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见古人的上一句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见古人的上一句

释义: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清澈不见底,天色和云影一起映照在塘水里,不停地晃动。这池水塘怎会这么的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地流出来啊!

解读:

朱熹是大儒,但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他与他尊崇的孔子地位便一落千丈。今人提起他,估计知道除了这首诗,便是一句话“//www.58yuanyou.com存天理、灭人欲”。仅从诗的角度来说,并没有多了不起处,中国好诗海了去。至于后者,在字面意思上也会对他产生很大的误会,这是一个解放思想,尊重欲望的时代,天理是什么?凭什么要灭人欲。

所以朱子便与孔子一样,成了腐朽、顽固不化、因循守旧的代名词。落到学习中,他们就是死记硬背、无聊至极。

对于一位已经故去千年的大儒来说,身后之名早已不重要。可悲的是如此简单敷衍地理解他们的思想,程式化地对他们的解读。对他们那些好的观点、想法视而不见。更可惜的是,今天提到国学,大家背诵的竟然是《弟子规》这种末流,放着真正儒学大师的真知灼见不去整理发掘。

来说这个“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并非要灭绝人欲,而是要安顿人欲,节制人欲。他说,“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人欲便也是天理层面做出来。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也就是说,朱熹认为善恶都是理,但是恶是其过分处、不正当处。王路对此的解释是,恻隐之心是好的,但是因为恻隐而至于姑息就是恶。朱熹强调分寸,反对空谈天理和人欲,讲究扎扎实实地实践、格物。

如何格物?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就是读书,“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是便是书。因此如何读书便变得非常重要。朱熹弟子后来整理过《朱子读书法》,今天市面上仍然能买得到。如果没有任何古文底子,也都是能看得懂的。虽是整理,却也如论语,是孔子与弟子的一种讨论。

这里仅拣出几条,简单说一下。

人是可以成为圣人的。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所以最好的方式是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天下后世之人自生知之圣,则必由是以穷其理,然后知有所至而力行以终之,固未有饱食安坐、无所猷为而忽然知之,兀然得之也。”也就是读书从来都是一件辛苦事,不仅仅是要读,还得力行。必须“心体之,以身践之,而勿以空言视之而已矣。”

读书的方法之一是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如何循序渐进?朱子认为要量力所至,约其程课。也就是不要拔苗助长。他反复强调读书莫要贪多,这是喜欢读书的人常常犯的毛病,这种人常常贪多务广,往往还没有开个头就直接跑到结尾处,探寻其终,还没真正了解,又转了方向,“虽复终日勤劳不得休息,而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趋迫逐,而无从容涵泳之乐”。看上去一天天特别忙,其并没有真正的体会。

他还强调必须下笨工夫,但不是强记。读一件就要精一件,一件看得精,其他书也易看。莫要泛泛看,那就成了依靠堆砌书来显示自己的广博,放下书,仍然是茫然无知。“前辈以至敏之才而做至钝工夫,今人以至钝之才而欲为至敏之工夫,所以程子曰:參也,竟以鲁得之。”

他又不是让你成为老学究,他讲究变通,《春秋》读起来太难,有些地方不关涉大义的也可以跳过去。有时候他还是会强调正面强攻,就像攻城,只要把一面攻破,这城就是自家的了。看文如捉贼,细枝末节处亦需留心。

应当有疑问,但是初读时应该放下疑问仔细去体味圣贤之书为何如此写。有疑处必须不断考证,不能信口开河,也不要滥发议论。

书读多了,还有一个问题横亘心头,那就是如何处理自己的观点与作者的观点。没有自己观点,任由作者在脑子跑马要不得。但是全是自己观点,油盐不进,读书便不会有进益。对于这一点,朱熹的建议是放开心胸,令其平易广阔,方可徐徐旋看道理,浸灌培养。切忌合下便立己意,把捉得太紧了,即气象紧迫,田地狭隘原由网,无处着工夫也。今人读书,先自立了意,后方观书,牵古人言语,入做自家意思中来。如此,则是推广得自家意思,如何得见古人意思?须事虚此心,将古人言语放前面,看他www.58yuanyou.com意思倒杀向何处去。如此玩心,方可得古人意,有长进处。

朱熹这里提出的是另外的一个问题,今天的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去读书,然后将书为自己所用。这种曲解是最可怕的。朱子用了一个很浪漫的例子,他说孟子说《诗》,要“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逆者,等待的意思。就是在前面等一个人,他若没来,你一定要耐心等,将来自然有来的时候。他没来,你却心里急迫,然后跑回去找他,就不是“以意逆志”,却是“以意捉志”也。如此,只是牵古人言语,入做自家意思中来,终无进益。

那么是要一味因循故人的意思么?也不是?

