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描写古道

张问陶生活的时代是大清王朝由康乾盛世走向衰败的转折时期,白莲教起义则是这个转折的标志性事件。他早期写陈仓道、连云道、褒斜道、金牛道险峻、旖旎、瑰丽的山水景色和汉中盆地田园风光、人文风物,鲜活灵动、清新可人。嘉庆年间再走秦蜀古道,诗人则是另一番感受了。战乱中再过秦蜀古道,张问陶目睹了风雨飘摇中的清王朝土地上的兵燹战火给秦蜀古道上的黎民百姓带来的灾难与痛苦。诗人在《丁巳九月褒斜道中即事》诗中写道:“连村有戈戟,归将只衣冠。”

古文描写古道

嘉庆元年(1796年),王聪儿在湖北襄阳领导的白莲教起义如燎原烈火,迅速烧遍鄂、川、陕、豫、甘等地,给予清朝政府了沉重的打击。秦蜀古道沿线的四川绵阳、广元、陕西的汉中、宝鸡是白莲教起义军长期活动的地区,战乱尤为严重。王聪儿曾率领义军一度打到西安附近。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十月,白莲教起义军攻入汉中之后多年转战于汉中各地。清政府为了镇压白莲教起义,调动了大量军队到鄂、川、陕边的秦巴山区镇压白莲教义军。参与镇压起义的清军官吏腐败、军纪涣散、兵匪勾结、摊粮派款、拉夫抓丁、祸害百姓、民不聊生。巨贾富商乘机与官府勾结,大发国难之财。诗人也用诗歌描述了这场农民起义对清王朝的打击,他在《丁巳九月褒斜道中即事》(其二)中描写了白莲教战乱的情形:“祸始征苗役,悬兵动鼓鼙。荆襄摧虎帐,河洛溃金堤。潼谷军声乱,巴山戍火迷。汉中忧不细,珍重武关西。”

古文描写古道

张问陶第五次走入秦栈之前,因其父在四川遂宁患病,其兄张问安已于丙辰年(1796年)冬回乡省亲照顾老父。此时白莲教起义已经爆发,秦蜀大地烽火已燃,诗人非常担心兄长的安危,他在《丙辰十一月二十三日怀亥白兄时还山西行当入秦栈》(其一)一诗中写道:“风雪征途一剑寒,计程此日过长安。传闻羽檄驰三辅,或恐乡云阻七盘。何处淹留惊戍火,有人辛苦据归鞍。汉中形胜关秦楚,何止崎岖蜀道难。”他们兄弟之间感情极其深厚,兄长西行,诗人心也随之而行,一路牵挂,时时关注兄长的行程。张问安回到遂宁前两天,其父张顾鉴已于十二月十二日病故。

古文描写古道

然而白莲教起义军队伍中也鱼龙混杂、民匪混淆,其中既有失田无地之流民,又有啸聚山林之匪寇,他们对社会的破坏力也是非常大的,给普通百姓带来的伤害极为惨重。据清代洋县人岳震川的《洋县张家寨死难白廷英传》记载:“嘉庆丁巳腊月之末,教匪由蜀渡汉江而北约十余万,蹂躏终南之南,近山几无完村。明年戊午春,(白廷英)督乡人筑村后张家寨以避寇氛。”白廷英家族并没能逃过此劫,白莲教军攻破张家寨后对村中不分贫富老幼实施了血腥屠杀。这篇文章中还说:“庸家寨名甚著,民之被屠戮者,原由网数倍于张家寨,焚尸之惨,秽闻数里。”岳震川的《洋县益水村薛烈女死贼记》记叙了嘉庆丁巳年腊月一位十六七岁的美少女薛氏被白莲教军掳掠后载于马上,薛氏不甘被辱,痛骂匪徒,匪徒贪其美色,不忍杀之。薛氏寻机投益水而死。当时有人称赞薛氏为:“女屈原者也。”

