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绘尽市井百态下一句

经典中的秘密

上周信息时报艺术周刊为读者解读了《清明上河图》中隐藏的关于“绘画”的秘密,本期我们继续从细节出发,将这幅名画的有趣之处一一剖析给大家看。

采写 信//www.58yuanyou.com息时报记者 冯钰

图片选自中华艺术宫《清明上河图》特展

华彩篇章:“虹桥”

因为《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长卷,今天我们在出版传播的时候往往只能截取其局部图来示意,在这些局部中,最具代表性的、或者说大家最为眼熟的一部分,应该是虹桥这一段儿了吧。

画中这座形如飞虹的桥便是今天我们唯一能看到的宋代木构无竹的虹桥。对于研究古代营造工程、桥梁发展都异常珍贵。据《渑水燕谈录》所记,发明这种结构的人来自青州(山东益都)。从此,开封“沿汴皆飞桥,为往来之利”了。画面里桥上布满摊贩、人马和车辆,从桥南看过去有94个人,可以想象这桥的负荷是如何巨大,工程技术所达到的水平又是如何高的。

虹桥以五排巨木做拱架,中以横木做承托,再以榫合钉接与绳绑,像锁牢的关节般跨越汴河两岸。桥上摊贩行人摩肩接踵,挑担的、推车的、骑驴的,往来汴水南北,这一段画卷里人群与河流水势涌起最热闹的一幕,画家以虹桥为舞台,描绘出当时社//www.58yuanyou.com会的人生百态。

桥上的人群拥挤不去,指指点点,在观看桥下一艘大船过桥。之前我们看到,从城外沿河上行是逆流,所以比较大的船只在汴河中不能完全靠风帆之力,需要由纤夫牵引行进。大船到了这里,必须放倒船桅才能过得了桥洞——顺便提一句,三角形的活动桅架也是中国的发明。

但是,图中这艘船或许是因为水势太急,船身有些打横,船桅却还没有完全放倒,连经验丰富的船夫都紧张起来,更吸引了桥上桥边众多行人的关注。(爱看热闹是通病啊!)

图中所见的二十几位船夫纷纷撑篙、抛绳、接索、掌舵,分工合作,协力设法让船顺利通过桥洞,乘客都在船舱里向外看,船头还有个小孩子,紧靠着一名女性,指着桥下另一艘稍小一点的船在说着什么,显得好奇心十足。像每座大城市一样,桥上围观群众越聚越多,或呐喊加油,或提供建议,闹作一团。桥的另一边也堆着人,一边关注着船的动态,一边跟已经通过桥洞的那艘稍小的船上的船夫搭讪,或许是遇到了熟人。而在这只稍小的船上,船夫们松了口气,回过头来议论对面正在过桥的大船,他们自己的船不算太大,过桥洞的时候应该很顺利,可能没有引起围观吧。

再看那两个为争船道而吵架的奴仆,并没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桥上的和桥两岸的摊贩,对这种状况早已司空见惯,头都没有回,只是一心防着行人不要拥挤起来踢翻了小摊,非常写实。所有这些人物,各有各的情态、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所关心的重点,彼此之间的关系位置设置得精细而巧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若不是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记录和整理,艺术家绝不能将房屋、舟车、桥梁以及各式人物交代得这样清晰。又假如不是以散点透视来“选择”画面,也不可能将超过二十里的沿河景致压缩在五米左右的篇幅里。这件作品,仿佛是一张连时间也一同拍摄下来的超级电影胶片,将北宋汴京的一天,连同艺术家苦心经营的图像观念一并记录下来,交给后人。整整一条长街,展示出中国绘画艺术中的一个极其动人的生命大象。

市井百态www.58yuanyou.com众生图

看完了这一幕充满戏剧性的过桥盛况,让我们继续往右边展开画卷。街道纵横,楼厦处处,各行各业高举着旗帜招牌,官吏、士绅、兵勇、货郎、苦力、和尚、说书卖艺人不一而足。

城下,有一间宋代专为报关完税而设置的办事处,门前有几个人在争论。办事处里面有存放货物的地方和看起来是称量重量的地方。仔细看,办事处的老爷好像在抽烟,而且还光着脚没穿鞋。附近簇拥着各式人等,骆驼驴马,名副其实的“货如轮转”。从“办事处”一路过去,顺序是兼营弓弩的木器店,著名五星级酒家“孙羊正店”和一间肉铺。

