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的繁体字怎么写

初见的繁体字怎么写

我一直认为,明德是个幸福的人。这里的幸福,不是指他找了个美女做妻子,不是指他生了一个博士后的女儿,而是指他一辈子都在干自己热爱的事情。

明德热爱什么呢?套用现在一个时髦的说辞是,诗和远方。

作为诗人,诗歌当然是明德的最爱。除了编辑《散文诗》,他还以笔名“皇泯”发表了2000多首诗和散文诗,出版了八本诗集和散文诗集。明德最爱的还有远方。这些年,这个披着一头长发的沧桑男人,总是一次一次像赴一场约会一样奔向远方。在他的眼里,远方就是他心灵深处的诗,那里有他真切的理想和自由,浪漫和快乐。

有人曾经说,一个人如果不愿苟且,一直遵照他的内心生活着,他要么成为一个疯子,要么成为一个传奇。明德显然没有成为一个疯子,如果没有第三种答案的话,我们只能称明德是一个传奇了。

一、月塘墈,一个人的冷暖,一个时代的记忆

我认识明德时,他还只是一位诗歌爱好者。当时他邀集益阳一帮文学青年,创办了白鹿文学社,也没有经过民主选举,自封为社长。其实如果真要选举,社长估计还是他。一则他的领导才能早已显现,18岁就担任了街道团委和文化站负责人,老老少少都喊他“冯干部”;二则他的诗已在《湖南日报》和《星星》等报刊上多次亮相,在益阳文学圈里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当年文学热得烫手,不说自己热爱文学都不好意思称自己为现代青原由网年。而且个个野心勃勃,开口巴金闭口徐志摩,都想给中国文学史留下点什么。他们经常在明德月塘墈的老屋或者郭炼钢涌泉街的阁楼里聚会,交流创作心得,朗读自己的新作。他们还办了一本文学刊物,自己编辑、自己刻版、自己油印,在上面发了作品比现在上了《人民文学》《诗刊》还高兴。

明德趋老,额高面黑,二十多岁是这个样子,快六十岁了,基本上还是这个样子。照朋友们的话讲,现在明德已经越来越接近自己的真实年龄了。

相貌古矍的明德,却娶了个漂亮的老婆。明德靠什么抱得美人归?答案是,诗歌!

当年,他妻子是工厂的广播员,在他隔壁办公室工作。大美如侧,日久生情,明德狂热地爱上了广播员。只可惜流水有意,落花无情,人家总是对他爱答不理。在冬天,在一些月黑风高的夜晚,明德隔三岔五就去敲广播员的门,要跟她探讨诗歌。广播员早看出了他的花花肠子,任他怎么敲,就是不开门。招数用尽,明德无奈只得叼着烟,躲在月塘墈的家里写诗,写的都是爱情诗,其中有一首一度在朋友中广为流传,标题是《冬天,我敲门》。诗中有烈焰一般炽烈的句子

“冬天,我敲门。/一次又一次,嘭,嘭,嘭!厚厚云幛被闪电之手撕破,巍巍山壁被隧道之光凿开,而心,如日如月如星如泪滴如雨点如血珠,洞穿时空的窗扉,让你拥抱温暖,拥抱光明,拥抱爱。/冬天,我敲门。”

广播员当年也是文学女青年,芳心很快被明德的闪电之手和隧道之光所捕获,两人终成眷属,被传为佳话。后来,明德将这一时期写给广播员的爱情诗,悉数收录在他的第一本散文诗集《四重奏》里。

明德出生于一个木匠世家,家庭背景十分复杂。父亲结过三回婚,母亲结过两回婚,有血缘或者没有血缘的兄弟姐妹就有14个。不知何故,在生下他和弟弟冯春发后,父母各奔东西。当年明德还小,他是到了8岁才知道自己原来是有母亲的。母亲就住在www.58yuanyou.com对岸,虽然只隔着一条资江,却有着遥不可及的距离。他和弟弟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在月塘墈的冯家老屋长大。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善良本分的奶奶被诬为“漏网地主婆”,经常挨斗,家也被掘地三尺,不知道造反派们是找变天账还是挖金银财宝。

