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倒举竹竿

梦见倒举竹竿

给成功留余地,给失败留余地。

给青春留余地,给老迈留余地。

给思考留余地,给想象留余地。

给前世留余地,给来生留余地。

给他人留余地,给自己留余地。

- 余地,to give us more rooms -

梦见倒举竹竿

前期阅读:

如何再相信?——到《本来面目》之路(上)

前期聆听

(本来面目配乐,收录于《钟兴民作品集—本我》):

法鼓山天南寺

【追寻本来面目之旅】张钊维导演映后分享会

间:2020 103日﹝六﹞1400

点:法鼓山天南寺禅堂

主讲人:张钊维导演

主持人:林坤煌菩萨

纪录:陈霈娟/ 摄影:高万金菩萨

引言人一:监院法师常学法师

各位菩萨午安,阿弥陀佛!非常感谢各位菩萨,来此参与非常难得的本来面目映后座谈。首先,要感谢张导拨出宝贵的时间前来天南寺分享交流,接着要感谢圣严教育基金会,因为有非常多董事、义工、专责菩萨们的全力投入,才能成就这部电影。分享会的缘起是幕后团队香积主菩萨们在举办一场放映会后,发想是否能邀请张导演来现场,跟各位菩萨直接面对面互动,观赏后的心得也可跟张导请益交流,这其实是最难得的一种布施,叫做法布施;还要感谢演正法师,因为有他的发想提议,才能成就今天在天南寺这桩盛事。

刚刚在座谈会前,与张导演交流讨论,谈到师父的一生真的非常不平凡,他一生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做好一个出家人,师父心心念念的就是,佛法这么好,知道的人那么少,误解的人那么多,要如何把正信佛法用最浅白的方式传达给社会大众,以做好一个出家人的本份,这真的不容易。虽然师父从小在贫困的生活环境成长,但他从来没有动摇过要身为一个出家人的念头和愿力。短短两个小时的纪录片,要精炼出师父丰富多元的一生,真的非常不容易,这里也要感谢法鼓文化,将师父弘法过程都做了年谱,也保存了史料,使资料收集更顺利,让还没有认识师父的人能有因缘看。有段话形容得好,一生平凡事、平凡过一生、一生不平凡这是师父始终如一做好一个出家人的最佳注解。

梦见倒举竹竿

引言人二:吕理胜菩萨圣严教育基金会主任海山分会召委

监院法师、张导、各位菩萨,阿弥陀佛!很荣幸能够在这边担任引言人,在2016 年的时候,圣严教育基金会杨蓓执行长在机缘巧合下认识了张钊维导演,那时正思索着,2019年是师父圆寂十周年,应该要如何筹备,刚好看到张导所拍的纪录片(《冲天》),就升起了这个念头,于是在董事会中提议,拍摄一部师父的纪录片,获得大家一致赞成,会中也确立一个拍摄前提就是,沟通对象是一般民众,希望让普罗大众更加了解师父的生平与宏愿。就比如日本做拉面的老师傅,一辈子的愿望就是把拉面做到最好,而圣严师父一生的志愿就是做好一个出家人。很感恩张导演的全心投入,从2017 年就开始做调研;我前几天还碰到许仁寿会长,他特别跟我说,他观察到圣严教育基金会所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张钊维导演几乎每场都到,而且都很用心地在做笔记,所以,我想一部片子要拍好很不容易,是需要投入很大的心力去做的。

梦见倒举竹竿

映后导演分享座谈会内容

法师、各位师兄师姐、各位菩萨,阿弥陀佛!在制作影片的过程中,我一直处在不确定的状态,所无法掌握的不是师父的生平,毕竟我有过历史研究的训练,当然,但师父高深修行的那块,我没办法掌握( )。我没有头绪的是,无法掌握观众到底需要什么。刚才与常学法师在楼下聊到,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万万千千不一样,我很惊讶的是,观众在看过《本来面目》后,触动内心的那个点,每个人所看到与感受到的都不一样。

从首映到现在,我自己的体会是,第一、在这个世界上,我会是看这部片最多次的人,到现在十几次,这辈子可能会到百次以上,我也很清楚地认知到,我每次被按到的点都不一样;第二、刚才听到常学法师和吕主任的发言后很有感触,佛教有个词叫悟后起修,我并不是说我开悟了,而是,《本来面目》和我以前制作的影片,有个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拍完片后,新的修行功课才刚开始。在每一次的座谈、演讲,包括今天这场早已安排好的映后座谈,都是修行过程的一部分。因此这个分享其实不是我在给你们什么,而是你们在给予我什么资粮。这阵子以来,感谢杨蓓老师的特意催促与安排,不但创造因缘让我去拍这部影片,而且还创造因缘让我悟后起修,让我有机会跟很多人交流,资粮得以不断累积。也希望能把想法整理出来,将来有因缘出一本书。

