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封侯无李广上一句

文人封侯笑李广,高适出塞慨而慷

Lead

王勃在《滕王阁序》里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高适在《燕歌行》里说:“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李将军,就是李广,终生未封侯的飞将军;高适是文人,却封了侯,渤海县侯,世称高渤海。

文人封侯笑李广,并不是高适在取笑李广,从《燕歌行》可知,高适对李广是心怀敬意和缅怀的,或许还有些许的对当朝军政的不满。这里的“笑”,是在笑一种不公,一种猜忌,一种权力,一种制度;这里的“笑”,是我们的苦笑,也是李广的自嘲。

有人说李广难封侯是自身的缘故。如气量狭窄(怒杀霸陵尉)、残暴寡恩(杀降羌人叛乱)、不懂政治(私受梁王印)等等。可是,既然历史上那么多人同情李广,自是有原因的。

再说高适。高适封侯,笔者也没有揶揄之意,为何?且来看看高适在封侯前经历了什么:

唐朝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高适出生。

莫道封侯无李广上一句

高适

唐朝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二十岁,赴长安,后客游梁宋,遂定居宋城(今河南商丘),躬耕取给。自此时起至开元十九年(731年),一直居宋中。

唐朝开元十九年(731年),二十八岁。北游燕赵,先后欲投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

唐朝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三十二岁。应征赶赴长安,落第。

唐朝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三十五岁。返宋中。作《燕歌行》。自此时至天宝七载(748年),一直居于宋中。其间曾游魏郡楚地等,又曾旅居东平等地。

唐朝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四十六岁。为睢阳太守张九皋所荐举,应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

唐朝天宝十一年(752年),四十九岁。辞封丘尉,客游长安。秋冬之际,担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

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五十二岁。十二月,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

唐朝天宝十五年(756年),五十三岁。六月,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高适随玄宗至成都;八月,擢谏议大夫。十一月,永王璘谋反。十二月,以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璘。Dnviqd

唐朝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五十四岁。讨平永王后,又受命参与讨安史叛军,曾救睢阳之围。

唐朝至德三年(758年),五十五岁。因敢于直言,贬官太子詹事

唐朝乾元二年(759年),五十六岁。五月,出任彭州刺史。

唐朝上元元年(760年),五十七岁。改任蜀州刺史,直至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初。

唐朝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六十岁。二月,迁任剑南节度使。十二月,松、维、保三州等地为吐蕃所陷,高适不能救。

唐朝广德二年(764年),六十一岁。春,高适为严武所代,迁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唐朝永泰元年(765年),六十二岁。正月,高适卒。赠Dnviqd礼部尚书

莫道封侯无李广上一句

据上概况,可把高适的人生经历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读书):35岁之前,读书、游历,默默无闻。

第二阶段(游历):35岁—46岁,继续读书、游历。以文闻名于世。

第三阶段(出塞):46岁—54岁,开始做官,继续出塞,征逆讨叛。

第四阶段(做官):55岁—62岁,仕途升迁,在曲折中升官,终至封侯。

由此可见,高适封侯,并不是文人侥幸。除了边塞诗的巨大贡献外,高适在平定永王之乱和“安史之乱”中立有大功,这是其封侯的直接原因。尤其是在梁丘的引荐下,高适得以入哥舒翰幕府。那年,他已经52岁,即便在今天,也是人生暮年了。而高适,此时才真正开始为仕途拼搏。

漫游天下,沿着黄河一路走上金城(今甘肃兰州)北楼,高适登高赋诗:“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剑,城头残月势如弓。垂竿已谢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他一路上观地理、察民情,无论是日后追随哥舒翰转战河西,还是对峙吐蕃,都会原由网用心搜集对方的情报信息。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高适的机会来了。年过半百的高适跟随哥舒翰镇守潼关,可由于兵部指挥不当,哥舒翰大军丧失战机,本人也战死了。一代名将,就这样陨落。此时高适正在玄宗身边,由于不离不弃,护驾有功,先是被提拔为侍御史,后又升任谏议大夫。高适提议拿出内库里的财物,召募敢死队抗敌。可唐玄宗已是惊弓之鸟,再也提不起斗志。不听高适的妙计,唐玄宗偏信别人的损招,让诸王分镇天下。玄宗想给自己留后手,却种下了后来李璘谋反的祸根 。