明德说,好在月塘墈善良的街坊们对冯家两兄弟关爱有加,从不欺侮他们。他在这里体会到了人间真情,也学会了观察生活。明德在被借调到文联参与举组织的第一个文学创作笔会期间,他蜗居在青龙洲木排小屋里创作了一组散文诗《月塘墈纪事》。这里有动人的传说,有浓郁的风情,有朴实的市民。《坟头嫩草》中和尚和小寡妇的情感悲剧,《阴影》中神秘女人的多舛命运,《水》中李老太独特的医术,《死》中人们对待生死的豁达心境,仿佛一幅古街老巷的人生百态图。而在《月塘墈风情》里,我们看到的是那些让明德心热眼湿的淳朴、善良和情义。

“有人病了。一罐子药渣,泼向麻石街,月塘墈的男女老少都来踩,把病魔踩进麻石缝里。/月塘墈的门不喜欢上锁,月塘墈的人心没有锁。即使上一把金黄的铜叶子锁,也只是告诉各位街坊,十天半月走亲戚,钥匙挂在邻居的心上。”

关于他的成长经历,明德曾写过一首长诗《一个人与一个时代的记忆》。从1958年他出生,一直写到现在。每一年截取一个节点,每一个节点一首小诗。诗中回忆了他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兄弟,也记录了他的出生、上学、初恋、结婚、生子、写诗、办刊、采风、交友、远行……诗中没有扭捏作态,没有夸饰雕琢,没有生硬的哲理,也没有小资式的抒情,只有老老实实的摹写和认认真真的叙事。当然,更有细针密线的缝接与粘贴、抚摸与亲昵,以及诗人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宣泄。

这是诗人一个人的编年史,有他一个人的记忆,一个人的默想,一个人的冷暖,一个人的爱恨。同时,也通过诗人一个人的目光和视角,将半个世纪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的脉络,真实而诗意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了。

初见的繁体字怎么写

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1985年五一劳动节,明德结婚,新娘子当然就是那位因诗歌而许下终身的广播员。

成了家,明德并没有安分,因为他的心里还有远方。

当年10月,湖南工艺美院三位学生彭俊、蔡科华、欧阳波准备到内蒙和甘肃采风。明德听到这消息,怦然心动,也要跟着去。他跟单位请了创作假,揣着结婚后剩下的800块钱,告别已经怀孕的妻子,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远行。

这一次明德走了两个多月。在内蒙古草原上,明德结识了一位额吉,他的蒙古族干妈。当时,他们漫无边际地来到了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后旗,在旗文化馆,他们见到了拉马头琴的色登和跳舞的斯琴。色登是位蒙古族的年轻人,见他们是毛主席家乡的人,执意要邀他们去他的老家看看。可班车只到赛乌素镇,而镇上到色登家还有几十公里。天色已晚,色登向司机求情,让他送送他们。司机一脸无奈,说车里油不够,如果多跑几十公里,他的车就回不了镇上了。色登二话没说,跑到加油站,用他穿在身上的一件长城牌风雨衣,换来了满满一桶汽油。蒙古人的仗义,比这一桶汽油还要满。

到了色登家的蒙古包,色登的母亲十分热情,给他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递上了热腾腾的奶茶,还用一只全羊款待他们,这可是蒙古人接待客人的最高礼原由网遇。色登的家在沙漠边缘,离蒙古国很近,方圆几十公里没有人烟。色登和斯琴带着这几位南方的文艺青年,策马在旷野上奔跑,在草原上套野羊、野兔和狐狸,在沙漠里“游泳”,在篝火旁唱歌和跳舞,玩得很嗨。在色登家,他们一住就是一个星期。明德不仅领略了蒙古草原的美丽,也感受到了蒙古族人的热情与真诚,临走时,明德认下色登的母亲做自己的干妈。

真不是诗人一时冲动,明德是个有情有义的人。此后明德两次回到内蒙草原看望他的干妈,每次去总要给老人送些钱和安化黑茶。2007年他第一次回去看望干妈时,曾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内蒙寻亲》:

“斯琴的腰粗了/斯琴的舞蹈/还是草原小姐妹/色登的马头琴老了/色登的琴声/还是扬鞭的蹄声/我的蒙古族干妈不再游牧了/定居的院子里/还圈着羊咩的声音/二十二个冬天了/回家的感觉 真温暖”

离开内蒙,其他两位去了甘南,明德与彭俊则一路西行从银川、兰州到了疆北,返回乌鲁木齐后,彭俊因故离开,而明德却不愿停下脚步,独自继续深入疆南采风。没钱坐车,他就凭着一纸县级市文协副主席头衔的介绍信,一路搭着顺风车。没车就步行,在路边啃干粮,在地窝里睡觉。就这样,石河子、伊犁、霍城、喀什、乌恰……明德的足迹遍布新疆南北。直到年底,明德才回到益阳,而这时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妻子腹中的宝宝已经夭折。