第一部分:自我介绍

我是台南市人,清大电机毕业,后来念清大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写的是校园民歌运动1997 年到英国北方媒体学院学纪录片,回来后跟公共电视有很多合作。2004年有一个因缘,加入新加坡运行视觉公司,它是新加坡第一个做探索频道和国家地理频道的公司,有鉴于2008年是北京奥运,公司想制作关于中华文化的纪录片,恰好我学历史以及纪录片,所制作的第一支纪录片,描述罗马军队被波斯打败后,东逃到河西走廊进而定居的传奇故事。2006 年,与蒋显斌、陈玲珍共同创办CNEX纪录片基金会,一直到现在。那时候蒋显斌是新浪网共同创办人,陈玲珍来自麦肯锡。我们很庆幸能跟许多优秀导演合作,与有荣焉得到金马奖以及国际奖项的肯定。2009 年约三到四年的时间,加入香港阳光卫视,制作了《反对者陈独秀》,这几年也和北京公司合作,拍摄关于文化传统复兴、生活风格、自然美食类型的节目。

第二部份:我的学佛历程

曾在很多场合提到过,我是一个不精进的佛弟子,但在学佛的过程中,每感受到一些启发,我的妄念就被削去了一片,但我不知道现在已削到什么样的地步。就好比哪咤故事的象征—— 剔骨还父、剔肉还母,最后莲花化身,这过程可看成原本自身承载的执念、意识形态或认为对的那些事物,一次一次地被棒喝后削去。我觉得自己是一直削到一个地步,才能开始制作《本来面目》。我从没说过自己很厉害,但我觉得这些个被削皮的过程是很珍贵的。

家庭背景

我老家在台南赤崁楼和武庙那边,附近还有大天后宫。我成长在传统家庭,在潜移默化中接触民间信仰和习俗,此外,我母亲教我念白衣大士神咒,心情烦乱时可以诵念,这个习惯一直到现在还维持着,这个算是一个小小的种子;但是,对佛教的认知,小时候是很薄弱的,大致上是透过庙宇的善书来理解。我现在也在思考一个课题,信仰对我自己以及对社会的启迪作用,而宫庙系统也是一个人际和文化的沟通网络,这里头其实有很多启迪方式可以尝试,包括善书是否可进一步被提炼升华,而不是只停留在民间神话甚至迷信的层次。

皈依农禅寺与阅读佛学书籍

2002 年结婚后一年的2003 年,我母亲过世,心里当然很难过,经朋友介绍去体验打坐,想藉此找到安定身心的方法,但又过一年后,觉得要有一个师父来带领才对。那时2004 年,我们住在关渡,在一个冷冷的冬天跟同修骑着摩托车一起到农禅寺皈依。皈依后开始读一些经书,读最多的是金刚经各种诠释的版本,像是圣严师父版、南怀瑾版、印度奥修、一行禅师的著作等等,若在台北的时候,也会去全德佛教买书,藏传、南传、汉传的都有,慢慢摸索一些调息呼吸的方法,以及内观的感受是什么。

大约在2013 年到2015 年间,我身处于在变动频繁的工作环境中。那段时间的感受是:我记不得上星期的这时候在哪里,也不清楚下星期的这时候会在哪里;在变动中我试图让心神安定下来,所以慢慢在摸索内观的感觉,包括阅读金刚经。如果说读懂金刚经要削掉100 层皮,我大概只削掉一二十层皮,但是,读经至少能让你的心志开始清明。比如早晨将醒未醒时,藉由观想的过程,开始感受自己最近的情绪、病痛、影片内容等。因为透过观想,有一种化解与澄清的功用,这对我拍片职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此次拍摄《本来面目》的时候,我也是透过这种内观观想的过程,去感受探寻拍这部片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尊严与率真。这是因我而起的,所以它是独特的,因为独特,所以对我来说是重要的,因为它对我来说是重要的,所以才会要把这重要的东西跟大家分享,这就是我整个拍片的思维逻辑。