《东京梦华录》所记载开封城里有酿酒权的大规模酒楼(正店)到北宋末年有七十二间,无权私酿只能分销的小酒店(脚店)两万多间。这“孙羊正店”是《清明上河图》中所绘唯一的正店,气派十足,光看后院里喝完了倒放的酒瓮堆得像小山,也知道业务如何兴盛了。——这里也有研究者认为,这些酒瓮ylXXlaSI是清洗晾干,准备用来酿制明年的新酒的。

楼上有顾客悠闲地凭栏而坐,桌上酒壶款式与当时流行的瓷器造型很相似,但不知道是不是瓷质。因为《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的大酒家阔气到不得了,酒器经常是金银打造的,而且随便对外赊借。当时很多人有客人来的时候不在家做饭,上酒楼叫个外卖(抬一桌席面),店家就用专门的多层大食盒送上门来,连同餐具都是金银制作,待客很有面子。说不定,图中孙羊店里的酒具也是金银打造的吧。

再往后面看,就到了城门前。这座城门也是专家们争论的热点。城上建筑物斗拱形制鲜明,内有大鼓一面,姑且就认为是鼓楼吧。暮鼓晨钟,有鼓楼应该就有钟楼,钟楼在哪儿呢?也许画面要是能再长一点,就能看到了吧。城里的人忙着出城,而城外的人又赶着进城,看到这里,画卷也基本到了尾声。与城外相比,城内的街道划分更加严整,建筑更加密集。这么长的画卷,其实刚刚看到进城的地方就完结了,真是让人意犹未尽!城外繁华如此,城里的盛世市井图却只展示了一个开端,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原由网

最好的艺术品,不管是诗还是画,它不把一切都说尽,而是留有足够的空间让人去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观众加入了自己的思考,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大家都知道中国画讲“留白”,一叶扁舟必配水天一色方显苍茫孤远,可是所谓“留白”,不光是画面结构上的节奏,也可以是心理节奏。比如《清明上河图》,画面看起来很满,但是横贯图中的汴河充当了“留白”,调整了图像的节奏;而未曾入画的城中盛景,相对于已经实在画出的部分来说,也是一种留白。

隋堤柳的细节

有些细心的观众会注意到,画面中树的表现有不少差别。有一些柳树,画得完全没有杨柳袅娜的姿态,粗壮的树干上面直接就长着幼细的小枝,好像缺少了过渡,可是另一些树就画得很正常。那是因为工作量太大,画家马虎了事吗?其实,这恰恰是张择端严谨写实、一丝不苟的表现——当时沿着汴河所种的柳树,真的就是这个样子的。

据策展方介绍,这些柳树可不是宋朝新栽种的,而是从隋朝就有了。相传当年柳树新栽,娇媚依依,隋炀帝杨广非常喜欢,一高兴就亲赐了柳树国姓,从那时候开始柳树又叫“杨柳”,那种沿河两岸柔条轻拂,春日远望如鹅黄嫩绿的轻烟笼罩着河堤的景色想着就很迷人,“隋堤烟柳”也成为著名的开封八景之一。

那,婀娜多姿的烟柳怎么就变成了画卷中所见这样的汴河柳呢?这和当时的水利措施有关。据记载,数百年来,为了加强护堤能力,于是就不断将沿河两岸的柳树的树枝砍去,捆成木桩,结在河边,防止两岸泥土滑坡阻塞河道。这样一来,到了北宋时期,汴河两岸原来纤巧的柳树就变得越来越瘿结粗壮,树干上新生的枝条与树干的粗细有了明显的差别,看起来似乎没有原先那么柔美,却是一派“枝斫得越狠,根扎得越深”的凝重深沉。

当然,不种在河边的树,这种情况就不太明显,所以说看画要找细节才有趣啊。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清明上河图绘尽市井百态下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21758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