明德说,因为复杂的家庭背景和儿时的心灵创伤,他曾经一度十分自悲自闭。而行走远方,辽阔的土地和旅途中的感悟,改变了他的性格,使他变得更爷们,使他的心胸因此豁达而敞亮。

至今明德已经去过20多个国家,跑遍了中国的所有省份。

事实上,冯家还有一个人比他走得更远,这个人就是明德的弟弟冯春发。说他走得远,是因为他一直在路上,30年了也没有回来。

我是先认识明德,才认识他弟弟的,大家叫他小明,他还有一个笔名青鸟。小明戴一副厚镜片的眼镜,寡言少语,举止木讷,人多的时候常常躲在一旁暗想心事。当时他在橡机工作,住在月塘墈他爷爷家里。小明喜欢哲学,尤其痴迷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和海德格尔,也喜欢作家沈从文。还是围棋高手,水平高到整个大水坪地区无人能敌。同时自学过日语、德语、法语和阿拉伯语,完全是一副要与世界对话、与国际接轨的架势。在朋友们看来,小明的原由网天赋、才气和勤勉,应该不在他哥哥冯明德之下。

1985年6月22日,这个孤独的年轻人,背起行囊,离开月塘墈,溯资江而上,沿途徒步进行文化和民俗考察。几个月后,他抵达位于广西资源县的资江源头。当他满面风尘的回到益阳时,我们在他爷爷家为他接风洗尘。晚上,小明和一帮朋友坐在资江边上,一直聊到深夜。我记得他跟我们说过这样一件事,他说,有那么一个苗族部落,现在已经消失了,但有关那个部落的一部史诗,被人刻在一块块石板上,铺在某座大山的一条山道上。

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找到那条山道和那些石刻。小明又说。

果然,半个月后,小明再次离开我们,去了贵州。会不会是他认为,那条山道就在贵州,就在乌江边上?可惜我们已无从找到答案,因为在1986年7月31日黄昏,这位行吟诗人,这位民俗文化学研究者和特立独行的思想家,在泅渡乌江上游鸭池河时莫名失踪。

应该说,小明的失踪,与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有关。那是个崇尚自由和理想的时代,那是个充满浪漫情怀和探求精神的时代。小明离开益阳之后,一定看到和听到了许多我们不曾看到和听到的东西,而正是这些我们不曾看到和听到的东西,让小明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谜。他超越纷纭表象的思考与不计世俗功利的孤独行走,一下子把他与我们的距离,拉得很远。

三、长歌当啸,只为对生命意识的追本寻源

而明德一直想走近小明。

1989年9月,明德考入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在北京上了两年学。在这期间,明德一边读书,一边整理小明的诗稿、日记、速写和考察资料。泡在泪和酒中,熏着劣质烟草,明德一页一页翻着弟弟所有的文字,而小明的心灵世界、精神追求,他的困惑,他的思考,他的低回,他的突围,也在明德的心里渐渐清晰和明朗起来。

明德决定为小明创作一部长篇散文诗,试图用诗歌来解开小明这个巨大的谜,来拉近我们与他的距离。

于是就有了《七只笛孔洞穿的一支歌》。这本书数易其稿,直到2008年才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带着史诗色彩的长篇散文诗,是生命与灵魂的交响曲,也是诗人明德迄今为止写得最棒的作品。散文诗界泰斗耿林莽在序言中这样写道:“全诗并非‘报告体’式的报道过程,而是以浓郁抒情的深沉进行诗化的叙事,将出发、远航、穿越林海、融入民俗,直至悲壮沉沦的全过程,似断实连,跳跃性的结构组合起来,无刻板枯燥支离破碎的弊端,而有浑然一体和谐完整的画面推移、意境转换、乐感充沛的震憾性效果。”

我以为明德的《七只笛孔洞穿的一支歌》,打动人心之处更在于,eNvmjkFql作品超越了个我的私情感喟和低靡慨叹,超越了一般性的手足情深,超越了浅唱低吟的哀怨与悲伤,而将小明循江远游的个人行为,提升到生命意识的追本寻源,和文化寻根这样的高度。

“在某个港湾,或者某一个搁浅的沙滩,在人问你——/找到源头了吗?/你那盛生命之水的圣杯呢?/没有回答。/划过天穹的流星,只是瞬逝的光屑。偶然相遇的陨石,也无言无语。”

“人子啊!羞于来龙去脉,也是老槐树桠里结的苦果果。/那纸剪的花瓣,那蜡制的寿桃,那进进出出的双叶门,是什么?/而那跋涉,那探求,那《离骚》中溺死的诗魂;那星夜,那童谣,那银河里漂泊的鹊音。/又是什么?”