丁巳年秋,张问陶回乡守制,第五次走入秦栈。诗人此时所写的纪行诗如老杜的诗一样,真实地记录战乱中秦蜀古道沿线百姓们的生存状况。嘉庆二年(1797)秋九月,诗人由陆路经陈仓道、连云道、褒斜道、金牛道返蜀。这次行旅极其艰难,诗人在《丁巳九月褒斜道中即事》诗中感慨道:“旧说还乡好,今伤行路难。”而行路难的原因正是白莲教起义的战火燃烧在汉中和川北了。他在另一首《丁巳九月褒斜道中即事》诗中说:“楚豫兼秦蜀,纵横一妇人。”诗中所说的纵横秦蜀的一妇人就是白莲教首领王聪儿。诗人认为王聪儿领导的白莲教起义是官逼民反,他说:“吁嗟杜陵语,盗贼本王臣。”诗人还说:“民谁甘作贼,将苦不能兵。”他在《庚申六月寄亥白兄成都》中说:“平时耕读人,对面忽成贼。”诗人再次来到柴关岭时,再不是当年感受到的“奇境逗奇寒,斯游合称最”虽冷但景色奇异的境界了,而是“十年风景变,凭眺一惊心”的景象。

古文描写古道

诗人九月十九日住在宁羌与广元间的神宣驿时,就曾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夜。诗人在《九月十九日峡中遇警三更发神宣驿天明至朝天由水驿趋昭化》记录了半夜三更遭遇战事警报,吓得诗人一行半夜起身从水路逃奔昭化。诗人描述当夜的情形是,诗人住在古老、荒凉的神宣驿,“古驿荒寒骤点兵,近来筹笔只虚名。”战乱中的人们神经高度紧张,“霜鸿飞处秋无色,风鹤吹来夜有声。”听到一点风吹草动,驻军和客商如惊弓之鸟一样慌忙逃命,真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逃命的人争先恐后地争着往船上跑,“峡底争舟孤櫂险,云中传柝万山惊”。

张问陶在庚《庚申六月寄亥白兄成都》诗中对白莲教起义时期成都平原的惨状作了细致的描述:“春深寇复东,来去如飙风。家山重破碎,白骨飞秋蓬。一郡增万鬼。尸走涪江红。”他也写出了各界人士和饥民们纷纷加入义军的现实,所以白莲教才有那么大的势力,“平时耕读人,对面忽成贼。”

嘉庆二年(1798年)正月十七日,诗人离开成都从栈道返回京师,这是诗人第六次走秦蜀古道。一路翻山越岭、行色匆匆,于二月九日宿宝鸡县驿站。诗人在驿站壁上题诗十八首,《戊午二月九日出栈宿宝鸡县题壁十八首》,题为记录了从成都到宝鸡二十多天行程中的见闻与感受。诗人这一路经历许多坎坷磨难,看到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场面,“磷火飞残新战垒,骷髅吹断旧人烟。”“关山销尽轮蹄铁,猛虎磨牙看此行。”“荒寒驿路匆匆过,焦士连云万骨枯。”从张问陶的这十八首诗中我们看到,诗人对造成白莲教起义的原因认识非常清醒,他认为百姓造反是被统治者逼得走投无路,“杀人敢恕民非盗。”真正给老百姓造成灾祸的是官军,“大帅连兵甘纵贼,生灵涂炭已三年。”没出现义军,而百姓村庄被焚,所以诗人质疑道:“连村无寇是谁焚?”而一些不良商家跟着清军大发国难财,随军收购兵士们抢劫来的财物,“大贾随营缘我富。”战乱中,无数百姓被清军枉杀,“万鬼gGtdwk含冤指阵云。”张问陶的《戊午二月九日出栈宿宝鸡县题壁十八首》这组诗中的第十二首诗记叙了清军镇压白莲教义军的战争对古城汉中造成的巨大破坏,组诗中写道:“汉沔东流雪未消,军符络绎马蹄骄。仓皇鬼狱来无定,破碎峰峦望转遙。地险不闻由我据,城危几度看人烧。商於何止关秦楚,陇蜀河潼路万条。”清军镇压白莲教的战争中,汉水流域是主要战场,汉中境内的许多城镇遭受战火焚毁,所以诗人说“城危几度看人烧。”

