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印心的上一句

以心印心的上一句

01

王阳明曾说: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翻译一下,其大意为:学校的作用,关键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引导学生效法自然、按规律做事。老师要以学生为主,用真心去打开学生的心,根据学生的优势,因材施教、随才成就。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不知不觉的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02

我们的教育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先看一个案例:《北大学生涉嫌弑母被通缉 母亲一直以其为荣》

据新京报2016.3.4报道,33日,福州警方发布了一则悬赏通告。通告称,214日情人节,警方发现一名女子谢天琴死在福州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内,其22岁儿子吴谢宇有重大作案嫌疑,警方悬赏万元缉捕。

新京报记者获悉,犯罪嫌疑人吴谢宇就读于北大,作案后封死了住处,将尸体用塑料布层层包裹,还放入了活性炭吸臭。弑母后,还以母亲名义贷款。

新京报记者获悉,谢天琴为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的历史老师。一位2008年毕业的学生称,高一时谢天琴曾经是班主任。她称,2005年其独自一人到福州读书,谢老师平时话不多,挺内向的,与人交往不多,但对人很好,很疼爱学生,“我想家,她还带我去她家吃饭,很细心。”

“她很疼爱她的儿子,从小就以她儿子为荣。”上述学生称,谢天琴丈夫前几年因病去世,只剩母子俩相依为命。

据吴谢宇多名同学称,吴谢宇高中成绩优异,是当年为数不多考入北大的学生。公开资料显示,吴谢宇进入北大后就读经济学院,大一大二学年,其在北大均获取了奖学金。吴谢宇初中时便成绩优异,他初中就读于母亲所在学校,是2009年学校的中考状元。

据福州警方消息人士透露,犯罪嫌疑人吴谢宇作案后封死了教职工宿舍,将尸体放在床上,用塑料布层层包裹,并在缝隙中放入活性炭吸臭。此外,他还在房间内安装了监控,并且连接了电脑。

上述消息人士称,目前吴谢宇尚未到案,警方仍在调查当中。据其了解,“吴在弑母后又用母亲的名义贷款。”

据北大经济学院学生称,吴谢宇过去一年基本不怎么在学校,同学都在找他。他学习成绩很优秀,此前一直在考GRE,准备申请出国留学,但2015年年中开始便联系不上了。直至看到新闻才知道发生了这样的事,同学感到震惊。

昨晚11时许,北京大学官微通报称,“我们关注到网上流传的警方通告,对逝者表示痛惜,对家属表示慰问。目前警方正在对案件进行侦查,我们会积极配合并做好相关工作。”

......

以心印心的上一句

03

这么一个惨绝人寰的弑母案,大多数人关注的是凶手的身份:北大状元。但我更关注的是,这则新闻中透露出来的细节:杀死母亲后将尸体放在床上,用塑料布层层包裹,并在缝隙中放入活性炭吸臭;在房间内安装了监控;弑母后仍用母亲的名义贷款。

可见,吴谢宇是一个高智商、高情商的罪犯,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后还能如此从容的安排好一切。他的高智商和高情商,难道不是我们的教育成就的?

不知为何,当我看到这些细节时,我的内心不寒而栗,竟有一种莫名的悲怆:我们的教育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含辛茹苦培养出可能是亲手杀死我们的人!这真应了一句俗语: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吴谢宇至今仍在法外,其弑母的动机我们尚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只有内心极度压抑、极度阴暗的人,才能做出如此泯灭人性、违反人伦的事情。

我们不禁要问,吴谢宇作为最高学府的学霸,他有什么不满意?有什么好压抑?而她的母亲,在教育吴谢宇的过程中,到底犯了什么错误,以至于招来杀身之祸?

答案不得而知,但问题一定出在心上。

04

关于教育,话题太多,讨论太多。

每一个父母,多少都曾研究过一番孩子的教育问题。只是,世上的父母,大多未经培训上岗,一切知识,都需要做中学、学中做,更多的hFTFlgFPwn靠自学。

相信大多数的父母,都曾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焦虑过,都买过各种类型的教育书籍,都曾按图索骥,希望从书中得到现成的答案。

但能否如愿呢?