小明一路行走,一路追问,他追问所有的存在、包括他自己,但没有人回答;他或许在寻一个根,但或许这个根并不存在。即便如此,他依旧寻找,如皱着眉头的苏格拉底,思索没有结果的问题。而一个人不就是一支水流吗?是水流不就都有着各自的源泉吗?但更多的人不愿或者不屑追寻自己河流的源头,他们知足于自己现在的状态。与此相反,只有小明这样的行吟诗人和思想者,才保持着解谜的天性,才执著地追寻生命,追寻亲情,追寻灵魂,追寻终极之美与精神归宿。最终,解谜人也成了一个谜。

朋友们始终认为,小明只是在路上,而不是死亡。事实上,小明失踪后,明德曾和一帮朋友,租船沿乌江进行了长时间的打捞,结果一无所获。此后的这30年,一些让人浮想联翩的说法,盛传于益阳的朋友圈里,有人说,小明现在在贵州的某个大山里,成了一位苗姑的丈夫;有人说,小明现在在缅甸做珠宝生意,腰缠万贯。

直到现在,我们还在等待,等待那位拖儿带女的苗姑丈夫归来,等待那位腰缠万贯的珠宝商人归来。

小明以“青鸟”为笔名,写过不少的诗。这些诗由明德整理,收录在小明的个人专集《远方有多远》里,2012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一只鸟为笔名,我觉得其中一定有着某种寓意。因为鸟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与鸟相同的,还有时间。而“进”的繁体字,是“隹、走”,和起来就是“鸟在走”。只能这么说了,小明已经成为了一只小鸟,现在正在某一片天空之下,自由地不知疲倦地飞翔。

于是,明德这样深情地咏叹:

“你忽如一只水鸟,掠过生活。羽翼扇起动荡不安。/给阳光和月光及目光——一片片,破碎的梦屑。/飘飞的灵气,在空中,逝如一线长长的弧。”

“去寻一种根,你是植物;/去寻一种源,你是流水;/去寻一种本能,你是动物;/去寻一种深沉,你是山脉……/孤独,在寻找中失落;/孤独,也在寻找中更新。”

谁又能说,小明的失踪,不是另一种生命的更新?

在明德的《七只笛孔洞穿的一支歌》里,小明一方面生活在故乡月塘墈的麻石小巷里,一方面又生活在远方的河流上。小巷是小明的过去,河流是小明的未来。过去与未来,都是遥远的事物。小明一直生活在遥远的事物之中,庸常如我辈者只能眺望。

“驾一叶轻舟,披一领蓑衣,头戴太阳这顶金黄色的斗笠,或月亮这只银白色的毡帽。/没有桨,无须桨;/没有舵,无须舵;/没有帆,无须帆;没有桅杆,无须桅杆。/礁和漩涡,默然。/巢和翅膀,默然。/唯有你水淋淋的情感,响湿了所有无形和有形的时空。/很多年后,晾晒余味,还能泛出又咸又涩的盐斑。那里,没有缺水的季节。/水,在悲欢的合奏中,蒸化为飘荡的云彩。”

在这个繁复纷扰的物质世界里,小明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种精神存在。同时,这也是明德的《七只笛孔洞穿的一支歌》所折射出来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

初见的繁体字怎么写

四、为什么走得那么远?是因为爱得如此深

明德说,工作之余,我一次一次奔向远方,真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行走远方,不仅能真切地感受到祖国的地大物博、山川秀美,还能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2006年,当年白鹿文学社成员、时在湖南省委宣传部工作的蒋祖烜找到明德,说为了国庆60周年,他与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了一个选题,准备编著一本关于国歌的读本。这是一本融文学、历史、图片为一体的国歌普及性读物,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创作一部以国歌为题的长篇散文诗。他希望明德能接手这一任务。

