心,因为他学的东西都是纸上谈兵,为了应付考试,因为学了没有用。学而时习之,其实就是知行合一的意思。王阳明先生提倡知行合一,他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还是未知。这就告诉我们,很多人的知识都是纸上谈兵,没有落实在人生实践中,那都没有用。有一个教育家陶行知,原来名字陶知行,但是后来他认为之前,于是改名为陶行知,意思就是说更重要。今天很多人只强调,不强调,这样的学习其实是两张皮,学到后来当然不开心。

■ 为什么而学习?别让大学成为职业培训所

孔子说过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认为学习是为了自己不断完善,为了自己的学识、修养的提升,而不是为了他人的理解、认可、赞美。之所以有人学着学着不开心,因为他学习的目的错了,是为了让别人承认我、赞美我、肯定我。有的小孩学习是为了让爸爸妈妈、老师开心,再后来是为了找工作。这都属于为人之学,因为一旦达到了目标,你就觉得没劲儿了,只有为己之学,永远给力。

有一次,孔子说了一句话: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正体字是。一个人学了多年,还没有想到粮食,引申为名利、官位、俸禄,也就是身外之物,实在是难能可贵啊!孔子认为这样的人很不错,今天我们的教育完全背离了孔子之道。现在我们很多人选专业的时候,考虑的就是这个专业挣钱多,那个专业适合找工作,考虑的全部都是名利。大学,本来应该是学大的地方,偏偏变成了学小的地方,大学甚至变成了职业培训所。

有一个学生叫漆雕开,比孔子小十一岁,学习不错,也很有德行。于是,孔子觉得他不错,就鼓励他去做官。结果漆雕开对曰:吾斯之未能信。我对于做官这件事,还没有充分的信心)然后孔子十分高兴,觉得这个学生学习不是为了做官,他学而优,但是未必要去。孔子的很多弟子,是终身追随孔子的。我们今天的学生,上了大一,就像大四了。孔子的很多弟子,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不想毕业,这种感觉多好,终身追随。为学不是为了他人,而是为了自己,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去追求活到老、学到老了。我觉得这才是学习的境界。

迁善改过的前一句

■ 为学的三种态度

一、孔门里,追求学问要诚实、严谨

有一个学生叫子路,比较好勇、鲁莽、刚直。他有的时候觉得学习没那么重要,行动比较重要。孔子有一次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非常容易理解,知道就说自己知道,不知道就说自己不知道,这就是知道了。知识来不得半点虚假,不要不懂装懂,这也是一种真知。知道自己是无知的,这也是一种大智。

迁善改过的前一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古今中外的圣贤,往往强调自己是无知的,苏格拉底原由网就说:我这辈子知道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为什么那么无知。他恰恰就是有智慧的人。

知和智是两个概念,有的人有知,但是没有智慧。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求学可以不断增加,但是求道要做减法。所以,孔子教育学生真的要做一个诚信的知识人。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这也是批评一些人不知道,反而假装自己在创作。孔子说,自己没有这个毛病,其实这样就可以进步。今天很多人不懂装懂,喜欢让别人觉得自己知道的很多,这样的人其实知道的还是少了,才会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

二、好学乐学。孔子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在《论语》里面,别人夸孔子是圣人的时候,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但唯有这次,孔子一点都不谦虚,他说,十户人家的小村落里,也就上百口人吧,一定会有忠实守信的人,在德行方面,人是有天生的善根,但是不会有像自己这样好学的人。很多人天性善良,可是就是不好学的,导致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泯然众人矣。所以孔子唯一夸自己的就是自己好学,他一定是做过调查研究的,他看到了太多人虽然有忠信之质,却没有好学之德。

迁善改过的前一句

孔子学琴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为学的三个阶段,也可以说是态度。知之,可以换成知学者不如好学者,好学者不如乐学者,这是比较浅的一个档次。知道学习是很好的,所以我要学,这不错,但是不如爱好学习的人。但是爱好学习也可能是为人之学,还不如享受学习的人。据说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的时候,要她去领诺贝尔奖,她说,我研究不是为了获奖,而是因为我喜欢。我相信一个人在事业中,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达到乐之的境界。任何一个行当,十年八年,你乐在其中,必有所成。