很难。

以心印心的上一句

05

这些教育类的书籍,大多数把自己当神,当主宰,把孩子当做问题方,立足于如何“治病救人”,这是完全站在教者的角度去看教育,已经偏离了教育之道。教育的主人是孩子,是学者一方,教者的责任和工作是如何体察孩子的情绪,认清不同的性格,从而因材施教。

方向错了,研究再深,也解决不了问题。更何况,林林总总的书籍,大多有知行不一、支离纷杂的毛病。以我为例,所买过的教育书籍大概几十本,主要分两类:一是理论性的,二是技术性的。

理论性的书籍,大多由研究教育的专家学者写就,一般晦涩难懂,硬着头皮看几页就不想再看下去了。更何况,如果没有具体的案例做支撑,理论如何落下去是个问题。落不下去,理论再严谨也是虚的,无法指导实践。

技术性的书籍,大多由教育培训专家编写。优点是案例丰富,具体的操作记录得比较详细,方便家长依葫芦画瓢、落地实施。缺点是,即使严格按照技术书籍去做,也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因为孩子的个性各有不同,技术指南无法生搬硬套。

更要命的是,对照书还可以模仿,放下书,就不知道怎么做了。对于新发生的情况,两眼茫然,满脑子浆糊。不学倒好,还可以依着惯性去做,学了那么多技术,一到用时却发现肚中空空。

而且,各种技术书籍,往往各持己见、观点冲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看一本没问题,看多几本,人就会糊涂:到底哪种说法靠谱?

直到接触了阳明心学,找到了教育心学,才帮我打通了理论与技术之间的那堵墙,将二者合二为一,既有理论,一通百通;又有技术,发用无穷。

06

世人都知道,王阳明是立下三不朽功绩(立德、立功、立言)的两个半圣人之一。其他的一个是孔子,半个是曾国藩。阳明心学被世人赞为“尧舜正传、孔氏心印”,作为穷通儒、释、道智慧的心学,到底应该归于儒家,还是道家,或是禅宗,各有说法。

诚如王阳明所说,儒、释、道在根子上本是一家,只是后世走偏了,才建起篱笆,把一间厅房隔成三hFTFlgFPwn室,各自关起门来修炼。真理只有一个,无论哪家,只要认的是真理,身份是什么又有什么关系?只怕认的是自家的理,而非真理,才需要互相攻击。因此,又何必纠结阳明心学属于哪一家?

阳明心学,立足于“致良知”,主张心即理、知行合一、去人欲存天理,适用于各个领域。运用于教育领域,我们称之为“教育心学”。

这是一个新词,却不是新生事物。

以心印心的上一句

07

王阳明是伟大的哲学家、政hFTFlgFPwn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不仅如此,王阳明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这点往往被世人忽视。他的教育思想,散见于《传习录》、家书、书札及为数颇多的序、记、说、赋中。

我们摘其中一篇写给他儿子的信《示宪儿》来看: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如何做人,全在这不足百字的信中。王阳明把深奥的道理,化为朗朗上口的几十个字,完全从孩子的心出发去实施教育。

每当读此,眼前仿佛出现一个画面:一群孩子边跳皮筋边背《示宪儿》,潜移默化中就开开心心把做人的道理学会了。依此而学,不成才都难。所以后人评价《示宪儿》是不足百字,福荫千年。

这只是教育心学浪花中的一朵而已,深入探究下去,阳明心学还有更多涉及教育的思想。

王阳明的教育心学思想,总结起来,主要有这么几点:

1.幸福的教育;

2.立志;

3.知行合一;

4.事上练;

5.随才成就;

6.循序渐进;

7.快乐学习;

8.幸福第一,知识第二;

9.养厚积晦,基础为本;

10.自学成才。

08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教育心学的核心,就是“以心印心”。我们常说,教育是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如何影响?靠心。

心是一,直透本质;心是高效,沟通无碍;心是道,直截了当。对于教育方式的次第,有句话讲得很好:言传不如身教。与身教这种方式相比,语言这种传授方式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不直接、容易失真、效率低等。

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个人的行为,或许并非代表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很多人,在公众面前是一番作为,在独处时又是另一番作为。我们把这种情况概括为人格分裂,想的和做的不合一。事实上,在普通人的身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分裂,所以王阳明才会提倡知行合一。看来,身教也并不十分靠谱。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觉:跟有些人相处,明明他们很热情,但自己总感觉有什么不对劲,很难和他们热络起来。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气场不对或者磁场不对,笑称不来电。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我们的心比眼睛更厉害,“看”到了眼睛看不到的东西。

