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 日语怎么说

第三章:心情忧郁时这么想

经历多次失败后,更能理解他人

人生会历经无数失败,不吸取失败的教训依然犯同样的错误,然后感叹为什么还不行”,进而陷入烦恼状态。

我十分尊敬的一位长者告诉我,这种烦恼状态其实是思维存在“盲点”,走出这个盲点,人就能豁然开朗。

所谓“事不过三”,即同样的失败不要超过三次。在失败中学习,避免重蹈覆辙才是成熟的人。

人生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败,对于接连不断的失败,我已做好准备。

大家没必要担心失败,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世间之事,不去尝试永远不知道其中的奥秘,在尝试中有失败是必然的。如果担心失败,那什么都学不会。

第二,经历的失败越多,越会对失败者抱有宽容的态度,“原来如此,我也经历过类似的失败啦,那只是暂时的”。

经历越多失败的长者,越能包容别人,这也就是所谓的“越年长越宽容”。我发现在我50岁后,能包容的事也越多了。

成熟的人,就是在众多失败经历中不断学习,并接纳别人的失败。对于他人的小小过失不吹毛求疵,自己的心态会更加平和。

在不断失败中学习,让自己变得更丰富、包容,以这种方式面对生活吧。

负面情绪任它来,任它去

与人相处,有时也是件麻烦的事。独处时,就不会与其他人产生摩擦。从这点来说,僧人常常独自一人,自然也就远离了产生烦恼的环境。

即便和他人相处愉快,时间久了也会感觉疲惫。我不讨厌与人相处,也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但最多只能相处六个小时。之后,就想一个人独处,或是和家人在一起。

人与人之间相处,难免产生摩擦,如果长期处于因摩擦导致的负面情绪关系中,对内心反而是一种负担。

比如,对方失礼的言行令你感到愤怒,因别人不能理解自己而生气,被别人讨厌而心生怨恨,信任的人说了没心没肺的话让你无法释怀,和不好相处的人在一起感到不舒服。

对我来说,这些负面情绪大多在第二天就会烟消云散。即使偶尔想起,也能笑着说:“原来昨天有过不开心的事情呢。”

我还会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分类,知道什么程度的负面情绪可让它浮现,什么程度的负面情绪可任其消失。如果只是向不太亲近的人抱怨几句,那说明是可以置之不理的低度负面情绪。如果只能向亲近的人倾诉,那就是中度水平,只要有人倾听基本就可以释怀。

最大的负面情绪是不想向任何人倾诉。如果这样的状态持续三天,我就会分析为什么这种负面情绪一直挥之不去,然后面对并处理它。

自己讨厌什么,期望什么,心情如何,为什么对方那样做……这些问题我们都需要思考。这样的思考有助于发现未知的自己,进行自我调节。

如果能考虑到对方的处境和想法,就能理解如果自己是对方,那样做也是理所当然的。

你也可以试着将负面情绪分类,让今后的人生不被负面情绪所困扰。

你可以让别人失望

想要成为被大家都喜欢的人,这样每天都会过得很辛苦。因为他既想被人喜欢,也担心被人讨厌。比起被人喜欢的快乐,遭人讨厌的担心似乎更强烈。

为了掩饰这种恐惧,就会拼命迎合他人。如果是身心都需要保护的小学生,这样做也能理解。因为被人讨厌的话,就可能面临难以生存的处境。

可是,如果一直想要讨人喜欢,进入青春期后,就会像木偶一样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所以,要觉察这种不想被讨厌的恐惧。虽然我现在给大家讲大道理,但在高中前,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时的我认为,寺院主持的儿子是不能被人讨厌的。

有一段时间,我想做一个八面玲珑的孩子。在许多家暴的受害者中,很多人就是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失望。

可是,不让别人对自己失望,也不必非要活成别人期待的模样。你迎合了A的期待,就可能让B失望。

有的人为了不让朋友失望,偷父母的钱请朋友吃饭。当父母发现后,岂不是失望透顶吗?为了不让父母再失望,不停地让别人请自己吃饭,这样又让朋友感到失望。

如果在意被别人讨厌,在意让人失望的话,那么不妨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

其实,只要你走在自己想走且正确的人生道路上,你走得坚实且自信,这样就可以了。

在你行走的路途中,有人支持你,也有人离你而去。

没有必要追逐离你而去的人,走自己的路便好。

请你务必心怀自信,潇洒地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

如何减少负能量

如果周围有人生气,自己的心情也会受到影响,因为愤怒散发的能量也会影响我们。我通常会问他们:“为什么这么生气呢?”他们一般都会说:“由于原因,这样生气理所当然吧?”对于这些理由,我能理解就说:“理所当然。”如果不能理解,我相信生气的人也有他的理由。因此,在理解之前我会反复想“为什么”,这样我就能走出负能量的磁场。

如果我们能想清楚其中的因由,就不会受对方愤怒的影响。比如,如果能想到“原来他是那样想的,当然会生气”,或者“如果那样想,心情不舒畅也能理解”,就会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这件事。这种做法有助于减少自己的负能量。

试着想“我为什么而生气,我到底想做什么,我为什么希望如此”就可以。

这样一来,就会发现,①由于这个原因才会这么想;②想这么做才这么想;③由于这样的结果才想生气,于是豁然开朗。如果不想生气,就必须从①开始考虑。

不仅是生气,悲伤、苦闷等负面情绪都可以这样化解。在想清楚之前,反复问自己为什么。

如果认为这样做麻烦,那负能量带来的影响更糟。试着问自己“为什么觉得麻烦”,自己回答看看。

这样做既有助于自知,也可以理解对方的心思,帮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认为深思熟虑的人是善于思考的人,是善于了解他人和自己的人。因此,我们不妨多问句“为什么”。

身老,心不老

世人有无数个烦恼,根据不同的人,开解的方式不同。比如,鼓励怠惰者多努力,勤奋者多休息,吝啬者去布施,易怒者学会慈悲。

因此,如果针对不同的人写书,应该能写无数本书。可是,像我这样私事缠身的人,能写的书当然有限。我曾向出版社表示抱歉,告诉他们“我没什么可写的”。这时,有个编辑说了两句话,改变了我的看法。

第一句是“想开解一个心怀烦恼的人,只有不断写书”。新书一般只会在书店放几个月,好书需要上架几年,才有可能进入读者视野。因此,为了让书店总有新书,需要持续不断地书写。

第二句话让我很吃惊,他说:“新书出版后,您应该有新感受,那您就应该将其写下来。”

当朋友过生日时,我会发短信“恭喜你迎来岁”。

我生日时,我也会想今年我岁了,心里有一种崭新的感觉。有句话说:“今天是往后余生的第一天。”正如那位编辑所说,几个月间就应该有一本书问世,来传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我说自己没什么可写的,分明是懒惰。

人生日复一日,到了我这个年纪已经没有时间感叹了。只要有觉察新事物的敏锐性,就会在看似相同、重复的日常中,发现至今仍未注意的、让日常闪闪发光的事物。

让我们一起做个练习:闭上眼睛不依靠视觉,塞上耳朵不依靠听觉,去接近树木、草木和土地。这样的话,我们每天就能感受到新的生命力。即使上了年纪,心不可以跟着变老哟。

成为料理人生的高手

过去已经逝去无法重来,现在即将成为过去,未来尚未到来。

如何把握时间,唯有把握短暂的现在。所谓人生,就是活在当下这一段短暂的时光。

这段时光是以过去大量的经验为基础。就像做饭前,面前已经摆放好过去积累的各种食材、调料、锅碗瓢盆。用这些过去的食材做什么,就是现在、今天以及明天生活的轨迹。不管过去的经验,你今天或明天是否用得上,它们都已经出现在你面前。

即使不需要、不想要,我们一个也不能扔掉。过去就是过去,不增不减,是铸就现在的基础。

过去做了好事,现在和未来方可心安。现在的所作所为创造未来的心安,这就是善。相反,如果时间流逝,内心总是不安,就是存在恶念。因此,不能以做事的瞬间,来判断恶善。

阅读本书,你觉得“读了真好”,还是“不读就好了”,取决于今后的你。

即使是不想要的过往,也能为现在和将来的你做出很棒的料理,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料理人生的高手。

不要说心里没有的事

心里没有的事或想敷衍了事的事,最好不要说。“不要说心里没有的事”听起来是一种矛盾的说法,心里没有的事应该说不出来,肯定是心中某个地方在想才会说出口。

“不说心里没有的事”显然是委婉的表达,更直白的说法是言不由衷、心口不一。

会议结束后的恳谈会上不要说:“会上说的不是心里想的,实际上……”因为你想表达的是:“会上说的并非真意,实际上……”这样肯定会引发问题,即人们会传言“那个人的话不可信”,从而失去他人对你的信任。

越是关系亲密,或者说正因为关系亲密,越会在对方言不由衷后,试图告诉别人“那个人的发言并非本意”,以此向别人解释。但是,这样的话传开后,肯定会有人觉得那个人不可信。

有一句别人愿意听、对自己也没坏处的话,可以随时表达,那就是“抱歉”,这是结婚后我很快学会的夫妻相处之道。

但若仅仅停留在敷衍的层面说“抱歉”,反而会引发矛盾。如果原由网对方觉得你只是想说一句“抱歉”就了事,只会火上浇油。谎言迟早会被发现,最终让自己陷入被动中。

有时为了不伤害对方,我也会言不由衷。为了让心里七上八下的朋友安心,我曾经告诉他:“你做的话,肯定没问题。”其实,我应该说:“做不到的话也不要放弃。”或:“我会帮助你。”但是一言既出,目睹对方的失败后,心中会懊悔不已。

此外,有人告诉我:“这段时间我那么说话,真是抱歉。”我撒谎说:“不不不,我根本不介意。”实际上,我在意到夜晚辗转难眠。

遇到这些事的时候,最好坦言相告。

诸如此类的事不胜枚举。渐渐地,我不再说心里没有的事,希望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顺境也好,逆境也好

我是个谨慎的人,当一帆风顺的日子持续数月,大脑里就会浮现“福之祸所依”这句话。也就是说,人生顺利的日子不可能持续很久,我觉得近期可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坏事。

正因如此,我记住了不少格言,当不好的事发生时会自然想起。

比如“无论吸入了多少不幸,都要呼出感激的心情”。在逆境中不忘感恩之心,我们的内心就会保持温暖,不会封存,从而重燃希望。

“蹲下来是为了更好地跳跃。”这句话意思是,蹲下来是为了下一次跳跃,所以要耐心等待时机。

“当你用手指指向别人,说别人的不好时,其实有三根手指指向了你自己。”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逆境中不要以“与我无关”的态度把责任推卸给他人,而是锤炼坚强的内心。

还有一句话:“认真倾听的心,可以在地狱锅上小憩。”意思是,如果认真倾听,让内心彻底安定,即使掉进地狱也不会慌张,甚至还可以坐在地狱的锅上休息一会儿。

即使身在地狱,只要正向思考和接受,也可以提升自己。即使身处逆境,也有“小憩”的闲暇之心。

我经常半开玩笑说:“我们都可能下地狱。”听者微笑着点头。我继续说:“那么我们会面的地方就约定在地狱一号停车场,先去世的人先在附近找个不错的居酒屋。”

尽管我是开玩笑,但希望大家也能笑着谈论生死。这样一想,便觉得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慢慢培养出一个好的心态。

“迟钝、慢性子、笨拙”不行吗

有很多人觉得自己迟钝、笨拙、不自信,我曾经就是这样。梅雨时节,盛开的牵牛花有篱笆可以依靠,当一个人脆弱无助、不自信时,也会有人给你力量。对我而言,宫泽贤治就是这样的人。

《银河铁道之夜》《要求太多的餐馆》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佳作。此外,他还有一篇全部用片假名写在手账上的名作《不畏风雨》,该书读起来甚为优美。

文章仅有200多个假名,我希望大家有机会去阅读。其中,后半部分这样写道:

东边孩童有疾病,医生来相助;西边母亲身体弱,我们帮她担稻束;南边有人将离世,安慰他不要害怕;北边吵架闹诉讼,告诉他们无须为此相争。

这种生活态度,既有对人生无常的接纳,也有对生活的热情。

此外,还有一句很触动我:被大家称为木头人,不要喜,也不要悲。

被认为是慢性子、迟钝和笨拙时,不需要因别人的看法而意志消沉。

贤治这么说是因为有自己的信念,所以不在意他人的评价。我们都是来自父母的馈赠,做力所能及的事就很好。

如果你还为别人说你迟钝而伤心,那么你不妨告诉对方:“一个慢条斯理的人反而能享受生活,悠闲地度过人生吧。”

如果有人责怪你笨拙,你可以说:“聪明的人不能专心一事,四处参与却一事无成,我可不想成为那样的人。”

把这个当作“不在意的练习”,迎接往后余生吧。

别人批评你时,可以这样想

35岁时,我第一次听说“批评是宝贵的建议”这句名言。我虽然知道“良药苦口”,意识到来自外界的批评就像良药,但“苦口”还是很讨厌。

对于别人的批评,我觉得就像完全否定了自己的人格,让人愤懑不已。不仅仅是批评的内容,对于批评我的人,有时我也会心怀怨恨。此外,这些还会使我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让自己变得缩手缩脚。

因此,我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于是开始思考自己的思维方式哪里出现了问题,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别人的批评并不等于彻底否定自己,理解错了才会使一个人感觉愤懑。

2.比起批评的内容,我对批评者充满敌意,心想“你总说自以为是的话”。通过否定对方,来否定对方说的话。

3.随着时间的流逝,对别人的敌意逐渐淡化,而他所说的话却屡屡浮现在脑海中。

4.某一时刻,我冷静下来,发现别人说的话指出了我问题的关键。

换个角度思考,就像分裂出另一个自己,内心的格局会慢慢变大。

5.格局变大,无论批评你的人出于恶意,还是说话不好听,你都会觉得“多亏了那个人”,并对其心存感激。

刚开始别人批评你的时候,内心会感觉受伤,仿佛箭头扎向内心,然后你责怪对方,将箭头射向外面。但是,当你发现“也许他说的是实话”,就会再次转向内心反省自己。最终,内心释然,向外发射温暖、理性的箭。

6.不管别人说的话多有道理,如果对方的话否定自己的人格,实在不可取,我也要以此为戒,注意说话方式。

这样一来,自己的思维也会发生改变。得益于这样的分析,现在任何人批评我时,我都会分析一下自己处于哪一个阶段,应该进入哪一个阶段,大家也不妨作为参考。希望大家受到批评时,能尽快恢复内心的平静。

没有必要急于改变自己

我对自己的评价比较高。如果满分是100分,我会给自己打65分。剩下的35分,由于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而暂时做不到。

比如,大家都想为身处困境的人提供帮助,但作为小小的寺院住持,不可能让自己的能力遍及世界各地。因此,只能心怀世界,行在当下。如果勉强为之,反而适得其反。这就是我上面提到的35分。

65分中,有50分是我当下能做的事,但也有可能因别人的批评而瞬间贬值。65分中的15分就是自己还没做到的部分,正在努力的。

意识到自己有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并非难事。比如,我早上打招呼用的“早安”中的“は”,如果气息不足,就不能清楚发音。

如果早上起来精力充沛,就能正确发音。遗憾的是,十次中只有五次发音清晰。

和别人共同度过一段时间,道别的时候往往会说“辛苦了,谢谢你”。我希望用一句简单的话,对共同度过一段时光的人说出感想。比如,“今天很高兴”“今天受益匪浅”“非常期待再次相会”之类的常用表达,但我常常说不出口。一边说着“就这样吧”,一边想着怎么回家,或者回去后要做什么,这对面前的人来说是失礼的行为。

如果只是意识到“我还差得远”而什么也不做,那自我评价会更低。

但是,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然后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思考在与他人分别时的语言表达,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自我评价中的15分,就有可能成为加分。

如果你有自己想改进的地方,不要过于着急。上面提到的问候和告别语,我自己练习了15年,且尚有不足。自我改变并非那么简单,要成大器,需花时间。

用小欲之锄和知足之锹耕种心田

想要的东西很多,真正得到的却很少,内心自然有所不满。幸福度=现实愿望100%,这是世人皆知的幸福方程式。比如,有十个愿望只实现了两个,那么幸福度只有五分之一。

幸福度的计算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十个愿望实现了多少,另一种是仅仅将愿望设定为两个。我常说“小欲知足”,就是缩小欲望而感到满足,内心就会平和。

也许有人觉得愿望太小,是消极的表现。年轻时,当我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就会设想这些东西都是自己的,只是暂时借给别人。这听起来有点荒诞,假装自己拥有某物,虽然思维方式不恰当,但能抑制人频频产生的欲望。

慢慢地,我发现即使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也可以正常生活,甚至认为“某些东西完全不需要”。

就像搬家后,好几个月没有打开纸箱中的家当,但生活照常。所以,这个箱子的家当都是不需要的东西。

我们不仅要意识到内心过多的欲望,还要留意内心的追求,特别是心有不满的状态。

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不断追求就会对欲求不满的状态产生依赖。因而,得之则喜,失之则惧。这样内心永远不会感到满足,也无法平静。

古代歌谣中有一句话:“不惋惜,不思欲,现在世界就是我的。”正如我年轻时的想法,即使不认为世间之物是我的东西,但只要缩小欲望,心感满足就能保持内心平静。

我们的心可以为了追求而努力,可以是满足现状,也可以即使拥有很少仍然感到满足。

不要用对物质的欲望来填满内心,而是耕作心田,减少欲望和痛苦。用小欲之锄和知足之锹来耕种心田,就可以收获幸福。

遇事绝不可为难自己

我们的心,在自然状态下不断地收缩和膨胀,就像一个可以变化的细胞。

人心具有伸缩性,失落的时候会缩小,但它也可以发挥挑战精神,想变得更强大。

想变得强大,只要稍加努力,我们的心就会变大。只要不为难自己,稍微勉强自己努力是好的。

心如果收缩得太多,人就会面临崩溃。如果自己总感觉无能为力和自卑,就会陷入黑暗的深渊。

这时,需要拿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勇气,从黑暗中向上攀爬。另外,如果心膨胀过度,也会变得支离破碎。

所以,请多给自己一点时间,与自己的内心相处;如果过于为难自己、逞强,心可能会碎掉。

我认为,让真实的自己慢慢成长,不断强大自己,一切都会慢慢变好。

孤独是好的,但不可以孤立

世间有些事看似相似,实则不同。有位钢笔爱好者曾说,圆珠笔可以记录信息等事务性内容,钢笔却可以记录回忆和情感。受他的影响,我第二天就买了钢笔。

另外,一个象棋名家曾告诉我:“烦恼与思考是不同的东西。”仅仅原地踏步而得不出结论就是烦恼,反复动脑得出结论才是思考。知道两者的区别,就能给别人提出良好的建议。

烦恼的人无法客观地把握自己的内心状态。这时,如果有人问他:“你是在烦恼,还是在思考?”他就可能恢复冷静状态,重新思考问题。

孤独与孤立两个词语义相似,容易让人混淆。由于各种原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纽带变得脆弱,甚至产生边缘村落、家里蹲、孤独死等孤立性社会问题。这样下去,通过协作精神而建立起来的强大日本,便会变为病态国家。一般而言,孤独是指一个人寂寞的状态。但是进入平成时代后,一个人的孤独状态,变成了褒义词。

从物理上说,孤独是指即使一个人生活,也拥有关系密切的朋友、家人;或者一个人独处,内心依然充实。僧侣坐禅,就是这种体验。

无论从物理还是精神上,孤立是切断了与外在的联系,处于无依无靠的状态。为了填补空虚的内心,要么沉迷游戏不能自拔,要么干脆自暴自弃。

有的人因为恋人、友人等亲密关系而感到烦恼,从而决定“不谈恋爱”或“不需要朋友”,放弃各种关系使自己变得轻松。

但是,想要孤立地生活,就要做好不需要援助、不求别人的心理准备。这与倔强、自暴自弃这样将错就错的做法看似相似,实则不同。

即使孤独,也不要孤立。不要因为求之不得,就说“我什么都不需要”之类的话,这就像孩子自暴自弃的做法。

要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有限

当事情在自己的努力与他人的助力、自然之力三者相结合时,才得以顺利发展,最终取得好的结果。

即便只是走在路上,也并非自己一个人在努力,少不了铺路的人付出的艰辛。此外,作为自然产物,用于铺路的碎石、土、柏油等材料,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不能认为活着是自己的事,即使自己再努力,也不可能让心脏一直跳动。身体受了伤,也不是只要自己努力,就能马上让伤口愈合。

有的人靠自己赚钱享受生活,认为自己不需要周围人的帮助。工资确实是劳动报酬所得,但不管是制造业,还是服务行业,如果没有消费者,就不会产生收入。感知并感谢他人的帮助,内心会变得更丰富。

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误以为自己一个人什么都能做,失去谦逊之心,就会变得孤独傲慢。

认为自己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这样的想法不值得自豪,还会被周围人取笑,觉得你只是自以为了不起。

与其这样,不如认识生活中他人给我们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帮助,对人生的感知会更丰富。

机遇伴随危机而来

当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时,我们要历经怎样的过程,才能走出这样的状态?女医生库伯勒罗斯通过对大量患者内心变化进行分析,提出了五阶段理论模型:

第一阶段是否认,觉得自己不可能患这样的病,可能是误诊,即否定现实的时期;

第二阶段是愤怒,想着为什么偏偏是自己而不是别人,觉得难以理解,没有理由,即迁怒他人的时期;

第三阶段是挣扎,为什么会患这样的病,为这个病寻找治疗机会,为治病付出努力的时期;

第四阶段是抑郁,没有办法只得放弃,内心无力、抑郁的时期;

第五阶段是接受,接受自己疾病或死亡的时期。

罗斯的理论模型常用于临床治疗,但如果仅限于此,那就太可惜了。患上不治之症时,如果了解上述心理变化的过程,就能判断自己处于哪种状态。

在我看来,尽可能直接进入第五阶段,就能知道当前应该做些什么。

与其思考为什么患这个病,不如早点承认患病的现实,思考如何治疗,以及如何在患病期间过得有意义。

生病的时候,不妨把它视为一次磨炼心灵的挑战。

现在的你就很好

有的人经常否定自己,理由各种各样。

比如,无法满足父母或社会的期待,做事偏离了一般常识或大众认知。我也常常在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中徘徊。

内心不安地过日子,偶尔听到“接纳真实的自己”“活出自己”的说法,便不由自主地认同说:“对呀,只能这样啦。”如果仅从表面理解这两句话,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如果浅薄地理解这两句话,索性豁出去,认为不符合他人的期望也没关系,甚至与之背道而驰或打破常识,结果反而会将错就错,以自己是受害者、自怜者的视角看待问题。

这样的话,眼前仍是彻底的黑暗,内心依然无法宁静。

“接纳真实的自己”与“活出自己”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承认对自己并不完全了解。

所谓“接纳真实的自己”,就是要觉察并接纳自己的脆弱,想办法改进自己,强大自己。

“活出自己”就是认识到自己力所不能之处,努力做到以前做不到的,这样就可以了。拥有一颗向上的心,现在这样的你就很好。

第四章:不比较、不苛责、不拖延

不是“你不如人”,而是还有改进的空间

通过与周围人比较,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如果轻视不如自己的人,可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轻视不如自己的人,也会被比自己优秀的人嘲笑。如果总是向下比,得意扬扬,就不会再进步,渐渐走向失败。对于现在不如自己的人,我们应该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前进。这才是优秀且成熟的做法。

丰富的知识、卓越的能力以及高尚的人格等,如果向下比,不如你的人数不胜数;向上比,比你优秀的人多如繁星。有的人觉得自愧不如,干脆逃跑算了。这些逃跑者,大多数是经常轻视别人,或不求上进的人。

令人心悦诚服的伟人,大多心胸宽广,乐于助人。他们愿对人施以援手,甚至放下身段默默地在背后推动别人前进。

要成为那样的人,就要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向上走。

我在三十多岁的时候,曾经遇到过两个有此志向的人。当然,此前也碰到过很优秀的人,只不过因年轻而没有意识到。

有个说法是“时间等人”,无论我们多么着急,时机未到,你就不会遇到那个人。

上面提到的两个人,其中一位是和尚。他总是精神饱满,拥有丰富的佛学知识,并且擅长书法。他虽然喜爱喝酒,但很有礼貌,与任何人交往不卑不怯,满怀自信。

另一位是幽默风趣、富有人情味的资深播音员。他曾说:“语言不会伤人,心才会伤害别人,修炼心性就可以给人温暖。”他的这句话,一直指引着我前行。

与他们相比,现在的我还差得远,但他们的思想与行为帮助我不断向上努力,让我觉得自己还有改进的空间。

世间存在四种人

我们经常会听到“对自己宽容,对别人严格“对自己宽容,对别人也宽容”之类的话。我总结了一下,世间存在四种人:

1.对自己宽容,对别人也宽容;

2.对自己宽容,却对别人严格;

3.对自己严格,却对别人宽容;

4.对自己严格,对别人也严格。

如果排序的话,我觉得3(对自己严格,却对别人宽容)是最理想的选择,应排第一。与之相反,2(对自己宽容,却对别人严格)最不可取,应排在最后。那第二位和第三位应该怎么排呢?也就是说,1(对自己宽容,对别人也宽容)与4(对自己严格,对别人也严格),哪个更好一些?

