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光同尘的上一句是什么

和光同尘的上一句是什么

在近代,杨绛和张爱玲都是名闻天下的传奇女子,但两人尽管是在同一个时代各放异彩,却是形同陌路,几乎没有任何交集。

唯一的一次对彼此的观感、评价,并付诸于文字,还是在信里。

有一次,出版编辑给张爱玲寄过去杨绛的《干校六记》,张爱玲回信说:「新近的杨绛“六记”真好,那么冲淡幽默,而有昏蒙怪异的别有天地非人间之感。」

而在写于2010年1月20日的信中,杨绛对张爱玲其人其文可谓是非常看不上眼:

「……我觉得你们都过高看待张爱玲了,我对她有偏见,我的外甥女和张同是圣玛利女校学生,我的外甥女说张爱玲死要出风头,故意奇装异服,想吸引人,但她相貌很难看,一脸“花生米”(青春豆也),同学都看不起她。

我说句平心话,她的文笔不错,但意境卑下。她笔下的女人,都是性饥渴者……我们都看不入眼。夏至(志)清很看中张爱玲,但是他后来对钱锺书说,在美初见张爱玲,吓了一跳,她举止不自然,貌又可怕。现在捧她的人,把她美化得和她心目中的自己一样美了(从照片可证)。我没有见过她……」

我想,张爱玲得有多差劲,才让杨绛这样一贯平和慈祥的老太太都去嘲讽。

道不同不相为谋,大概如此。

和光同尘的上一句是什么

荣格说过一句至理名言——

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这句话放在张爱玲身上再恰当不过。

杨绛比张爱玲大九岁,在世多了近40年。杨绛生于1911年7月,2016年5月去世,享年105岁。张爱玲生于1920年9月,19//www.58yuanyou.com95年9月去世,享年75岁。

在家世背景上,张爱玲更胜一筹——杨绛是书香门第,而张爱玲是簪缨世族、名门之后,其祖父张佩纶曾是同治年的进士,祖母李菊藕是李鸿章的爱女,张爱玲出生在上海租界的张家公馆。

可张爱玲的童年过得可谓悲催,母亲黄逸梵追求新潮生活,在张爱玲很小的时候就游走各国,而父亲又是个封建家长,只顾自己奢侈享受,对子女没有什么关心。

后来父母离婚,张爱玲一度被父亲关禁闭,差点没命,后来终于逃出家门投奔母亲和姑姑,又被母亲嫌弃。

问父亲要学费的屈辱,寄居母亲那里遭受的冷遇,对张爱玲的性格形成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张爱玲,终其一生,一边在寻求童年时的不可得,一边原由网又是一切随心,任性而为。

和光同尘的上一句是什么

性格决定命运,如果说张爱玲的精神世界最终是“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那么杨绛的心境可以称之为岁月静好,春暖花开,虽有颠沛流离,但终归是现世安稳。

而「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句话,恰恰是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惊世之恋的定情心语和白首约定。

1943年,张爱玲在上海写小说走红,胡兰成慕名拜访不遇,于是留信,张爱玲回了句被后世文青反复引用的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两人终于见面后,天雷勾动地火,一见钟情,彼此认定对方就是灵魂的知己,虽然张爱玲知道胡兰成是个无行浪子,哪怕物议沸腾,哪怕举世皆敌,但她不在乎,这是一个为了爱情明知伤痕累累而飞蛾扑火的女人。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1944年8月,38岁的胡兰成和24岁的张爱玲成婚。

在婚书上,“愿岁月原由网静好,现世安稳。”,见证人是张爱玲的朋友炎樱。

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也没有什么现世安稳,这八个字更像是一个不详的诅咒,风流成性地胡兰成逃离了他一手编织CQrktY的情网,移情别恋,先后和几个女人打得火热(其中一个肚子大了后,竟然还是找张爱玲要的医药费)。

当相思入骨的张爱玲找到胡兰成,他正和新欢蜜里调油,三人住在一起,他让张爱玲为情敌作画,张爱玲伤心欲绝,「倘使我不得不离开你,不会去寻短见,也不会爱别人,我将只是自我萎谢了。」

她可以包容情人的花心和放浪,但忍受不了情人的移情别恋。终于,当情燃成了灰烬,张爱玲选择了离开。

虽然离开,但她对背信弃义的旧爱仍然慈悲。1947年6月10日,一再接济胡兰成的张爱玲寄出了最后一封信,除了赠他的三十万稿费,还有一句话:

「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了。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也是不看的了。」

