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的结论你怎么看

欢迎点击“春来花自香教室”字体关注微信公众号,感谢有你,生活更多彩!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

比较阅读

阿泰

战国末期,秦国以其英明的国策、雄厚的国力、强大的军事实力碾压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声威赫赫,垂留万古。但它仅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透过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甚至包括秦时的《谏逐客书》约略看出一些这一现象的端倪。

在此,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做比较如下:

《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

《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

《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

《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EbzgqVa相同点

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评论内容

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写作意图

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论证方法

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分析结构

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语言运用

《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不同点

《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

《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

《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

——写作具体目的

《过秦论》将九国与秦国、秦国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等分别作对比;

《六国论》将秦于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六国中赂者与不赂者等情况进行对比;

《阿房宫赋》将阿房宫建成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等情况进行对比。

——具体对比方面

《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

《阿房宫赋》是文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而靠近散文的一种体裁;

《过秦论》虽是史论,但由于作者是个辞赋家,所以这篇文章又近似赋体。

——文体特质不同

三篇文章虽然在语言上都是整散结合,但《阿房宫赋》语言华丽,整句多;《六国论》语言严谨,散句多;

《过秦论》多用排比气势强。

《过秦论》《六国论》虽有整句,但不押韵;

《阿房宫赋》是有部分押韵的,如“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语言特色不同

《过秦论》从秦孝公说到秦朝灭亡,共八代君王,150多年的史实;

《六国论》所说的是自秦灭六国至秦统一的几十年期间的历史情况;

《阿房宫赋》只从秦统一说到秦灭亡、阿房宫被焚共约15年的时间。

另外《六国论》不涉及陈涉起义,《过秦论》和《阿房宫赋》都写到陈涉起义;但《过秦论》说的详细,《阿房宫赋》只用了“戍卒叫,函谷举”一语概括。

——涉及的史实范围不同

《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劝汉。汉初战事甫定,人口稀少,经济凋弊,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为此,贾谊写此史论,用以规劝汉文帝要施行仁政,莫蹈暴秦覆辙。

《阿房宫赋》是为帝而作,意在戒唐。当时的唐敬宗昏庸荒淫,大兴土木,起造宫室,劳民伤财。见此,杜牧写此赋,借秦统治者茺淫奢侈、自取灭亡的史实,讽喻敬帝应当节俭爱民。

《六国论》是缘事而作,意在鉴宋。当时北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军事掠夺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作者写此文是要告诉宋仁宗,应该以六国破灭为鉴,不要对契丹和西夏屈膝求和,以免像六国那样“为积威之所劫”。

——借古讽今主旨不同

《六国论》是从痛惜六国失策的角度来说的;

《过秦论》和《阿房宫赋》是指斥秦王朝的残暴荒淫;

但《过秦论》侧重说秦的残暴不仁,《阿房宫赋》则偏重于斥责秦的骄奢荒淫,也说及六国不爱百姓。

——评议角度不同

《过秦论》就史论史,言尽即止,结论落在秦王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上,其讽谏之意在于言外;

《六国论》在论证六国失败原因在于赂秦后,由古及今,再作引申,得出以北宋之大,如果一味屈辱苟安,势在必亡,并置自己于六国之下的结论;

《阿房宫赋》虽是散文,后两段却是议论,论点就是讽喻之意——不要荒淫奢靡,重蹈亡秦覆辙,让“后人”哀叹前人的悲剧重演。

—— 结论不同

三篇文章虽然都采用逐层推进的方式,但《阿房宫赋》前两段是铺叙、描写,后两段转入评论,持论有据。

《过秦论》和《六国论》虽同是论文,但结构也不同:

《过秦论》先列举论据进行分析论证,然后得出结论(论点在后),嘎然而止;

《六国论》先提出论点(论点在前),然后用论据加以论证,引申劝戒。

——论证思路不同

《过秦论》是纵式对比,得出“秦朝>秦国>九国>陈涉”这样的结果,而陈涉居然能击垮强秦,其原因就在秦自身的弊端。

《六国论》是横式对比,“赂者”与“不赂者”虽同不免灭亡,但情况有别。

《阿房宫赋》中的对比是纵横交错、虚实相生的。

另外,《六国论》中有引证,而其他两文没有;《过秦论》《阿房宫赋》中有铺张渲染,《六国论》中不明显。不过两文的铺张又不尽相同:《过秦论》只是详尽的描写,而《阿房宫赋》则是夸张的笔法。

——运用对比的方式不同

整体看来,三篇文章的写作目的,都是为了借古喻今,借古讽今。贾谊、杜牧、苏洵写作这类文章,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有感于//www.58yuanyou.com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借古喻今,规劝最高统治者以史为鉴。因此文章在评述史实时都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史称“文景之治”。但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面的繁华,看到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当时,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汉民族同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宝座有动摇的危险。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封建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他一系列的著名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过秦论》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得失,为汉文帝提供借鉴。正如贾谊所说,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这就是所谓“前世不忘,后事之师也”(贾谊《过秦论》下篇)作者论述秦王朝兴亡及其原因,目的是讽劝汉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正确治理国家,巩固封建统治。

晚唐时期,唐王朝内忧外患严重,国势衰微,可是最高统治者仍大造宫殿,沉迷声色,这引起了杜牧的忧愤,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李湛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此赋是有感而发的,意在借古讽今。

