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年度是什么意思

刘先银经典点说《注目礼的意蕴》《道德经》文本中3目26欲32自22吾19我117为的逻辑体系:百姓皆谓我自然

什么叫顺其自然、顺势而为?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不是抽象的感悟,而是一些具体的行为做法。老子从世间万物的情态阐释了自己的看法:世间万物各有其形,各有其态,各有所变,不可强求。太上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自己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可谓:太上不知有之。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柔道牵“乾”,迷失道“坤”,在圣、圣化凡也是周乾而易坤的乾→姤→遯→否→观→剥→坤的执迷妄失图,呈现乾元光明世界如何堕落到坤元无明世界,而有识妄取真,明心见性,修真证道的目的和目标,从全时空的顺其自然的积善厚德起,到机缘和造化成熟后,便有“中正之道”围绕中脉修持精气神的乾坤总纲性命双修。在凡、凡转圣,易坤周乾的坤→复→临→泰→大壮→夬→乾正坤返乾修真图。六位丹轮健中正德的命功,退藏于密阳神还虚的性功,从而尽性了命证周易大道的本来。呈现周易易周《周易》体证大道的究竟圆融。如如不动妙化万有之“元、亨、利、贞”之德行,周行而不殆,为易道之悲悯苍生。妙行无住应化非真 坤→复→临→泰→大壮→夬→乾正坤返乾的修真。

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我们老话说:死要面子,活受罪。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活在别人的阴影里,害怕别人的评价,在意别人的眼光,所以常常委曲求全,畏手畏脚,到生命的最后,也没有活出真实的自我。

“别人的看法”犹如一座无形的牢笼,禁锢着人的思想和行动。

从“我”本论出发,找到自己的最大好处和利益,拥有更好的生活。第一步就是抛开别人的看法,自我奋斗,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成为优秀的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智慧的源泉,这是美好的开始。

你对别人的帮助,有应该与不应该吗?是“我本论”还是“礼本论”?能出于纯然的慈悲心吗?还要感恩对方可以让你内在的慈怀有表达的路径吗?有许多的念头吗?有没有执着?要不要执着?对方要不要感恩戴德,或是忘恩负义?这个因果关系还能把控吗?你还在意什么?慈悲的路径,慈悲的结果,你还在乎吗?慈悲即是慈悲本身,不掺杂染,一念澄明。你处在哪个境界还可以预设吗?我本论是不是自然而然的注目礼呢?我说是的,为道日损,在意的全是现象。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而真的是全然自在。刘先银经典点说:《注目礼的意蕴》“人比人”的注目礼:构建生态美学新地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贵希,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这是老子的《注目礼我本论》的呐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功用,以遇事做得恰当和顺为可贵。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做事,无论事大事小,都按这个原则去做。如遇到行不通的,仍一味地追求和顺,却并不用礼法去节制它,也是行不通的。”

20.3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原由网。”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别人。”

注目礼:构建生态美学新目标

注目礼:构建生态美学新学说

生活就是不断地寻找自我。

不断地寻找最好的自我。

注目礼,觉有马克思资本论的架构;

注目礼,觉有老聃的我本论;

注目礼,觉有孔子的礼本论。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时光的信使,能量的载体。

有的人,出现了就像礼物。

静静的冥想,智慧的欢愉,

感恩的善良,温暖的喜悦,

都源于自己的微微的念头。

生命的本质就是念头,

就是能量与信息的因缘聚合。

就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的传递。

宇宙的一切都是信息、能量、物质周而复始的运动变化。

而我能给予祢的最珍贵的礼物是什么呢?

那独一且唯一的,如果有这么一件我能称得上是给予祢的,

就是注目礼:那是我自己的内在的生命的美好。

这是自然之声,这是万物之美,这是我们大千世界生命的诗意。

每个人心中都有独属于自己生命的诗意,它成于你的欣赏,随你的心而变化,最后归于你的灵魂。

  • 刘先银经典点说:《注目礼的意蕴》“人比人”的注目礼:构建生态美学新地标
  • 刘先银经典点说:心理学研究“good enough mother”做个“60分妈妈”
  • 刘先银经典点说《黄帝内经》三阴三阳之离合研究,生活就是不断地遇见注目礼
  • 你是否思考过注目礼的意蕴? 怎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生活的真相是什么?
  • 刘先银经典点说:问道注目礼,《注目礼的意蕴》“生生之谓易”的生命哲学
  • 刘先银经典点说剧本与小说《注目礼》时间哲学:管住情绪,是一种高贵的品质
  • 刘先银经典点说:《注目礼的意蕴》目之以为鼎:燃木煮食,化生为熟,除旧布新

一叶障目,有己无人(打一汉字)。

目字加一笔有哪些字?