在一般人看来,散文诗往往被误解为“小摆设”“小感触”“小题材”“小景致”,能不能切入重大题材,进行宏大叙事?一直有着冒险精神的明德,决定进行这样的尝试。

从2006年至2008年,明德足足准备了两年。他一度想打退堂鼓,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从披阅史实资料,到钩沉历史事件,再到艺术构思;从艺术构思,到情感积酿,再到亲历写作,明德不知下了多少功夫,熬了多少不眠之夜。2008年5月24日至6月15日,23天时间明德足不出户,完成了长篇散文诗《国歌》的初稿。期间,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汶川地震,一件是北京奥运会,明德又对初稿进行了重新结构和修改。从修改到审定,这部作品前前后后花了一年时间,也足以看出明德对《国歌》的珍视。

我不止一次读过明德的《国歌》,每读一次就感动一次。这部以“国歌”为主题的浩浩歌吟,以抒情为基调,但又不仅如此。它将抒情、叙述、说理、描写等各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提升了对重大题材的承担能力,突破了以往散文诗作品游弋于微观视线与瞬间思绪的惯式表达。全诗共分十一个篇章,正文九章,前有序曲,后有尾歌。结构宏大、气势磅礴。它以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奋斗史为主调,以雄浑曲折、奔腾不息的黄河与长江为旋律,以饱受屈辱、奋力抗争的民族近代史为乐章,以《国歌》的孕育和诞生过程为切入点,以仁人志士、优秀民众的不屈灵魂和脊梁为和弦,以祖国强大、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高潮,纵横驰骋,汪洋恣肆,桀骜不驯,意兴遄飞,奏响了一曲爱国主义的壮歌和民族情感的交响。

在民族危亡时刻,一代艺术家蘸血为墨,赋啸长歌,发出了让炎黄子孙血液沸腾的声音。这是一个民族的声音,惊天地泣鬼神。《义勇军进行曲》与枪炮一起,发出的正是这样震天动地的怒吼!明德在《国歌》里这样歌咏:

“黑夜,亮一道闪电,划破了浓妆艳抹。/晴天,响一声霹雳,撕碎了忸怩作态。/好一个黑天使,如闪电,似霹雳,劈开靡靡之音,向乐坛女神,捧献一朵朵带刺的玫瑰,绽开一路血染的风采——”

一个民族,应该时时有这样的声音!散文诗长卷《国歌》的魅力,在于能唤起民众奋发的斗志,在于能辽阔地袒示一个大写天地的共同奋争的信心。中国正在崛起,民族正在复兴,明德在诗的结尾,为我们营造了这样的诗意:

“海风,梳理思绪。/罗盘,校正航向。/让我们抛开沉重的锚链,解开束缚的绳缆;/让我们绕过险恶的暗礁,劈开滔天巨浪;/让我们扬起理想的风帆,荡起精神和物质的双桨/——驶向月之故乡,驶向太阳升起的地方……”

《国歌》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同时,湖南教育音像电子出版社迅速跟进,请著名朗诵艺术家瞿弦和、张筠英夫妇与明德合作,配乐朗诵他的长篇散文诗《国歌》,并出版了《国歌颂》DVD。

2014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湖南教育音像电子出版社准备出版一个以抗战老兵为采访对象的专题片。曾担任《国歌颂》DVD的责任编辑谭雄邀请明德参与策划和采访,并担任撰稿人,创作纪实散文《我是中国人——抗日老兵话当年》。

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明德在朋友们的视野里消失了。整整半年多时间,他与《我是中国人》摄制组和湖南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一起,在三湘大地没日没夜进行采访,行程8000公里。这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使命,因为哪怕是当年最年轻抗战老兵,现在也过了耄耋之年。事实上,在明德采访过的80多位抗战老兵中,年龄最大的103岁,最小的也有86岁高龄。而此次采访活动结束时,又有7位老人悄然离世。

在赫山区笔架山乡凤凰湖村,明德见到了94岁的姜立诚老人。姜老曾任国军长沙第九战区司令部副官参谋,亲历了三次长沙会战和衡阳保卫战等著名战役,受过伤,获过嘉奖。姜老说:“当时全民族都在抗战,我只有参军打仗这一条路,不然家乡就被日本鬼子占领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朴实的话语,让明德感喟万千又肃然起敬。2015年9月3日,姜老赴北京参加天安门阅兵仪式,和数十位国民党抗战老兵一起乘车通过天安门,接受了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明德说,每一个抗战老兵,都是一本“活着”的教科书:从青年到暮年,从战争到和平,他们的年轮趟过的轨迹,与峥嵘岁月向和平年代变迁的纹路深深嵌合。他们是战争的亲历者,也是和平的守望者。他们不该被遗忘,也不会被遗忘。