古文描写古道

张问陶的这组《戊午二月九日出栈宿宝鸡县题壁十八首》问世之后,迅速传抄天下,受到许多名家的好评。《清史列传•本传》说:“问陶幼有异禀,读书过目成诵,所为古文辞,奇杰廉劲,同时名辈皆敛手下之,而于诗犹工,尝作《宝鸡题壁》诗十八首,指陈军事,得老杜《诸将》之遗,一时传诵焉。”张问陶的学生崔旭在《念堂诗话》卷二中说:“船山师《宝鸡县题壁》诗十八首,一时盛传天下。”顾翰在《船山诗草补遗序》中所说“有以先生《宝鸡县题壁》诗抄示者,余始骇然为惊,见其跋涉关河,崎岖戎马,欲歌欲泣,情乎见辞,以为太白、少陵复出也。”张问陶的这组写于秦蜀古道的《宝鸡县题壁》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杰作,展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因为这组作品,许多人把他与杜甫相提并论。今天读张问陶秦蜀古道诗www.58yuanyou.com,对于我们了解这条中国古代文明大通道有着更为积极的现实意义。

我们的文学史家大都把张问陶归为性灵派诗人,将他与袁枚相提并论,这是不错的。杨世明先生的《巴蜀文学史》说:“船山是持诗主性灵简介的。从船山与袁枚的书函往来密切,他对袁颇敬重,可以见出他的这种倾向。但他在创作上却不盲目追随,故或谓船山诗学随园,船山作诗非之,云‘诗成何必问渊源,放笔刚如所欲言。汉魏晋唐犹不学,谁能有意学随园。’又曰:‘诸君刻意祖三唐,谱系分明墨数行。愧我性灵终是我,不成李杜不张王。’”严迪昌先生在《清诗史》中评价张问陶的诗说:“在乾嘉后期,封建末世衰颓之势已不可逆转之际,如《船山诗草》这样心灵和时势同步地体现一个明晰、完整的过程很不多见。他的诗在清灵圆转或秀颖淸峭的韵致中确实显得相当颓退,但那不应视作个人的过失,时代就是如此,岂能佯作黄钟大吕?”李文治先生《书船山纪年//www.58yuanyou.com诗后》说:“一代风骚多寄托,十分沉实见精神。随园毕竟耽游戏,不及东川老史臣。”李文治先生肯定了张问陶诗内容的寄托、沉实,认为张诗是超越了袁诗的。我读张问陶的诗,感受更深的是他的诗中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强调诗歌展现自己的生命体验与精神世界,反对埋头在故纸堆中寻章摘句,他在《论诗十二绝句》中说:“写出此身真阅历,强于飣餖古人书。”他认为诗歌应该表现世道人情,有感而发、有情而抒,“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身处封建社会末世的张问陶面对烽烟四起、战火纷飞、盗贼遍野、吏治黑暗、官府腐败、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能用诗歌还原当时真实的历史状况,抒发流于自己心灵深处的感触。他的诗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有较高的成就,都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可以说张问陶是清代中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我觉得中国文学史界对张问陶的研究是不足的,对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评价不够充分。

古文描写古道

【作者简介】李青石,安徽寿县人。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汉中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汉中市陆游研究会理事、汉中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理事、陕//www.58yuanyou.com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陕西理工学院两汉三国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中历史文化专题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多年来在全国各类报刊上发表论文及文学作品300余篇。出版有散文随笔集《怀念大雁》(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版)、学术专著《鸿泥雪爪觅诗痕》(三秦出版社2009年版)。

审核:田也,作者:李青石,责编:李艳,序号:1088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古文描写古道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15645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