自、且、皿。 1.自:表示本人,如己身、自己;表示从、由,如自从。 有名词、动词、副词、连词、形容词等多种用法。

2.:表示尚,还;表示进一层,如既高且大;表示暂时,如苟且偷安;表示将要、将近,如城且拔矣;表示一面这样,一面那样,如且走且说。

3.皿:碗、碟、杯、盘一类用器的统称,如器皿。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

椒聊之实,蕃衍盈匊。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

花椒子一串串,繁多采满一升。他那个人儿呀,高大与众不同。一串串花椒呀,香气远远飘动。

花椒子一串串,繁多采满一捧。他那个人儿呀,体态粗壮厚重。一串串花椒呀,香气远远飘动。

自然年度是什么意思目是象形字。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

目是象形字。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引自,丁再献、丁蕾《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十九章第二节,(1)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2) 观看,注视,(3) 递眼色,使眼。甲金文象人眼目,金文或有将目形竖起,本义是眼睛。参见「臣」。臣(拼音:ch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其古字形像竖立的眼睛。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表示了俯首屈从的意思。本义指奴仆。因为臣与君的关系如同奴仆与主子一样,所以由奴仆引申指官吏。臣在古代又是官员面对君的自称。

自然年度是什么意思臣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其古字形像竖立的眼睛

自然年度是什么意思刘先银题写书名:《道德经》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古书,其中就包括国内外盛行的《道德经》。结果经过整理复原发现,该版本与现在流行的《道德经》版本,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大多只是只字片句之间,不同读者对这种差别的理解却有千差万别之远,所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正是老子所谓的“道可道”的差别,或许是传抄失误,或许是研究者的自己的理解。(道可道)道是存在的,(非常道)并且是变化的;(名可名)可以叫它“道”,也可以叫其它,(非常名)不是固定的。《道德经》無与有,原由网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现在我们就摘录出来辨别。

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道法自然,究竟是时间决定了空间,还是空间决定了时间。超越动物欲望总和的每一位社会的人都应做自己尊重的人。一直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 后来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 优秀的人对谁都会尊重,尊重领导是一种天职,尊重同事是一种本分,尊重下属是一种美德,尊重客户是一种常识,尊重对手是一种大度,尊重所有人是一种教养。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自然年度是什么意思自,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和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人的鼻子

《道德经》共有16章32自7.9.17.21.22.23.24.25.32.33.37.39.57.64.72.73,自,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和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人的鼻子,后假借作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自又有开始的意思,又由此虚化为介词,表示由、从等。我是谁?

7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9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17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21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2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23希言自然;24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25道法自然

32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33自知,自胜,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7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无名之朴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39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

57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64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72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73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道德经》中的既有“吾”也有“我”,他们有一个意思吗?

在我们现代汉语中,“吾”和“我”是一个意思,都代表我自己。

但在《道德经》中“吾”和“我”是有区别的。

我们看看道德经中的共有15章“22吾”4.13.16.21.25.29.37.42.43.49.54.57.69.70.74。

无源章第四: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厌耻章第十三:所以有大患者,为有身,及无身,有何患?

归根章第十六: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以观复

虚心章第二十一: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象元章第二十五:可以为天下母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無爲章第二十九: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见其不得已

为政章第三十七:化而欲作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道化章第四十二:强梁者不得其死,将以为教父。

偏用章第四十三:无有入无间,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任德章第四十九: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

修观章第五十四:以天下观天下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淳化章第五十七: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玄用章第六十九:用兵有言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知難章第七十: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制惑章第七十四:得执而杀之孰敢

从上面各章可以看出,老子说“吾”的时候是指老子我本人。

《道德经》中的“我”。我们看看《道德经》中的共有7章“19我”17.20.42.53.57.67.70。

淳风章第十七:功成事遂,百姓皆谓“自然”。

異俗章第二十: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独若遗。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独昏昏。俗人察察,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独顽且鄙。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道化章第四十二:人之所教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将以为教父。

