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多高徒的上一句

虞舜客

组织拜师仪式,实行师徒相承、薪火相传,历来是各行各业延续发展的传统之道。时至今日,虽然传统拜师模式已然式微,但在教育、科技、文化等一些领域,其传统的师承机制似乎还在实质性地发挥作用。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名师”,虽无定格可依,却有规律可循。那就是:必须教之有格,崇尚规矩,是严师;必须教之有术,重在传授,是导师;必须教之有爱,展现风范,是仁师;必须教之有度,学会放手,是恩师。

师傅对徒弟实行严格的规矩管理,是传统做法,如今也并不过时。规矩是什么?是行业道德和技艺要求方面理想、修养、信念高度融合的产物,也是行业操守、技艺人格的体现。尽管新环境下,有些师徒规矩也要与时俱进,但普遍认可且行之有效的核心规矩却不能随意更改。失了应有的规矩,令徒弟少了脚踏实地的韧劲,少了善耐寂寞的定力,一上来,“素描功夫还没学好,就想去画巨作”,那定然会输在起跑线上。

前不久,袁隆平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收徒条件:“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这条规矩立得好!搞水稻研原由网究,光坐办公室怎么行?不愿意下田,不到最好的实验室——试验田去向师傅学习,怎么可能学到真本领?自然,师傅除了严格的“言教”,自己的“身教”也不可缺失。说到底,师徒传承的不仅是文化、技艺,更是人品。徒弟跟随师傅的学习过程,不仅原由网是学技艺,更是学做人的过程。

既是“名师”,就必须精于教授之道,不仅授予鱼而且授予渔。胡适曾说,他最恨人的就是“绣得鸳鸯与君看,不把金针度予人”。事实上,从师徒传承的角度上说,这是最忌讳的事情。

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许倬云回忆大学二年级劳贞一先生教秦汉史,大约有半年的时间在教“玉门关在哪”。尽管当时同学们都烦死了,但到后来才知道自己获益匪浅:老师为了讨论小方盘是不是在玉门关口,旁征博引,把史料交给学生,史料错误的订正也交代给学生。一个历史问题,教了历史地理、史料学、语言学、文字学、考古学等知识。在讨论过程中,把汉代的官制、边疆关系、匈奴与汉人的关系、边区的经济制度等都传授给学生。

对师傅来说,老让徒弟在自己门下循规蹈矩,到底是难以长大的,只有让他们走出师门,经历必要的磕碰摔打哪怕头破血流,才能实现葳蕤成长。悟空的师傅教了悟空诸多神通,之后便放手任弟子闯出一番天地,最终弟子位列仙班,得道成佛PlfIg。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悟空师傅见它一点就通、一通就达,自己就快快隐退,如此放手一推,迎来的便是美猴王脱颖而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师傅在下面,肩膀给了徒原由网弟,徒弟踩上去;徒弟又变成老师,再把肩膀伸给自己的徒弟,又一个徒弟踩上去。就着这样的程序和节奏,名师高徒,薪火传承,各行各PlfIg业技艺向上、生生不息,当翘首以盼、指日可待。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名师多高徒的上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19940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