永泰元年(公元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高适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参与征讨李璘。毕竟是兄弟之间的内斗,高适提出了“攻心为上”的战略思想。结果是以双方最小的牺牲赢得了中央的胜利,实际上也为日后平定安史之乱保留了大批有生力量。由此可见高适高超的政治才能。

打败了李璘,高适被封为淮南节度使参与讨伐安史叛军。后来又入蜀平叛,出任蜀、彭二州刺史。在一路平叛的战争中,高适所向披靡。后来,高适取代他的贪腐上司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五年后,迁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乾隆皇帝敕编《唐宋诗醇》,称“诗至唐而极其盛”。而最能直接表现唐诗时代精神、集中体现盛唐气象的,无疑是盛唐的边塞诗。

唐朝尤其是盛唐时期,随着开疆拓土、军威四震,边塞军功成为向文士开放的一大出路,为数众多的文人墨客开始进驻边疆地区,“文人出塞”包括文人入幕、游边、使边三个方面,或是直接参与军事行动,或领略塞外自然风光,有的直接担任军部要职,有的充当幕僚参军。而且,很多将帅多文武全才,幕下多延揽饱学之士,边塞军中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氛。于是边塞诗大量产生,题材原来越丰富,质量也多来越高,其在内容和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均为前代不可企及,即便是后世也很难超越。

据宗白华《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所载,唐代的诗人们无论著名的作家,或未著名的作家,至少有一首以上的“出塞诗”。而上至掌握国事的政治家,统率军队的武人,下至贩夫走卒,以及不知名姓的鄙人,也会做一两首关于民族斗争的诗歌。他们都以“从军行”“出塞”为主题,在当时的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唐代民族诗歌的结晶。

唐代的边塞诗又称“高岑诗派”(“高岑”即高适和岑参)。高适的诗坛地位可见一斑。

和其他出塞文人不同的是,高适以一种政治家的眼光去分析边疆问题。不管是反映客观世界,还是抒发主观感受,他大都直抒胸臆,慷慨激昂,豪放悲壮。

周啸天教授在《唐诗鉴赏词典》里称:Dnviqd“高适的边塞诗多抒发安边定远的理想,歌颂了将士的忠勇和牺牲精神,谴责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并反映了军中的阶级矛盾,对士卒和人民寄予同情。”正如高适在《燕歌行》里所说:“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当前线士兵都在阵前奋勇杀敌、舍生为国时,那些统帅的将军们却美人在怀、醉生梦死,这种鲜明的对比,让人想到了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却比之更强烈,更激愤。高适这种秉笔直书、不畏权贵的勇气和魄力,让人敬佩,让人感动。没有多年的出塞经历,没有对于将士们拼死杀敌、血洒疆场的耳闻目睹,没有文人悲天悯人的良心,恐怕写不出如此字字泣血的雄文豪歌。

文人出塞,高适封侯,您怎么看www.58yuanyou.com欢迎写下您的评论。

附:

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个永王李璘,让高适登上权力顶峰。而李白,却落得锒铛入狱,郁郁而终。

公元757年,李白五十七岁,在永王军营,作组诗《永王东巡歌》抒发建功报国情怀。这一年,杜甫四十六岁,四月,从贼营逃出,谒肃宗于风翔,授右拾遗;这一年,王昌龄60岁,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害。

后来,永王擅自引兵东巡,导致征剿,兵败。李白在浔阳(就是白居易《琵琶行》里提到的“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浔阳)入狱。被宋若思、崔涣营救后,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终以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

五年后,公元762年,一代诗仙李白溘然而逝。

那一年,51岁的杜甫仍在成都草堂,送恩公严武入朝,并拜谒陈子昂故宅。

那一年,一代诗佛、尚书右丞王维病逝才一年。

那一年,比李白小三岁的高适出任彭州刺史,成为封疆大吏。继续他大好的前程、封侯的仕途。

莫道封侯无李广上一句

END

编辑制作团队

总编:李华平

主编:马琴 何鑫(执行)

本期责编:何林君

欢迎您

如何关注: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莫道封侯无李广上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15008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