明德含着热泪,完成了纪实散文《我是中国人——抗日老兵话当年》的创作。作品由“民族最危险的时候”“被迫发出的吼声”“血肉筑成的长城”“万众一心前进”四部分组成,融纪实性、史料性、教育性于一体,是记录历史、昭示后人、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智利诗人巴勃鲁•聂鲁达曾说:“爱那么短,而遗忘那么长。”专题片出版后,明德的采访并没有结束。他准备趁还有抗战老兵健在时进行抢救性采访,对他们的故事继续进行挖掘、收集、整理,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前,创作出版散文诗长卷《80个老兵,80座丰碑》。

五、有些远方已经抵达,有些远方还在远方

在益阳文艺界,明德一直扮演着“带头大哥”的角色。之所以说文艺界而不是文学圈,是因为他的朋友远不止作家和诗人,还有书法家、画家、学者、记者、导演、艺术评论家、文艺编辑……

明德讲义气,爱朋友。每年大年初三,益阳文艺界有一个聚会,已经坚持了二十多年。参加聚会的主要是益阳在外工作的艺术家,也有本土文艺圈里的精英。初三的聚会,一定会有许多人喝醉,喝得喝不得的都得喝,没有一个装蒜的。趁着酒兴,大家分享一年的收获,交流创作体会,互诉衷肠彼此祝福。而这个聚会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正是诗人明德。

明德是个精力十分充沛的人,即使写作或者与朋友喝茶聊天到深夜,第二天凌晨五六点钟,我们一定会发现他在乐此不疲地发着集诗书画于一体的原创微信。一个精力充沛的人,一定是一个不安分的人,或者天生热爱探索和创造的人。近几年,一直在散文诗领域冲锋陷阵的明德,忽然以书法、美术票友的身份,出现在朋友们面前。

事实上,明德从小就喜欢写写画画,曾一度做过画家的梦。1972年,明德参加市文化馆组织的一个美术培训班后,便经常去大码头候轮室,画素描和速写。还一个人关在家里临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楷书帖,习周慧珺的《鲁迅诗歌选》行书帖,好不容易找人借了一本《何绍基华山碑》隶书帖,对方要求三天后必须归还,他只好连夜双钩描红自制了一本仿古线装帖。要不是后来阴差阳错爱上了文学,说不定明德真会在书画方面搞出大的动静来。

1992年,明德在成都参加第五届全国书市,偶遇益阳画家廖正华。廖正华当时准备去三峡写生,明德听后缠着要去云南。到云南丽江后,明德临时抱佛脚,买了一支钢笔,一个速写本,跟着廖正华画起速写来。一画就20多天,画到了昆明、大理,还从国境线偷渡到国外,画到了缅甸。让明德有点小激动的是,他的那些速写居然得到廖正华的好评,而廖正华是一个眼界很高的画家,轻易不说人家的好。

明德画画,当然只能算是玩票。尽管是玩,明德还是喜欢出新。人家初学画画,一般喜欢花鸟或者山水,他却另辟蹊径,画小小蚂蚁。明德说,小时候孤独的他,常常躲在月塘墈的冯家老屋里,看蚂蚁在地上跑来跑去,因此对蚂蚁有着特殊的感情。朋友们知道明德喜欢上了画蚂蚁,纷纷给他找资料,一时间,有关蚂蚁的文字、图片、电视专题片,装满了他一个U盘。根雕大师熊明瑞,还将在缅甸热带雨林买回的一只巨型蚂蚁巢,送给了他。

明德的书法,以隶书见长。他的字率真、朴拙,字体险怪,长手长脚,下笔粗钝,别有意趣。记得有一次,益阳一帮书法家在安化川岩江办笔会,现场围满了闻讯而来的村民。当时参加笔会的还有不少大腕,可村民们在一旁指指点点,都说“只有这个长毛的字写得最好。”长毛当然是一头长发的明德。大腕们气得瞪眼,而明德却一脸得意。现在遇上朋友们操办喜事,明德不再送红包了,他送字。不仅省了银两,也符合当前廉政建设的要求,按明德的话说:“有一门技术真好!”