益證章第五十三:使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淳化章第五十七: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无为,而民自化;好静,而民自正;无事,而民自富;无欲,而民自朴。'

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道'大,似不肖。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知。知者希,则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从以上各章可以看出,在老子说“我”的时候都有特指。

淳风章第十七:功成事遂,百姓皆谓“自然”。

功成事遂,是指什么?老子的功成事遂当然是指求道成功了,这个时候出现的“我”就是指求道成功的“我”。

異俗章第二十: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独若遗。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独昏昏。俗人察察,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独顽且鄙。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里出现的“我”是指独异于别人的我,为什么会独异于别人呢?因为我求道成功了,和别人不一样了。

益證章第五十三:使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这里的“我”行于大道,说明我也是求道成功了。

淳化章第五十七: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无为,而民自化;好静,而民自正;无事,而民自富;无欲,而民自朴。

这里的“我”是圣人说的我,圣人就是求道成功的人。

三宝章第六十七:天下皆谓'道'大,似不肖原由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这里的“我”都道大了,说明我也成道了。

知難章第七十: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知。知者希,则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这里的“我”和圣人放一起,说明我是圣人。

综上所述,《道德经》中的“吾”是指我本身,《道德经》中的“我”是指成道的我

自然年度是什么意思《道德经》中的“吾”是指我本身,《道德经》中的“我”是指成道的我

自然年度是什么意思《道德经》中的“吾”是指我本身,《道德经》中的“我”是指成道的我

自然年度是什么意思《道德经》中的“吾”是指我本身,《道德经》中的“我”是指成道的我

自然年度是什么意思刘先银著:《观世变》

刘先银经典点说陈和谦的结合《道德经》思想体系解读西方哲学三问

陈和谦先生结合中国博大精深的《道德经》思想体系解析西方哲学三问,体现的是体悟大道的闻道问道得道的一个过程,一种心得报告,一种勤而行之的具体感悟。这是用《道德经》思想体系,生命的哲学、生命的逻辑分析西方哲学,讲得很实际,还设定了四个目标,信息量非常大,这种体悟大道的闻道问道得道的方式,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感谢理子先生《弘道积德》的智慧和付出,对《道德经》经文的究竟领悟,每次主题演讲的题目都非常有价值、非常有意义。陈和谦先生结合《道德经》思想体系天道、人道,天地人的得道的“我”等解读西方哲学三问也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我基于《道德经》经文,对“我是谁?”提出三个问题

问题一:同人大有谦豫随看到了的现象,如何区别?

举例来说,看门人,善问,问什么?向您请教:

您是谁?

您从哪里来?

您将要往哪里去?

这与“我是谁?”的区别在哪里?

知人者智,这个智如果是巧智,就会搞得真假难辨。

好在同道当中有一位火天大有的于天罡先生,火天大有可以对付真假难辨善问,不过最近于天罡先生这个火天大有又回归到了《道德经》的道可道了。

问题二:同人大有谦豫随。地山谦,山在地下。今天不显山的和谦先生问“我”。

《道德经》中的既有“吾”也有“我”和“自”,他们是一个意思吗?

在我们现代汉语中,“吾”和“我”是一个意思,都代表我自己。但在《道德经》中“吾”“我”和“自”是有区别的吗?还有“身”字和“私”字。

问题三:《道德经》经文中是如何解读西方哲学三问的?

我们看看《道德经》中的分布在16章中的32自、分布在15章中的22吾、分布在7章中的19我、分布在9章中的23身、分布在2章中的3私五个字有什么区别?

《道德经》共有16章32自7.9.17.21.22.23.24.25.32.33.37.39.57.64.72.73,自,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和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人的鼻子,后假借作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自又有开始的意思,又由此虚化为介词,表示由、从等。我是谁?