北宋时期,统治者面对契丹、西夏的侵略,//www.58yuanyou.com一味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用割地、纳贡等丧权、伤财辱国的方法,换得一时的苟安,使国力衰败,百姓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苏洵面对北宋王朝的社会现实,在《六国论》中借总结六国因赂秦被秦灭亡的历史教训,来讽谏最高统治者,强调人君不应赂敌以求苟安,不要被敌人的积威所劫。其借古讽今的用意十分明显。

这种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使文章把历史和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三篇文章引述史料的原则是相同的,都是在基本准确的前提下带有夸张。无论是《过秦论》中叙述的秦国由兴到亡的经过,《六国论》中引述的六国赂秦的事例,还是《阿房宫赋》中铺叙的阿房宫规模的宏大和秦宫生活的奢华,都是基本符合史实的。即便如想象成分较多的《阿房宫赋》,也是有史料可查的。《三辅黄图》说:“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这说明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确有其事。引述史料的基本准确,保证了文章的真实性,增强了文章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当然,为了表达的需要,这三篇文章也对某些史料作了夸张的叙述。如《过秦论》叙述九国攻秦是“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叙述秦国击退六国是“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带有明显的夸张色彩。又如《阿房宫赋》描述阿房宫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夸张地写出了阿房宫楼阁的繁多,突出了阿房宫规模的宏大。再如《六国论》中叙述秦得赂地“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赂秦失地“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夸张地写出秦从贿赂中得地之多和诸侯赂秦失地之多,极有力地论证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www.58yuanyou.com的观点。

三篇文章这种夸张引述史料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又使文章语句生动,富有文采。

三篇文章都是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生发议论,做到叙议结合。《过秦论》先详述秦国兴起、强盛及灭亡的经过,在此基础上总结秦亡的原因,提出应该吸取的历史教训。《阿房宫赋》是先详细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宫中生活的极度奢华,然后议论这种奢华带来的危害,指出后人应以此为鉴。《六国论》在提出观点后也是从不同侧面引述史实,以证明观点,最后展开议论,强调要以六国破败故事为鉴。这种先叙后议、叙议结合的结构安排,使文章史料充分,论据确凿,说服力强;而精当的议论又使文章观点明确,说理透彻,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篇文章在许多方面有着各自的特色。

一是在“喻今”的具体内容上各不相同,也即文章的立意存在差异。贾谊意在总结秦王朝兴亡的历史教训,为西汉统治者提供前车之鉴,因此文章确立的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杜牧旨在以秦王朝奢侈速亡为戒给唐敬宗李湛敲警钟,因而提出了“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结论。而苏洵意在批评北宋对契丹和西夏供奉不当,因而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

二是引述史料,各有侧重。三篇文章虽然都是引述的秦国由兴到亡这段历史时原由网期的史料,但由于立意的不同,因此在史料的引述上各有侧重。《过秦论》重在从秦盛衰兴亡的过程中探讨秦灭亡的原因,因而比较详细地叙述了秦国灭掉六国的过程及统治全国的武力措施,以突出其武功的显赫;略写其灭亡过程,以强调其不施仁义灭亡的迅速。《阿房宫赋》重在揭露秦的奢华是其灭亡的原因,因而用铺陈的手法详细叙述秦宫的宏大和宫内生活的奢华,以突出其生活的腐败。《六国论》主要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赂秦,因而引述史料多从六国方面着笔,从六国赂秦互丧与秦国坐地收利的对比中突出了赂秦的危害。

三是叙、议安排,各有特点。《过秦论》是一篇史论,在结构安排上,是先引述史实作论据,用主要篇幅叙述了秦由弱到强、由盛到衰 、由兴到亡的过程,只在结尾一段分析了秦朝速亡的原因。由于前面叙述的史实具有极大的说服力,为后面的分析论证打好了基础,使后面的结论有水到渠成之妙。《阿房宫赋》在结构安排上与《过秦论》较为相似,也是在大量叙述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不同的是在议论部分先概括了秦朝统治者穷奢极欲、骄横贪暴造成的恶果,再进一步分析了秦灭亡的原因,最后提出后人应以秦为鉴的忠告,有振聋发聩之效。《六国论》也是篇史论,但更是一篇典型的策论,侧重于从政策和策略得失方面分析其利弊,以供最高统治者采用,因此在结构安排上是先提出论点,接下来用史实作论据论证论点,最后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样安排结构,使文章观点显豁,逻辑性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四是文章语言,各具风采。《过秦论》虽是篇史论,但由于作者擅长写作辞赋,因此他的一些政论文章也有辞赋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叙述的极力铺陈上,大量运用排比句、对偶句和同义词,以及善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气势磅礴,姿态横生,议论恢宏而又深刻。如文章开头写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并用了排比、对偶句及连用同义词,把秦孝公想征服天下的雄心渲染得淋漓尽致。

《阿房宫赋》的语言特色主要是辞采华丽,铺陈夸张。阿房宫的雄伟瑰丽,宫中美女之盛、珍宝之多,大都通过铺陈夸张的手法写出,加上丰富的想象、美妙的比喻,将阿房宫的形势、规模、构造及宫内生活的奢靡,全都表现得生动逼真。全篇还很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辞采华美,抑扬铿锵,摇曳多姿。如“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用一组整齐的对比句,前者写歌声浓烈,如春光浴身,有温暖之意;后者写舞袖频举,似冷风拂面,生寒冷之感。极写歌舞之盛,突出了奢华之至。

《六国论》是一篇典范的政论文,多用简洁明快的语句,表意准确精当;同时又间用比喻、对比、夸张等手法,使文章显得缜密准确而又形象生动。如写赂地者“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叙事简明而又形象生动,使人过目难忘。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过秦论的结论你怎么看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jiqiao/19102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