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棉桃下一句

作者简介:

赵连城,男,河北乐亭人,生于1957年7月。曾任乐亭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县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县广播电视局局长。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海地热土》《化蝶》,散文集《滦河右岸散步》,长篇小说《滦河右岸》。发表乡土记忆散文数十篇,被誉为乡土派作家。

温暖棉花

那时侯,家乡的天空总是干净得像水洗过一样,蓝色的天幕下游荡的朵朵白云看不到一点杂质。特别是到了深秋时节,那蓝色会由浅变深,云朵也变得更加洁白。我们在野地里玩累了,躺在散发着香蒿野艾和大豆高粱气息的土地上歇着时,望原由网着明净的天空,会把它想象成大海和草原的样子,还要为此发生争论。最后,认为像草原的占了上风,原因是那游动的云朵,像在低头吃草的羊群。于是,我们开始找出一个像流浪汉的云朵说那是牧羊人,一个后面像卷着尾巴的云朵是牧羊犬。

那缓缓游动的云朵,会不时变幻形状。隔一会儿去看,牧羊人淹没在羊群中不见了,那条牧羊犬也不知跑到了哪儿去了。于是,我们觉得这云朵不像羊群了,而是像生产队晾在老场上的棉花。因为不远处就有人赶了一群绵羊在放,那羊群虽然是白色的,却埋里埋汰,有的屁股上还沾着黑枣样的羊屎疙瘩,即便给它们洗了澡,也没有棉花那样白。

回到家里,把这发现告诉母亲。母亲叹口气,苦笑着说,要有那么多棉花就好了。因为秋天很快就要过去了,随之而来的便是冬天,母亲正在为没有棉花为我们做棉衣而发愁。

丰衣足食,衣食无忧,是农耕社会人们一直向往的温饱日子。把“衣”放在“食”前面,把“温”放到“饱”前面,不是说穿衣服比吃饱肚子更重要,也不是说人们的虚荣心强;而是人作为知羞耻、懂礼仪的高级动物,衣不遮体该是一件很难堪的事。因为往深里说,食物和衣服,一个是物质上的东西,一个是精神上的东西。精神上的伤害,是比肉体上的伤害大得多的;衣衫褴褛,有时候比填不饱肚子更受煎熬,让人想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古话。

冬天的棉桃下一句

那时候,村里人穿的衣服,大多来自一片土地上生长的棉花。春天夏天秋天的单衣,是用棉花纺出的线织成的,冬天的棉裤棉袄里面絮的是棉花。记得当年庄稼院里,说到谁家日子殷实时,男人们讲得是谁家缸里存有多少陈年麦子,女人们议论的则是谁家柜子//www.58yuanyou.com里存了几个棉花瓜子。有人做了“里面三新”的棉裤棉袄,谁家闺女出嫁陪了多少个棉花瓜子,都是让人羡慕的事情。

庄稼人为了填饱肚子,汗滴禾下土。为了穿衣服,在侍奉棉花上付出的心血更多。

棉花是一种娇气的植物。下种前要先浸种,办法是把棉籽用石灰水浸泡后,在日头下闷几天,然后再去播种。这样可以把棉籽壳闷软了,种在地里后芽胚容易破壳出土,不然就不能保证出苗率。

别的农作物,秧苗出土后,没有天灾,就看到半个收成。棉花除了要除草、追肥,还有一个复杂的管理过程。

棉花就像一棵小树,要不时去修理。棉苗长到半尺高时要掐顶,分枝长出来后,又要圈蔓、撸裤腿。这期间,生产队隔十天半月,就要派社员们去“收拾棉花”;否则,棉花长疯了,只长秧子不结棉桃。

棉花还特别容易生虫子。蚜虫、红蜘蛛、象鼻虫喜欢吃棉叶,棉铃虫专门危害花蕾和棉桃,并且分一代、二代、三代,在棉花生长的不同阶段来伤害棉铃。这样,棉苗出土后,就要不停地打药,蚜虫、红蜘蛛打乐果,棉铃虫喷“3911”和“1605”剧毒农药。“3911”和“1605”有一种臭大蒜味,喷过之后,棉花地里就像放了毒气弹,弥漫着一股“芥子气”味。我们挑菜时,从来不去棉花地,因为里面的野菜,也被喷上了农药,猪吃了会中毒。

