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水为什么

运城日报 黄河晨报 运城新闻网 官方发布平台

晋水源头在绛县

王伟栋 郭柏林

晋国在哪里?司马迁说:“河、汾之东,方百里。”这就告诉我们,晋地不外乎现在的绛县、曲沃、翼城等百里地域。

近日,同我省考古专家田建文一起,我们翻资料、查遗迹,登山峦、钻密林,终于在绛县磨里峪一个名冠大晋堂的小山村,寻到了绿草如茵、开阔平展的晋源坪,见到始建于明代早已坍塌的晋水庙,在距庙不足20米的地方,惊喜地看到了一泓清泉。大家依据眼前的地名、遗存及史书记载,确切地感到:这里是“晋水源”。

晋水为什么

晋源坪一角

“唐”因晋水而改“晋”

历史上绵延600多年的古晋国,无疑是山西人永远的骄傲。

早在公元前1040年前后,周成王“桐叶封唐”,将“唐”国交给其弟叔虞掌管。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父把国号由“唐”改为“晋”。为什么要改国号为“晋”,这个“晋”是地名,还是历史事件?是不是一条河水的名称?带着疑问,早在今年6月拜访田建文先生时,就当面请教过,他说,只从“晋”的本义讲,我们无法找到答案,“晋”字自身有两层含义。其一,进。专门解释汉字的《说文解字》中说:“晋,进也,日出万物进。”今天我们还在说“晋升”“晋谒”“晋见”等。其二,箭。近代学者杨树达在《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的《释晋篇》中说:“晋者,箭之古文也……像两矢插入器中之形。”东汉郑宏在为《礼仪大射仪》一书作注时也说“古文箭作晋”。

那么,燮父改“唐”为“晋”,和晋水什么有关系呢?在田先生的引导下,我们在相关的古籍中发现了端倪。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说唐有晋水,至子燮改为晋侯。“郑玄在《诗谱唐谱》说:“成www.58yuanyou.com王封母弟叔虞于尧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晋水,至子燮改为晋侯。”唐代司马贞在《史记晋世家索隐》中也说:“而唐有晋水,至子燮改其国号曰晋侯。”

还有一种改“晋”的说法,唐叔虞向周成王进献嘉禾,得到了成王的嘉奖,儿子燮父以此为荣宠,以“进”为荣耀,便将其国号唐改称为晋国了。现在,进献“瑞麦图”的石碑,仍保存在绛县博物馆院内。显然,第二种说法较为勉强。

关于晋水,赫赫有名的太原晋祠水影响也较深广,我们认为,这同晋国六卿之一的赵鞅营筑晋阳城有关。这一年是公元前497年,起因是赵鞅讨伐邯郸赵午,拉开了晋灭范氏、中行氏的序幕,先建晋阳城,后将城西南流过的水称为晋水。赵鞅此时的这些举措,比燮父手中诞生的晋国,至少迟了500年。

至此,我们基本可以确定,“晋”地有晋水,晋国因晋水而得名,晋不是一个事件而是地名,这该是不争的事实。

尧墟之南有晋水

确定了晋国的疆域,已知有晋水,那么,晋水在晋国的哪里?

史书载:“(唐)叔虞,子燮父以尧墟南有晋水,改曰晋侯。”于是,展开晋南地图的指向,我们先确定了尧墟位置,然后以紧靠晋侯墓的唐城村和故城村为尧墟的中心,仔细地开始向南寻找。

从晋侯墓地向南10公里,是晋南境内最大的浍水河,地处绛翼两县交界处,海拔只有475米。在河南岸的绛县尧都村,一位老者告诉我们,历史上浍河水势大、水面宽、水位深,经年不息,来往通行还需乘船。村干部听说了我们的意图,将我们领到一座依河而建的古庙址上,鸟瞰浍河上下,两岸相距上千米,河岸崖壁垂立上百米,河槽像一条蜿蜒的巨龙袒胸伏卧,其走势广袤而辽阔。

浍河的上游,是绛县大交村,《水经注》记载:“浍水出河东绛县东浍交东高山,又西南与诸水合,谓之浍交。”这里是自东向西,自高而下两支河流交汇处,村北一支来自翼城东南早已枯竭的季节性河流,因地处尧墟之内而不可能是晋水;村南的一支承纳了来自绛县东南弧形排列的续鲁峪、磨里峪、里册峪中的诸多泉水,可谓是“尧墟南”的“诸水”之宗。与《水经注》所述也相吻合,应是晋水的主要源流。

步入晋水腹地后,在当地熟人的帮助下,我们越沟攀崖,涉河爬坡,发现大体有三股水源。一是被称为“五水归宗”奇观的绛县大郡泉、贺水泉、//www.58yuanyou.com程景泉、范璧泉、晋峪泉,据1978年山西统计资料显示,全省流量大于0.1立方米/秒的有52处,上述五泉均在其中。二是绛县境内的续鲁峪、里册峪、磨里峪等季节性洪水和山泉的注入。三是出自绛县西南沸泉村的绛水。