梦见倒举竹竿

境教一:法鼓山的境教

我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这些精神层面的宗教、信仰,和我们社会的关联性是什么?我年轻时参加学运、野百合运动,一腔热血想改革社会,后来出社会在第一线拍片也看到一些现象,因现实面不尽人意而觉得沮丧;此外,在民间信仰氛围长大的我,并不清楚拜天公、关公、妈祖、在初一十五要祭祖等等的理由是什么。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都没有教,比如祭祖为何要准备这些菜,我一直到这两年才知道这是有讲究的。这过程可以用两句俗语形容,小孩有耳无嘴”、“ 拿香跟着拜。我认为,像善书可以被有系统的提炼,在精神层面上升华,针对宗教信仰各种仪式的缘由是什么,应该被梳理出来,就像师父梳理出为何要经忏、为何要水陆法会,都一清二楚,而且不断进行调整。我觉得目前民间信仰方面梳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使得一般人不清楚精神追求要依托在什么地方。

每次回来台湾时,我都会带老婆小孩到法鼓山走一走,2010 年左右吧,刚步上朝山步道时,不知为何眼泪就掉下来,啊!以前从不会这样,我一直到最近才想明白,因为那阵子在拍片的过程中,看到很多社会现实面与问题,精神信仰的失落或庸俗化,感叹整个社会是否就只能这样了!而当我走在法鼓山朝山步道上,突然被棒喝—— 在物质导向的社会风气中,原来已经有人走到这一步、一种升华的精神境界转化为物理环境,内心感受到这种反差,才会生发那种触动;也领悟到,虽然外在社会并没有太大变化,你还是要努力把这些精神层面的题材,找到能与外在世界沟通的点,这是纪录片的职责。

境教二:印度瑜伽的境教

2013 年或2014年,有个因缘到印度进行一部瑜伽纪录片的调研,是关于瑜伽大师艾扬格,他非常严格,也创造了完整的体系。他的瑜伽馆本身地方不大,却是全世界顶尖的培训中心,最顶层有印度神像,事实上整个中心就是一座印度庙。那时做调研时,我去问艾扬格的弟子,他是帮艾扬格盖瑜伽馆的建筑设计师,我第一个问题请教:请问为何学瑜伽?,他的回答是,我为了我的来世学瑜伽,这个回答让我又被棒喝削掉一层皮!一般人学瑜伽是为了减肥健身,或为了在家里和小孩搏斗时比较有体力( ),我们都是为现世利益,但他们不是!所以,这是一个太具有杀伤力的回答。

梦见倒举竹竿

佛教源自印度,那关于宗教的原意是什么?这其实没有深思过,直到在印度,印度人跟我说英文religion 的原意,是指重新跟上天连结,然而,中文的宗教并没有这个意思,即使禅修或民间信仰都是在重新跟上天做连结,我们却没有清楚地意识到,因而跟信仰的距离好像很亲近,但实际却很遥远。在印度的那段时间给了我很多刺激和启发,对宗教、社会、精神文明的看法削掉了好几层皮。关于吴哥窟的境教,我待会再用一张照片来说明。

所以,我的学佛历程是很没系统的,就是在拍片或旅游过程当中,会去quest( 探求)这样的问题,包括去意大利旅游时,我才对文艺复兴有全新的体认。从宗教的角度来说,我有两个看法,第一、在文艺复兴时期,因为技术、经济的进步,从2D变成3D的视觉世界,教堂一进去就是各种立体雕像,第二、教堂就是最大的影像和声音的刺激来源,五六百年前,一般人其实没什么娱乐,不像现在有YouTube FBIG 。以前信众的生活是很单调的,但是一进去教堂就笼罩在圣乐、唱诗班、香烟裊裊的气氛中,再满怀崇敬的心看着栩栩如生的雕像,寻求精神慰藉,对我而言,这就像是那个时代的3D 动画。

梦见倒举竹竿

●《本来面目》的因缘

学佛经历到了拍《本来面目》时,就是最重要的一步。记得那时,杨蓓老师要找我制作时,一方面我是非常地戒慎恐惧,心想,天哪!这就好像是当儿子的要帮爸爸写传,写完传后,若只是当做传家宝也就罢了,还要给不认识师父的社会大众看,甚或给全世界的人看,真的是兹事体大,但我还是接下这个很大的挑战;因为,这对我来说也是个非常重要的机会,藉由拍片整理资料的过程,重新去回答长久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或困惑。冥冥之中,感觉师父在告诉我,你这个人哪,不够精进认真,你就该利用做这部影片的机会,回来好好地锻鍊一下,你该看多少资料、多少开示影片,你就老老实实的做( ),就是那种感觉。

所以,我可能跟大家学佛的历程不大一样,我有点野路子,但是跟大家一样的是,在人生成长的阶段中,你会有自己生命中的探求探问,所以才会进入学佛这个轨道上,而我在这之前,或许是源于各种奇妙特殊的因缘,所以这边削一块,那边削一片,学佛就不成体系。