7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9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7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21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2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23希言自然;

24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5道法自然

32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7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无名之朴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39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

57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64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72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73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我们看看《道德经》中的共有15章“22吾”4.13.16.21.25.29.37.42.43.49.54.57.69.70.74。

无源章第四: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厌耻章第十三: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归根章第十六: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虚心章第二十一: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21,54,57)

象元章第二十五: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無爲章第二十九: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为政章第三十七: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道化章第四十二: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偏用章第四十三: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任德章第四十九: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修观章第五十四: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淳化章第五十七: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玄用章第六十九: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知難章第七十: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制惑章第七十四: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从上面各章可以看出,老子《道德经》说“吾”的时候是指老子我本人。

《道德经》中的“我”。

我们看看《道德经》中的共有7章“19我”17.20(7).42.53.57(4).67(2).70(3)。

淳风章第十七: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異俗章第二十: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独若遗。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独昏昏。俗人察察,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独顽且鄙。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道化章第四十二:人之所教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将以为教父。

益證章第五十三:使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淳化章第五十七: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无为,而民自化;好静,而民自正;FYfzcbyReM事,而民自富;无欲,而民自朴。

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道大,似不肖。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知。知者希,则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从以上各章可以看出,在老子说“我”的时候都有特指。

《道德经》中的“吾”是指我本身,《道德经》中的“我”是指成道的我。《道德经》思想体系天道、人道,天地人的目标是什么?就是要成为成道的我。

基于《道德经》经文,文字“我”,我的本质在哪里?

有一天“我”字丢了一撇,成了“找”字,为找回那一撇,“我”问了很多人,那一撇是什么?读了三十年的《道德经》,现在终于明白了,那一撇原本是个“一”,这个“一”就是老子《道德经》第39章的“昔之得一者”的“一”就是今天我们要找的就是那个“本我”,注意啊,“一”如果丢了,你就慢慢“找”吧。所以,哲学的终极三问当然就是慢慢“找”“找”什么呢?

同样,有一天“自”字丢了一撇,成了“目”字,为找回那一撇,“目”睹了很多人,那一撇是什么?读了三十年的《诗经》,《诗经郑风》: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读了三十年的《道德经》,现在终于明白了,那一撇原本是个“一”,这个“一”就是老子《道德经》第39章的“昔之得一者”的“一”就是今天我们要找的就是那个“本我”得失之间,得之,失之。“找”啊“找”。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将要去往何方?

从古至今,西方哲学主要回答这三个问题:

1.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2. 我们是如何认识世界的?

3. 我们应该做什么?

第一问:我是谁?实则是在追问自我意识的本质问题。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也许每个人出生时,都以为这天地是为他一个人而存在的,当他发现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其他与自己相处的时候,他便开始长大。

人的自我认同,和人格构建,不外乎是用人为的后天的知识,来填充自己的心智,并认为,那个就是自己。平时,喜欢以我是个什么角色,什么专长自我标榜。这个门人什么的所构建出来的人格,真的是他们所标榜的自己吗?老子认为,不是。不仅不是,还恰恰是丧失了自我,才沦入这种靠外在的装饰物来完成自我认同。

一眼看过去,这些人,不管是自我标榜成什么角色什么老爷什么门派,都一样,他们都是拿装饰物当成自己。能看穿这一切的人,就可以说是很有智慧了。

只是看穿了这一切,还不够。如果那些外在的装饰物不是自己,那么自己到底是谁呢?我是谁?如何认知自己?《道德经》认为,人之名为大伪,大伪害天命。天之命,无名而真性,率天性而无己,天人也。我是谁?我就是天,天就是空,空就是天,天就是我,合于天,则万物寂。如此,则天地间豁然洞明,所谓自知者明。

这就是第一问:“我是谁?”的答案。“我”是被空间界隔绝的本我和自我。所以,《道德经》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回归到《道德经》的意境……文字的本意开始。“绝”、断、止、弃、不学=自然而然的状态……“绝”于自然:断于自然、止于自然、弃于自然、不于自然、学于自然=自然而然的状态。这就是《道德经》的意境。

第二问:我从哪里来?实则是在追问人的本质的问题。

本我因在时间中的“一”而永远存在。永远存在的本我产生了各个不同的自我可以同时共存的自由世界。自我,《道德经》中的“吾”因在自由世界中而运动不息,不停地由一种存在成为另一种存在,由一个相异之“找”成为另一个相异之“找”。一切在自由世界中的自我和自由,都互相成为,互为内外,互为隐显,互为子道。所以,自我由本我而来,本我永恒,自我不息。