棉花长到一尺多高时,开始开花了。花朵很大,有粉红色的,淡黄色的,很好看。花朵谢后,开始结出一个个橄榄状的棉桃。棉桃让人想到鲜桃,好奇的我们自然要尝一下它的味道。棉桃皮很厚,剥开后里面是橘子样的嫩棉絮,水分很大,嚼在嘴里有一股涩涩的甜味,这大概也是棉铃虫喜欢吃它的原因。

棉桃最初是绿色的,在生长过程中,那绿色逐渐变成红褐色。秋分过后,它大概感到天要冷了,要送给人们温暖了,棉桃开始一瓣瓣裂开,吐出棉絮。棉田里便又开出了一片花朵,只不过花瓣是雪白的棉花。这时候高粱、苞米,这些高杆作物已经砍倒了,地里只剩下棉花、萝卜、白菜。碧绿的白菜、萝卜和洁白的棉花组合在一起,像是地上也浮动着蓝天白云,游走在棉田里拾棉花的人群,也仿佛在采撷着一朵朵云朵。

拾棉花的大多数是妇女们,每个人腰间系一个布缝的棉花兜子,双手灵巧地采摘着棉朵。那棉花兜子渐渐鼓起来,女人们也像孕妇样一个个挺起了大肚子,便嘻嘻哈哈开玩笑说:你这个像几个月的,她那个像几个月的,让棉田里响起一阵阵的笑声。

那时候棉花是国家一类物资,县里和公社每年IfAbwooR都要下达植棉任务,打下的棉花,也要交给国家作为储备棉。但不管年景如何,社员们每年都分几个一斤重的棉花瓜子。

棉花分下来,母亲便开始忙着做棉衣了。我们的老棉衣早就拆洗好了,新棉花放在旁边,母亲却舍不得用,只是在老棉套破损处补上一些新棉花。因为新棉花有更重要的用处,要留着用来纺线织布。

昼出耕田夜渍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田园诗中,很喜欢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从宋时的“昼出耕田夜渍麻”,到童年那个时代,农家的生活方式似乎没有太大变化。只不过宋时的村庄里,女人们在忙着“夜绩麻”,乡土上女人们纺的是棉花。

冬天的棉桃下一句

那时候家家都有一架纺车,棉花下来后,正是冬日农闲,一架架纺车便嗡嗡转起来。纺车转过一个冬天,棉花变成了一个个线穗子。这些线穗子要经过好几道工序,才能架到上织布机上去织布。

最复杂的一道工序是“经线”,地点多选在街道里宽敞的地方和老场上,要七八个女人协作完成。打开场子后,用竹竿搭起一个架儿,下面是一排排的“线奥子”。竹竿的横架是挂一个个圆环,把“奥子”上的线头,一根根穿过这些圆环合成一绺后,几个妇女用竹筢子齿牵了,来来回回挂在相距很远的木橛上。这个过程叫“走绺”,场面很好看,也很热闹。

那肯定是春天一个阳光很好的日子,天上飘着白云,地上有孩子们和黑狗黄狗在看热闹。女人们牵了一绺绺线,在土场上走来走去的情景,让人想到天上的行云流水,想到织女飘动的裙袂或是在跳长绸舞。

织布机响了起来,发出的不是“唧唧复唧唧”的咏叹,而是“哐嗒哐嗒”的声音。但织布机的原理、织布的过程,和花木兰使用的那架织布机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没有什么好玩的事情时,我们会跑去看织布的,觉得织布梭随着一声声“哐嗒哐嗒”响,在上下错动的线间钻来钻去的样子很有趣。那梭是用枣木或杜梨木做的,像一弯月牙,也像一条鲫鱼。有一个谜语:寨子宽,寨子密,寨子里头摸鲫鱼。说的就是织布。