读书理会道理,只是将勤苦捱将去,不解得不成。文王犹勤,而况寡德乎?今世上有一般议论,成就后生懒惰,如云“不敢轻议前辈”,“不敢妄立论”之类,皆中怠惰者之意。前辈固不敢妄议,然论其行事之是非,何害?固不可凿空立论,然读书有疑,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尔。将诸家说相比并,以求其是,便是有合辩处。

意思是说,读书啊,只是苦下工夫,却没有理解,最终也不成。世上常有一种观点,造成了当今后生的懒惰。大家常说“不敢轻议前辈”,“不敢妄立论”之类,都是懒惰者自己找的借口。前辈这个人固然不敢妄议,但是他做事说话的是非为何不能评价?固然不能凿空立论瞎说一气,但是读书有疑问,有自己的见解,为什么不能说。你不说,证明你没有疑问。那你就把各种观点并在一起比较研究,看到底是怎样的。

其实原由网朱熹《观书有感》还有另外一篇: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意思是:昨天晚上江边春水大涨,那艘巨大的船在大涨的水中就像羽毛一样轻。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推不动它,今天在水中却能自在地穿行。

这是他自己读书的快乐处。真正沉浸其中,获得了非常多的心得。

最后想说的是对宋儒或者整个儒家的误解。晚清严复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他说:试思以周、程、朱、张、阳明、蕺山之流,生于今日之天下,有益乎?无益乎?吾知其必有益也。其为国也忠,其爱人也厚,其执节也刚,其嗜欲也澹。此数者,并当世之所短,而宏济艰难时所必不可少之美德原由网也。使士大夫而能若此,则支那之兴,殆不须臾。方且尸祝之、呼吁之,恨其太少,岂恨其多哉!

大概意思是说如果周敦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活在晚清,对这个世界是好是坏?自然是好。他们爱国、爱人,有气节,不嗜欲。所有这些都是这个世界缺的。如果天下士大夫都如此,中国之兴,殆不须臾。当然要谢天谢地,怎么会恨其多。今人反对宋儒,其实他们的行为都与宋儒相反,被骂时,又拿宋儒当挡箭牌以自脱。

但是看客不知不察,也以道学先生称呼这些人。这种假道学听了更高兴,他们喜欢别人称自己为迂儒,自己便可以真正去做些偷鸡摸狗这种老行当。等事情败露,宋儒便又被迁怒。这是严复写的他那个时代的情况。

对于今天的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宋儒、明儒、孔子,他们主张什么,已经不太清楚明白,曲解更成常事。那么他们到底在做什么?

宋朝有一个流传民间的故事,倒多多少少反映了一个侧面。传说中,金山寺住持佛印与黄鲁直、苏东坡友善,一日相会,佛印说:“吾得桃花醋,甚美。”取而共尝,皆皱眉,时人称为三酸。后人演化为,儒家认为醋是酸的,佛家认为是苦的,道家认为是甜的。认为酸的,自然要面对人生,正面出击,他求的是现世的当下。认为是苦,自然要普度世人,所求来世。认为甜,是从人生更终极的意义上去体会,终归是甜的,他解决的是现世的末端。

读书或许也是这三种味道,酸、苦、甜,个中滋味,还需自己体会。

解读:刘杰 | 个人公众号:古文观不止

题图:选自《日诵2017》,蔡志忠绘

声音演绎:领声

后台输入“一日一诵”,便可看到我们为大家制作的2017年5、6、7、8月的“一日一诵集锦”。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观书见古人的上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11137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