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当打之年的歌为什么听不了

最近因为“疫情”的关系,全国人民宅在家里都非常的无聊。

这让原本因为播放七年的《歌手》,由原本的关注度不是太高,变成现在因为“疫情”被延期两次后的开播,反倒较高关注的娱乐节目。

2020年的《歌手当打之年》2月7日晚上开播。

歌手当打之年的歌为什么听不了

这档节目上线过后,关于歌手们歌曲的讨论已经有很多,但伯光发现如果从歌手来源的地区,还有经历组成来看。

2020年的《歌手》证明一件事情,2012年《中国好歌曲》代表的中国综艺节目的迅速发展过后,已经展现在华语乐坛年轻一辈的音乐人上。

但这档节目播出过后,关于选手的争议还是蛮多的,尤其集中年轻一辈的歌手上面。

歌手当打之年的歌为什么听不了

比如有的观众认为选手的分量有些不够,有的观众认为年轻观众为之叫好的音乐,他们根本就无法欣赏(不好听)。

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和当下华语乐坛的问题很相似。

黄霑与华语流行音乐巅峰时代

黄霑的预示与《其实人间尽耳聋》

歌手当打之年的歌为什么听不了

如果要分析中国的流行音乐,起码得追溯原由网到清朝末年,再到民国上海和港台早期。

当代中国人最了解奠定基础的华语流行音乐,怎么也得说香港的许冠杰,罗文,再到影视音乐顾嘉辉等人,对于粤语流行乐的奠定,再然后才是谭咏麟、张国荣、黄家驹,四大天王的巅峰时代。

歌手当打之年的歌为什么听不了

台湾流行乐坛是“民歌运动”过后,我们最熟悉的音乐人是罗大佑。

内地流行乐坛则是崔健的摇滚乐革命过后。

所以,许冠杰、罗大佑和崔健在两岸三地的音乐圈,都有着乐坛教父之称。

歌手当打之年的歌为什么听不了

这个不详细展开,整个华语流行音乐的发展和现在的问题。香港音乐大师黄霑,在2003年的一个采访里面,可以说讲得非常的清楚了。

后来整理成为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其实人间尽耳聋”。

歌手当打之年的歌为什么听不了

2003年10月30日,黄霑于2004年11月24日去世。

这个采访在黄霑去世的一年前,黄霑预示当年香港乐坛的问题,17年后,仍然深刻的反应在整个华语乐坛面。

歌手当打之年的歌为什么听不了

黄霑表示流行音乐的本质,它本身就是一件商品,消费者的消费最为关键。

后来全球唱片行业都被科技拍死了,后来是线上网络音乐的天下。但与欧美国家“知识产权”完善,从唱片成功过渡到线上消费相比。

中国线上音乐付费2015年后才大范围普及,但仍然很不成熟。

流行音乐产业繁荣与否的本质,一直都是个商品经济的事儿。

歌手当打之年的歌为什么听不了

黄霑讲出了近现代华语流行音乐发展的根本,虽然对于周杰伦的预示错了。

这也是本篇稿子分析的重点,下面再详细展开。

黄霑对于当时香港乐坛的评价,深刻的解释了华语乐坛的问题,更是一字不差的预示了今天华语乐坛的情况。

科技发展让生活越来越便利,黄霑年代是“乐迷年纪越来越小去买唱片”,现在的时代是青少年通过网络随随便就能听歌。

然后追星。

别人说哪个明星好,这批人就去追谁。

音乐专业上的歌词,作曲编曲的深浅,他们不想懂也不在乎。

他们只知道长得好舞跳得好,这和今天中国大量“流量明星”爱豆又有何区别。但我们仔细一想,当时黄霑指责的人,可是黎明和郭富城啊。

今天的流量明星嘛——

歌手当打之年的歌为什么听不了

黄霑这里的预示,与今天的华语乐坛又有什么区别。

独立歌手不能赚钱,最赚钱的是青少年观众最热捧的是“流量爱豆”。

真正做音乐的人要赚钱。只能拼命上各种各样的节目。可是这些节目既然赚钱,人家爱豆凭什么不上。流量爱豆凭借“流量”,又能凭这些节目大赚特赚。

所以,一堆流量爱豆常年霸占各大排行榜,但你就找不出他们几首音乐代表作。

歌手当打之年的歌为什么听不了

他们成天出现在主持节目、时尚节目、综艺节目,甚至是完全跨行的影视剧上面。

因为海量的粉丝带来的巨大流量,背后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

普通观众不喜欢还不能够评价,一旦说话粉丝和通稿便铺天盖地袭来。

最后相互一通的乱撕,只在网上留下一阵乌烟瘴气。如果是正面的吵架还有进步的意义,但这些东西对于华语音乐本身没有任何的推动。

歌手当打之年的歌为什么听不了

黄霑这个采访后面的内容里,深刻的展示与预示后世综艺选秀的乱象。

1984年直到今天,可谓是没有半点差别。

这篇采访稿后面还有很多内容,这里就不再一一截图展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看看原文,可谓是发人深省。