本我之死与本我之生相同,因同而一。所以,本我无生无死,或者生与死同,因同而永恒。自我之死,内成理性之能我,外入混沌世界而生空间界之才我,借残余之自由,指挥暂存于混沌之世的能我才我。在现实世界中,不同的才我互为外界。一个才我观察外界的另一个才我时,看到对方是:外面是才我,拥有有限的自由和空间界,内部是能我,拥有感知世界和控制才我活动的能力。这正是现实中可见的“我”的写照。

由自我之死可知第二问的答案:现实之我从自由之我而来,自由之我从本我而来。自我在自由世界破缺的同时,死亡并产生了现实世界中的我。自我只有在本我(本体)最早产生的自由世界中,才是自由不息的。这在《道德经》中关于天长地久的就是:身,私。

我们看看《道德经》中的共有9章“23身”7(4).9.13(6).16.26.44.52(4).54(3)66。

7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9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讬天下

16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26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4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52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54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66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我们看看《道德经》中的共有2章“3私”7(2).19。

7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19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自然年度是什么意思《道德经》中的“吾”是指我本身,《道德经》中的“我”是指成道的我

本我(Id):位于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构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乐原则”;《道德经》说:常無,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中的“吾”是指我本身,《道德经》中的“我”是指成道的我。

自我(Ego):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道德经》中的“身”“私”一句话概括就是“天长地久”。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导自我、回归本我,寻找“一”的“找”,遵循“理想原则”。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冲突——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本我在于寻求自身的生存,寻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必要的原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自我接受社会道德准则行事,以保证正常的人际关系;而自我既要反映本我的欲望,并找到途径满足本我欲望又要接受超我的监督,还有反映客观现实,分析现实的条件和自我的处境,以促使人格内部协调并保证与外界交往活动顺利进行,不平衡时则会产生心理异常。

本我是人的意识体与物质体的统一,构成整体的生命体。人的内在整体构成人的本原存在,是本我的原始形态。人类自我解放的劳动行为会通过自我发现与创造维护、推动本我的发展。本我中意识与物质整体构成一个自觉实践的螺旋上升发展过程。

第三问:我将要去往何方?我要到哪里去?实则是在追问自由的本质的问题。

最自由的自我,《道德经》中的“身”“私”,莫过于在自由世界中的自我,《道德经》中的“身”“私”。自由世界破缺之后产生的现实世界中的自我,只拥有有限的自由。所以,回到自由世界,重获最自由,就是每一个现实世界中的自我的最大目标。就是《道德经》中的“我”是指成道的我。

在混沌世界,一切皆有可能。

《道德经》第52章,第59章说:本我永恒,自我不息,复归其母,这是我们最理想的长生久视。

哲学三大终极问题及其回答的启示:

情绪,《道德经》中的欲,是有形的肉体与无形的心智之间的联系。

营养身心灵:如何开启不疲惫,不焦虑的人生?

首先:饮食方面,均衡营养和均衡饮食,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其次,情绪稳定的条件在于回归本心,找回自己,减损欲念,均衡心理;

第三,阅读经典著作,保持精神愉快和灵魂觉醒的平和状态。

总之,访问古道,那是善道,便行在其间,这样就会越来越圆融,愈来愈美丽,愈来愈自在,愈来愈轻松,开启不疲惫,不焦虑的人生。

最重要的是一以贯之,持之以恒,慎终如始……

《道德经》让我很震撼,我看见了我真正的天地父母,我是道之子,我的生命是如此的圣神和珍贵庄严,我从哪里来,我从道中来。我到哪里去,我时时刻刻就在道中,没有来也没有去。

那些来来去去的是什么?