本来面目的因缘:禅三与禅七

在准备拍摄的过程中,我体认到应该要把之前所思索的问题,从法鼓山体系里面慢慢地归整起来,所以透过杨蓓老师的安排,打了一次禅三。虽然三天不能说话,也没有手机,但感觉还蛮自在的,没有什么罣碍,唯一的罣碍就是要很早起床,因为我一天大概要睡九个小时( )。后来就开始准备拍片了,这也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但不是像禅三、禅七那么集中密集的强化版,比较像是散养的放牛班,但是放牛还是有目的,就是要做一个片子出来。

到了2018 年秋天的时候,我已经准备好要打禅七了,我在信行寺的禅七心得有发表在人生杂志上,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当然,不像武侠小说情节,好像打完禅七就功力大增了,但是在禅七的每一天,我们都要看师父的开示,这让我有个很重要的体验是,若从影像叙事观点去观察这七天的开示,可以发现师父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他完全知道禅众在第一天的状态是什么,因此给什么样的提示,到了第二天,禅众又会进入什么状况,师父再跟大家讲些什么。其实大家心里会有一些OS ,而师父仿佛看透了禅众,就会针对那些内心OS 再跟你进行开示。ychjDfaiBJ我从一个纪录片导演的角度来看,哇!这位导演完全知道观众的反应是什么,影片从第一分钟一直到最后一分钟,在中间安插许多伏笔:第一天跟你说,你应该要开悟,第二天却说,你不要想着开悟,第三天又说你应该追求开悟,所以我非常惊讶地发现,这有一个叙事线,这七天开示的影像完全就是一个很精彩的故事。

将来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好好研究师父这七天禅修的开示影像,这比电影系的那些教材都要来得精采( )。因为电影一方面是在和观众沟通,一方面又要抓住观众的心理,但又不仅是讨好你,而是想办法把你提升起来;而一般的导演,其实做到讨好观众就很不错了,不一定能做到提升起来,但是,师父其实就是做到了这一点。

延伸阅读:

師父之所以為師父--我的禪七初體驗

本来面目的因缘:为自己做了影像经文

如同师父常说的一段话,佛法这么好,知道的人那么少,误解的人那么多,所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希望透过影片影像,让社会更多的人知道佛教的美好,所以,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没有结束,这是一个现在进行式,接下来我请大家看底下的两张照片:左边是我在吴哥窟拍的,右边则是师父在阿育王石柱痛哭顶礼的照片。

师父在1989 年开始擘建法鼓山,他带领信众出国进行非常多的田野调查。这张照片在印度正觉大塔苑外,他看到阿育王石柱,就在柱子前痛哭。师父是位真性情的人,在某种情境就会触发眼泪,大家可以观察到,在《本来面目》中提到师父的三次眼泪,我觉得眼泪是师父清洗自己的一种过程。他在印度朝圣旅行途中,看到佛教在印度衰微到这种地步,或许还回想到,从小经历信仰的堕落,感叹汉传佛教的衰微,不知如何挽救的那种心情纠结,所以,当他看到阿育王柱,遥想起两千年前,印度阿育王是如何虔诚发心护持佛教,这是一个巨大的反差。

梦见倒举竹竿

梦见倒举竹竿

梦见倒举竹竿

左边是吴哥窟的照片,这是我要说的另一个巨大的反差。在2017 年,我们全家到吴哥窟旅游,第一天抵达时,我就到书店买英文旅游书,厚厚一本铜版印刷,介绍吴哥窟的历史、建筑、雕塑、美学等信息,但是,唯一不会讲或讲得不够的是,这个信仰是什么?相关的体系和仪式是什么?比如,整个坛城( 梵文为曼陀罗)的立体化所蕴含的神圣意义,像这种非科学的精神面知识,在那些英文手册是几乎看不到的。那几天我游历了几个地方,觉得很感伤,原本吴哥窟应该是个朝圣的地方,就如同麦加、佛陀诞生地、耶路撒冷那样,或像敦煌那样,这里应该是让追求精神信仰的人,能去感受历代先人是如何经营精神生活的,而不是当成游客拍照的背景,它不应该是一个衰微的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应该是个现在进行式,而非过去完成式,这是我在那里最大的一个感伤。

当然,我的感伤跟师父的感伤是不能类比的,但是,这几天我在准备演讲资料,翻到师父的这张照片,我就想到,其实我有一些心情可能跟师父有些类似,就是对精神文明,特别是东方文明神圣性的失落,被后人误解,觉得感伤、挫折、沮丧,所以我期许自己,将来要做的事,都会跟精神文明或神圣性的东西有关。