我问妻子,她的回答是对人对己皆严格应排第二,对人对己皆宽容应居第三(按照妻子的看法,我现在的行事习惯只能排第三)。

上述排序,因人而异。我也曾问朋友:“如果你是上司的话,如何排序”?有意思的是,且不说对别人,他们大多选择对自己严格,几乎都反对纵容己过。

如果将上司换成其他角色,比如朋友或恋人,应该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我将“对自己严格,却对别人宽容”视为理想状态,你会如何选择呢?

麻烦是相互的

我小时候,母亲经常嘱咐我“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如果我给别人麻烦,母亲和父亲就会提醒我。

像教师、警察和律师等职业,如果身边有行事欠妥的人,就不应该保持沉默。如果不予理会,就会有人背后说你:“对别人趾高气扬,却对自己身边人放纵不管。”这样不仅对当事人有影响,还会让人们失去对你这个职业的信任。

因此,在孩子还不能判断是否给人添麻烦时,最好严格管教。除了职业,住得很近或关系亲密的亲戚之间,也要注意这个问题。这是日本“耻文化”的表现之一。

当我认为自己被“不给人添麻烦”这句话束缚,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便问母亲:“只要不给人添麻烦,是不是我做什么事都行?”母亲认为道理就是这样,但我之后还是无法依从内心行事。

后来我终于明白,添不添麻烦并非自己说了算,而是取决于对方。自己不觉得给人添麻烦,但对方认为是麻烦,那就是添麻烦。相反,自己觉得给人添了麻烦,但对方觉得一点不麻烦,这种情况也不少见。判断是否添麻烦,由对方掌握话语权。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和帮助,彼此处于一种互帮互助的关系。你的所作所为是否会给对方带来麻烦,由对方来判断。

相反,别人的举动是否给你带来麻烦,则由你判断。如果你觉得麻烦,那么想一想人生本来就处于彼此依存中,内心就会释然。在我看来,如果能为别人提供帮助,即使自己被麻烦也心甘情愿。

对于不怎么顾及别人感受的人,除了表示“没关系,有的事还要麻烦你”之外,还要加上一句:这个世界上,无论是添麻烦还是被麻烦,都是相互的。”

执着于得失,反而损失更多

损益(得失)是经济学专用词汇,若在其他方面使用往往会惹人讨厌。

我既不从事生产赚钱,也不以经营作为谋生手段。所以,我常说这样的漂亮话:“不能以得失衡量人生的价值。”如果仅靠金钱来衡量得失,那在不知不觉中得失就会成为贯穿生活乃至整个人生的价值标准。

很多人认为,为别人做事会让自己的利益受损。无论是在社团任职,还是担任朋友聚会的组织者,都会先考虑得失的问题。即使有人不得已接受了这项任务,也会满腹牢骚地感叹“真是麻烦”,这样就不可能积极地做好这件事。

没有人愿意和整日计较得失的人相处。如果凡事都计较得失,总有一天会被孤立。

当你上了年纪,孤独一人时再明白这个道理,已经为时已晚。

因此,年轻时就尽量调整自己的观点,不要把得失挂在嘴边。

我从30岁左右有意识地调整自己。当时,就连金钱我也有意识地避免使用“损益”。比如,要是A商店东西比B商店贵,我不说“买A商店的东西是损失”,而会说“在A商店买有点浪费。”

我的目标是让心量越来越大。不过,并不是做什么事情使心量增大,所做的事情本身已经让心变得更为宽广。正因为意识到这一点,当我用得失衡量事情价值的瞬间,心量的扩大也会受到阻碍。

不管我怎么说,喜欢以得失衡量一切的人可能很难下决心改掉这个习惯。然而,总想着得失,实际上内心会失去更多。

被别人讨厌,你的感受如何

在幼儿园玩过家家游戏时,大多数孩子喜欢扮演孩子,而非父母的角色。原因可能是,大家都觉得孩子无条件地被人爱着。

无论多么可爱的小动物,有的人担心被咬或不喜欢碰毛而不喜欢它。同样的道理,与不同的人相处,想被每个人喜欢是不可能的。

有人喜欢你,有人讨厌你,有人对你没有特别的感觉,这些都是正常的。和蔼可亲的人,可能会被认为八面玲珑;诚实稳重的人,或许会被怀疑有城府。

话说回来,人是想要被喜欢的动物。婴儿的微笑就是为了赢得大人对自己的好感,避免自己受到危害。也就是说,如果被大人喜欢,他们就能舒服地过日子。

有句话是“笑容可熔刀剑”,如果自己能得到他人的喜欢,那么就能减少许多危险。

但是,为了赢得他人的喜欢,扮演他人喜欢的人,自己也会疲惫不堪,甚至失去原本的自己。

特别是如果不想被人讨厌,而表现出想让别人喜欢的样子,自己内心也会烦恼不已。从希望被人喜欢,到即使不喜欢也不至于被讨厌,再到即使讨厌也没有关系,这个思维过程,其实就是逐渐摆脱别人的眼光,自我肯定的过程。

之所以说不要在意被人讨厌,是因为别人没有彻底否定你的理由,他并没有发现你真正的优点。

正在看本书的你,应该敢于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想说的是,世界上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的缺点。如果你不想被讨厌,我推荐给你一个方法,那就是先去喜欢别人。换句话说,与其重视别人怎么看你,不如更好地看待别人。

在意别人的眼光前应该做的事

越是觉得朋友少而自卑的人,越喜欢在社交网站上晒与别人的合照。交朋友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如果非要和别人做朋友,一味地取悦对方,这种反常的亲密,反而让对方渐渐疏远。

交朋友不应勉强,而应以真实的自己同别人交往。

如果这么做,依然没人愿意和你交朋友,那将是改造自己的好机会。真实的自己有哪些不好的地方,慢慢改正,成为一个让自己喜欢的人。

有的人在意别人的眼光,觉得自己没有朋友感觉孤独。实际上,缺少朋友而感觉孤独的人,可以尝试上一段的做法。我推荐你去能遇到意气相投者的地方,敞开心扉与人交往,没有必要讨好对方。

无论是谁,都有一个自我眼中的“第一自己”,一个别人眼中的“第二自己”。“第一自己”一我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第二自己”是别人眼中的你。

缩小“第一自己”和“第二自己”两者之间的差距,就会诞生“第三自己”。

认识到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反省自己哪方面不擅长,然后打造全新的自己。一个人体验过这三个阶段,就能逐渐认清自己。

有些人过于在意他人的眼光,总想着他人是不是关注自己有没有朋友,是不是取笑自己。如果总这样想,可能比较麻烦。因为缺少“第一自己”的基本判断,只能依靠别人眼中的“第二自己”。

这样就像把自己的事交给别人做。所以,在意别人的眼光前,应该先对自己用心。

每个人都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我关注过两个人。一个人只谈论自己的事情。即便一群人聊的话题与他无关,他也会插话:“现在这个事,我是如何如何。”他工作十分认真努力,但喜欢把自己做的事以及与自己相关的事说给别人听。他对别人的谈话不感兴趣,把自己放在比别人优先的位置。

另一个人,十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在聊天过程中,他说完后会环视四周,看看其他人是否关注自己。然而,无论他怎么渴求认同,话题还会持续下去。当他发现并没有人特别在意他时,脸上会流露出失落的表情。即使别人已经继续下面的话题,他还在反复咀嚼自己说的话,期待周围人的反应。这个人同样也是以自我为中心。

在我看来,任何人都应该以自我为中心观察、判断、行动,并且只能这样做。怎么想,怎么做,除了自己外没有人能决定。

无论多么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当他想着“为别人做些什么”时,其主语仍然是“我”。此外,别人让你帮这个人做点什么,在你看来,这里的主语同样是“我”。

每个人的思考和行动,本质上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总而言之,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是正常的。

问题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完全不考虑他人。如果一个人总是将自己放在优先的位置,那么在这个由人与人构成的世界,你将会遇到很多困难。

对别人的话题抱有兴趣(如果没有兴趣的话,自己的感性会变得迟钝),不必担心别人的看法,才能保持一颗平和之心。

“无所事事”的日子才是最棒的

“啊,今天真是无聊的一天。世界上那么多有趣和快乐的事情,为何与我无关,我的日子总是很无聊。”产生这种想法的人,其实是感性钝的表现。

烹饪一桌佳肴是一件快乐的事,走路时随手触摸树干、抚摸树叶也是一种幸福。上学时,如果埋头苦读,就能领会无限的乐趣。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创新,也会收获全新的体验。在傍晚或夜间散散步,能感受到与白天不一样的风景。

在夕阳下的街头散步,家家户户飘散出的美味,为你明天的美食菜单提供了灵感。漫步时,看到月光或街灯下的身影,好似回到孩提时代,心情非常愉悦。重读以前的书也是一种乐趣,或是在电影院看一场自己喜欢的电影。泡个澡放松一下疲惫的身体,也许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叹:“真是美妙极了。”

像这样,在平凡的一天中,我们的内心舒缓放松,既有不经意的惊喜,也有很多愉悦的体验。

只需稍微用心体验,就是快乐的一天。禅宗提倡的“日日是好日”,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不妨把这句话牢记在心里。

不必去和别人比较。自己幸福与否,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感受,而不是与别人比较而来。

一些人通过与他人比较来确认自己过得不错。对他们来说,即使一天没发生什么好事,与遇到坏事的人相比,这一天也是美好的。

也许被比较的人知道后会生气,但是同工作、生活过得糟糕的人相比,平凡的日子就是最棒的一天。因此,没有理由觉得“无所事事”的日子是无聊的。

当你感到无聊时,就要意识到需要调整内心的感知系统。这样想,说不定你就会和“无聊”说再见。

你能为别人的成功喝彩吗

有句格言说:“别人的失败是甜蜜的味道,别人的成功是嫉妒的种子。”一般来说,大多数人看到别人的失败内心窃喜,对别人的成功心生妒忌。

如果能察觉到自己内心的气量狭小是件好事,但如果被“甜蜜”驱使,让嫉妒占据内心,认为本应如此,那就太糟糕了。恶魔,从来不会认识到自己是恶魔。

不妨在别人成功时像自己获得成功一样,向对方说声“你真棒”,并真诚地表达祝贺之情。不过,这确实很难做到。究竟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发自内心的喜悦?我觉得需要从内心的根源入手。

自己明明努力追求成功,却被别人捷足先登。就像是参加同一场比赛,得了一等奖的人会受到嫉妒。不管获得第几名,只要沿着自己的路不断前进就好。

自己成功能获得众人瞩目,而其他人成功就会分散你的光芒吗?这好比独生子享尽父母之爱,可一旦有了弟弟妹妹,自己就无法独享这份宠爱。父母之爱和别人的关注,就像分裂的细胞,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我觉得虽然孩子增多,但我对他们的关爱和关注却不会减少。

还有的人嫉妒成功的人,过得比我们好。比如,学生时代的朋友取得了成功。这是因为他选择了和我们不同的人生道路,他的成功和我们没有关系,也不会对我们造成影响。如果能及早发现别人的可圈可点之处,反而有助于成长。

当然,一味地与他人比较,不可能对他人的成功感到欣喜。如果只有与别人比较才能确认自己的生活,这样所见所闻都容易令你产生嫉妒或傲慢。心就像不断摇动的钟摆,在嫉妒和傲慢之间来回摆动。

我们不妨在生活中尝试练习,做到不与他人比较。我自己曾经练习了三年。其间,我数百次感到自己“还在和人比”或“又想比赛”,最终令这种比较之心停止。此后,我开始由衷地为别人的成功感到高兴。

找到生气的开关

了解自己容易在哪些方面生气,这点非常重要。根据我的经验,分析生气的根源比不生气更重要。

生气的背后,往往是不能心想事成。放纵自己生气,不仅扰乱内心,增加内心的愤懑,还会攻击别人的弱点,伤害对方,引发各种烦恼。

但是,想要抑制怒气却不容易。在40多岁前,我经常生气。

一次是有人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他边走边扔,甚至从车里向外抛,让人看了十分气恼。我的心瞬间就被怒火点燃,连忙呵斥他:“你扔了,谁来打扫?”而现在,我会走到他面前把垃圾装进袋子里。

另一种同样无法令人置若罔闻。就是各种不雅的吃饭方式,如盘腿吃饭,支着胳膊肘吃饭,吃饭时喜欢发出声音,有的人甚至三种行为都有。吃饭时,如果有这样的人在我身边,我会立即起身离开。这并不是说我吃饭的方式非常讲究,所以和我一起用餐也不要有什么期待。

除了社会上的不道德的现象,日常生活中我很少被激怒。当怒火将要燃起时,不妨换位思考,微笑地说一句“嗨,你还好吗?”

