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稻济天下,肝胆两昆仑”
今天 很多媒体用这样的标题
表达敬意
国之殇 恸未央
雨后的北京风萧萧兮
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昨日相继离去
而我们 依然难从悲痛中走出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享年91岁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享年99岁
长沙街头市民自发送别
齐声呛呼:
“袁爷爷,原由网一路走好!”
吴孟超的行医故事
更是热搜刷屏
双星陨落
国之大恸
吾辈同悲
愿世间如您所愿
医食无忧
致敬!缅怀!
袁隆平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我成功的经验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耗时9年,增产20%
因国家需要,他开始逐梦
“上个世纪60年代,大家吃不饱饭,我亲眼见过……”这是袁隆平接受央视采访时回忆的画面。正因如此,毕业后原本从事红薯育种研究教学的他,立志解决国家粮食短缺的难题,转向从事人民最需要的水稻育种。这担子一挑,就是一www.58yuanyou.com辈子。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发现一株稻株籽粒多达230粒。他推算用这个稻株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世界权威遗传学认为,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然而袁隆平不信邪,在试验田不断选种。三年后,他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此后,就是耗时9年的研发。
历时9年,杂交水稻“三系配//www.58yuanyou.com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袁隆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多万人。
700公斤、900公斤、1100公斤……
刷新世界纪录,他从未止步
“谁来养活中国”曾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的疑问。袁隆平领衔科研团队,用毕生精力,让这个答案掷地有声。
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超级稻育种计划五期目标相继完成。我国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袁隆平团队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当记者问他,会不会害怕当年大家吃不饱的场景再次出现时,他坚定回答:“不可能了!”
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后,袁隆平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尽量发挥新的贡献,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
临近90岁,每天“打卡”试验田
“我”有两个梦想:禾下乘凉&覆盖全球
“我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大,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好高兴啊!我和我的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
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曾让多少人为之憧憬和动容。这是他畅谈的两个梦想之一,还有一个就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退休对我来讲是不存在,只要身体好,能工作就行了。”临近90岁时,袁隆平仍每leWIe天去试验田“打卡”。他说要再完成两个目标才能放心退休,第一要做到杂交水稻大面积示范亩产1200公斤,第二是耐盐碱的海水稻培育将沧海变为桑田。他一直在朝着这两个目标不断努力。
金句不断,警钟长鸣
多少青年,“粉”上了这位袁爷爷
曾经历过粮食短缺的痛苦,袁隆平这一代人对粮食格外珍爱。2013年接受采访时,他的一番话给无数人敲响警钟:“我们辛辛苦苦地钻研来提高水稻产量,每亩提高10斤、5斤都是很难的。提高了单产之后呢,又浪费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浪费不但可耻,更是犯罪。”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不能为了钱去努力奋斗,而是实现你的理想去奋斗。你真正有了成绩、有了贡献,会有回报的。”
逐梦路上荆棘坎坷,这些寄语和鼓励既中肯又正三观,多少当代青年被这个乐观向上的袁爷爷所圈粉,直言——“这才是我们要追的星!”
国士无双
一路走好
我们无法抵御浪潮
但会永远记得灯塔
吴孟超
“如果有一天我要倒下去,
就让我倒在手术室吧。”
他带领同伴完成了我国第一例肝脏外科手术,为新中国开创肝胆外科奠定了基础,使我国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他在国内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也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在腹腔镜下直接摘除肝脏肿瘤的手术......