这并不是说往后是做宗教或是宣教的影片,我所想要表达的是,当你在面对任何题材时,我们都应该把精神的、信仰的、神圣的感受放回纪录片里,去重新描摹掌握这些状态,不管它是多么微小的细节,就如同佛教告诉我们的,行住坐卧之间,无时无刻都是修行的过程,不论它是芝麻小事还是国家大事。

比如,意大利文艺复兴,中文翻译感觉很文艺,但原文叫Renaissance ,意为再生。在十五六世纪那个商业模式、经济、科技开始进步的意大利,不是只有古希腊人文主义的再生,更是宗教的再生。所以,达文西、米开朗基罗等人的作品、或是薄伽丘的十日谈,其实都在探讨宗教神圣性的命题,而那些雕像,百分之八九十都跟复兴这个信仰有关。

所以,从制作《本来面目》的过程中,其实消弭了我长久的疑惑或不安定感,就是我们在做有关于自己华人的文化复兴时,绝不可以将精神层面、关于信仰方面的东西扬弃。拍摄《本来面目》给我一个很重要的机会,去探求这个答案。

第三部份:我心目中的圣严法师

我之前跟出家人的接触比较少,一直到做这个片子,才慢慢了解到什么是出家人。虽然出家人穿的僧袍都一样,但是僧袍底下个性都不一样,相对地,一般人虽然穿的衣服各有不同,但追求的欲望可能都和名利有关,其实是大同小异,这是我在拍摄过程中,对何谓出家人的最大体认。

我曾看过一张照片,师父冬天时在东初禅寺菜园里出坡,因为劳动很热,就把僧袍脱了,只穿个简单的卫生衣裤,40 几公斤,双腿细得像竹竿,我感到很震撼!这样单薄的躯体,却能承载这么重大的责任。

我跟师父之间,其实没有直接的对话,不过,今天中午有位师姐问我,你在做这部片子,有梦见师父吗?其实,我梦了两次,第一次是《本来面目》拍完以后,梦见的场景大概类似北投文化馆那样的简朴空间,早上约四五点钟,我跟剪辑师在工作,可以听到旁边小房间,师父已经起床做早课,我对这个梦的心得是,师父在告诉我,该干嘛就干嘛,我该早课就做早课,你该剪辑你就去剪辑。第二次梦到师父就在两天前,来龙去脉有点记不清楚了,但我非常印象鲜明的是,是在一座传统的庙宇里面,不知道为了什么事情,我到了那个地方,看见师父坐在桌子后面,然后眼睛盯着我说你过来,然后梦到这边,就www.58yuanyou.com醒了( )

梦见倒举竹竿

知识分子的典范

我并不像一些师兄师姐有这样的福份,与师父有近距离的接触,但是,在阅读师父文章跟生平记录时,我很强烈地感受到,师父是一位知//www.58yuanyou.com识分子。知识分子一方面研究学问,再将其应用在社会上,不求名不求利,而是为了改造社会。

前面曾提到精神文明或信仰的失落,而我另外一个失落感就是关于知识分子的失落。因为这三十几年来,社会已不太尊重知识分子,大众不在乎知识分子能够给社会什么启迪。我在年轻的时候,这样的人还有看到一些,但现在已是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在现今社会,很难寻找到知识分子的典范,在做本来面目之前,觉得这个典范是要有改革社会的良心,像胡适、澄社,会写很多书、很多文章,在报纸发表万言书,至少连载四五天这样子。但是,师父提供完全不一样的形象,师父也做这些事情,但他对于虚名、光环,没有罣碍,他没有靠这个光环维生,他还是继续在做这些事情,从独善其身到兼善天下,也从愤青蜕变为导师,我个人是觉得愤青是很难当导师的( ),愤青的秉性很难跟大众循循善诱,所以,师父要成为大众心目中的导师,那一定是内心有过巨大的变化。

宋代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可说是师父一生持续在做的志业,反观这样的实践,在今天的社会实在太少了!所以,我在制作这部影片时,其实心里最大的一个对话对象,就是一些念了博士,或是在教书、当教授的朋友,我希望把师父所具备的知识分子特质,能够透过这部影片,给现今运用思想跟学术影响社会的专家学者们,能够有一些参照,甚至是启发。

延伸阅读:革命未滿,悲智長存

放下执念,但不放弃理想

我的观察是,现在的知识分子往往都有攀缘心,但是师父并没有这些执念。他放下执念,但不放弃理想,放下改变社会的执念,但不放弃让社会进步的理想。所谓知识分子的攀缘心,像是要收很多学生、学术地位显赫,或是要得到什么奖或变成院长。虽然说,人没有太多利时,就会追求名,而没有什么名时,就会追求利,但是,我希望藉由师父的这些故事,能够让这些名利的追求,不要这么赤裸裸,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学习到一些知识分子的理想性。