华语乐坛的观众组成

中国很大人口很多,音乐品味一直不是简单的事情

歌手当打之年的歌为什么听不了

歌手当打之年的歌为什么听不了

周杰伦牺牲了R&B和嘻哈的节奏和发音,靠着强大的汉字编排与作曲能力,再加上对“新中国风音乐”的开创和定义。

这让黄霑的预测错了,但黄霑深刻的指出华语乐坛发展的本质,与根本的问题所在。

中国是一个拥有近14亿的人口,同时是个文化灿烂,再有近百年的流行音乐发展史的文明古国。

观众对于音乐消费的品味非常复杂。

歌手当打之年的歌为什么听不了

50后,60后、70后:

这三代人只听港台音乐、内地摇滚,中国传统音乐,欧美日本音乐(极少的部分)。

歌手当打之年的歌为什么听不了

80后、90后:

这两代人只听港台音乐、内地摇滚,中国传统音乐,欧美日韩音乐(少部分)。

歌手当打之年的歌为什么听不了

95后、00后、10后:

这两代人则是全世界的音乐,全部都在听。

原因何在?

虽然每代人听音乐风格没有这么绝对,但是大范围并不会有错。

原因是中国经济的发展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越来越深入,中国人接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网络带来的文化消费越来越方便。

中国拥有近14亿人口,大江南北各座城市发展并不均衡,人口年龄组成复杂。

最终导致中国观众对于音乐口味也很繁杂。

歌手当打之年的歌为什么听不了

国内数量庞大的中老年群体(50后、60后70后),大量城乡结合青少年(80后、90后)。

他们绝大多数只认港台流行乐,中国传统音乐,内地摇滚乐,欧美流行乐和日韩流行乐会有一些。但是人数范围,便没有接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广泛。

阻拦他们消费外国音乐有两点。

一是不懂外国文字的歌词理解会有困难。

二是歌曲内容反应的生活习惯和本土有差异,不能引起广泛共情。

歌手当打之年的歌为什么听不了

80后、90年处在中间,这两代人接受教育程度已经较高。

青少年时期是2000年前后,此时是港台音乐,内地摇滚乐和民谣的巅峰。

欧美日韩国家流行音乐因为产业发达原由网,随着盗版光碟和网络也有较大影响。却不是绝对的主流,越是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观众的接受度越不高。

歌手当打之年的歌为什么听不了

他们听的还有凤凰传奇和刀郎代表的流行乐,与抖音,快手代表的流行乐。

95后、00后和10后观众不同,他们各个年代和全世界的音乐都在听。

但是限于20岁左右的年龄,正处在叛逆和追星的青少年时期。

他们主流不会是邓丽君,崔健和京剧这些戏曲。90年代和00年代港台乐,90年代和00年代内地摇滚和民谣(崔健,李建朴树等)。

歌手当打之年的歌为什么听不了

除了上述之外,他们多了“流量明星”代表的偶像唱跳组合,与抖音和快乐代表的流行乐。

华语乐坛的发展和根本问题

文明古国的华语流行音乐,一直在坚守本土和西化中纠结

现在的华语流行音乐问题到底是什么呢?

除了黄霑预示到今天“流量歌手”的包装,毕竟也没有多少人把他们当正儿八经的音乐人。

歌手当打之年的歌为什么听不了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音乐失衡了。

黄霑说的“要找出中国人都能共鸣的音乐”,与“深层次的洋化,真正懂一点的的觉得这个外衣衣不称身”。

华语流行音乐发展到今天,其它问题先不讲光讲创作。

因为全世界欧美音乐是最顶尖的,接下来是日韩流行音乐。

这个时代很多华语音乐人对于音乐创作,认知上面有很大的误区。他们存在着大量照搬欧美音乐、日韩音乐的情况。

歌手当打之年的歌为什么听不了

这里指不是指抄袭!

而是这些音乐的旋律、节奏、编曲和模式,完全和欧美日韩一样。

他们只是将歌词给换成了中文,或者中文里夹杂一大堆英文,甚至全部都是英文。

这些年伯光看过不少音乐综艺节目,看到很多音乐人在节目上,都大放厥词要结合什么欧美日韩音乐,打算开创和发扬某种华语音乐风格。

——如何如何。

结果呢?

歌手当打之年的歌为什么听不了

这些人创作的大多数歌曲、旋律、节奏、编曲和制作模式,完全照搬欧美日韩的音乐风格。尤其歌词大量的中文夹杂一堆英文,甚至全部是英文。

既然你们要开创和发扬华语音乐,但这“华语”二字体现在哪里?