当你知道因何而动怒之前,请让自己保持心平气和。对于不知道你为什么生气的人,请先心平气和地与他沟通。也许你能轻而易举地控制怒气,这样扰乱内心的事情就少了一件。

如果遇到令你羡慕的人

世界上总有一些非常厉害的人,如果比不过这个人,就会不自觉地举起白旗,想要认输。通常,这种非凡的人都是1%的才华加上99%的努力。但是,很多人只看到别人1%的才华,而没有看到他背后99%的努力。所以,担心自己做不到像他这样。

如果发现自己与别人差距很大,就不必羡慕他人的天分。

有一个女性朋友喜欢唱歌,她说“自己没什么才能,如果不付出常人十倍的努力,就会一事无成。”因此在半年之内,她拼命练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赛场上她最终获得第一名。对此,她感慨地说:“一次胜利可能是偶然,两次胜利也许是幸运,三次胜利就是实力。因此,我的目标是连胜三次。”

她的毅力实在令人钦佩。同样的歌曲,别人只要五分钟就能唱得自然,她却需要花费半年反复训练。不得不说,有时人与人之间天生的差距就是这么明显。

人既有与生俱来的天赋,也有尚未被开发的天赋。唤醒天赋最好的方式就是努力。

接受你羡慕之人的建议并为之努力,你的才华就有可能被激发。

如果仅仅羡慕别人,而不去行动,你的才华只能孕育出花蕾,不会开花结果。所以,不妨大胆一些,请挑战一下自己吧。

不要想“这是我的东西”

中学第一次接触到英语“我”的变格形式,我被“mine(我的)”这个词惊到了。只要一个词就可以表示“我的东西”原由网,我当时感觉有点不可思议。

在中学时,我想要的东西像山一样多。对于没有的东西,想着无论如何都要得到。当时有一种欲望,想将所见所闻之物皆视为己有。当然,也会面对爱而不得的痛苦。这就像为了掩饰无能的自己,想要把所有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那时候我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首先想到的是名字,长辈给我们起的名字是对我们人生的期望。在日本,有人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名,存在一种“隐名”文化。拥有自己的真名,就是“我想要的东西”。

父母给我们起的名字与我们自己的意志无关。也许是他们把想要的东西寄托在我们身上。那是父母想要的,不是我们想要的。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希望将很多东西贴上标签,变成“我的东西”,并且越贴越多。不仅仅是物品,就连知识、技术、财产、地位、名誉以及与人的关系等,都想通过变成自己的东西来强大自己。

此外,那些还没贴上的东西,看上去漂亮、坚韧、精彩的东西,也想通过不断贴标签来变成自己的。一旦别人贴的东西与自己贴的东西一样,自己就会不高兴。

我们何不放弃这些外在的东西呢?放弃外在的标签,通过强化内在让自己变得强大。在拥有名字之前,有一个完全属于我的东西,那就是生命。无须任何修饰的宝贵生命,是我们最早获得的东西。

不过,在我看来,连生命都不算是“我的东西”,而是上天赐予的。因此,舍弃“我的东西”这个意识,生活就会轻松许多。

嫉妒是因为“现在的自己不幸福”

人有一种麻烦的情绪,那就是嫉妒。嫉妒一旦产生,内心就难以平静。

为解决这种烦恼,我曾写过一本《烦恼力》的书。

所谓嫉妒,是对别人地位、成功、财产、技术、知识等产生的不悦心理,甚至产生想要阻碍别人成功的心理。

引起嫉妒的主要原因是比较。自己对拥有的原本已经知足,但与别人相比,内心就产生了痛苦。

嫉妒是一种源于比较的恶性循环,是不容易处理的烦恼,因为它意图阻碍别人成功,想让别人都不如自己。

同样,因爱而产生嫉妒,内心也会难以平静。自己本应收获的爱一旦转向他人,就容易产生嫉妒。幸运的是,这数十年来我没有产生过这样的嫉妒心。我觉得自己获得了足够的爱,因此与其关心自己,不如主动关怀他人。当我这样想,嫉妒便与我无缘。

不管是羡慕别人,还是自己本应收获的爱转向了他人,我们都应冷静地认识到:因为现在的我还不幸福,所以才和别人比较。之后,我们便能慢慢找到幸福的方向。

争吵其实毫无意义

宫泽贤治的《不怕风雨》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北家吵架闹诉讼,劝他不要因琐事而争吵。”当争吵或诉讼结束后,你会发现这些事情毫无意义。

但是,如果双方都碍于面子互不让步,无论结果如何,双方都不会开心。

只要发生纷争就有调解者出现。电视剧中会有这样的角色,台词一般是“请暂停一下,我知道你们各自都有道理,但我在这儿请先把刀放回鞘中。”然后,他听取双方的意见,在不伤害双方面子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后来,渐渐发展为现在的法院调停委员。

现在的结婚仪式已经取消了证婚人,实际上证婚人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曾经当证婚人时,告诉新郎、新娘:“如果你们今后发生争吵,请到我这里来。因为我有作为证婚人的义务。”在我看来,离婚率的攀升与缺少证婚人之间存在某种关系。

当我遇到关系好的恋人或夫妻,会询问他们:“你们不会吵架吗?”其中一方笑着告诉我:“虽然有时很想大吵一架,但一想到要是因此不能在一起了,今后没有吵架的机会,就不想吵架了。”

与我对话的一方,此时看着另一半,继续说:“想到这里,什么事都想开了,您说呢?”

吵架不是一个人的事,有人挑起争端也有人是被动的。引发冲突的人可能一时头脑发热,但随着你一言我一语,双方都会燃起怒火。因此,被挑衅的一方,应该冷静地意识到这场争吵其实毫无意义。如果不得已被卷入其中,最好找人仲裁或评理。

对于无意义的争吵,无论谁胜出都不是光彩的事情。

不要自满和自夸

如果对自己做的事感到满意,那完成后就可以放下。但是,自己所做的事,总想让人知道,想被人认可,就会变成一件麻烦的事。

也就是说,本来做完就可以画上圆满的句号,以崭新的心情尝试下一件事情。但是,如果骄傲自满,想在别人面前炫耀,就还有“多余的工作”要做。这个“多余的工作”,往往是在意对他人的评价,可以说平添麻烦。

我此前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前文提到过,我经常会无偿参加社会活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平时还需要照料寺院,倾听并开解有烦恼的访客,还需制作宣传活动相关的网页,撰写博客等,十分辛苦。

我有时想,把上面这些事写出来,是不是我对自己所做的事感到骄傲,想炫耀呢?

然而,如果将我所做的事情在博客中一一讲述,做出让人知道或认可的言行举动,就像是多余的工作。

这些多余的工作,不仅耗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更会给自己平添烦恼。

其实,在自满、骄傲之前,好好想一想,自己所做的事,其实是得到许多人的帮助。拿今天来说,别人为我做的事,似乎比自己付出的更多。

人生顺利的秘诀不是金钱,而是人格

金钱是不断流动的,何时光顾你,有时也看运气。其实,即便金钱可以流转回来,也不会在自己手中停留太久。也许你会懊恼金钱都流向了别人腰包,但也不可能永远属于别人。

产生欲望的是我们的内心。心有时候像毒蛇或猛兽,比燎原之火还危险。人的本性是一种惯性行为,如果放纵不管,其危害无穷。

因此,绝不能放任自己的本性行事。面对金钱,尽早控制自己不原由网加节制的欲望。

最好不要在人面前说:“我损失了多少,我得到了多少。”经常说这样的话,别人会觉得这个人“已经被金钱牵着鼻子走”,或者“为了钱可以不择手段”。

没有钱的话,想办法就好了。将手里的钱存起来积少成多,积分卡也可以有效地利用起来,购买的食品在变坏之前吃完也是理所当然的。

不浪费是一种美德,它往往使“贫穷神”束手无策。不浪费的生活,最终会赶走“贫穷神”。

所谓“贫则顿”,是指因贫穷而劳苦,才智变得迟钝,品性有所下降。诚然,世间固然存在因贫穷而使生活变得被动,品性下降的人。但是,更多的人其实是被金钱牵着鼻子,甚至丧失了基本的品德。

要想人生过得顺利,与其靠运气,不如靠才智;与其靠才智,不如靠人格。

要拥有高尚人格,就要学会合理地使用金钱。如果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有欠缺,就要下功夫提升自己。

第五章:让人生变简单的秘诀

与人交流依靠感觉,而非思考

曾经有位太太问我:“最近有事我不得不与人交流,但我不擅长在人前讲话,无法表达我内心想说的,我该怎么办呢?”

“什么?您不擅长与人交流,想要远离人群,可是您的爱人也是人,您和他说话会表达内心的感受吗?”我问她。

“您是开玩笑吧……”

也许没有人认为与家人朋友交流辛苦。因为这样的交流无须思考、准备和判断。

我每个月有数十次需要面向众人讲话,其实我向来不擅长说话。所以,我也常常感到棘手。

即使现在,有时我在众人面前讲话仍然不敢与人对视。我意识到不能一脸严肃,还是要有目光交流。当然,我不会把对面的人视为木头,这是失礼的想法,也不会做在马路上大声说话的不雅行为。

在会议或者宴会等重要场合和不怎么亲密的人交流时,我认为需要把握三个重要的时机:

1.不能说,必须沉默的时候;

2.说与不说都可以的时候;

3.必须说,不能沉默的时候。

把握这样的时机非常困难,我自己也经常失败。比如在不能说的时候开口,在氛围正好时横插一句,或者在不得不说时缄默不语,都会让周围的人(主要是家人)颦蹙不已。

在我看来,恰到好处地把握说话的时机,说出得体的语言,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倾听别人说话。一边听别人说话,一边考虑自己必须说些什么,这样做是不妥的。

在不得不说的时候,不说经过思考的话,而是说内心的感受。如果你不擅长表达想说的话,就要认真倾听,让自己的感受优先于思考。根据我的经验,这样容易说出自己内心想说的话。