明德点子多,会策,朋友们有什么事,都喜欢请他张罗。画家赵溅球在中国美术馆、清华美院、国家博物馆办画展,明德赶到北京,帮忙协调、布展、请记者、写通稿,前前后后忙了一个月。画家颜新元创作了一批以花鼓戏为题材的水墨作品,明德腾出《散文诗》编辑部会议室,给他办了一个《花鼓墨韵》的画展。画展还没结束,这批作品就被藏家悉数买走。近两年,明德参与或者担任策展人的书画展览就有七八次。

朋友们说,你也快退休了,是不是除了写诗,将来还准备做书画策展人或艺术经纪人?明德笑了,我主要是爱热闹。

毕其一生,执著坚持,就有诗和远方。只是,对明德而言,有些远方已经抵达,有些远方还在远方。 (裴建平)

七嘴八舌说明德

[北京]颜新元,画家,教授

明德没得甜味。想当面从他口里掉出几根奉子菜,除非你是他堂客三五年没让他开荤。明德没得酸味。一根直肠子要么煮在热锅里要么晾在凉风中,不打折不拐弯不打人家的花花主意,罈子里捂一七还是原初的味。明德不苦也不辣。你以为他为别人出名办刊物劳碌奔波有蛮苦?看那张一直合不拢来的大嘴巴就知道人家有多快乐;你想他当个小官不能没有辣味儿,可你去问他下属,就算他顿脚舞手粗声大气他也是有二说二有一说一找不出辣心辣口的辣味儿。甜酸苦辣都不是,那只能往素淡菜蔬里找味儿。明德菠菜味,含铁,铁上你了,拿金子银子都赎不回;明德,小炒白菜味,平常,清淡,爽脆,不腻口,不与大鱼大肉抢位置,是人餐餐都在心里把他惦记。

[沈阳]宋晓杰,女诗人

如果说散文诗是一座花园,他就是辛勤的园丁;如果说散文诗是一片大海,他就是坚守的灯塔。几十年的风雨雷霆,他倾尽身心,带领诗爱者勉力前行。他是一位严肃而严谨的“护花使者”,同时也是一位温可、儒雅、有责任、有担当的有血有肉的人!如果在文字中遇到他,那是你的幸福和幸运;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他,那是生命奖励给你一位知心的兄长!

[加拿大]郭辉,诗人

明徳入塔尔寺,与活佛深谈,良久,方飘然而出。我与景华远远看着,觉得颇有意趣,当即你一句我一句,遂成五言打油诗一首:“远看像活佛,近看是活爷,前看一块坪,后看一布麻,左看山顶洞,右看女人家,俯看太极图,仰看烧火杈”。

[益阳]美丽霞光,女摄影家

我看这个人除了才气外,还挺有女人缘,究其原因心地善良、性格温和,尽管长得有点山顶洞人,却不失儒雅。

[美国]盛可以,女作家

很难想象明德兄剃平头,梳三七开发型的样子,他那头蓬乱枯草,像屈原的胡须,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他找准了适合自己的发型,一如他掌握梦想的方向。

[益阳]盛景华,书法家

冯明德是一个才气和匪气兼具的男人。

[北京]黄恩鹏,诗人

明德兄襟怀磊落,大气坦荡。他主编刊物高档次,在散文诗发掘人才上不拘亲疏。一些散文诗人从作品开始逐渐成为名家与他的扶持栽培有关,为诗人们敬佩。举办全国散文诗笔会16届,遍地开花,遍携人才,成为中国文坛少见的亮丽风景,为中国散文诗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创作呈多元和复调,文本独特,风格卓尔不群,是当今难得的重要开拓型的散文诗引领者。

[益阳]昂子,朋友

人到中年就被称为“老艺术家”。糗事多兄妹多姨妹子多,无论你段子怎么编,“冯三多”都洗耳恭听。人投缘一条裤子可共穿,要较真九头黄牛拉不动。工作不分时空,一台电脑决战千里。出外莫问归途,微信上找他和女粉丝的踪影。如今迷上画蚂蚁,常说,我只是一只蚂蚁子八几,还要剁上七刀。

[长沙]陈飞虎,画家,教授

有才气、人品好,心中无私!

[益阳]卜寸丹,女诗人

我15岁,第一次发表作品,他是编辑,来信约我见面。30年的老师、朋友、兄长,早已是亲如亲人了!我走上文学这条道,很多时候是因了他的鞭策与勉励。老师的严谨细致,对工作的精益求精更令人心生敬仰。他既是一个侠骨柔情的“耍客”,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家,有他在,快乐就在,所有的念想就有了着落。

[北京]莫骄,编导

画鬼容易画人难。老友明德大致属于这类难描难写的人,因为他特点多,出鲜味。挑最简单的说,他的头发,就老让我想起洞庭湖边上一块不规整的湿地上长出的一撮凌乱的芦苇,摇曳不定,挂着鲜明的"冯"氏标识:黑白相间,气味独特。听说他每天都用洋牌子的洗发乳打理收拾,不知道是擦亮了这块标识还是减弱了这份风采?这撮凌乱的芦苇飘荡之处似乎又是益阳街上一种饭局的开锣:文人雅客型、领导乡友型、窈窕淑女型⋯⋯说明此人:“柔”、“值”!文坛上一条横刀立马、豪情四溢的汉子!

