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山的经典散文

描写山的经典散文

文英亦是一座山

一一浅析周文英散文《凤冠一座山》的发散性思维,兼谈“好的”散文之写作

描写山的经典散文

作者:老悟

子秋初,陕西省散文学会组织的丹凤凤冠山采风活动之后,一拨写手们的“采风散文”(陈长吟语)作品,犹如雨后春笋呼啦一下,刺破板结的冻土,从地下拱出头来,且三三两两地抢占地盘,欲把一方土地据为己有,大有“大奖”天空非我莫属之势。

在刷屏间,我很留意这些笋们的长势,仿佛也听到了笋壳炸裂的声音。这是泥土的声音,是来自地心的声音,是婴孩长个撕开襁褓的声音,是一座大山深处轰隆隆而来的远古幽声。我感觉着、享受着、靠近着,在那些文字里细心地寻找着宝藏……一篇《丹凤一座山》忽然跳入眼帘,我急不可耐地展开阅读。

没想到的是,这并不是一座山,而是几座山。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我认真地读了这篇散文,她真是“散”的可以:有想法,有内涵,有味道……散文的发散性,散坛圣手肖云儒老先生很年轻时就给定位了:形散神不散!这几乎成了散文写作的“诗经”和“书谱”。记得我在老先生提出此“论语”的年龄,也模仿式写过一篇自我感觉很好的“散文”《……县城环游记》。时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地点是我人生的第一站刚参加工作的陕南某一山城。去报到不到一周,在等待分配具体工作单位“待岗”期间,绕县城可走的路,瞎逛之后心潮澎湃地捉笔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那时基本是“犁地靠牛,点灯靠油,作文靠手写”的光景,一夜之间我洋洋洒洒写了整本小学生方格稿纸本,约摸三四千字吧。激动得早餐都不吃,就急火地跑到邮电局,买了信封邮票,装好稿子,粘贴好封口,用手心压了又压,觉着妥贴了,才将盛着一颗火红心的“文章”,投进那个永远笑口常开的绿色邮筒箱里去。这是我寄给县城一中一语文老师的“散文”手稿。当时,只听说这个老师语文很厉害,在弹丸之地的小小县城很是出名,我把稿子寄给他,是想得到人家的肯定。我顺便写了恳请老师指点、斧正、赐教的话,算是个礼貌的留言条。又是一周过后,我即收到了老师的回信。拆开来一看,老师的评语令我大失所望,基本枪毙了那篇稿子,因为“你的文字太散淡了……”。我几乎停止呼吸般面对那些被击毙的我的“士兵”,哀悼一般地让我窒息……可是,退稿信中有一句话则叫我惊醒:散文写作,要“”形散而神不散!”这句话老师都是用红笔勾划了的。那红红的印迹如一根红丝线,引导我从此之后的文字写作。

描写山的经典散文

尽管多少年后我才知道说那句话的人是谁,又过了多少年我竟然见到了这位大师,还战战兢兢与他合了影,他还给我签名赠送了他的书。一个文学理论,或许只一句话,便可点醒梦中人,所谓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所谓的“点石成金”或“指点迷津”,是也。话好说,但要实践开来,达到效果,却并非易事。在庚子初秋的丹凤文化之旅中,出过几本书的商洛大作家杨贤博说,通过这次活动,我期望自己能写出一篇好的散文来。他说的轻松,但心里的牵挂和期待并不轻松。到底啥样的文字是“好”的文字,他也拿了一篇《凤冠山随想》示君,以“在低处”、“在高处”先声夺人。我觉得已经是一篇不错的美文了,不知贤兄自己如何定位,是否已达到或接近自已心目中的“好”文目标了?

描写山的经典散文

周文英的《凤冠一座山》已经接近“好”文的标杆了。文中那种有点“飚”的行文风格,给读者很深的印象。作者已不仅仅是摩写一座山,她是把山拟人化了。她看山不是山,是一座文学山。商洛六百里商於古道上,一弯又一弯,一山接一山,都是诗化了的山头和山弯。从韩愈到李白,白居易至李商隐,从贾平凹到陈彦,方英文到杨贤博,这种诗化之山不是今天才矗立于周文英的心头,而是很长时间她的文心之中就被这些山峰占据着。于是她想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式把这种对山由衷地景仰叙写出来。这个合适的时间是一种缘,需要等待,需要努力,需要内心真诚的期许。WubjMZwg