说话的基本是诚实

原播音员村上正行(1924—2005)先生,最早在日本的流动广播站工作。面对广播听众,他播音时显得旁若无人,声音听起来舒服自然。

我父亲曾经被邀请参加村上先生的节目,与村上先生相识。我邀请村上先生参加我举办的“说话学习会”,他颇受大家欢迎。村上先生教授给我们交流的秘诀,至今仍被我奉为瑰宝。

交流就像投球游戏,那么投球的基本是什么呢?就是投让对方容易接的球,最好不要投快球或变化的球。如果对方还未做好准备就投球(交流),就违背了日常对话的原则。

交流的基本是不做作,不装腔作势,不盛气凌人。在庆祝会上,主宾级人物的发言如果让人感到无聊,就是这方面做的有所欠妥。

而在众人面前发言与一般聊天不同,需要适当地装模作样,显出自信的样子。比如说,“咦?今天真心的……”的表达,就偏离了基本原则。所以,一般情况不说“咦?”而直接说“今天真的……”,对方就会认真听你讲。

日语中的交流、离开、放开这三个词语同源。放下自己的想法倾听对方说话,敞开心扉释放出的内容就是交流。为了不说出伤害他人的话,我们应随时磨炼内心。

要真诚地与人交流,除了不说谎话,还需做到不花言巧语、不口出恶言、不搬弄是非。

村上先生教给我们的“投球游戏式交流”“不做作,不装腔作势,不盛气凌人”“敞开心扉地交流”,都是告诉我们要如实地表达自己,与人真诚地交往。

这三年来,仅仅是平时说话时注意以上几点,我的说话方式就发生了很大改变。

即使口才不佳,也能向对方传递美好的感觉,让对方心情舒畅。总之,不管用词是否华丽、得当,心灵与语言的真诚才是最重要的。

表达意见时,注意表达的顺序

人说话时往往喜欢把需要强调的事放在最后说。

比如,恋人聊天时说:“你真傻,但我喜欢你”,是想强调喜欢对方。如果把这句话换下顺序:“我喜欢你,但你真傻”,就歪曲本意,甚至导致分手。

当你度过繁忙的一周,说:“这一周事真多呀,但这就是人生呀”,不管这一周经历了好事还是坏事,都表示自己接受了这一周的生活。如果反过来说:“这就是人生呀,但是这一周事真多呀”,听的人觉得你牢骚满腹。

放在最后说的话更重要,不仅仅说的一方这样认为,听者也一样。也就是说,最后那句话,往往会留在我们心里。

如果说“那个人刀子嘴,但是人很好”,是让人觉得在夸这个人好。相反,如果说“这个人是好人,但说话很刻薄”,是告诉别人要当心这个人。

父母、老师、上司,经常运用这种说话方式来培养、教育人。

比如“虽然没收拾玩具,但他是个不挑食的好孩子”,“学业虽然有待进步,但能为朋友着想”,“工作虽然表现不突出,但在公司最懂礼貌”等等。

这样的表达,听到的人也会心情愉悦,容易接受句子前半部分的内容,以后收拾玩具、好好学习、努力工作。

可能有人是勉强、刻意这样说,但真正内心温和、体贴的人会自然而然地以这种方式说话。鼓励的话不在后半部分说,可能会让对方失望、生气、颓废。只要一个人自然地说出激励人的话语,我就愿意向他学习。

夜晚,请安静地度过

自从人类学会了直立行走,就从猿的祖先中分化出来,摆脱了此前在树上的生活,走向广阔的草原。

当家人告诉我“你要稍微跑跑步,锻炼身体”时,我会说“动物奔跑要么是为了捕食,要么是害怕成为猎物”,以此为借口拒绝走出家门。

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人类越来越习惯白天活动,夜间好好休息,形成非夜行性的本能。尽可能地遵守这个规律,才能更好地生活下去。

古时候,人们认为夜晚是人以外的妖怪在外徘徊的时间。俗语“夜间不能吹口哨”,是担心吸引妖魔鬼怪,所以古人通常夜间不外出。

此外,夜晚有助于恢复白天活动产生的疲劳状态。当然,少量饮酒也有这种作用。

另外,只有夜晚,才能再次展示灯的作用。不仅白昼的光亮令人赞叹,夜间的灯灯、烟花或微弱的光,使夜晚更具美感。

在这个商店24 小时营业、宣传爆炸、网络遍布的社会,有人觉得在夜晚什么都不做的悠闲生活是浪费生命。

但是,白天工作晚上玩耍,身心会一直处于亢奋状态而无法放松。白天工作繁忙的人,夜间更需要安静的时间恢复身心的平衡状态。努力与休息,同样重要。

有的人在一年中安排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每次都精神饱满,一年过得很充实。其实,他们很懂得管理自己的精力,白天就是进行活动的时间,夜晚就是休息的时间。

所以,在夜晚,请安静地度过。

减少好恶感的秘诀

在担任小学PTA(家长会)负责人时,我发现对人喜欢或讨厌分明的人,对食物的好恶感也很强。

有些小孩的母亲说:“这个人好恶分明。”和她们一起吃饭时,她们通常会明确表示“这个不吃,那个不吃。”

当时,我觉得人对食物的好恶并无不妥。但是,这些母亲却不让孩子挑食,想必这个孩子会很辛苦吧。

母亲让孩子“不要挑食”,孩子却发现妈妈也有不吃的东西。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未来更顺利,以自己主观的想法管教孩子,孩子的人生之路反而崎岖不平。

同样,对人没有好恶感,人际关系会更加协调,有助于拓展人生的深度。如果理解这一点,就容易觉察到“对别人好恶感强,原因可能在于自己。”其实,有个简单的办法可以处理好恶感,那就是找到自己和讨厌的人身上的共同点。

比如你们年龄相仿,住在同一场所,在同一个公司上班,拥有同样的烦恼,在同一天出生,等等,应该会有很多共同点。当你发现这些,你对对方的厌恶感就会大大减少。

另外,我注意到吃饭方式也与内心有关。比如有人“塞饭”,会给人一种不礼貌的印象。吃饭是生存的基本,粗暴地对待吃饭,其实对人生、人际关系也会有影响。

孩子们在吃饭前会说:“每一粒米汇聚了千万人的辛苦,每一滴水都是天地的恩惠,我十分感激。”饭后,大家也会说“谢谢款待”。

大家吃饭时,也不妨试着对食物表示感谢。

用心生活,需要锻炼爱的能力

我曾经和一个编辑聊天,他37 岁,有两个孩子,他说:“最近我想要用心生活。”

这好像是15 年前的事。当时,我只是觉得“用心生活”很好,但并没有身体力行地实践,就这样匆匆忙忙、稀里糊涂地度过了。

带狗散步、沐浴或抄经的时候,一有时间我就思考“用心生活”是一种什么状态。

我查阅了词典,上面对“用心活”的解释有“认真且细致周密,能体察十分细微的地方”,还有“动作、语言礼貌周到,内心有诚意”。查完后,我有点似懂非懂。

我能理解“动作、语言礼貌周到,内心有诚意”,但词典里并没有告诉我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这种状态。字典里当然不会写这些。对于如何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比如,用心撰写文章,认真地读书、工作、说话、吃饭、沐浴……想要用心细致地生活,我们到底该做什么呢?

现在,我的结论是“对于某件事,如果没有感到爱和不可替代,就不算用心。”要想写出用心的文章,必须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感受自己与读者不可替代的缘分。

想到这里,我不禁有些懊悔。这15 年间,我不认为自己是用心生活。也就是说,我只是努力工作,粗糙地生活,对自己所做的事没有感到爱和无可替代。

不知大家现在都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是拼尽全力,认真忘我,得过且过,或是没有办法?不管如何,请你不妨尝试一下用心生活。

当我们在用心生活中感受到爱,不可替代时,闷闷不乐或焦躁不安的心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烟消云散。

了解“对金钱没有安全感”的本质

电视播放的街头采访中,记者问人们:“你现在最想要什么”,得到最多的回答是“钱”。我每次听到这个想法都非常吃惊。

如果采访我,我可能会说“内心的安宁”或“幸福”。

每个人的追求不同,这无可厚非,但金钱只是手段,有些人却把它当成最喜欢的东西。

这就像询问想要拿到位于高处物品的人:“现在想要什么”,他的回答是“梯子”一样。

如果将手段视为目标,就本末倒置了。拿和尚来说,开悟是最终追求的目标,剃发只是手段。如果每天沉迷于剃发,研究哪把剃刀好,剃完后,想着用什么乳霜缓解头皮的刺痛感,然后心满意足地想:“今天剃得很顺利,没了刺痛感真舒服。”这样,开悟这一目标就渐渐淡化了。

金钱是生存的必要手段。金钱(不使用当然没有意义)可以保证衣食住行,是维系衣食住行不可或缺的。

如果有人免费为我们提供住所、食物或衣服,那么基本不需要钱。

钱在保障衣食住行方面十分必要,一旦缺少,生活很难维持下去。换句话说,没有钱的话,衣食住行就无法保障,只能无奈地面对死亡。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我们应各自纳税,互帮互助。

面对信息,不要“暴饮暴食”

在信息化社会,有些事令我十分困惑。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句话是“咦,你不知道吗,那个很有名呀。”

比我年幼的人,可能会使用敬语,但表达的意思一样——我知道,你不知道。在20多岁时,我也曾得意扬扬地说过类似的话,因此对这种表达更有感触。

幸运的是,对于我“你不知道吗”之类的问话,当时听者只是和善地回答:“是吗,我还真不知道。”在40 岁左右时,我逐渐意识到这一点。外表越高傲,越容易受挫,表面上鼻孔朝上,实际上内心全是漏洞。比起知道的事,我们不知道的事更多。即使自己知道某些事,就用“你不知道吗”这样藐视对方的口吻,免不了让人觉得高傲、自大、不逊、狂妄、卖弄聪明、高高在上。

不过,拥有知识是件快乐的事,对知识怀有好奇心的人来说,现代社会就像快乐的天堂。

即使不去图书馆,不用问别人,也可以通过网络检索获取大量信息(是否正确另当别论)。我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会立马搜索。不过,我一般都了解得宽泛而浅显,我也乐于钻研深入的知识,获取更多的乐趣。

如果只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不去实践,就容易陷入了解知识的乐趣和对信息的“暴饮暴食”中。为了提升自己,在关键时刻帮助别人,应该增加必要的知识储备,并将其转化为智慧帮助别人。

知识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生活下去。

不管什么事情都是如此,我们要注意不能一味地关注手段,反而忽视了最终的目的。

帮不上大忙,小小的支援也很好

很多人无法对他人的痛苦置之不理,想要为他们做些什么。

日本自平成十年从法律上认可助人为乐的团体,并在税收方面给予优待。此后,这种活动活跃起来。这些团体以自己的信念为基础,在行政部门顾及不到的地方开展爱心援助。

如果你响应志愿者招募,参加小小的志愿活动,就会发现这种活动颇具吸引力,它能提升人的品性、提高行动力,增进同伴之间的关系。于是,我也成立了团体,希望为更多人提供更细致的关怀。当志愿者的时候自己是一个人,只能为别人提供小小的帮助,成为志愿团体的负责人后,就能进行更大的支援。

为有困难、痛苦的人提供帮助的社会,是理想的社会。但是,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帮助别人。原本自己就身心疲惫,却想要去帮助别人,可能自己才是被帮助的对象。因此,没有必要想着做大的援助,小小的支援也很好。

如果提供帮助的人说:“抱歉,只能为你提供小小的帮助,不值一提”,我们也应心存感激。

遇到难相处的人,保持内心的距离

除了日常工作和生活与人相处,我还要参加很多社会上的各种活动。与人相处的机会增加,遇到难以相处的人也多了起来。

当我觉得对方难以相处时,对方可能也有所觉察,结果使关系变得紧张。但是,我们不得不与这些难以相处的人交往。于是,烦恼、讨厌的日子增多,我开始思考怎样解决。

不仅仅是考虑对方的问题,更应该思考认为对方不好相处的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冥思苦想后,我发现并非是这个人本身难以相处,而是他身上的某种特质令人难以接受。

我想到“憎恨犯罪而不是憎恨人”这句话,这是我很久前就听过的说法。我想把这句话中的“犯罪”换成“我不认同的特质”,于是变成“讨厌我不认同的特质而不是人”。

难以相处的人(对我自己来说)具有的特质,其本质是什么呢?比如,不理解别人或不愿理解别人,心术不正,顽固呆板,对自己宽容而对别人严苛,该做的事不做,等等。

如果你说“我对那个人的某些特质难以接受”,这就是让你烦恼的地方。有可能你内心也潜藏着这种特质。当别人把这些特质展现在你面前,你能更敏感地察觉。

在现实生活中,我的应对办法是与难以相处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我们只要把不好的特质放在远离自己内心的地方就好。

