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偿前辱之责下一句

仆偿前辱之责下一句

本文分为高分攻略及常见错误汇总两部分。图文较长,但这不是拒绝学习的理由。(点击标题下蓝色字:自主招生,关注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高分攻略

一、文言文命题思路

1.贴近教材

文言实虚词的考题大都引用教材的例子,所以熟悉一下古文的基本篇目还是有用的。

2.注重细节

考查对事情来龙去脉的理解与把握,考查观点认识的提炼等。

二、阅读步骤

一是浏览全文找主要内容,对于人物传记阅读可围绕人物展开情节,以选记叙性的文字为主;

二是浏览一下最后概括全文的判断题,一般此题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且都是细小的问题。这样读了以后,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就心中有数了。

三是再读原文,逐个做题。因为对全文理解得越透彻,做题的准确率就越高,做题的速度也越快。

三、文言实词

1.把意思代入原句,看词性与意思是否解释得通,如果还不能排除,再把它还原到原文,看具体语境。

2.实词释义方法:

①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相近或相反)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应“用”,所以它可以解释成“被任用”。

②联想该字熟悉的课文中的例子或在成语中的用法

如:贷 责无旁贷(推卸) 严惩不贷(宽恕,饶恕),把这两个意思代入“虽亲属不贷”,可知“宽恕”更合适。

③或者把该字在现代汉语中可组的词代入解释

如:“无所阿避” 现代汉语中有“避免、回避、躲避”等词,代入句中比较可知“回避”更合适。

四、文言虚词

常考文言虚词共18个,要尽可能熟悉这些词的用法。

五、材料+错项

1、筛选材料

(1)先看材料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2)再看材料的内容是否能证明观点

2、找错误项

(1)先把选择肢还原到文中相关部分

(2)注意时间、事件、人物的对应关系,注意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注意个别词语的对应解释。

仆偿前辱之责下一句

六、固定短语

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然”相当于 “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

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何不。 曷:何不。 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

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

12.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表凭借或方法 ,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

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

16.不过: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

18.山东:淆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

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

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

22.指示:指给……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

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

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

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即使:就让(使)

29.智力:智谋和力量

30.前进:走上前献上

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

仆偿前辱之责下一句

七、固定句式

表示疑问:

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例: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例: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所……的是什么

例: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

例: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

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表示反问

8.何……哉(也):怎么能……呢

例: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9.何……为:为什么要……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11.如之何……:怎么能……呢

例: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

例: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

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14.不亦……乎:不是……吗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5. ……非……欤:……不是……吗

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16.宁……耶:哪里……呢

例: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17.顾……哉:难道……吗

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

18.yqSgHjfM独……耶(乎):难道……吗

例: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表示感叹

19.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0.直……:只不过……罢了

例: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21.惟……耳:只是……罢了

例: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

22. 一何:何等、多么、为什么……

例: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23.亦……哉:也……啊

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24.……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例:①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②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

表示揣度

25.无乃……乎?:恐怕……吧、只怕……吧

例: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26.得无......耶,得无……乎:大概……吧、该不是……吧?

例: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②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27.其……欤?(兼表反问)

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28.……庶几……欤:……或许……吧

例: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

表示选择

29.与其……孰若……:与其……不如……

例: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

30.……欤(耶),……欤(耶):是……还是……呢

例: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

31.其……其……也?:是……还是……呢

例: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表设问

32.何者、何则:为什么呢

例: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表陈述语气

33、无以、无从: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

例: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愚溪诗序》

34、有以: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例: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35、有所: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原因

例:①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36、原由网无所: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

例:①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愚溪诗序》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37.比及:等到……的时候

例: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被动句

38、见……于……:被

例: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39、为……所……:被

例: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②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宾语前置

40“唯……是……

例:唯命是从。

41……何……之有

例:夫晋何厌之有?《左传》

连词

42.诚……则……:如果……那么(就)……

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43、否则:如果不……就……、不然的话……就……

例: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44、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例: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愚溪诗序》

45.向使:假如,如果

例: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46.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

例: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47.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例: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② 然而成败易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

48.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例: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祭十二郎文》

复音虚词

49、得以:能够

例: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50、俄而:不久,一会儿

例: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

51、而况:何况,况且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52、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例: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仆偿前辱之责下一句

53、既而:随后,不久

例: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54、既……且……:又……又……

例: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离骚》

55.可得:可以,可能

例: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56.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例: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②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

57.乃尔:竟然如此,这样

例:何其相似乃尔。

58.且夫:再说,而且

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59.是故:所以,因此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60.是以:所以,因此,因而

例: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61.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例: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62.未尝:从来没有,不曾

例:①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63.谓……曰……:对……说,告诉……说;把……叫做……

例:①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64.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例: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游褒禅山记》

65.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例: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mng),始悟为山市。《山市》

66.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例: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妻书》

67.无庸:不用,无须

例:请姑无庸战。《勾践灭吴》

68.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例: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