总之,要感谢圣严法师以及法鼓山,至少保留这些精神火种,让我们还可以从很多方面去努力,我的佛学造诣可能比不上诸位,我的斋饭也做得不好,但是我的擅长是拍片;幸好有法鼓山,能让我们以各种方式,不同的人可以贡献出不同的力量,去薪传这些火种,去解答每个人生命当中,一定会产生的那些疑惑。

梦见倒举竹竿

第四部份:Q&A 时间

由于提问非常非常踊跃,整理归类如下:

为何选用郑愁予先生的诗?

在影片的后半段,我采用郑愁予老师的诗《游僧圣严自来相会》。那首诗的背景是在2009 年,他在电视上看到圣严师父荼毘(火化)的新闻,心有所感,想起了 19671968年的时候,曾在宜兰与年轻时代的圣严法师有一面之缘,所以写了这首《游僧圣严自来相会》,虽然只是短暂交会,但印象非常深,所以当看到荼毘画面时,就激发了这首诗。这是一个恰如其分的切入点,因为影片接近尾声,2008 年圣严法师已经病重,有人建议换肾,但师父拒绝,而影片最后一段是要去讨论师父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这是最难的一部份,不是技术上最难,而是内容与感情上最难。怎么样剪到恰当,让结尾不那么哀伤,又能稍微有个总结的效果,个人一直觉得用诗去烘托关于死亡的美学氛围,是最恰当的,郑老师的诗刚好给了我这样的机会。

郑老师曾说,佛教是我的宗教,因为他觉得无常观是很美的,虽然严格意义上,他不是佛教徒,但从佛教吸收非常多的养份,去成就对于诗、美学、以及人生的看法。所以,最后一段呈现的结构是,先让观众知道师父已经病重,接下来是诗人出来说话,接下来是医生出来说话,接下来是常宽法师所提的当公案来参,然后师父最后说了一段关于生命去向的话。

在访问郑愁予老师时,有想到王海玲小姐最常唱的《偈》,临机一动,询问郑老师可不可以唸一下,我好喜欢那首歌,是郑老师写的诗。当他把这首诗背出来时,当下我就觉得,哇!将《偈》当最结尾,这是对圣严法师的一生最好的一种礼赞,虽然《偈》不是直接在写圣严法师,但我始终认为,我们透过述说圣严法师的一生,并不只是在讲圣严法师个人而已,而是在指向一个更广阔也更深邃的,不管是佛教还是精神层面的神圣空间,所以在这个点上,郑愁予老师的诗《偈》刚好跟圣严法师一生所追求的生命究竟,其实是相呼应的。

延伸聆听:

为何从师父在纽约流浪开场?

大家可以去找找,作家黄丽群最近在自由时报发表的文章,我不认识她,但她所写的完全说出我的心思。为何是选择从纽约开场,是因为可以引起观众的兴趣:为什么一个五十岁的中年和尚,在冬天大雪纷飞之际,会在纽约街头流浪,接着还跟一位外国弟子分享不多的食物。这个起手式带来几个作用,其中最大的作用就是透过这个开场,我可以顺势带出圣严法师第一次的禅七,再配合我们所找到那次禅七的开示录音资料,就可以运用这个声音,带出此次禅七的情境,包括访问当时参与的弟子。这些片段是想让观众知道两件事,第一、圣严法师是一位教禅的法师,第二、什么叫做打坐,先让观众留下一个印象,了解圣严法师在五十岁时所做的事,他是一个这样子的法师,再一步一步进入师父的生平。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当看到师父到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演讲资料中,刚好有一段是主持人提到圣严法师小时候的事,相比起让他自己讲童年回忆,若改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谈师父小时候会更好,再从这里带出圣严师父的生平故事。所以,前面约二十分钟都是在铺陈几件事,第一、让观众对圣严师父感到兴趣,第二、师父主要在做些什么,第三、师父自己的出身是什么。

梦见倒举竹竿

影片材料如何取舍?