同时,我们要不断调整在他人看来我们自身存在的不好特质。如果自己意识不到的东西,也需要别人向我们展示出来。当你发现“啊,原来我也有令人难以接受的地方”,那么就把它视为改变自己的机会。

电话、微信、社交网站只是沟通工具

《上了一年级》(窗道夫作词,山本直纯作曲)是一首十分欢快的歌。歌词中“当了小学生,就能交到上百个朋友”的歌词,表达了孩子们想交朋友的愿望。一年级的孩子们一起吃饭,一起奔跑,一起欢笑歌唱。人与人之间不建立关系就会感到不安,这是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俗话说:“痛苦两人分担就会减半,快乐与人分享就会倍增。”朋友是人生的财富。

上中学时,我被“朋友是财富,所以请允许我贪婪地获取”这句名言感动,想要广交朋友。那时,我是个容易感觉孤独的人,我给能想起来的朋友一共寄出了 500 多封贺年卡。

实际上,认识的人未必都能成为朋友。微信或社交网站上交流的人,只是认识的人,有的甚至是朋友的朋友。

朋友的朋友,对你而言就是陌生人,他们不是不会背叛你的朋友,你也不是他们可以信赖的朋友。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就无法理解朋友的真正含义,被算不上朋友的人摆布、背叛、中伤,甚至受到伤害。

网上交流的朋友,在特定的事情上产生共鸣,看法相同,并不代表对方是值得信赖的朋友。更何况,即使是好朋友,也可能随着周围条件的变化而日渐疏远。如果过度在意,反而让这段关系成为自己的羁绊。

如果为了排遣寂寞而与过多的人建立连接,就是制造更多的“羁绊”,使自己的心灵失去自由。

你是否拥有一颗柔软且强大的内心,即使不与社交网站上的人产生牵绊,也能很好地生活下去呢?

少说“可是、不过、然而”这些否定表达

我有寄明信片的习惯,会在明信片上写上意味深长的话,希望给人留下好印象。

诸如“不要把幼稚当成年轻”,“不要用得失之类的词来衡量人生”“余生,不是剩下的日子”“没有比今天更年轻的时刻”“没有自己会发光的宝石,每个人都是接收外部的光进行反射。但如果不打磨的话就不会发光”等等,这样类似的话我准备了 120 句。每年都有大约 500 张被寄到全国各地。

有个朋友看到这些句子后,说“名取先生所选的话,特别喜欢用否定句。”

听到这句话,我大吃一惊,发现果真如此。如上所述,我用的否定句确实很醒目。

否定句的表达很有冲击力,同时也有带刺的感觉。我知道肯定的表达更容易让人接受,所以对自己惯用否定句一时有些不知所措。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日常交流中。

肯定的表达固然好,但是常常脱口而出“可是、不过、然而”这些否定的连接词。所以,现实的情况与理想仍然有差距。

否定,一般用于表示做不了或者不能做的理由。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积极的人在接近理想状态的时候也会使用。现实就是这样,可是(不过、然而)应该这样才好。

那么,还是继续加油吧。这样的否定句也是很好的。

常用否定句的人,请将这些作为参考,积极地勇往直前吧。

处理感情和表情的方式

从记事起的三十多年来,经常有人问我:“你生气了吗?”对此我不能理解,家人回答说“主要是因为你总摆着一张臭脸”。

表情是心灵的窗户。快乐时欢笑,难过时表情痛苦,烦恼时表情阴沉,无聊时表情冷淡。

看看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的小孩,就不难理解这一道理。大人也觉得坦率天真的孩子很好,因此常常笑而默许。

但是,在大人的世界里,如果不加修饰地表达感情,直白地表现出来,反而会让人敬而远之。或许,我们都非常羡慕小孩的天真。

大人表达感情的方式,能反映丰富的人性。

上车前电车门正好关闭。此时,一类人是自己满脸苦笑,让周围的人看到自己的窘况,另一类人却毫不在意。在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地方,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在他人看来是容易了解、结交的对象。

不过,如果对存在利害关系的人表现出明显的厌恶感,则不利于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恋人或者夫妇如果想分手,只要连续三天说“我讨厌你”就可以,因为直白的表达在三天内足以破坏两人的关系。

如果在意人际关系,只要练习不让自己表现出明显的厌恶感就可以,不要简单地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内心撒谎。

有句格言说:“最好不要说谎,但是不说真话也没关系。”换句话说,不必对讨厌的人摆出笑脸,但也不要露出厌恶的表情。

与其在意人际关系的好坏,不如关注自己的好恶之心。试着主动去喜欢别人,人生会变得更加美好。

简朴的生活更轻松自在

我曾经问一个文学教授:“如果让您去一个衣食无忧的无人岛,只能带一样东西,您会带什么?”

他的答案是三省堂发行的《新明解国语词典》。自那以后,我一直将这个词典放在自己触手可及的地方。

这本词典有独特的解说,比如【例行公事】(与研究、工作以及趣味、游玩等有意义的事情相反),社会上必须经过打交道才能产生效果的行为。

再如,【公仆】(不仅仅是行使权力),作为服务国民的人,是公务员的总称(不过,实际情况与理想大不相同)。

这个词典简直堪称神作。说到这里,去无人岛为什么要带它就不言自明了。

山下英子提倡断舍离,舍去不必要的物品,只留下自己喜欢和必需的物品。这在消费主义时代,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生活中没有多余的物品,是不是更轻松自在。

相比拥有物质带来的满足感,极其简朴的生活更能让人体会精神的放松。所以,我觉得简朴的生活令人生更好。

其实,生活中我们需要的东西没有那么多。除必需品外,其他东西都是可有可无的。不妨经常整理你的物品,舍弃多余的物品吧。

只要明白一点,面对生活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安放内心。对待不同的人,佛教有八万四千种教义,可是对于一个人,完全不需要那么多。

在我看来,本书的核心有三个方面,分别是自我肯定、对事物的关心以及接受变化的心。你认为重要的东西,包括安放内心的方式,其实远比想象的少。

所以,我们不妨舍弃多余的东西,让人生变得更轻松美好。

不要承诺自己做不到的事

接到好友或者其父母去世的讣告,我赶去吊唁时一般都会说:“如果有能帮上忙的,您尽管说。”

对丧家来说,通宵守夜或赶赴葬礼,都是十分重要的活动。仅凭家里几个人,不足以全力应付,有时还要联系朋友,负责接待或致悼词。总之,有很多重要且琐碎的事情要处理。

做我能力范围内的事,如果能帮得上忙,回报对方之前的帮助,或者为别人分担些许忧愁,就可以。长期以来,我表示愿意帮忙时,都是怀着这样的想法。

除了葬礼外,接受别人的委托也是常有的事。如果没有办好,但仍然尽力了,可以说:“很抱歉没能给您帮上忙”以获得谅解。我们理解别人,反过来别人也会理解我们,这是人之常情。

问题在于过度自信的保证。自己本来没有做过,最好不要轻易说“放心交给我来做”这样的话。

我曾经做过类似的保证,结果导致很多个夜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最终还是给别人带来麻烦,即使事情办完,也丝毫没有成就感。心中只剩下过度自信应承后对自己无能的厌恶感,以及给别人添麻烦带来的负罪感。

还有一种危险,就是为了彰显自我,这包含自我吹嘘和炫耀的成分。这种情况往往不是为了帮助别人,主要是彰显自己。周围的人通常会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可能会与其保持距离,或者干脆断绝往来。

幸运的是,我没有做出过类似的应承,也没有被别人孤立。为了显示自我而做出承诺,往往会失去更多朋友。

因此,在应承某事之前,不管是真心想帮上忙,报答恩情或过度自信,都要敢于说:“让我好好想一想。”

无须非要分出是非黑白

我们习惯于以二元论思维简单地理解各种事情,结果陷入迷惘、烦恼中。

世界上没有胜利,也没有失败。在赛场上经常听到“赢了技术,输了比赛”这句话,同样战争中也没有真正的胜者。

认为有胜利就有失败的人,一心想着胜利而唯恐失败。这样赢了会骄傲,失败则憎恨对方。不管怎样,内心都无法平静。

损与得、正与错、善与恶是同样的道理。如何区分,因时因事而不同,因人而异。即使你觉得现在自己是吃亏的、正确的、善良的,但随着时代、价值观和地域发生变化,结论也可能会反转过来。

拿身边的例子来说,从学生变成社会人士,从单身步入婚姻,从结婚到离异,本来健康却生病,战胜疾病后恢复健康……这些变化总能让我们双手托腮陷入沉思:“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从对与错的对立概念中走出来,其实对任何事情都不必过于在意。

二元论创造出“黑与白”的对立,理解起来十分容易。但是,请不要养成这样的思维方式,生活才能更轻松。

换个说法,就能改变人际关系

无论是同事还是或朋友,肯定有人习惯凶巴巴地说话。

他们可能想吵架,或是想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或是为了凸显自己的存在?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我都觉得很奇怪。成为他们的攻击对象,心情肯定不会愉悦,如果针对别人,自己在场的话,心情无法平静。

喜欢攻击别人的人,就像“弱犬喜欢常吠”,因为担心遭受攻击而先恐吓别人,其实内心脆弱不堪。

遇到这种情况,我常会告诉大家:“没必要那么害怕,这些人并不想伤害你”,来安慰他们。

如果认为对方是在向自己寻衅,那么不妨表现出“我不奉陪”的态度。

具体方式,可以试着把话题转向无关的话题,这样对方也就失去斗争的意图。

对于待人刻薄以显示自己高明的人,要提醒他注意:要不照照镜子,你太傲慢了。

还有一种情况,虽然是为他人着想,但却给人留下了苛刻的印象。这就是表达方式的问题。

对此,我们不妨先接受对方的说法,告诉他:“非常感谢您的忠告。”由于对方收到了我们的感谢,下次见面时就会敞开温暖的心扉。这时,我们还可以笑着说:“这段时间真是谢谢您,您的话虽然有些严厉,但令人受益匪浅。”

比较麻烦的是,对方原本就不怀好意。如果是这样的话,尽可能对其敬而远之,让对方觉察到自己的疏离。

这些应对方法目的都在于使自己内心保持平静,不泛起涟漪,同时这也能使别人的情绪稳定下来。

来自“失恋名人”的劝告

因为爱常常伴随着恨,爱与恨其实都源于执着“我的东西”。

一旦执着就害怕失去,进而产生嫉妒这种不平衡的心理。

不管怎样,爱往往让内心无法保持平静,所以要特别留意。

我们都渴望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是世间最美好的爱。然而,很多人因爱生苦。比如,有的人长时间走不来失恋的阴霾,有的人在爱人去世后失去对生活的热忱。

我在上大学之前是位“失恋名人”。高中时,我曾因失恋剃了光头。与女生失恋后改变发型一样,我希望与之前的自己告别。这好比乘坐时光机,站在以前的自己面前,一边摸着剃好的光头一边笑着说:“好啦好啦,与喜欢的人分手,日子也会风平浪静。”

喜欢与爱都是伟大的。即使有恨有别离,即使不舍而撕心裂肺般痛苦,只要不因此放弃自己,这段经历就能丰富你的人生。

爱本身就蕴含着残酷。因为爱而不想恨、不想痛苦、不想受委屈,就像君子不近危,所以没有必要逃避。做好分手、背叛和占有欲等痛苦的心理准备,然后培养内心更多的爱。

第六章:好好活在此时、此地

现在的选择影响未来的生活

不管大事或小事,我们几乎每天都面临二选一的问题。

小到穿衣服,在两件之间纠结;阴天带伞还是不带伞;今天要不要向别人表达谢意或歉意;午餐是选A套餐还是做B套餐……

至于大事,和这个人结婚还是分手,离婚还是将就;辞职还是努力工作;重病时接受延长生命的措施,还是放弃;选择在脑死亡后是否捐献器官……

上面大多数问题没有正确答案。也许可以两者都不选择,但实际情况总要选择一个。我一旦选定这个,就会决心忘记另一个。已经舍弃的东西,即使留恋也无济于事。

有些人点完餐后,看到旁边桌上可口的饭菜时有些后悔:“也许别人点的好。”心想要是点那道菜就好啦,可现在想也没有用,并且对你点的饭菜也是一种失礼的想法。如果你确实喜欢邻桌的菜肴,不如留在下次一饱口福。不要后悔这次的选择,学会在下次好好享用。