吴孟超,一代医界传奇、深受病患爱戴、桃李满天下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他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他是当之无愧的“国士无双”。
75年从医生涯
他拯救了16000+患者的生命
这么多的开创性贡献,那么多次创造奇迹,“盛名”从来不是吴孟超看重的。官方统计数据,长达75年的从医生涯里,他拯救了超过16000名患者的生命。治病救人,才是他彪炳史册的一生烙印。
1939年,那个战火轰鸣的年代,吴孟超独自回国,选择步入行医的行列,希望能够凭自己的努力去医治那些受伤的同胞。他经努力考入同济医学院,师从著名医学家、“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裘法祖曾有曰:“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这份信念,同样深深贯穿了吴孟超的一生。“一天,裘教授对我说,我国是个肝病大国,但肝胆外科比较薄弱,你应该朝这个方向发展。也正是听了裘教授的话,我才决定向肝胆外科进军,一直干到今天。”
中国是肝癌高发国家,但那个年代的中国,肝脏手术被视为生命禁区,成功率几乎为零,一个患者被确诊得了肝癌,几乎就等同于死亡。几乎是从零起步,吴孟超进入了这样一个未知的荒原。
生存还是毁灭
他始终选择前者
1960年,吴孟超主刀,成功完成中国第一例肝脏外科手术。此后,攻坚克难成了他带领同伴行走在肝脏外科的标签。
在手术台上站了12个小时,他为一个男子切除了长达63厘米的巨大肿瘤,将一个患了不治之症的患者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用5个小时为一个4个月大的女婴摘除肝母细胞瘤,面对稚嫩的婴儿器官,谁也不知道手术中会发生什么……
在“生存还是毁灭”的风口浪尖,吴孟超永远选择拿起手术刀,为每个凡有一丝希望的患者与死神奋力一搏。
当年那个4个月大的婴儿,如今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或许在无数个同她一样被吴孟超拯救的生命眼里,那个超人如今逝去,但却永远活着。
“如果有一天我要倒下去,
就让我倒在手术室吧”
“如果有一天我要倒下去,就让我倒在手术室吧,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2018年,吴孟超这样直陈心志。
2010年一年间,88岁的吴孟超主刀完成的手术有190台;直到96岁高龄,吴孟超依然站在手术台上。有人记录过他和护士之间这样一段对话——
吴孟超:明天有什么手术?有没有我的?
吴孟超:没有排,没有人排我。
护士:休息休息吧。
吴孟超:排吧!怎么搞的一个都没排。你去找一个。
经年累月,因为长时间手术,吴老的脚趾已经不能正常并拢,右手食指已经严重变形。平时签字手会微微颤抖,但一拿起手术刀却稳得仿佛换了一个人一样。有人问手术室护士长:“开刀时,‘老爷子’的手抖吗?”护原由网士长回答说:“不抖。”
“要说一点都不抖,那不符合科学规律。但可能是因为拿笔和拿手术刀的姿势不一样的关系,力度不一样,心情不一样吧。我拿起手术刀来,自己也觉不出抖来。”面对记者的求证,吴老坦言。
这双“神奇的手”就像长了眼睛一样——每每满腹腔都是血,只要吴老的手伸进去一摸,某根血管一掐,血就止住了。
他把患者全家高兴
当作是医生的“万事如意”
2012年,吴孟超被评为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上这样写道:“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感动中国,因为他感动了每一个人。
每次看望患者,吴孟超总是先把双手搓热,然后才跟患者接触;每次检查都主动拉上屏风,检查完还会帮助患者掖好被角;如果病人带来的片子已经能够诊断清楚,绝不会让他们做第二次检查;同样如果B超能够解决问题,绝不建议他们做费用更高的CT或核磁共振……
一个好医生,应该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病人。吴孟超说,他就想当这样的好医生。“医生应该想怎样解决好患者的病,让全家人都高兴,不能再给病人添麻烦,再从患者口袋掏钱。”
2005年吴孟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上级派人来考核,但他没有因此推迟手术。因为手术的是一名贫穷的农民,哪怕多住院一天,对其都是负担。2017年春节前夕,本该回家团圆,他却坚持为患者手术。他说:“今天手术后,这位年轻的姑娘大概可以在元宵节前回家。又多一位病人回家过年,这是医生的‘万事如意’。”
“这一条在乎,
那一条也在乎”
三年前,吴孟超曾饶有兴致地讲过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大海退潮后,海边的沙滩上留下很多被搁浅的小鱼,在烈日下等待它们的似乎只有死亡。但有一个孩子弯下腰一条一条地捡起这些小鱼,重新扔进大海。旁观的一位大人对这个孩子说:“那么多小鱼你捡得过来吗?一条小鱼而已,有谁会在乎呢?”孩子一边不停地往海里扔鱼,一边说:“你看,这一条在乎,那一条也在乎。”
朴实的话语,诗一般的画面,吴孟超所讲述的,不正是他终其一生治病救人的写照。他曾说的:“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得医药是有时穷尽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他这一生,以仁心,镌刻着大爱的灵魂;他把“拯救”当作天职,当作行医者的幸运。
可以说,中国肝脏外科目前的中坚力量,80%都是吴孟超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和第三代、第四代学生。“我现在90多岁了,攻克肝癌,在我这辈子大概还实现不了,所以我需要培养更多人才,把这个平台铺好,让以后的人继续往前走。”
您眼里有光
是永远闪亮宇宙的“吴孟超星”
您心有大爱
是天使坠落人间的“吴孟超人”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人民日报 央视新闻 海上柳叶刀
微信编辑:宋 迪
审 核:邱乾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