是《道德经》法本章第39所说的失“一”之我,那是我的苦苦寻找的“找”。

一种熟悉的声音在回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而贵将恐蹶。

《道德经》中的共有7章“19我”《道德经》中的共有15章“22吾”《道德经》共有16章32自,《道德经》中的共有9章“23身”,《道德经》中的共有2章“3私”,道法自然,谷神不死,天长地久,正是闻道问道体道得道,结合《道德经》思想体系解读西方哲学三问的一条主线。

自古以来凡是得道的:天得道则清明,地得道则安宁,神得道则显灵,谷得道则充盈,万物得道则可以生长,侯王得道则能够被天下推崇。以此推而言之,天(失道)就不清明,就会崩裂;地(失道)就不宁静,就会崩塌;神(失道)就不显灵,就会灭亡;山谷(失道)就不会充盈,就会枯竭;万物(失道)就不生长,就会灭绝;侯王(失道)就不能成为天下的典范,高贵的地位就会被颠覆。本来,贵以有贱而为贵,高以有下而为高。侯王自称“孤、寡人、不榖”,这难道不是以低贱的称呼中和其高贵的地位吗?不是吗!所以,要将名声、地位看成是虚无的;光彩的美玉和普通的石头是没有差别的。

自然年度是什么意思外王之道,性中有命

自然年度是什么意思河图洛书与八卦八宫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註繹 刘先银編註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柔道牵“乾”,迷失道“坤”,在圣、圣化凡也是周乾而易坤的乾→姤→遯→否→观→剥→坤的执迷妄失图,呈现乾元光明世界如何堕落到坤元无明世界,而有识妄取真,明心见性,修真证道的目的和目标,从全时空的顺其自然的积善厚德起,到机缘和造化成熟后,便有“中正之道”围绕中脉修持精气神的乾坤总纲性命双修。在凡、凡转圣,易坤周乾的坤→复→临→泰→大壮→夬→乾正坤返乾修真图。六位丹轮健中正德的命功,退藏于密阳神还虚的性功,从而尽性了命证周易大道的本来。呈现周易易周《周易》体证大道的究竟圆融。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驾驭对物质的欲望,但却不被外物所役使,这样又怎么会受到牵累呢?

崇尚自然,归根到底还是要追求一个“真”字。

本真,这是从一切尘世的纠葛中解放出来的前提条件。

不论是精神还是物质,只有回归到了最朴素的状态,才可能达到本真。

生活就是不断地遇见注目礼。注目礼的生态美学的格物致知。时光的信使,能量的载体……有的人,出现了就像礼物。静静的冥想,智慧的欢愉,感恩的善良,温暖的喜悦,幸福的向往,生命的能量,都源于微微的念头,能量与信息的因缘聚合。注目礼的生态美学范式就在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的传递。

而我能给予祢的最珍贵的礼物是什么呢?

那独一且唯一的,如果有这么一件我能称得上是给予祢的,就是我自己的内在生命的美好——《注目原由网礼的意蕴》

—— 刘先银 北京 2020年9月19日

自然年度是什么意思刘先银书法:除了敬字再没学问

依我所见,《问道注目礼》一面是心理学的工夫,从现代科学路子,研究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这样追求上去,对人类心理有一个认识;认识了人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才能发挥注目礼的思想。如无这面工夫,则注目礼思想得不到发挥。因为注目礼学说原是从“我”对人类心理的一种认识而来。“我”认识了人,才演绎出许多关于人的道理。对于人类心理的认识,是“我”一切话与一切道理的最后根据。所以心理学的研究是准确认识注目礼学说,准确发挥注目礼思想,顶必要的一面工夫。还有一面,是对于中国的古籍,或关于古圣先贤经典的书,要有方法的作一番梳理。我们现在无法再与过去的古圣先贤见面,所可凭藉参考的,除了传下来的古籍,更有何物?所以要想准确认识注目礼,古籍的梳理从文化基因里领悟,亦是很必要的。“我”蕴含着文化基因,问道注目礼,很容易落于从其主观的演绎,而没能够有方法的来发现“我”的真面目。所以注目礼学说的发挥解释可以千百其途径;一个人有一个说法,一百人有一百个说法,一千人有一千个说法。一个最基本的哲学和逻辑常识把人性彰显无遗,这就是“注目礼”。东汉思想家王充,著有《论衡》一书,开门见山强调“注目”、第一卷首篇叫《逢遇》,曰:“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鼻在下,未必愚,不遇也。”所谓“遇”,首先无疑就是注目。黄金如不被人类注目、鉴赏、利用,与埋在土里的石头有何区别?王充的说法,就有力地诠释了引人“注目”。除了敬字再没学问,其实就再没有方法。这一点,欧阳君山有个不能够循环“自”证说。我说:有一天“自”字丢了一撇,成了“目”字,为找回那一撇,“目”睹了很多人,那一撇是什么?读了三十年的《诗经》,《诗经郑风》: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读了三十年的《道德经》,这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呀。现在终于明白了,那一撇原本是个“一”,这个“一”就是老子《道德经》第39章的“昔之得一者”的“一”就是今天我们要找的就是那个“本我”得失之间,得之,失之。“找”啊“找”。