对于二选一的问题,我通常会选择当前的必选项。简而言之,在时间、地点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优先考虑选择哪一个才不会误事。

当然,如果是非必需品,不要被“限量生产”“限时购买”等宣传语所迷惑,而购买不需要的东西。

举棋不定时,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扪心自问哪个选择对自己更好。不是随意选择,而要相信选择的价值。购买物品时,产品相同优先选价格便宜的,不过价格便宜也不是唯一的购买条件。

不管面临的选择是什么,已经做出的选择就是正确的,让自己向前看就好。如果在意没有选择的东西,不但辜负了既有的选择,还会被过去牢牢束缚。带着你现在的选择,笃定地迈向未来吧。

没有一天是白白度过的

经常有人问我每天都做什么。在他们看来,我不从事生产工作赚钱,没什么必须操持的事务。这样的疑问,在旁人看来理所当然。

顺便一提,写这篇文章的今天,我也没有特别的事情要做。由于家里四人都外出,我不得不待在寺里。我接了10通电话,有3个人前来上香,有一组人来商量法事。此外,还要发邮件沟通发行杂志的事宜,抄写经文,洗衣物,撰写书稿,等等。这样看来,除了撰写原稿,我一天几乎没有实质性产出。

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我会这样回答他们的疑惑:“我的生活每天都是星期天。”即便是这样的生活,我每天都有收获。每一天的生活体验,都被我记录在主页的博客上。或许有人觉得我过于自恋,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不能毫无觉知地度过每一天。也就是说,我想让大家意识到:“我今天感知到了这些,你有什么体验?”

当你调动自己的感知能力,即使一天没有任何产出,也会感到充实。认识到这一点,每天不仅不会空虚,还会过得非常有意义。这一天过得如何,不妨在大脑里回忆一下,从起床后到见第一个人之前的感受和体验开始。写成文字,可能是这样:

早上打开窗户,室内闷闷的空气随之飘出,外面的新鲜空气跑进室内,我的内心随之满怀感激。

今天,我的博客写下如下的感受:爱人出门,我负责把洗好的衣服收进屋子。夏日日光便于晾晒,但有六个晾衣钩缺了半边。阳光直射材质容易坏,残缺的挂钩不容易挂衣服,想必爱人挂衣服的时候很不容易吧。我悄悄更换了六个残缺的挂衣钩,爱人一定不会注意到。或许爱人平时默默做了很多事,我都没注意到。今天我这么做,算是对爱人的感谢。这是夏日傍晚发生的事。

你不妨也试着把你的感想写入每天的日记中。

闷闷不乐也不会改变结果

有句形容潇洒的江户男儿的话:“江户男儿,像五月的鲤鱼幡,嘴硬,但肠子空空。”意思是江户人虽然嘴巴不饶人,但心事永远不会藏在心里。我工作的地方,位于东京东部边上的江户川区,年纪大的人都会笑那些闷闷不乐或做事拖泥带水的人:“那样肠子会腐烂。”

另一句话,形容气度超群的江户男儿:“不带隔夜钱。”江户时代,木质房子十分密集,一旦发生火灾,就会迅速蔓延至大街小巷。当时没有保险箱,对于明天可能被火烧掉的钱财,他们宁愿当天花掉。

无论前者还是后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豁达。豁达的人,面对自己意志无法改变的情况时,会尽自己所能做好。

这与中国胡寅在《读史管见》中所讲的“尽人事而待天命”是一个道理。

自己尽全力做好某件事,结果听天由命,然后立即投入到下一件事中。

首先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不做,一味等待天命的到来,就像完全依赖于占卜。

我们不能等待天命的到来,而应先自我磨炼,能做的事尽量去做。

如果努力了仍不能突破,尽了自己的全力,心里也没有遗憾。

做好应该做的事,做完后就放下,这样的人生才充实。这种充实感,能带领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闷闷不乐不能改变结果。明天有明天的微风,伴随着明日的清风,让我们一起潇洒地向前走吧。

轮到你上场的那天总会到来

成就一件事,伴随而来相应的名誉,就是“功成名就”。类似的说法还有“虎死留皮,人死留名。”

从战国到江户时代,为了不知因何发生的战争,武士们平日坚持练习武道。即使没有战争,自己一身技艺无处施展,他们也不放弃。

换句话说,他们都在追求高度的自我评价,想过有意义的人生。

然而,普通人更容易依赖他人的评价,而非自我肯定。

这种意识,也许从婴儿时期开始产生。还没长牙的婴儿露出笑脸,大人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从爬到站,从站到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若能符合父母的期待,对孩子来说是件好事。

进入学校后,学习、运动、兴趣、朋友等作为评价的标准,受到大人们的关注。哪件事被表扬或对别人有帮助,孩子便觉得有意义。

电视或者报纸会选取部分“功成名就”的人做成特集。节目、特集由于策划的不同,被关注的人也不同。如果我是电视台总监,我会拍摄一个到处都是优秀的人的特辑,每天精心准备便当的人,每天面带笑容问候他人的人等等。

在敬老会上,擅长电脑的人颇受欢迎;懂插花的人,在私人聚会上易赢得好感。

现在这个时代,我们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无论出于兴趣还是其他原因,只要努力去做,就有很多能为别人帮上忙的机会。

如果懂得自我认同,觉得“不出人头地也没关系”而精进不已,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探寻乐趣与好东西

有个男员工,每天工作十分忙碌,神经紧绷到经常生病,对工作满腹牢骚。

这个员工退休时,健康管理部门负责他健康的护士为他感到高兴,认为他今后就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啦。

第二天,护士却碰到他来上班,她惊讶地问:“咦,怎么回事,是忘记拿东西了吗?”原来这个人接受了减薪的条件,被返聘回来上班。

到了退休年龄却依然工作的人常会说:“为了生活,我还必须工作”,或者“待在家里也没什么可做的。”如果觉得工作有价值,这么做理所当然。可是,如果只是为工资而工作的人,我希望他们能发现工作之外的意义。

不仅仅是退休的人,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甚至放弃选择,在工作上竭尽全力,甚至连休息日都在打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对于喜欢的事物、美好的事物,如果不亲自探索,很难发现。自己主动探索,就能打开好奇心的天线,接收天线传递出的不可思议的体验。

虽然我这样说,但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如果有人问“你的兴趣是什么”,我会说“画地藏菩萨画像”“读书”或者“写文章”。对方反问:“那应该不算兴趣爱好吧。”

如果这些不算兴趣,那我可以称得上是兴趣的,一个也没有。这样人生该多么无聊呀。可是,我偏偏过得很快乐。因为我意识到,仅仅活着本身就很有趣。

如果被为了赚钱的工作驱动人生,在死亡临近时往往会感叹:“人生多么无趣呀。”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主动寻找喜欢的事,不妨从吸引你的事物开始吧。

成为一只“成熟”的变色龙

有人因为担心被别人讨厌,故意做出迎合他人的言行。在幼年时期,这样做是没有办法,因为小孩被大人(父母)讨厌的话,将无法生存下去。

只要被别人喜欢,就能安心地活下去。可是,有些人即使长大了,仍然改变不了这样的习惯,总想要迎合对方。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他是电视台和广播上的评论家,通常见导演时会问:“今天我是赞成,还是反对呢?”如果是艺人,这样问无可厚非。

当时,场上的主持人听到后非常气愤,便说:“我不需要你,你回去吧。”对这位既没有原则,又没有立场,像艺人一样的评论家,主持人感到气愤和惊讶是理所当然的吧。

这种人不仅存在于传媒行业,我们身边也有。根据周围的情况适应他人来明哲保身,就像变色龙一样。根据周围的环境改变颜色,不知不觉就忘记了自己真实的底色,迷失自我。

当然,有一些工作需要配合周围的人,那就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像变色龙一样灵活切换自己的角色,关键在于他们知道自己真正要做什么,自己的原则是什么。

多个人向着同一目标努力时,只要自己想实现目标,就需要与别人协同配合。

抱有坚定的意志,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事情的变色龙也是很好的。

但是,为了不被别人讨厌,或者过于在意周围人的反应,那说明这个人从幼儿时期就没有成长。如果周围有这样的人,不妨告诉他说:“试着成为一只成熟的变色龙。”

赶流行不是坏事,只是……

我即使买东西也会选择既定的带回去。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渐渐对社会上流行的事物感知迟钝。

儿女们穿着奇装异服,佩戴奇怪东西,我不禁感叹:“穿戴怎么这么差劲。”他们反而惊讶地说:“您不知道现在流行什么吗?”我不甘心地说:“再怎么流行,我也没有理由要知道。”我并不想赶流行,因为这样容易让人产生烦恼。

有一次,公立小学邀请我去做演讲。因为我对流行的事物非常迟钝,常常穿着10年前买的外套与裤子,家人都说:“现在穿这个,小心被别人取笑呀。”

虽然我并不在意别人是否取笑我,是否关注我的服装,但我不想给听众带来不必要的刺激。于是,我听取了代表广大群众的家人的建议。

在滑板车流行的时候,我打算蹬着滑板车出去,家人却说:“这不是胡闹吗”,结果不得不放弃这个挑战。

作家五木宽之曾说过:“对流行敏感,仿佛是感受时代最前沿的清风。”听到这句话,我倒是觉得感受这种流行,并不是什么坏事。

为了活出自己,接受最前沿的流行并非坏事,就像心灵需要吸收新鲜的空气。不过,盲目追求流行,可能会变得和别人一样。

为了不被流行牵着鼻子走,把重点放在自己身上,然后好好地感受时代的清风,怀着一颗欢乐的心不断前行。

夫妻和睦的秘诀在于“共同经历”

夫妻本是陌路人。他们的成长经历不同,两人在相处的一生中会历经诸多磨合与妥协。要想在去世前说出:“很高兴与你成为夫妻”,两个人在生活中就要不断磨合。

我认为,婚姻是慢慢培养为对方着想、尊敬对方、感谢对方的心。我经常对妻子说“抱歉呀”之类的话。

25岁结婚,如今年过50,对我而言至关重要的就是我的回忆。回忆是想到和谁一起做什么,包括与父母兄弟的回忆、与朋友的回忆、与恋人的回忆……即便有的回忆令人难过,但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共同经历,让我们之间的感情更亲密、更牢固。

因此,拥有良好夫妻关系的秘诀就是共同经历,“两人一起”是关键。

去同一个地方,看同样的东西,听同样的故事,吃同样的食物,增加此前没有的经历。之后回忆起来,说起“那时候如何如何”,两人之间有很多可以交流的事情。

在众多的人际关系,夫妻是拥有共同经历最美好的关系。

早点发现“上了年纪”的好处

我与老年人接触的机会很多。交谈时他们常说:“我最近总是健忘,皱纹增多,浑身疼痛,上了年纪真是令人讨厌啊。”这样的话,我一年大概会听到30次。如果我回答说:“是呀,真麻烦”,我内心也并不舒服。不管怎样,我每天也在变老,等上了年纪,岂不是每天都要在烦恼的心态下度过?

于是,我便问他们:“您可千万别让我失去对年老后的期待,因为我总有老的那一天呀。您作为人生前辈,我想请教您,上了年纪后有什么好处呢?”