三、敏求不倦。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句话也很好。孔子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其实人生来是不平等的,今天的平等是法律和人格的概念,但是人生下来智慧上面是有差别的。所以孔子说,我们都不是生而知之的人,没有人生下来什么都懂。孔子说,我不过是爱好古代的文献、知识,所以勤勉、敏捷、坚持不懈地追求。孔子最喜欢学生颜回,他就说: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一天到晚都看到颜回在进步,没有看到他停止、松懈。另外,孔子还说过:学犹不及,犹恐失之。我们今天的人要记住这句话,学习的时候,好像在追求什么非常想要得到的东西,要争先恐后,赶上了,要犹恐失之,得到了这个道理,还要怕丢失它。到了这种境界,一个人一定是到了乐学的境界。孔子最后境界为什么那么高,因为他好学、精进、自强不息。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里面牵涉到为学的方法,学而不厌,是满足的意思。学习永远不会感觉到满足,这样就会很享受了。《礼记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你越学习,越觉得自己是欠缺的,是需要不断的补充的。到了这个境界,人想要不进步都难。

迁善改过的前一句

学者当有四心。第一,要有诚心。第二,要有敬心,对待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我们要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第三,要有乐心,不要把学习当作负担。第四,要有恒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的运行时刚健有力、生生不息的,一年四季、日夜晨昏,都是有规律的。作为人类,难道不应该向天学习吗?我认为,这就是天人合一最好的境界。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为学的四种方法

第一,为学要学思并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强调一个人学习知识,要和自己的身心、修为结合,要思考、觉悟,并且付诸实践。如果只学,不思,你的大脑就是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你就会觉得迷惘。但是倒过来也不行。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光思考,不如多多去学习。

第二,博学多闻,多见而知之。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前面两句话,就是今天复旦大学的校训,这就是要广博地学习文化知识。

迁善改过的前一句

李登辉校长1915年为复旦大学定下的校训

第三,温故知新。以前的理解比较粗浅,温习旧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然后就可以当老师了。其实这句话有含义,同样的道理,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理解,小时候不懂经典,到了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是有不同的理解的。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每天都掌握一些自己以前没有掌握的知识,到了一个月结束的时候,再温故一下,不要忘记掌握的,这就可以算是好学了。

第四,一以贯之。孔子的学问不仅仅强调知识,还强调如何行己、修己、做人,更加强调博文约礼,由多归一。有一次,子贡不理解孔子,你学问那么好是因为博闻强记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一以贯之,我不仅仅追求学问的加法,还要追求道的减法,到最后,我所学的东西都可以融会贯通,贯穿到底,这就是一以贯之。我们学了知识,还要能够最终付诸于实践,贯是行的意思。博学不如笃行,多知,不如笃行重要。《大学》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按照儒家的学问,最重要的应该是笃行之,学问最后都要落实到上面,如果没有到行,那么都还是书面上的东西,还不够。

迁善改过的前一句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为学的四种境界

一、自信不惑。孔子四十不惑,不惑就是有了自信,成为了智者,能够有自知之明了,还能够有知人之智。《中庸》里面还有一句话是:好学近乎知,好学不等于原由网有智慧,但是好学可以把愚蠢的东西去掉,时间长了,就接近智慧了。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王阳明也说过:君子不求天下之信己也,自信而已。吾方求以自信之不暇,而暇求人之信己乎?这就是文化自信,这一辈子追求的就是自己相信自己,没有功夫让别人来相信自己。这就是圣贤的学问,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求。

迁善改过的前一句

二、乐以忘忧。孔子最欣赏的颜回,家境贫寒,但是孔子夸奖他是一个贤者: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颜回看到了大道,对自己的生活条件就忽略不计了。这样的境界,古人都是践行过的。孔子周游列国当中,幕天席地,可是还是快乐的。星云大师很有成就,出了很多书,在全世界建立了很多医院、寺庙,可以说影响了上千万人。他应该算是比较富有的,可一次,他在电视上说:有人说我富有,但是我并不富有,因为我创造的东西,都属于众生。有的时候,我又觉得自己很富有,我看看日月星空、山川大地、河流湖泊,我觉得都属于我,所以我也很富有。这样的话,真的是有道的人说出来才真的很感人,一下子就醍醐灌顶了,因为他是先做出来了,才说出来的。有的人只能过富日子,不能过穷日子,这样的人其实就是境界比较低了。