本来面目里,要完整阐述博大精深的中华禅法鼓宗,这个非//www.58yuanyou.com常困难!因为我们在设定这部影片的沟通对象,是一般观众。所以,你没办法直接告诉他们,金刚经是什么?心经是什么?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何区别?禅宗有临济宗和曹洞宗的区别?传到现在有何差别?传到日本又有什么不一样?这不是这部影片所能够处理的,虽然我个人对这些非常非常感兴趣,但是影片中只能让中华禅法鼓宗偶然间冒出来一下子。

果谷菩萨( 俞永峯教授)是师父早期的弟子,我访问他三个小时,里面有两个半小时在讨论师父对于禅宗判教的观点,而到最后半小时,才询问果谷菩萨跟随师父出家,他的经验是什么?圣严师父晚年一直在进行禅宗判教,从1995 年左右就开始思索了。但师父如何梳理整理禅宗脉络?第一、这超出我的知识范围,第二、超出这个影片所要处理的范围,所以,若将来有机会再来学习,再看看能否用影像方式呈现这些比较深邃的部分。

电影结尾列出非常多参考资料,如何取舍?

结尾所列参考资料不一定会出现在影片内容里。例如,在影片拍完以后,脚本的最后稿子已经写好时,我又进一步到法鼓文理学院的图书馆去翻了两天的书;因为之前主要参考的是圣严师父自己的资料、东初老人的资料、灵源老和尚的资料等等,而这两天我翻阅的是同时期其他法师的日记、回忆录、传记等,比如像道安法师、南亭长老、乐观法师等七八个法师的资料,我需要知道当时佛教的整体环境和氛围为何,以确认下笔描述时没有偏差。

梦见倒举竹竿

导演选角有何考量?

你们可能知道,《本来面目》动画的部分都是真人演出的,主要角色,特别是知名的长老,都是法鼓山的僧团选的,所以是法鼓山僧团在选角,不是我在选角。而僧团把名单列出来的时候,我深深地觉得,真的太有sense 了!选角都选的十分恰当,不管是外型特色、或是对这个角色的认知,比方说演出伴铁牛禅师的是演禅法师,虽然年纪上差很多,但他是在日本留学,而演正法师的硕士论文写的是东初老人,所以他可以把之前所认知到的,投注在如何诠释东初老人。

如何决定访谈对象?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做片子有一个原则,我要访问拍摄的人,如果这部影片出现8 个人,那我访问绝对不会超过15人,或甚至不会超过10人。因为,第一点、当我在限缩受访者人数时,意味着我对于这部影片,已经有了初步的看法,轮廓已经出来了,不再是瞎子摸象,第二点、我不喜欢访问完一个人后,不把他剪进去,我觉得对不起他,希望尽可能减少这种情况发生。但是,如果我访问很多很多人,这个影片是没有办法完成的,会变成太零碎,没有办法变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是我做纪录片的一个原则。

在决定访谈对象上,第二个原则是什么?大家应该都已意识到,这部电影是以每逢9 的那一年发生的关键事件来展开:1949年来台、1959年二度出家、1969年赴日、1979年纽约街头、1989年建立法鼓山、1999921地震以及身体开始不好、2009年圆寂;所以,在每个节点上,我尽可能去访谈到,在那段时间里,跟师父有非常深切关系的人物。在二度出家的那段,方甯书老先生是硕果仅存的东初弟子;1969 年赴日,访问同学三友健容,在1979 年纽约街头,访谈最早的美国弟子;80 年代建僧团时期,访谈早期的剃度弟子果祥法师;到1989 年擘建法鼓山的阶段,除了既有的出家众,还要新加入在家众的力量,所以访问早期和师父亲近的师兄师姐;继程法师是师父第一位法子,在美国象冈道场的部分,果元法师是圣严师父最早期在海外剃度的弟子;在1999年的节点,果耀法师是师父的饮食侍者,果光法师是师父秘书,到了2009 年的节点,常宽法师是师父晚年的侍者。所以,为何选择访问这些法师,都是有缘由的。

此外,我特别在影片中,剪进几段果东法师年轻时候的影像,希望让观众看到,在成为方丈前,一位法师的成长轨迹;而且,在片中总共出现三次,你们应该猜不出来,果东法师第一次的出场是在哪个场景( ),大家可以再仔细找一下。

梦见倒举竹竿

战火里小鸭孵化并眼泛泪水,想传达的意义?

在《本来面目》所呈现的,大部分是师父的食衣住行、学习成长,这比较能让一般人理解感受,但是,在提及师父小时候的出家经验时,无论如何,必须尝试表达出,身为出家人,他的宗教体验是什么?在提到宗教体验时,很多人就会想到说,啊!你有神通,或者有一道光照下来,圣灵充满等等;我不确定该不该在电影中表达出这种情境,但我至少可以表达出,一个年轻生命在最早接触到宗教情境时的感受。关于战火中的小鸭诞生,其实是诉说我自己对于本来面目这四个字的认识,就是当你刚出生,眼睛一睁开,你所看到的世界万象,不管是和平还是战乱、快乐还是痛苦、是黑是白、是西方还是东方、是寒冷还是温暖,你都必须接受,在还没起分别心之前,在那个时刻,就是你的本来面目吧!