后来,张爱玲果然不再理会胡兰成寄来的情书,再后来,她移居美国,与56岁的德裔作家赖雅结婚,其年,张爱玲36岁,生活窘迫,居无定所。

和光同尘的上一句是什么

「爱情是不由自主的,得来容易就看得容易,没得到的,或者得不到的,才觉得稀罕珍贵。」

杨绛说。

相比张爱玲对爱情的不惜一切,奋不顾身,杨绛更理性,或者说更深情。

「父亲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杨绛有个好父亲,杨荫杭是当时著名的法政学家,进步人士。对子女教育,他奉行民主和无为而治的思想,十分重视对孩子性情的培养。

上大学分科的时候,杨绛拿不定主意,就去问父亲,杨荫杭告诉她:「什么该不该?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喜欢就是自己的兴之所在,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1932年,杨绛初见钱钟书,认为他“蔚然而深秀”,而钱钟书觉得他“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怦然心动,一见钟情。

虽然两人处于热恋当中,但杨绛仍然灵台清明,在她看来真正的爱情是势均力敌、彼此成就的,人是社会人,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更是两个家庭的事,只有各自的家庭也结合好,两人的爱情才能得以长久。在给钱钟书的信里,她说「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母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彻终不受障碍。」

钱钟书父亲钱基博偶然看到后,大为赞佩,认为杨绛正是痴气十足、不理世务儿子的佳偶、贤内助。

实际上,两家是世交,钱基博与杨荫杭都是无锡的名士,杨绛和钱钟书的结合可谓门当户对,珠联璧合。

1935年7月13日,杨绛和钱钟书成婚,携手走进了“琴瑟和弦,鸾凤和鸣”的生活。

杨绛曾在书上看到一句话,念给钱钟书听:「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钱钟书说,“我和他一样”,杨绛说,“我也一样。”

和光同尘的上一句是什么

「人生的价值大致取决于灵对肉的支配。」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我们的爱情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出来。」

杨绛懂人性,也懂世情,所以,就算是个人命运被时代巨浪裹挟着沉浮,杨绛也保持着内心的从容平静;就算是处在艰难困苦之境地,也看不出她的忧郁或悲愤。

「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想同的灵魂。有关这些灵魂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只能胡思乱想罢了。我无从问起,也无从回答。」

「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杨绛的智慧、坚贞和她内心的强大和沉稳,是那个时代女性当中极为罕见的。

她如水一样柔韧和刚强的魅力吸引了许多男性的关注,社会学家费孝通就曾追求了杨绛多年,在钱钟书去世后,他找机会去拜访杨绛,想吐露心声,在临别时一再回首望向杨绛,希望获得杨绛的怜惜,而杨绛站在门口冷淡地说:楼梯不好走,你以后再不要知难而上了。

钱钟书临终前,担心留下杨绛孤零零地一个人应付身后的麻烦事,眼睛不肯合上,这时候,杨绛在他耳边轻声说道,“你放心,有我呐!”

“锺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原由网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1997年早春,阿媛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

一辈子,一世人,娶妻如此,钱钟书是何等地幸运,他说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是「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和光同尘的上一句是什么

一九九五年九月八日,张爱玲去世一周后被发现。

「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她曾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可惜没有。

除了让她身心疲惫的爱情,张爱玲几乎没有亲情,她曾给母亲送去金条,因为小时候花费过母亲的金钱,母亲为当年的失职和疏忽而痛哭,希望获得她的原谅,但她转身走了——除了金子之外,情分早就是没有了的。

炎樱曾经是张爱玲少女时期唯一的好朋友,张爱玲曾为了见不到她而伤心大哭,但炎樱是个热情似火的人,处处都有朋友,而张爱玲是个尽情尽性的人,要么是最好,要么是不要。

后来两人决裂,炎樱写信问她: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莫名其妙不再理我?张爱玲说,“我不喜欢一个人和我老是聊几十年前的事,好像我是个死人一样。”

过去的芥蒂和惶然一直折磨着张爱玲,这让她没有安全感。她曾给她唯一的朋友邝文美写信:只要这样,同你在一个城市,要见面的时候可以见面我就放心了。我真怕将来到了别的地方,再也找不到一个谈得来的人,以前不觉得,因为我对别人要求不多,只要人家能懂得我一部分我已经满足。可是自从认识你,知道这世界上的确有人可以懂得我的每一方面,我现在反而开始害怕。

去世前,张爱玲已经安排好了身后,写好了遗嘱,财产赠给了朋友邝文美夫妇,下葬费用已经留出,她对世界已经无牵无挂,什么都不需要了。

在她去世的公寓,没有家具,没有摆设,她穿着最喜欢的旗袍静静地躺在行军床上,带着她的干净和纯粹悄无声息地走了。

和光同尘的上一句是什么

杨绛和张爱玲,都是风华绝代的奇女子,她们一个向左,一个向右,走过了各自不同的人生历程,至于说谁的遭遇和境地更好,和光同尘者有和光同尘者的好,茕茕孑立者有茕茕孑立的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何必强求高下之分,毕竟,不同的道路,有不同的风景。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和光同尘的上一句是什么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20617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