三、变化气质。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他的气质形象一定是很好的,能够让大家觉得受到吸引的。一个弟子说孔子: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温和和严厉是两个极端,很难调和,可是孔子可以做到。有的好的老师,学生又爱又怕,因为他不怒自威,孔子虽然威严但并不凶猛。同时,他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恭敬安泰,气象雍容,这就是圣贤气象。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到了宋代,大儒程颢说:学至气质变,方为有功。一个人学到后来,是为了变你那张脸的。三十岁之前,你长什么样子,父母要负全责,但是四十岁之后,你变成什么样儿,你要负全责。因为佛家说: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有些人虽然老了,但是精气神很足,我相信他在一直动脑,并且保持快乐、健康的心境,他在学习。人如果离开学校不学习,衰老得就很快,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迁善改过的前一句

四、超凡入圣。一般人一辈子也达不到。孔子生下来也不是天生的圣人,由各种机缘,加上他的悟性,最后成为圣人。历代都有圣贤,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圣贤,就算是今天,依然也有。王阳明说过:人于生死念头,本从身心性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看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生死是人最不容易想开的,但是王阳明想透了,最后临终前,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儒学,是君子之学,是生命之学,是为己之学,是实践之学,是自信之学,是悦乐之学。所以,你学儒学,如果整天愁眉苦脸的,一定没有学好。

修身之道——管好情绪,慎独反省,可避免诸多悲剧发生

迁善改过的前一句

孔子的教育其实是人格教育,是大情怀的培养。《论语》里面,夫子之道在修身方面提供了哪些参考?今天作为现代人,我们该如何修养自己的身心呢?

■ 内省自反,才会远离怨恨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求,在训诂学当中一个解释是责备。所以,君子责备自己,如果和别人发生了矛盾,首先问自己是不是哪儿做错了,对不起别人。小人就是反过来的,一旦和别人发生矛盾,就总说别人不对。自己一身红毛,偏偏说别人是妖精。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漫长的,就像一棵树,一开始都会长歪,但是你知道要给自己劈枝打岔,甚至要刀劈斧砍,不好的东西不能够姑息纵容、姑息养奸。圣人就是不断减少错误,到了最后,他整个人就只有优点了。有的人是恶人,就是把恶的东西发扬光大了。原由网孔子还说:躬自厚责薄则于人,则远怨矣。你要经常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就会远离怨恨,人际关系就会不一样。有些人人际关系不好,四面楚歌,往往他自己做人就会很糟糕,不会为他人着想,总是觉得自己是第一位的,这样的人情商很低。

内省就是内心自我反省,曾子就是这方面的榜样。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老师传给学生的,老师自己也要践行。今天,我们的老师也要问问自己这个问题,你让学生做到的事情,你自己首先有没有做到呢?

迁善改过的前一句

吾日三省吾身

还有一句我很喜欢的话,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一个人如果记住头四个字,这个人就不同凡响了。见到比自己贤能的人,要向他看齐。我们今天,恰恰是嫉贤妒能的人很多,看到比自己强大的,他往往就会羡慕嫉妒恨。倒过来,看到不好的人,要自我反省。有的人看到别人不好,是幸灾乐祸的,这是小人心态。老子曰: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好的人是不好的人的老师,可以让他们学习。不好的人也不是一无是处,也可以作为善人的取资,可以引以为戒,作为反面教材,让自己千万不要重蹈覆辙。一个人犯了错误没有关系,但是要学会自我批评,学会在自己的内心开上道德法庭,自己既做原告,也做被告,好的自己告不好的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有善恶两种倾向,一旦没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就会每况愈下,最后面目全非。你总是给自己的错误找理由,最后你就变成小人了。

■ 惩忿窒欲,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

是抑制的意思,忿是自己愤怒的情感,是滞塞不通的意思,是人的情欲。《周易》里面有一个损卦,说君子以惩忿窒欲,损就是的意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修身的法门,就是要做好自己情绪的管理,欲望的管理和节制。