中国因为经济发展的原因,观众年龄组成复杂的关系。

60后,70后和部分8090后观众,他们很难接受这种背离生活习惯,文化习惯的音乐产品。

这些学习照搬国原由网外,没有融合本土化的流行音乐。因为欧美日韩的产业的发达,音乐人确实可以保持着一种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文化的“优越感”。但他们在大众市场注定会沦为小众,或者在地下生存的独立音乐人。

更何况,那些能接受照搬欧美日韩的华语音乐。

一如黄霑所讲的,中国观众何不直接去听欧美日韩的音乐呢?

歌手当打之年的歌为什么听不了

毕竟,你照搬模仿的舶来品,除了一个歌词是中文(有些歌词都不是),其它各方面都远不如人家,我们何不直接去听人家的呢?

当讲到这里,这些人和拥护者往往会讲两种观点。

因为欧美日韩音乐产业发达,学习是向国际音乐靠拢,你们不懂得欣赏罢了!

这就是犯流行文化形式主义的错误,和不了解流行文化软实力的传播的知识。

以华语音乐为例:

歌手当打之年的歌为什么听不了

华语音乐能够对外传播到,到底是邓丽君、四大天王、崔健、周杰伦等融合本土化成功的,还是那些照搬欧美的舶来音乐了。

如同华语电影传播到世界的,比如这些年拍的武侠和奇幻片。

中国传播到世界的到底是《倩女幽魂》,《青蛇》和大量武侠片,还是近年的《封神传奇》《阿修罗》这种照搬欧美的电影了?

简而言之: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歌手当打之年》和年轻华语歌手

华语流行音乐的失衡,与年轻歌手受欢迎程度

歌手当打之年的歌为什么听不了

承接上面的内容,此时很多反对的人会表达另一种观点。

你要在大众流行,那就是《海草舞》《学猫叫》和《生僻字》这些短视频神曲了,它们在大众确实够流行了。

呵呵——

如果说“流量爱豆”打榜的音乐普通人并不听,原因是他们的消费者是低龄粉丝。

那么各类短视频神曲的红红火火,则是中国广大中老年、与小镇普通青年的音乐品味。

歌手当打之年的歌为什么听不了

这里如果理解成贬低两个群体是误会了,因为全世界的老百姓对于流行文化的消费品味,都是最通俗易懂的(俗)那种原由网

否则,你解释不了抖音和漫威超级英雄的火爆。

它们可是全世界范围的火爆,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流行文化产品都一样,通常意义那种有“深度”又非常流行的作品,其实就是“曲高和寡”(专业),和“下里巴人”(流行)上面,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歌手当打之年的歌为什么听不了

一言以蔽之:你的作品在专业上面要过硬,经得起分析;但又能让大众喜欢,广泛传播!

曾经的华语音乐人,他们都找到这个中间的平衡点。

8090年代的许冠杰、罗大佑,李宗盛、崔健、黑豹乐队等。

2000年前后的陈奕迅,周杰伦,陶喆,王力宏,林俊杰,许巍,朴树,李建等等。

说白了,他们既能在音乐类型专业上面,做到对华语音乐的开创和www.58yuanyou.com建立;又能满足大众的音乐口味,所以他们的音乐就成为华语类型音乐的标杆。

歌手当打之年的歌为什么听不了

近现代流行音乐体系是欧美日本建立的,但这些人融合本土化非常的成功。

比如华语摇滚、华语民谣、港台抒情歌曲(所谓芭乐),周杰伦代表的R&B和说唱乐等。

近现代欧美日本音乐舶来中国时间越久的,中国融合本土化越成功的,大师级的音乐人数量越多的,全年龄层的大众接受度也就越高。

舶来中国音乐类型时间越晚的,融合本土化不太成功的,全民接受程度便有差距。

比如hip hop和k-pop(和周杰伦等有区别),爵士乐、雷鬼乐、电子乐等等。

歌手当打之年的歌为什么听不了

但由于2000年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越来越深入,接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网络变得越来越便利。

青少年观众能够消费全世界的不同音乐。

最终中国会变得越来越西化(现代化),中国观众音乐品味自然更加多元化。

但由于当前中国还没有发展到这个水平,大众对于音乐消费品味组成仍然繁杂。这便回到开始讨论的问题,大多数人还是处在“流量明星”和“短视频神曲”的通俗流行上。

尾声

华语流行音乐真的要努力了

歌手当打之年的歌为什么听不了

最后,现在华语音乐人要让大众都接受自己的音乐,便必须找到这种中间平衡点。绝非罔顾大众的现实需求,只顾批判别人不懂欣赏。

你们照搬欧美日韩就是时尚,普通观众不接受的就显得low?

这是非常严重的偏见,与根本不懂音乐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播的常识

你们当然可以抱着照搬欧美日韩国家的发达流行文化,产生一种谜之的“文化优越感”。但也就阻止不了普通观众对于你们创作的东西,不会喜欢和选择批判。

因为你们写出来的东西,没有在音乐性上和本土大众间找到平衡。

观众对于上代音乐人和上上代音乐人的无比怀念,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并且做得非常好。

——你们是真的要努力!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歌手当打之年的歌为什么听不了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baike/15726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