[珠海]香奴,女诗人

初见,信了“奇人自有怪相”,不能论美丑;再见,觉得他基本可以算“帅哥”,一支烟,一头长发,一手“散文诗”;三见,发现他很迷人,有趣,有才,有担当!十四年前尊他如父,今日敬他如兄,如果他仍然坚持不老,我就爱他,如兄弟!

[长沙]陈惠芳,诗人

我们的德哥,长得过目不忘。一头长发,像茶马古道上的杂草。德哥的性格也是发散型的,随意、率真,冷不丁给你幽上一默。这家伙活出了境界,活出了味道。

[益阳]茉莉花开,女编辑

认识冯老师十多年,一直保持身材苗条,“锈”发披肩。仿佛他体内有股洪荒之力,从早到晚,精神抖擞。散文诗、朋友、闺蜜被他弹奏得如诗意一般泉水叮咚,每天早上六点朋友圈准时被他发的原创微信刷屏。去年,自他安稳度过算命书说的“逝于秋风明月之中”,他便把以后的每一天都当作多赚的生命,闺蜜们给他办完百日宴后,见人咧嘴都是浓浓的满月笑。他有八个初恋,若干姨妹子,但我们都爱他,不仅仅是他的才华,更多的是他的至真至诚、豁达可爱。

[益阳]石印文,书法家

我佩服明德老师绝对不是他的散文诗比我的字写得好,也不是因为他喝酒的豪爽超过我唱京戏的勇气,主要是因为他作为益阳四丑之一的艺术家,屁股后面竟有一大群美女粉着!我的羡慕嫉妒之情油然而生。我仔细观察他的粉女,大多知性漂亮!他除了会抽烟喝酒留长发会写诗编诗喷“黄绿”外,实在没发现他还有其他么子狠,我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喊他老师。

[青岛]王小玲,女诗人

在冯老师面前不觉得尴尬,虽然我对于听谁讲从心底里都是很挑剔的。但冯老师好玩,湖南普通话,加上他的博学和风趣,尤其是他的眼神和笑容,干净、简单、温暖。

[益阳]郭陆武,朋友

明德有三避。一是避雷。一头长发,很少浆洗打理,根根竖起,形似钢针,有避雷之奇效。其次是避邪。像貌堂堂,颜值爆表,法术和影响不逊于唐代钟正南,不用亲自出马,其头像就可以驱鬼祛邪。再次是避孕。女闺蜜不少,女粉丝无数,常年在女人堆里厮混,却只有故事,没有事故,不是他想守身如玉,原来天生可以避孕。

[益阳]吴又无,作家

他是个纯粹的为诗歌而生,精力旺盛,思想活跃,喜欢把诗意的梦想变成现实的人,他从没停止过探索艺术人生的步伐,并带动了银城一大帮子人。

[浙江]赵溅球,画家,教授

认识明德,三生有幸。明德豪爽,为朋友两肋插刀。明德是个才子。诗写得精彩,打开百度一搜,你会激动得睡不着觉。字写得好,隶书雄健飘逸,独步古今。明德的画画得本来还一般,但近年专攻蚂蚁,小小的蚂蚁被他画得神形兼备。

[益阳]子矜,女法官

他有一双无比清澈的眼睛,对视能洗涤心灵,瞬间被他同化成孩童,忘却凡尘琐事之烦忧。他深谙“尊重”二字,哪怕对待小孩,都是非常地尊重,只有内心善良和无比强大的人才能如此低下头来。这可能是他有无数闺蜜爱戴的原因吧。

[长沙]李莹波,书法家

老顽童,段子手,从不讳言长得丑;/新青年,好脾气,心理年龄二十一;/诗界花,情界草,红颜知己从不少;/好导师,好劳模,老的少的都喊哥;/披头士,爱写字,只画蚂蚁蛮省纸;/大主编,人人夸,你们继续我吃瓜……

[益阳]阿牛,朋友

明德这首诗让我们慢慢读,韵味!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初见的繁体字怎么写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jiqiao/8010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