描写山的经典散文

作者所在的商州与丹凤相距仅七八十里,她也是常到那里去走走的。然而,总也没能上那城北的一座山。是没人提及,还是无人问津,是不屑一顾,还是高不可攀?总之是多次地来,多次地擦肩而过。整个丹凤县竟没有一个亲友在作者面前提及过这山,那么多的文朋诗友也不曾讲过这山。可见,山的存在,是为有缘人而矗立的。这不,此一回“凤冠山采风”活动,使两个有缘的者(一山一人)终于谋面,甚或相拥而泣,共同倾诉相见恨晚之意。她于是首先想到了商洛文学大师贾平凹先生。“贾平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大山,近年丹凤又冒现出以‘进城’系列声名大震的陈仓,原由网以及因诗歌走进电影,跨出国门的诗人陈年喜,他们也在以山的姿态挺立在中国文坛。”故此,作者把所登临之凤冠山称之为一座“文学山”,这个想法很好,是对“一座山”的一个很好的文化定位。但在叙写之时,却没能很好抓住贾氏之“文魂”,而用戏谑的口吻,飘了野火,显得扒题不够紧密,太过“散”了一些,使本该厚重的文学之山,过于散淡和轻飘了。

接下来,由登山的过程,散发开来,想到了“父亲山”。这个几欲点题的“界定”本无厚非,但有点平实了。因为凡山皆以父称,最近莫过华夏父山一一秦岭。正如作者文中所提及的“龙凤呈祥”、“凤凰和鸣”之双喜圆满,凤有雌雄所见,全在人们的愿想附会。而丹凤历来就视凤冠山乃“山城之父,闹市幽静”。足见此山地位之高之巧之玄妙!从“我”的父亲到汪国珍的“父亲”,再由导游大璐的鼓动到作者亲自爬上父山之肩头,这一连串的叙述,把一座“父亲山”描写的淋漓尽致,引发读者不由得想起严父慈母来对这座山肃然起敬。而这一节的“散发”思维有一种倒金字塔的感觉,先是对己父的哀思,再至汪诗人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再至大路的“跟我上!”似乎“发散”得乱了一些。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显得“主材”支离破碎,无有高山仰止的威严之感。如果沿了父亲一脉而深入剖析和揭示凤冠山的“父山”来历,给人的神奇可能会带来更大的视觉冲击力!也会使此一“父亲山”更加地高耸与伟岸!

描写山的经典散文

当然,登凤冠山,不能仅仅存在于想象和比喻里,还是要写出“别人笔下无”的新发现、新感受、新收获来。作者不惜笔墨铺陈于后的则是凤冠山的“文眼”(李慧语)所在一一十二洞。从其详细描述的字里行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者具有相当驾驭文学的能力,写长文的功力也是了得,以其文笔写作“大散文”显然没有任何问题。凤冠山上十二洞窟,洞洞有故事,窟窟有悬疑。作者不仅细于采风,更重于收罗资料。“资料收集的越多越好,越详细越好,尤如做菜,食材丰富了,你操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花样迭出。”(陈长吟语)作者不厌其烦地一洞一窟去叙说其来历,生怕局外之人不了解一窟一洞之状况,如作者本人先前一样之“孤陋寡闻”,对身边的美景都无从知晓,更无www.58yuanyou.com登临。她是想通过自己的生花妙笔,让这座“神仙山”惟妙惟肖地显现在世人面前,免得人生错过好风景,WubjMZwg留得遗憾在心头。其实,这正好是作者“散发性思维”走入了一个误区。描物状景、大肆渲染,把美景演绎得活灵活现,那应是商家的事。

描写山的经典散文

而作为文人,怎么以文化人,我们的文字则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事铺陈,字字珠玑,留有余地,就如书法之“留白”,围棋之“气口”,留下悬念,让人有想头,这才是舞文弄墨之高手。因此,我又想到肖云儒之“形散神不散”,红孩之“散文是说我的世界”,陈长吟的“散文是红酒”说。这些“论语”,都是点到为止的“诗经”,而其深刻的道理,全在于你有益的“散发性思维”,而不是“散发性书写”,要悉心去把握滴水穿石与“过之原由网半分则长”的情形,这可能就是散文人终身所应追求的方向和“好”文字的标准!

最后,我仍想借用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来共悟《凤冠一座山》: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至此,写《凤冠一座山》的文英,她难道不就是一座山吗?!

描写山的经典散文

【作者简介】老悟,真名伍宏贤,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汉中市赤土岭文协、汉台区作协副主席。有诗文发表、入刊、出版。诗观:天地万物皆灵性,人间千载爱悠然。

总编:熊建华

执行主编:胡彦琛

本期审核:田也,责编:苏值,序号:1670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描写山的经典散文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21361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