知道棉花没出现之前,古人穿的衣服是丝绸的,心里很羡慕。知道了纺线织布的过程后,又觉得古人肯定很辛苦。因为把棉花织成布就够繁琐的了,可以想象用蚕丝织绸缎的过程有多复杂。所以宋代诗人张俞在《蚕妇》中说:“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新织出的布很硬,要在捶布石上,用两个木棒槌反复捶打,才能变得柔软。那捶布石是一块很厚很重的方方正正青石板,两个木棒槌也很精致,把儿上有的还刻着花纹,村庄里常常会响起这有节奏的捶布声。

家里织出的布白色的,做衣服时要染色。办法是颜料倒在锅里烧开后,把白布放在里面反复煮。用这种技术染出的布容易掉色,夏天里衣服被雨淋湿,出汗多了后,黑衣服能拧出黑水来,蓝衣服能拧出蓝水来。

土布也能织出花样来。人们会把染成蓝原由网色的线和白色的线搭配一起,织出带有条纹的布,用来做夏天穿的衬衫。

那时的布,有“洋布”和“土布”之分。“洋布”是商店里买的细布,“土布”就是自家织的粗布了。当时,乡下商店里的布料也很单纯,档次最高的“洋布”有哔叽、条绒、华达尼等,其余的都是平纹布。“文革”时物资紧张,每人每年供应十几尺布票。这十几尺布票,虽然只够做两身衣服,村里大多数人都把布票省了下来。一是商店里的平纹布薄得像蒜皮,没有家织的布厚实、结实;二是条绒、华达尼价钱高,人们买不起。

记忆里,到了夏天,村庄里的男孩子,到了五六岁,还要光着屁股。男人们下地干活,也大多光着膀子,讲究些的,只是在肩上搭一条手巾。冬天为了御寒,人们不得不穿上棉衣。因为那棉裤棉袄是老棉花套子做的,穿在身上臃肿不说,还有些僵硬,胳膊和腿都变得不灵活了。去茅房蹲茅坑时,腿弯不下去,膝盖弯下鼓鼓囊囊硌得慌,要过一段时间才能适应。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确良”作为一种新布料出现时,让村里人议论好长时间。议论的焦点是,听说这种布不掉色、结实,穿三四年也不会破损。说“的确良”这个名字,就是的确、确实比其它布料优良的意思。还有人说,这种布料做的衣服,要常年穿在身上,不然放在柜子里,三四年后同样会自己朽了。

“的确良”最先用来做部队的军装,村里人见到它,也是有当兵的回家探亲时,身上穿着这样一身衣服。它布纹细腻,布料结实,用手怎么揉搓也不会留褶,让人们羡慕不已。当时,姑娘们时尚嫁给解放军战士,跟这身“的确良”绿军装有很大关系。后来我们都穿上了“的确良”衣服,结果有人慢慢发现,这种布料凉凉的、不透气、不吸汗。不像自家织的土布衣服,穿在身上热乎乎,有一种贴心贴肉的感觉。

这之后,又有了涤卡、涤纶等化纤布料,并引领着服装的潮流,棉布便被淘汰了,并且成为土气、落后、愚昧的标记,让穿了这样一身衣服的庄稼人,生出羞于见人的感觉。

乡土上的纺车早已停止了转动,那“哐嗒哐嗒”的机杼声,也消失在了村街胡同深处。然而,棉花、土布与人们的生活,似乎是永远割不断的。这几年,不知是怀旧情绪在作怪,还是人们重新感受到了棉布的好处,穿棉线衣服又成了一种时尚,各种家织土布也受到青睐。

这让我想起了儿时,想起了棉花,想起了纺车和织布机,想起了当年穿的一件件土布衣,这些都让童年变得很温暖。原由网

冬天的棉桃下一句

还想起了一件事。

儿时的冬天,总是很冷,晚上睡觉时,最打怵的就是钻被窝。因为那冰冷的被窝,刚钻进去时会让我们缩着身子抖个不停。但是只过了一会,盖在身上的棉被就温暖了全身。

这个过程告诉我们,棉花虽然不会自身发出热来,但可以通过保温作用在互相依偎中给予热量。当我们的身体,依偎在冰凉的被窝中,把温暖传递给棉花时,棉花也回报了我们温暖。让人感到和棉花在一起,温暖是互相的,有依偎就有温暖。

这个道理告诉我们: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应该是这样一种关系。

责任你我他

欢迎大家转发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冬天的棉桃下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20418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