就您的观察,法鼓山的特色是什么?

记得当师父生前最后一次接受电子媒体采访时,他跟凤凰卫视的记者说明,为何大殿入口只有本来面目这四个字,而且他不准别人在其他的柱子上题字啊,或像很多庙那样挂很多匾啊,不可以!就是要干干净净的,非常的简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当你的心收缩、沉淀到一个地步时,可以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会更大。我觉得法鼓山的这个特色非常的重要,依据这个特色,我们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

拍摄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

最困难的是被削皮的过程,我被削多少皮,这个影片就会走到什么地步。

师父的生命故事,影响导演最深的段落?

应该说非常非常多吧!比如,我觉得南亭长老跟师父所说批评是没有用的,只有自己站起来才有用这段蛮有启发的。

法师和儿子成为导演的员工,在拍摄中有何趣事?

这是我第一次与法师一起工作,拍摄现场其实是蛮杂乱的,因为拍片是用钱买时间,比方说,我们今天租了摄影棚,10 个小时内要完成15个镜头,否则,若再多一天,摄影棚租金、人事、摄影、灯光等费用,就会以10万元为基数往上飙升!所以在摄影棚工作是非常紧张的,且人多空间小,心就容易不安定,也常有一些小意外;但是,《本来面目》因为有法师参与拍摄工作,其实现场气氛比较安定祥和,大家会觉得心比较安,气比较凝聚,拍摄也比较顺利,而且还顺利到多半天可以休息( ),在摄影棚和法师一起工作,是一种福份,也是特别的经验。

至于找我儿子来演师父小时候,一开始不是这样的设定,是辗转经过很多因缘,最后,制片人说干脆把你小孩找来演好了。恰好他的年纪差不多,恰好他跟师父长得一样瘦,我太太一直担心小孩长不胖,但恰恰因为一直长不胖,就跟师父的体型有类似。此外,他在学校有修戏剧课,所以有些基本概念,但我最担心的是,青少年会不想剃头,而且要剃两次头,还好他还蛮自在的。但是,他的个性和我一样,有点拘谨放不开,所以在拍摄观音像前磕900 个头那段,磕头动作要有点节奏、要做表情、要闭眼表现专注,虽然他事原由网先已看过脚本,但临场掌握度还是不够。因为不是同步收音,所以在现场其实我是用walky-talky 一步步引导他做动作,跟他说,好,你现在站起来,好,现在合十,好,现在闭上眼睛,他就像机器人一样,一个指令一个动作。

拍摄过程中,最难忘的回忆是什么?

最难忘的,比如有一场念佛观音会,是在桃园农村的土角厝拍摄,因为一些因素,所以要从入夜拍到隔天早上五六点才能收工。土角厝里,临演的老太太们唸佛时,必须跪在并不平坦的土角厝地板上,然后镜头一开始动起来,长达二三十秒的时间,如果有哪个地方不对,就要重来一次,大概都要反覆个五六次,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像其中有一位老太太,跪着捧经文在念,那其实很辛苦,我心里很过意不去,但是也很感谢她们,或许是因为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影片,每个人都觉得参与是一份福气吧!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在场拍摄的所有成员,不管是不是佛教徒,大家都没有怨言,不计疲累,同心协力完成一个很重要的一刻!

梦见倒举竹竿

承蒙常学法师致赠禅堂佛像

常学法师祝福与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一支香一个钟头,两只香如如不动,得此因缘聆听张钊维导演这么完整的体验、拍摄过程感想,以及诸多不为人知的部分,这只有现场才听得到!希望往后还有后续因缘和延伸之可能性,今天感谢诸位菩萨的参与,各位很有福报,这是张导在台的倒数第三场。此外,跟各位分享一个消息,天南寺在10 24日下午两点还有一场《本来面目》的播映会,以让更多引颈企盼但苦无机会的大众,能有此因缘到场观赏,在道场播放的氛围,跟在电影院又不太一样。今天再次谢谢张导演为我们做这么精采的分析!

后记 ——

演讲结束回到家,打开天南寺致赠的结缘礼品袋,才发现香积厨义工菩萨们以及演正法师每人亲手写的鼓励卡片,万分感动,眼泪不禁夺眶而出!

梦见倒举竹竿

梦见倒举竹竿

梦见倒举竹竿

一个南方大叔的自留地

关于他的体验,聆听,思考,写作

微信id: giverooms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梦见倒举竹竿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jiemeng/27649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