迁善改过的前一句

河南安阳中州第一名宅马氏庄园匾额,马家留下一门双进士,三代五英杰之美誉

孔子在《论语》第一章就说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其实就是生气的意思。人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好恶惧,人的情感发作的时候,很容易过头,只有到了一定的境界,人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

古人为什么要读《诗经》呢?因为《诗经》教育我们做人要温柔敦厚。孔子说《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关雎》表达男女之爱,却不过分,表达哀愁,但是又不至于伤筋动骨。中国文化是中和的文化,中国文化强调的是,而不是

迁善改过的前一句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上学而下达。而很多人遇到困难,经常怨天尤人,这就是我们修为不够。孔子最杰出的学生颜回,是控制情感的模范。颜回去世之后,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回答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非常重要,修为不高的人往往容易迁怒,喜欢把自己的怒火,迁移到不相干的人身上。当我们的心有很多情绪的时候,很难做到四平八稳,从容淡定。所以,要正心,把喜怒哀乐的情绪,放在合适的渠道中,就像要疏导洪水一样。

《中庸》里面还有一段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立焉,万物育焉。你的情感还没有发表出来的时候,在心中蕴藏着,这还算是合乎中道的。但是,一旦发出来之后,就可能电闪雷鸣,风雨交加。西方有一句谚语: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杜月笙虽然是个争议人物,但还是有一定修为的,他说:一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下等人,没本事,大脾气。

修身还要寡欲。子曰:吾未见刚者。有一个弟子说: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这个申枨给人的印象是非常刚强的,但是他也有很多贪欲,哪里算得上刚强呢?这句话后来推导出一个成语,叫无欲则刚。人生在世,不可能做到无欲无求,但我们至少可以减少欲望。这一条,后来被孟子吸收了,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所以,不注意修身养心,本来的赤子之心、良心、善心,渐渐就会被利欲熏心。当一个人被自己的贪欲裹挟,其实就已经天理变少,人欲变多了。

《礼记》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指食欲,男女指性欲,这二者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本能和欲望,都是被儒家肯定的正当欲望。食色性也,都是被肯定的。朱熹说:要求美味,人欲也。有的人饿得前胸贴后背,给他烤红薯他还不吃,偏偏要吃满汉全席,这就是人欲。你冷了,穿个保暖的衣服就可以了,这是天理,但是你偏偏要穿皮尔卡丹,这就是人欲了。合理的、正当的是天理,过分的、贪多的、奢侈的是人欲。人活在世上,不能离开物欲,但是人被物欲奴役,人也不能成其为人了。我们今天之所以追逐奢侈,认为挣钱多、花钱多的就是成功人士,这就是因为我们少读圣贤书了。

■ 谨言慎行,想做官先做人

子贡非常聪明,擅长经商,是孔子弟子的首富。他揣测市场行情,百发百中。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子贡一直都是跟着的,我估计就是提供经费支持者。后来,孔子的丧事都是子贡操办,给孔子守孝六年,他成为中国儒商的鼻祖。

一个好的老师,至少也要有一个有钱的学生。子贡有一次问,什么是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生活中,有的人说了不做,言行不一。还有的人是说了就做,这样的人算是不错的。还有的人是我先做再说,这样的人就像君子了。还有的人更是高人,他们做了也不说,帮了别人,他们不留名。

孔子对于言行不一的人是非常看不起的,他曾经说过: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意思说,古代的人是非常讲究的,他们轻易不会说出诺言,因为如果没能兑现,他们会觉得十分羞耻。这里面说到了,言语是有速度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太容易了,做就难了一些。所以有的时候,君子宁愿不多说,先去做,甚至他先不给人承诺,而是先去做,万一达不到,诺言就掉地上了。而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给别人拍胸脯的人,其实往往最不靠谱。君子会先估计自己的能力,如果达不到,他会请他去找别人。

有一个学生叫子张,想要学习求得俸禄的能力。孔子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你要多听,保留你的疑问,对于你有把握的,也要谨慎说出,这样就会减少犯错的机会。你要多看,遇到有问题的,就先不要做,即便有把握的,你也要小心翼翼,免得出错,这样就减少懊悔的机会。你看,学生问怎么才能做官,孔子偏偏告诉他,你先要做好人,才能做好官,这才是好的教育。