——刘先银《问道注目礼》2021年12月30日 北京

反朴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反朴章第二十八,圣人治理天下,应该常德充于内,外物应于外,体尽无穷,能随机应变,德合于道,故能顺物自然而不无容私。所谓常德乃足,天下归附。这样才可以实现天下大治。以天道治天下,自然的法度,才是最好的法度。这就是大制不割的道理。如果以人灭天,以智裂道,用人为的法度,来治理天下,又会怎么样呢?

二十九章接着二十八章,从反面阐述,割道而制是不可取的道理。

不顺物自然,而是想有所作为,以人为的法度来治理天下,在我看来,这都是无道之人,不知道真正的治理天下的道理,才这么做的啊。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神器,类似于上章中提到的大制不割中的大制,也就是指治理天下之道。

最好的治理天下的法度,不是人为可以发明出来的。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如果不以天地之常为准,而以人为的妄为来治理天下,那么结果肯定会失败的。自以为人为制定的法度就是天下神器,妄为而不止,那么就会导致失去天下。

好比说,有个人拍了下脑门,按照自己想象出来的社会商业图景,就创业开办了家企业。可是产品和服务,根本就不顺应社会的需求,那么,这样的公司,就会面临失败。

而如果他一意孤行,在已经妄为的情况下,还不加以改变,以顺应社会现实情况,那么他就会失去自己所珍视的一切。

治理天下,也是这个道理。所谓的王者的素质,根本的核心就是,知常不妄,顺物自然,随机应变。

不知常,为则妄,妄而执之不知止,则必凶。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li);或载或隳(hu)。

行,人之步趋也;随,从也。嘘,出气缓为嘘,慢慢的吹气。慢地吐气,呵气:嘘寒问暧。吹,比嘘出气力气大和快。强,强壮;羸(li),瘦弱。载,承载;隳,毁坏,崩毁。

故物或行或随;天下事物,有时候会表现出主导的行为,有时候又表现出跟从的行为。这句讲的,是万物之间的自然因果关系,都是不固定的。可能在某一个时刻是这个导致了那个,也可能在另一个时刻,是那个导致了这个。

道德经认为,在物与物的关系这个层面上,事物的因果关系,是变化的,流动的,只有相对的行随关系,并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因可以成为果,果也可以成为因。

由此可见,所谓的一因多果,多因一果,无因无果,多因多果,都是不对的,这些都是人为主观臆断出来的肤浅鄙薄的绝对主义思想,并不符合万物之理。

在更高的层面上看呢,万物为什么因果关系都是相对的呢,因为,万物都是天道所化,其在物与物的关系中,表现出因,还是表现出果,是天机所定。相对背后,有常理。常理背后,则是道,这个万事万物的第一因。

道德经,用了四个字,就把人类争执了几千年谜一样的无解的自然因果律,讲透彻了。

或嘘或吹;事物有时候,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力很小,有的时候,对外部的影响力又很大。所有的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它的一生,都会在整个生态环境中,划下痕迹。并对整个生态造成整体性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力,有时候小,有时候大。

所以,从整个大的系统来看,没有什么事物,可以终其一生,都起主导作用,也没有什么事物,对整个系统毫无作用,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现在比较热门的混沌理论,蝴蝶效应,其实就是这四个字,或嘘或吹。

人们因为搞不清楚因果律背后到底是什么力量在起作用,所以就不得不把理解不了的糊涂现象,再炒一通冷饭,弄了个混沌理论出来。前提上就开始糊涂,那么推论上,肯定也会跟着糊涂。

或强或羸,强和弱,也都是相对的。没有什么事物,是一出生就强,也没有什么事物,一出生就弱。强弱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呢,道德经认为,是整体环境,整个系统作用的结果。

道也,天也,时也,命也,运也,气也,机也,巧也。这就是决定一个人命运是强还是弱的全部谱系。时下的成功学,不出乎一个巧字,最低的层面上做文章,还做的跟瞎子画画一样的乱比划。