69.相与: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例: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0.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例: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山市》

71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例: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72.以故:所以

例: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褒禅山记》

73.以……故:因为……的缘故

例: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愚溪诗序》

74.以……为……:认为……是……,把……当作……

例:①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②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

75.以至于:一直到;结果

例: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乐羊子妻》

76.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所以

例:夜间闻子清歌,因而问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77.于是:对……,然后就,于是

例: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78.……之谓: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例: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79.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

例:①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阅读题里可以说是最考验技术的,下面是历年来高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希望你不要犯。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原由网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

【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五:语言不合规范

【例5】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误区六:不辨感情色彩

【例6】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晋书皇甫谧传》)

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分析与对策: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

考生误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比如例句中,考生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

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词、有疑义的词,应该“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比如上面的例句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并且这句和上句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故此“耽玩”一词应与“废寝忘食”的感情色彩相通,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

考生如果能够判断出夹击的关键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证题目完全做对。

误区七:误译语法关系

误译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单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复句语法关系的误译。

(一)单句

【例7】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正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分析与对策:“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根据语境,是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境的情状,而这种意思却是靠“终身不用”这个不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表达的,考生并没有把这层被动关系译出来。

考生犯这个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好被动句这一特殊句式。除了这种靠语意的分析才能把握的被动句外,文言文中很多被动句是有标志的。

如“于”“受……于……”式,“为”“为……所……”式,“见”“见……于……”式等,翻译时,都要译为被动关系。文言文翻译题常将文言特殊句式作为考查点,备考时要注意陈述句(语气词“者、也”表判断,副词“乃”“皆”“则”表判断)、倒装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等特殊句式的外在特征;解题时,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对特殊句式进行合理转换,准确翻译。

(二)复句

【例8】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误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后来,因为河水高涨船体上浮,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正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分析与对策:整个语句是一个顺承关系的复句,而“以巨舟乘涨”中的“以”字,是表示凭借的介词,应译为“利用”。考生误认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为“因为”,将整www.58yuanyou.com个语句的结构关系误译为因果关系。

考生对复句结构关系的把握,必须以句意为基础,“假设”“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都是根据句意自然生成的,不可强加或误译。而检验自己是否强加了关联词,也必须看你加的关联词在句意的表达上,是否合理。

误区八:不懂文言修辞

【例9】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误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原由网的命运,我们朝廷确实要取代它。你们即使点燃了自己,也没有日月一样的光明!

正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大明朝)争夺光明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爝”(ju),意为“小火”“火把”,“馀烬”,意为“残灰”,根据文中人物关系,这里比喻元朝残将脱脱;而“日月”则比喻明朝。考生从“实”的角度理解,没有译出比喻意义。解答此类试题,一是要积累古文修辞知识,留心古文修辞现象。

如“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全句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二是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确认修辞现象,恰当翻译。

误区九:不懂古代文化常识

【例10】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司马迁《鸿门宴》)

误译: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

正译: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干什么的?”

分析与对策: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上。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跽”。项王本坐着,突然见樊哙闯进来,于是警惕起来,握住剑,挺直腰准备站起来,以防不测。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高考复习中,考生要留意此类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复习和传记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与古代官职(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除,拜官授职。擢,提升官职)、地理(江表,长江以南地区。关东,古代指函谷关以东。朔漠,北方的沙漠)、习俗(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涉及文化常识的译文,可从两个方面检查:一是看自己的翻译是否合乎古代社会的环境;二是看译文是否适合语境,是否合乎情理。

误区十:误译原句语气

【例11】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误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没有谁能行。

正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分析与对策:译文处理为一种陈述语气,尽管从意思上来看是对的,但它改变了原文的语气,仍然不够准确,违背了文言文翻译“忠实”原文的原则,会被“酌情扣分”。从语境来看,这段话表现了孟子拯救天下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自信心,“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以“名世者”自许,“舍我其谁也”,是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语气应处理为“……呢?”。

考生误译原句的语气,一是因为对文意(人物思想、情感)理解不透彻,二是对句子的语气不够重视。

文 : 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图:互联网。如有转载,请联系并注明原出处!

高考君,自主招生及艺考方向资深老师,运营自主招生及艺考微信公众号.每日政策资讯解读、高考精选学科知识、学霸经验分享等精编内容,发布于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搜狐等众多主流平台,解决广大高考学子、家长在自主招生及艺考方向的众多疑问,受到广大学子及家长的一致好评。

微信公众号号内回复【101】获取资料“2016年自主招生限报汇总”

微信公众号号内回复【102】获取资料“这些满意度较高的高考专业,有你满意的吗?

微信公众号号内回复【103】获取资料“高考各分数段可报学校汇总,算上自招加分,目前你在什么段位?”

微信公众号号内回复【104】获取资料“北大学霸整理的高中三年学习攻略

关于自主招生

高考君微信小号:jyzj010

高考君QQ号:2558191205

自主招生交流学习QQ群:495586430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仆偿前辱之责下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6107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