谨言慎行是一个人修身最简单的法门,可是今天网络上,很多人都做不到,什么话都能说出口。古代能够识文断字的人,都是有修身能耐的原由网,有些字眼儿,他们轻易不会说出口、写成文的。所以,识字的人多了,有的时候不是好事,可能会没有底线。

■ 克己慎独,小我服从大我

颜回有一次问什么是仁德,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复礼,就是恢复到礼的状态当中来。人的欲望,有的时候带有一些动物性的自然属性,可是礼是社会规范。

礼恰恰是压抑人随时可能会出现的兽性。动物不懂得礼让,只有人类有了良知之后,才懂得礼义廉耻。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此说被称为颜子四勿,因为是孔子对颜回提出来的。颜回在孔门里面,修身水平最高,他可以做到克己复礼,所以孔子对这样的学生,就去拔高他,让他更加努力。

《大学》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始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诚意首先是对待自己要有诚意,不要自欺,当你开始欺骗他人的时候,就丢失很好的自己了,能被你欺骗的都是相信你的人。君子慎独,就是在你一个人独处时,也能够谨言慎行。古代官员,很多人克己奉公,非常到位,因为他小的时候受到了慎独的教育。后来,有的人没有读过经典,脑子里面没有警钟,当别人没有看他的时候,他就开始为所欲为,才有以后的锒铛入狱。

慎独的善性,不仅君子有,小人也有。有的人没事干,为所欲为。但是小人一见到君子,就把自己的不善掩藏起来,虽然还是不善,但还是有底线的。这说明人看自己,有的时候五脏六腑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人生在世,一个是面对他人,一个是面对自己。有的时候,你欺骗别人,欺骗自己,但是难以欺骗老天。我们每个人都面对着天地的拷问,面对自己内心灵魂的拷问。

■ 改过迁善,别总犯同样的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周易》里面有益卦: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见到好的,我要向他靠近,自己有过错,要马上改正。孔子教育学生:过则勿惮改。惮,就是怕的意思。人犯了错误之后,一般人很愿意给自己一笔勾销,忽略不计,所以真正要改错,其实需要勇气,有的人一辈子都在犯同样的错误。颜回了不起之处在于,他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这是很难的。

当一个不断为自己的缺点感觉到忧患,并且进行修正的时候,他就进入到不断迁善改过的过程当中,我相信这是愉悦、快乐的过程。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起草了《学规》,其中修身之要就几句话:言笃敬,行笃信。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这说明古人把修身当成人生很大的功课,是要花时间去修炼的东西。所以,修身到一定境界,自然就是为学很高的境界。曾国藩也是一位大儒,也达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状态,他就是一个克己奉公的原由网士大夫。他对他的孩子写过一封家书,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他强调一个人要勤俭持家、克己复礼,人的欲望是一个无底洞,当你把你的人生追求,定在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你也可能是成功人士,但是你在修身方面就可能有所欠缺了。

孝悌之道——给脸色看的,那不叫孝!

■ 孝的情感传递是一个能量守恒状态

孝道,讲到根上,是人禽之别。

禽兽不懂得孝,只有人类,有了良知以后,才渐渐有了孝道。比如说,在《本草纲目禽部》里面有一个记载,有一种鸟叫慈乌,有的人认为就是乌鸦。慈鸟出生,母哺六十日,长而反哺六十日。这就是所谓反哺现象。母亲喂养小鸟长大,喂养六十天,小鸟就长大了。等到母亲老了,小鸟也会衔来小虫子,喂它吃,这就叫反哺,也是六十日。禽兽虽然没有多少良知,但是也有一些本能的习性,这和人类的孝道、感恩有相似性。羊也是有灵性的,小羊吃奶的时候,两条前腿都是跪着的,这是跪乳,是本能型的。

迁善改过的前一句

乌鸦反哺

人类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孝,这是慢慢形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也就是说,孩子要承担对父母、老人的赡养、感恩,我觉得这从字源学上,可以很清楚看到,孝落实在孩子身上。这是不是中国的文化对孩子不待见,要求尊老呢?其实我们也有爱幼,但是尊老是更重要的,因为孩子也会老。所以,孝的情感传递是一个能量守恒的状态。今天你对父母非常孝敬,将来你老了,孩子也会孝敬你,这是情感的循环和传递。禽兽反哺是本能,但是人类的孝心,是良知良能。如果人类没有这个东西,谈不上高贵。