谋略家,纵横家,也只是在稍微高一个层次的机的层面上做文章。不过现在,也看不到有这方面的天才了。做的也都比较蹩脚。

风水,则是在居处上的小环境运气上做文章。而更大的天地之运气,风水的学问还驾驭不了。运气,是五运六气的简称。不是一个不可捉摸的全靠捡皮夹子的事情,而是有规律可循的,居处运气,天地运气,都有章可循。好运气是怎么来的呢,道家认为,好运气,取决于你生存的大环境的运和气。这个说起来话长,这里就不发散了。

命理学,很多人算命,改命,其实以现在的命理学从业人员的素养来说,这是一个意义不太大的事情。他们连运和气都不精通,怎么可能跳级去精通命与时呢。

在道和天这个层次上,那就是善易者不卜的境界了。可以提挈天地的人,都可以走在天地变化的前面,又何须去卜呢。指变易,而不知不易,则需要卜。知不易,则知常达变,变易无需卜。

或载或隳,气聚为生,气散为死。生而为载,死而为隳。只有那虚漠的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单位和素材的元气,不会改变。它们永恒的变化着,时而生成这个,时而生成那个。这句讲了道德经的生死观。

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来看,事物只可能隳,不可能载。所有的秩序,都在不可避免的走向瓦解,所有的复杂性,都将趋向于崩溃。真的是这样吗?那为什么事物越来越复杂了呢,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人类这种高度复杂的事物,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所以,这种思想,是很片面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只是看到了气散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气聚的一面。不光热力学第二定律这种导向热寂的终极悲观思想,还有因为看不到生的一面,而导向精神热寂的各种悲观思想。那就是各种瞎嚎嚎的关于死后世界大臆想的宗教叙事,按照道德经的思想来看,这些宗教关于生死的描述,简直都是纯粹的精神污染。

生死,一气之聚散而已。理解了这一点,就会合气于道,游心于漠,不知喜生,不知恶死。老子可能会说,凡是教人厌恶生死,恐惧生死的人,那都是有病,得治。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甚,过分。奢,铺张。泰,通。易经里面,否极泰来,否为闭,泰为通。

天下事物的变化,都是天道使然。人力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以巧胜物,按照人的意志,控制事物的变化和走向。

如果非要这么做呢,那么被人力扭曲的事物,也会反向的扭曲人类。这是互相影响的。最后人与物两相伤,那就是天下尽失。

现在的很多文明病,包括年轻人的癌症大爆发,都是人先伤物,物后伤人的体现。

真正的有道的圣人,应该藏而不害,胜而不伤。怎么才能做到与物藏而不害,胜而不伤呢,那就是遵循天道,顺物自然。

如何真正的做到与物胜而不伤呢,那就是遵循天道,而不是以扭曲万物天性的人智来治理他们,这就是去甚。

扭曲万物天性,而不知止,并且以妄为常,普遍的推行自己的意志,使万物都生存在一种很不自然的状态下,这样万物也会反过来扭曲人类。到了这个地步,就是人与物两相伤了。

藏而不害,这个藏的关楗,就是闭。前面章节中,我们讲过的那句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就是那个意思。不仅不闭,还把门全打开了,这就是,不仅害物,更不能藏物。生一个出来,扭曲一个,害一个。人物两不藏,继而两相害。所以圣人藏物而不害物,故善闭而不通,故曰去泰。

人与物相伤并相害,那将会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社会啊。所谓的社会乱了,人心乱了,坏境乱了,到底都是怎么乱的呢,说到底,都是那些没头脑的无道的统治者瞎作出来的啊。社会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治和乱。圣人治,妄人乱,万世不虚。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附:《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li);或载或隳(hu)。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这段话通俗的讲,就是说最好的统治者,老百姓不知道有他的存在;

其次的统治者,老百姓亲近他称赞他;

再次的统治者,老百姓害怕他;

更次的统治者,老百姓轻视他。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

东学西渐与“东化”

东方文化拯救人类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名句赏析

名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出自毛泽东的《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

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自然年度是什么意思刘先银著作:毛泽东诗词赏析

自然年度是什么意思刘先银著作:毛泽东诗词赏析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自然年度是什么意思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baike/19762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