用心“看”,永远比用眼看看得更透彻、真实。人们的行为,或许可以欺骗我们的眼睛,看无法欺骗我们的真心。请注意,是无法欺骗我们的真心,而不是我们的妄心。真心与心是不同的,很多人说“你骗了我的心”,被骗的只是自己的妄心——有所求、有私欲。真心如明镜,妖魔鬼怪一照立现,怎会被骗?妄心如被灰尘盖满的镜子,照不出美丑妍媸,容易误判。

所以,言传不如身教的后面,还可以加上一句话:身教不如心印。教育方式的次第,可以表述为: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心印。

以心印心的上一句

09

以心印心,用的是什么心?

用的是去除人欲、存乎天理的一颗真心。以心印心的关键之处在于,自己的心是否够真。如果自己的心被各种欲望、执念占满,哪里还能容得下其他人的心,又怎能照见对方的心?就像一面原由网光洁的镜子,如果布满灰尘,是无法照出对方的。

在教育上,如果我们的内心充斥着各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又不肯放下,执意的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在孩子身上,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就会引发对立、对抗,结果事与愿违,非但没把孩子往正道上引,还把他逼到歧途上去了。相反,如果我们放下执念,虚心以待,照见孩子的需求,顺从孩子的意愿,因势利导,就可以四两拨千斤,轻松的引导孩子正确发展。

10

心即理,真心即天理。如何得到真心?王阳明说,去人欲、存天理。意思是说,去掉人欲之后,剩下的就是天理。人欲就像是盖在明镜之上的灰尘,天理犹如一块明镜。并不存在一边去人欲,一边存天理的情况,二者是同时发生的。去掉了人欲,明镜自然明亮起来。因此,要得到真心,下手处就是去除个人的私欲。

王阳明有一个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原由网有善有恶意之动,至善至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世间万物,本无善恶之分,只是我们的心念动了,才分出了善恶,我们喜欢的,称之为善,我们讨厌的,称之为恶。就像超市的工作人员给各种商品贴标签,哪个贵,哪个便宜,全看他们怎么贴。

我们嘴里的善恶,无非是我们的喜欢和讨厌而已,大多是私欲作用下的情绪。道只讲规律,不谈我们的善恶。从道的角度来看,合道的,就是善的,偏离道的,就是恶的。合道,就要打破喜欢和讨厌的界限,不被个人喜恶牵着鼻子走,而是跟着规律走。

当然,我们所谓的善恶,也并非绝对的私欲,有时候,它们也是道作用下的正常反映,比如王阳明所举的例子: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男人看见漂亮的女人,自然心生欢喜,正常的人闻见臭味,自然掩鼻而逃。

但这不妨碍我们把下手的功夫放在处理情绪上,我们要知道,好好色、恶恶臭都是自然如此,是道。我们对此心生欢喜或掩鼻而逃,只是我们的善恶之心与道的善恶合一了。而我们绝大多数的善恶,一般是私欲作祟,要么过,要么不及,过了的,倒占了绝大部分。

以心印心的上一句

11

私欲无非因名、利、货、色而起,私欲起念,情绪起动,喜怒哀乐纷纭而至,得之谓喜,失之谓怒。问题是,名、利、货、色作为结果,往往是道的产物,连圣人也不排斥,怎能说是私欲?其中的细微之别是:不以此为追求,不以得失而起情绪,这是合道;以此为追求,得失毁誉皆动心,这是私欲。

除去情绪这个指标,我们很难判定哪个是私欲,哪个是合道。因此,求真心,首先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12

要在教育上以心印心,需要分四步走:管理情绪,看清时势,正确选择,检查发心。

管理情绪是第一步,也是入手处。

管理情绪,需要先分清三种情况:自己有情绪、孩子有情绪、自己和孩子都有情绪。三种状况里,首先要管理自己的情绪,如果自己的情绪没有管理好,就无法处理另两种情况。

以心印心,关键动作是“印”,也即知晓孩子的心、引导孩子依道而行。而在做好这个关键动作之前,也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教育的关键,是教者以心印心,顺势而为,成就孩子。而这一切,前提在于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这就是教育心学的真谛。

- END -

版权归原作者)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以心印心的上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19356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