迁善改过的前一句

羔羊跪乳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可以说是第一位的,百善孝为先,孝是德之本也。我这个人交朋友,有三不交:第一,不孝顺父母的不交。他连父母都不爱,对你会好吗?第二,登枝而忘本,一阔脸就变的人不交。苟富贵,他就相忘了,这样的人人品太差。第三,能喝酒但是从来没醉过的人,我也不交,总是你醉了,他还冷静地看着你,这样的人,我要防着点,因为他不能够交出自己的真情。

■ 我们对父母叫赡养,父母对我们的养叫抚养

《孝经》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你要修身,首先是内在自我的完善,你还要安人,首先要安自己的亲。

为什么要孝?其实就是你要了解人是什么样的存在,你要有知人的智慧。

孔子论孝,因材施教。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问,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那么,无违于父母,还是无违于礼呢?当然是无违于礼,不要违背礼所规定的事亲之道,这就是孝。孩子小的时候,都知道和父母亲,他爱父母是天然的情感。但是,孝不仅仅是天然情感,还受到礼的约束,才能够更加发扬光大。所以,孔子说的是孝要合乎礼,父母活着,你要按照礼来侍奉他们,父母去世了,你要按照礼来安葬他们,祭祀他们,这就算是孝了。

孟懿子的儿子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只有的意思,就是说父母只有在孩子生病的时候,才为其担忧,孩子就算是孝了。孝就是你身体好的时候,言行都是合乎礼义的,父母不必为你担心。倒过来说,总是给你找事儿,那样的孩子就不算是孝了。

迁善改过的前一句

孟武伯问孝

子游是孔子文学科的高材生,他问孝,孔子回答: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今天所谓的孝,就是赡养父母,但是就连犬马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养。顺便说一下,我们对父母叫赡养,父母对我们的养叫抚养,抚养是提手旁,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亲密接触、无微不至的。但是,我们赡养父母,是用金钱,父母对我们的好是不计任何回报的。孔子发现很多人对父母的养,停留在表面,没有发自内心的敬爱之情,和养犬马没有差别,这怎么行啊?所以他说,如果赡养父母,没有发自内心的敬爱之情,和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孝,是需要敬的,孝敬这两个字是连在一起的。

■ 和颜悦色地奉养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夏问孝。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多岁,子曰:色难色难,这两个字很有深意。孩子在奉养父母的时候,能够做到时时刻刻和颜悦色是很难的,这就强调了孝之色。很多人孝心其实是有的,但是孝色不够,缺乏温存。孔子又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家中有事儿了,孩子们跑来跑去操劳,家中有好的酒菜,首先要让长辈们吃。今天的孩子,家里面来客人了,他是第一个上去吃的。你没有想一想,小的时候你把孩子惯着,长大他是不懂礼貌的。色字很重要。有的孩子你让他做事,他也做,但是脸色很不好。有的孩子也给父母端吃端喝,但态度差。

孔子说的色难,其实打中了我们很多人的七寸命门。很多人并不是真正的孝,只是面子上的。古人追求色养之孝,和颜悦色地奉养父母,这才算是真正的孝。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我现在体会很深,因为2012年的时候,我的父亲去世了,享年89岁。我母亲今年81岁,有时候晚上吃完饭我带她去散步,我们手牵着手,小区里很多人对我们侧目而视,特别是一些老太太,我看她们的眼神是羡慕嫉妒恨的。想想你小的时候,父母牵着你的手,为什么他们老了,你不能牵着他们的手呢?当你知道孝应该是和颜悦色,做得不好的时候,你要觉得愧疚。