弄清了晋水的基本脉络,有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我的面前:既然浍水就是晋水,且文献多有论述。为何晋水的称谓会在历史的记录中悄无声息了呢?我们分析,习惯有时也是真理,这一带本来就是多支水流“浍交”的地方,人们只称“浍”而忽略“晋”,也属习俗导致的必然。伴随着三国分晋历史大幕的开启,晋水的名讳在岁月的沧桑里被淡原由网忘便不足为奇。

晋水为什么

晋水源头的远古水冲刷之印痕

曾经绛地遍晋水

“尧墟南”的绛县境内,有多处冠有“晋”字的泉水,如“晋峪泉”“晋水庙”“晋堂水”等,还有冠有“晋”字的古村落:北晋峪、东晋峪、西晋峪、大晋堂等,这些无声的遗存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符号,要拉开沧桑岁月的帷幕,我们须从这里登程。

在历史的记载中,绛县东北隅的安峪、大交一带,素有“绛北江南”之称,除了前边提过的“五水归宗”外,还有浍南、磨头、晋峪等多处泉眼,县志上载:“网水遍野,沃土万顷”便是真实的写照,这里水多,自然与晋国相关的故事也多。

早在今年清明时节,我们来到绛县最北端的续鲁河边探秘,这里紧靠山峪,河床宽畅,沙石遍地,是浍交南支“诸水”的上游。

“晋峪泉”就依在河的南岸,当地老人告诉我们,上世纪70年代前,源头还有一亩多地大,水面上泉眼遍布,喷涌不息,注入不远处的续鲁河后流入浍河。每到冬天,热气蒸腾,架起一道道彩虹,十分壮观。古时候这里曾有东西南北四个晋峪村,数百年来,当地农民依水而居,取水而用,嬉水而乐,一直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自从对面建起大型企业后,“晋水泉”很快干枯了,村民们推测,是工厂的深井吸走了“晋水泉”。

从北册村西行两公里,是磨头村。多股泉水自南向北自然交汇后,形成一条灵动清秀的灌溉渠,渠旁芦苇繁盛,庄禾芬芳。前不久,田建文先生曾对我们说,磨头村大有来历,说他曾在这里捡到过标有晋国符号的陶釜,上边有戳印文字“降亭”,这里若不是晋国都城,起码也是叔虞或燮父的行宫,不然,这种东西不会出现在这里。同行的村民也告诉我们,磨头村的来历也同燮父有关。当年竖立在村头的大石头,据传就是晋侯燮父为镇邪所立,因那块石头硕大,且酷似磨盘,磨头村便由此而得名。

历史在向我们证明,晋国因水而晋,依水而兴,晋河无疑是晋国赖以绵延的母亲河,离开这条河,历史上的晋国或许不称“晋”。

晋水源头觅沧桑

跋涉在尧墟之南,我们在排除了数条灭迹、干涸、断流、改道的晋水支流后,把寻找晋水源的方位,定格在绛县磨里峪的大晋堂。

8月30日,我们同田建文先生一行13人,驱车从县城出发,前往大晋堂。

步入晋堂峪不久,领路人王泰说晋源坪到了。这是密林围裹的一片绿地,地势开阔平坦,绿草平展如茵,方圆约十几亩大,是北方标准的高山草甸,站在嫩绿的青草坪上,迎面是一株千年古松,粗壮挺拔的树杆向上3米,分成两股树枝杈,呈迎客姿态,很是让人惊奇,古松脚下,是股欢快奔跳原由网的溪流。

在晋源坪歇息片刻,我们又踩着布满青苔的路石钻入密林,向晋水的源头找去,半个时辰后,我们来到大晋堂村,诧异之间有股清新、湿润的气息向我们扑来,我们预感晋水源头快要到了。拨开绊脚的树枝荒草,王泰领我们来到一座破败的庙院,他说,这就是曾经的“晋水庙”。

我问王泰:“庙在此,晋水源还远吗?”王泰神原由网秘一笑,说:“看你身后。”顺着他的指向,扭头来到身后10米远的地方,真的有一股清泉从山间的石缝中流出,在3米见方的地方聚水为潭。我们一群人几乎同时跑了过来,踩着青苔,依着树干,围到清澈的泉水旁,有的品尝,有的试温,有的照相。

难道这里就是融川归汾、入河纳海的晋水源头?不敢相信,又确信无疑。轻轻掬一捧泉水,送入口中,一股甜润的清爽,顿消旅途的倦意。数千年来,这股不知疲倦的泉流就像母亲鲜红悠长的脉管,滋润古晋大地,孕育三晋儿女,见证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哲理。

王泰告诉我们,喷涌晋泉的背后大山,当地人称之为十陵背,传说有十位晋国的君王葬在这里。田建文先生说,那要考古发掘才能确认。我们想,倘若真是这样,晋水与晋国的故事还将延续。

☛ 浏览更多本地新闻资讯,请登录”运城新闻“客户端。

长按二维码通过图片识别下载客户端

欢迎登录“运城新闻”客户端爆料

或拨打新闻热线:0359-2233366

▍ 本期责编:陈雁冰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文章版权归运城日报社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运城网信备案号 A00049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晋水为什么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baike/30489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