如今我56岁,倒没觉得上年纪是件糟糕的事情。我虽然不能拎重物,牙齿也拔了,但我告诉自己“不用拎重物,只拎可以拎得动的东西”,“我还可以品尝各种美味,此前交给牙齿的味感现在由舌头体验。”年纪增长后,我也变得更宽容了,由于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对挫折也能坦然面对。因此,上年纪本是极为平常的事。

当我问他们年老之后的好处时,他们往往陷入沉思不能立即回复。可见,他们平时并没有思考这一点。

有一个老人曾回答说:“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增加了”,然后笑着告诉我://www.58yuanyou.com“纵然时间充裕,身体却力不从心呀。”也就是说,他依然讨厌上年纪这件事。

因此,很多人为了保持年轻而增强运动,吃健康食品或使用化妆品。换个方式思考,为了保持年轻而做的努力,不也是上年纪的一件好事吗?为了改变自己而努力,我觉得是一件美好的事。

所以,大家在说讨厌变老之前,不妨先去发现变老的优点。

或许你的周围有很多人抱怨“不想变老”,他们是你的反面教材,可以帮你发现变老的好处。

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从出生到毕业,我们都是在父母、大人夸奖(真有礼貌,真乖)或批评(那件事不能做)下长大的。

进入学校,老师也会对我们做出评价。走向社会后,根据每个人能力不同,评价、工资、工作也都会有所不同。

不同的人会被给予不同的评价,比如温柔、乐观、享乐、努力等。像这样,无论喜不喜欢,我们的人生大部分时间都会受到周围人的评价。

不知不觉,我们开始为了得到好评而努力。然而,为了得到好评而努力真的很辛苦,与其为了再次获得好评不断努力,不如学习在他人的评价下也能心情舒畅地生活下去。

换句话说,与其被表扬或者肯定“束缚”,不如活得安心自如。

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评价标准,想法各不相同,地域和时代也有所差异,评价当然千差万别,五花八门。温柔的人,在周围人看来可能过于柔和,严厉不足;乐观的人可能被评价为不知悲悯,过于浅薄;享乐者可能被认为是慢性子的笨蛋,无法把握紧急的事态;努力的人可能被批评是能力至上主义者。

追求简单的生活至为重要,但是如果周围人给予我们偏颇的评价,最好尽量避免受其影响。

不要被周围的评价左右,勇敢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人生的“预防医学”

江户中后期的著名文人、狂歌大师田南畝,又名蜀山人。他在75岁时走路不慎摔倒,之后卧床不起。有一天,他趁医生靠近时问:“我病情怎么样?”;医生露出为难的表情,告诉他:“这次可能好不了。”听到这话,他心里一惊,留下辞世之作。平时我们总认为死亡是别人的事,当自己面对死亡时该如何泰然处之呢?

我们对不同事物会以自己(第一人称)、身边的人(第二人称)以及他人(第三人称)加以区分。他人死亡与亲近的人死亡带给我们的感受不同,自己面对死亡与前两者更是大相径庭。

在年轻健康的时候,我几乎不会思考疾病、衰老等发生在自己身上。

预防医学就像在遇到困难之前先将问题解决好。所以,在年轻健康的时候,就要思考关于疾病、衰老的问题。

“衰老”是出生后经过岁月洗礼,在肉体、精神上的改变。我的岳母曾说:“我从30岁开始,就不再增岁啦。”这说明她更注重精神上的年龄。

肉体的衰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努力延缓,但没有乳霜和营养品可以让青春永驻。色斑、皱纹、老花眼和关节痛,都是这辈子努力生活的勋章和证明。精神上的衰老与成熟是同义词,意味着能体会年轻时体验不到的人生况味,也是岁月累积的美好。

如果我们用第三人称进行思考,可能会觉得上了年纪真麻烦;如果用第二人称,可能会觉得上了年纪真可怜。但是,往往难以接受自己日渐衰老。

我们不妨询问身边的老人,上了年纪后有什么好处。无论对方的回答是好是坏,对我们来说都值得参考。

不管好事还是坏事,总有一天会结束

好事与坏事都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甚至不存在绝对好或坏的事情。

任何事情都是由很多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随着时间而变化,结果自然随之变化。比如,吃饭是由食材、调料、食器、厨师、食者、空腹感等因素集合而成。若缺少一个因素,吃饭这件事就无法完成。

此外,吃饭本身无好坏之分。对于营养不足或饥饿的人来说,吃饭是好事;而对于正在减肥的人来说,饭就是引诱自己的食品。

美食不会永远是美食。无论花费多少心思做的美食,对一个酒足饭饱的人来说,也没什么食欲。相反,我们觉得不好吃的东西,可能去了另一家店反而觉得美味。

工作与恋爱也是同样的道理,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工作顺利进行对你而言是好事,但在其他公司员工看来,你为公司赚钱对他们而言不是好事。恋爱也一样,甜蜜的爱情荷尔蒙只能持续几年,失恋的痛苦也不会永远让人烦恼,人生还会开启新的恋情。

为什么好事坏事都不能持久?就像前面所说,因为好事坏事都是由很多因素构成,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时间。

其次,是人内心感受的变化。昨天认为是这样,今天可能就会发生变化。经济或灾害等社会变化,可能会引起我们内心巨大的改变。

因此,我经常告诉自己,世间无论好事坏事不会永恒不变。特别是遇到糟糕的事情,我就会想一周后我可能笑脸盈盈、半年后可能会笑着讲给别人听、三年后怀念这样的事曾经发生。

总之,世间的一切事,都随着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每个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作品”

任何东西都可以被视为一件作品。智能手机、书、绘画、建筑、地球以及你的一生,都是一件件作品。

在这个作品完成之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以智能手机为例,从电话机的发明,到液晶屏、集成电路、通信技术等,众多震惊于世的科学技术奠定了智能手机的基础。包括外观设计,设计图纸可能几经修改。经过这些过程,智能手机才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手中的书,最开始可能由笔记发展而来。从最初的原稿到三次校对,然后经过编辑整理最终定稿。印刷后,流转到我们手中。

绘画也一样。草稿几经修改、上色,调整色调才形成作品。作品成形,草稿也就看不到了。

建筑是同样的道理,从外观上看不到基础材料、地基、柱子等重要的组成部分。

地球是宇宙经过90亿年创造出来的作品,地球本身经过了45亿5000万年才形成今天的样子。

你现在的人生,是过去大量准备形成的作品。你至今所做的一切以及尚未做的一切,都在构成你今生的作品。

你今后要做的或不做的事情,直接体现在将来的你这一作品中。

这样看来,任何物品、任何事物都可以视为大量因素构成的集合体。就像书和绘画不会留下草稿一样,如果只看当前,你就不会发现支撑你的重要部分。如果想发现对自己起重要作用的事情,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这样被忽略的重要东西就会呈现出来。

在沟通时,思考他人言行举止的基础,也有助于培养同理心,让人生变得轻松且有深度。

如何面对与重要的人分别

这是关于重要的人离世后,我与别人的一段对话(别人用A,我用B表示)。

B:每个人都会经历重要的人离世的痛苦。自己总有一天也会面对死亡。

A:是呀,重要的人离世,光是想想就很悲伤。

B:是的。我想问一句,你是否去过墓地?

A:去过。

B:在墓前,你会想什么?会不会想着和去世的人对话?

A:嗯。我一般双手合十,说:“有您才有我的今天,请您安息,今后也请多保佑我。”

B:这么说来,你不认为人死之后就归于“无”?

A:不,这不是人死后变成“无”的问题,我认为人死了就结束了。

B:结束?就像那个人主演的电影结束了吗?

A:感觉就是这样。

B:如果结束了,是不是无法直接与那个人相见,也不能跟他说话了?

A:是啊。

B:那么在墓前,你向往生者汇报自己的近况并许愿,就是不认为人死后就结束了。那时,你认为逝者还存在。

A:你说的确实如此,但实际上还是不能与他见面、交谈。

B:真伤心呀。

A:是呀,很伤心。

B:不过,终有一天你也会面对死亡,前往逝者去的地方。如果这么想,何不抱着另一种心情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说“再会”,带着一种满怀期待的心情与人告别。因此,面对逝者,我们不妨也这么想。

不要妄想将来

将来就是“即将来到”,未来则是“还没有来”。这两个词的共同之处在于,人们对将要到来的事情充满期待,并且难以预料。

将来是一种马上就来的预感。与此相对,未来更侧重还没有到来,即使想也毫无办法。

词典对“将来”的解释是“表示今后即将要来,相较未来更接近于现在。”确实如此,比如日语里常用“他将来会快乐”,但不说“他未来会快乐”。

在无意中,我们对将来和未来在时间上微妙的区别做出判断。

今后,等待我们的人生谁也无法预知。有的人因未知而深感不安,有的人因未知而觉得趣味盎然。

我属于后者。因为面对未知,我想知道自己到时会如何应对,即使无法应对,也能笑着对自己说:“还要加油呀”!

吉田兼好在《徒然草》中写道:“世间正因不确定而妙不可言”,倒颇能表现世间的无常。

有的人一想到眼前会发生什么便充满干劲儿,但也有人因此感到惧怕。我属于后者,所以难以适从,局促不安。于是,不断力求完善自己。

对将来或未来的想象,有时是梦想,有时则是妄想,从而过分苛求自己。梦想与妄想的界线十分模糊。

在现实基础上有梦想,只要精进努力就可以。不要无视现实的痴梦或妄想,而是抱有希望和愿望。

不听取别人的经验,自己固执己见,完全对别人的意见充耳不闻,这就是妄想。

对未来充满期待是好事,但切勿妄想。

中国古典中的“失败学”

有个故事叫“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在乘船期间发生的故事。船行至水中央时,他的剑突然掉进水里。慌忙之间,这个人在船舷上留下印记。此时,船夫感到十分惊讶,问他此举意欲何为。他回答说:“我的剑由此处落水,因此留印记以便寻找。”船靠岸后,这个人就按照所刻印记下水找剑。

剑落入水中,剑不移动但船却一直前行。停船靠岸之后再去找剑的踪影,可见这是个不知变通的人。

“不知变通”是我的译法,原文用了一个“惑”字。按照汉日字典中的解释:“所谓惑,就是困锁在狭小的空间而丧失清晰的判断,即思维狭隘。”

在很多人看来,这个故事最大的启发在于要关注事物的发展变化,避免因循守旧。

然而,依我所见,这样的理解似乎有点偏颇。

诚然,这个人在剑落水的地方刻上记号,并死守这一条。船靠岸时,刻着记号的地方当然无剑可找。

他要做的是,在剑落水的时候,看看周围的景色,通过这个树和那个桩之间的延长线,来判断此处距离岸边有多远。明白了这一点,找剑应该就不难。

就像楚人在船上刻记号那样,如果你将此前不当的想法刻在心里,那也毫无意义。舟行不止,时间流转,周围的状况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改变。

因此,记住此次失败,下一次它就可能引你走向成功的方向。如果有人觉得成功与幸福之剑已经落入人生之河,那么就请好好参考“刻舟求剑”这个故事,以应不测。

不在意并非“不关心”

昭和四十五年(1970)前后曾流行“三无主义”。这一词汇指的是昭和三十年(1955)左右出生的年轻人(我正好生于1958年)。其中,“三无”是指无气力、无关心、无责任。当时,我发现自己原来也是其中一员。不过,我并没有多想,也并不在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而立之年。

关于时代背景相似的话题,就交给社会学家去分析。处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无望的今天,无气力、无关心、无责任的“三无”人士又开始增多。

“把干劲儿都拿出来吧?”“好累啊……”

“对各种事物多一点关心”“关心又能怎样?”

“再多一点责任心可以吗?”“为什么只要我负责任?”

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没有动力。躲在自己的躯壳中,置身事外的状态还会持续下去。如果把责任推卸给别人,也许会变成不负责任的人。

但是,这样的话你就不知道人为什么活着。其实,换一种看法,就会发现我们周围充满美原由网好的事物。“三无”人士就像准备好了丰富的食材,却不关心食材的用途,最后做了一堆倒人胃口的饭菜,实在太可惜了。

幸运的是,我身边有许多对生活中的事物满怀关心且充满活力的人,他们的生活总是鲜活而有趣。因此,我也努力去关心周遭的事物。

如今,我也有有气无力的时候,也会被批评无责任感,但只要适当关心,自己的内心就会被激活,生活再次充满乐趣。

不关心寒暑与不在意寒暑是两码事,不关心不等于不在意。排斥外面的世界就是不关心,不排斥外面的世界变化,坦然接受就是不在意。不在意也没关系,只要不变成不关心就好。

遇事绝不可为难自己,

过于逞强,心容易碎掉,

请多给自己一点时间,

与自己的内心相处,

让真实的自己慢慢成长,

一切都会都会慢慢变好。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草稿 日语怎么说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jiqiao/16605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