■ 孝,要注重分寸感

孝悌有的时候也会出问题,有人认为,儒家的孝,是愚孝。特别是二十四孝,流传很广,有的人卧冰求鲤,有的人埋儿奉母,我认为这都是愚孝。

曾子是一个大孝子,他有一次在地里面除草种瓜,结果误伤了瓜根。他的父亲叫曾皙,脾气挺大的,拿着大的手杖要打他,曾子不躲,就被父亲一棒子打晕了,倒在地上,不省人事,过了很长时间,他醒了,欣然而起。而且他还问他的父亲,刚才对不起了,爸爸,让你生气了,你这样打我,有没有损伤自己啊?这件事情孔子听说了,很生气,就说以后曾参再来,你们不要让他进来了,这个学生我不要了。曾参就纳闷了,就请教孔子。孔子说,你有没有听说过这件事情?以前有瞽叟,也就是舜的父亲,脾气很不好,娶了一个后妈,就对舜十分不好,甚至想要杀死舜,但是舜对待他的父亲还是非常孝顺的。有一次,他犯了错,他的父亲要打他,结果舜竟然跑了。大怒之下,你要打我,要是没有把握,把我打死了怎么办?孔子就举这个例子,舜是那么一个大孝子,他的父亲要打他,他也要看情况,该跑就跑。可是你曾参呢?万一父亲没轻没重把你打死了,你就是大不孝,你的父亲就变成了大不义啊!孔子还是很接地气的,认为父亲如果发火了,控制不住自己了,你要赶快跑。这就说明,就算是孝,也要注重分寸。

孔子谈到了能够劝谏父亲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孝子,而不是一味地听从父亲的,哪怕父亲犯了错,这样的人不是孝子。孔子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一味听从父亲的命令,哪里就是真正的孝呢?他还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君无争臣,父无争子,兄无争弟,士无争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你身边的人如果都对你进行劝谏,你就能够减少过错。孔子的孝道里面,既有对父母的和颜悦色、不计条件的一种孝,也强调父母如果有错要劝谏,不能够姑息纵容。

《孝经》也是孔子传授给曾子,曾子记录下来的。孔子说: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这也是儒家重要的两部经典。

迁善改过的前一句

曾子对他的父亲曾皙十分孝顺,每一次给父亲吃饭的时候,必有酒肉。吃完了,撤盘子的时候,他还问父亲要不要。父亲问,还有什么吗?他就说,有。后来,曾子的父亲去世了,他的儿子叫曾元,养他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曾元对曾子,也是每一餐都有酒肉,但是要撤掉杯盘的时候,并不请问他需要什么。如果父亲问,还有别的东西吗?他就说,没了,唯恐父亲再要。所以,孟子区别了这两种孝,认为曾元是养其口体,这种孝不是真孝,不是大孝。但是曾子对他的父亲,那是养志也,是养他的心志,他有什么想法,就尽量满足,这很难做到。很多人觉得,只要让父母吃饱穿暖,健健康康就可以了,没有想到父母老了也有一些想法,也有一些追求和夙愿。比如说我母亲,前两年她就提出一个要求:能不能在你有空闲的时候,陪我回湖南老家我当年工作过的地方走一圈?我虽然很忙,但是那年暑假,抽出了一个周时间,陪母亲去了。这些东西,如果不教,有的人可能就做到了,这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农村很多人大字不识一个,但是却知道孝顺。但是有些人天天说自己是孝子,却做得很差。这就是说要知行合一,知而不行,还是未知。

百善孝为先,我们要把传统的孝道继承下来。

作者介绍

迁善改过的前一句

刘强,笔名留白,字守中,别号有竹居主人。1970年10月生于河南正阳,现为同济大学副教授、同济大学中文系副主任、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同济人文通识教育中心主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诗学研究集刊《原诗》主编。曾任台湾东华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先秦诸子经典、古典诗学、笔记小说等。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硕士(2001)(师从曹旭教授),复旦大学文学博士(2004)(师从骆玉明教授)。在《学术月刊》、《复旦学报》、《文史知识》、《古籍研究》、《中华艺术论丛》、《上海师大学报》、《阴山学刊》、《同济大学学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已出版《世说新语会评》、《古诗今读》、《世说新语今读》、《有刺的书囊》、《竹林七贤》、《惊艳台湾》、《世说学引论》、《有竹居新评世说新语》等。2010年10月曾在CCTV10的“百家讲坛”节目中主讲《竹林七贤》。

本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主编:潘冬晖 责编兼美编:王倩钰 外联:卢少美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迁善改过的前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21798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