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无宁日的上一句

《老子》——道的诗

原作老子

述者芃澜

老子显然是一位诗人,他的《道德经》www.58yuanyou.com是用诗的语言写成的。

诗的语言是长于意向的,读诗的语言,HthpfMD在于感悟,而不在于说破;在于意,而不在于言;在于境,而不在于辩;在于倾吐,撩拨思绪,而不在于用,吓唬小孩子。

永无宁日的上一句

二十、绝学无忧

绝学无忧!

赞同还是反对,

又有多大差距呢?

喜欢还是讨厌,

又有多大区别呢?

想让人畏惧自己的,

也不可能不畏惧人。

无法分明呀,

永远没有终结。

看那众生,

熙熙攘攘,

仿佛是去赶赴太牢的盛会,

在仲春登临高台。

而我,

却一片淡泊,

没有一丝感动,

象一个婴儿还不懂得欢笑。

疲然劳累呀,

永远不知道哪里才是归宿。

众人都追求获得更多,

而我,

却独独追求更少。

我怀抱着一颗愚人的心,

湷湷的。

俗人一个比一个明白,

唯独我好像糊糊涂涂,

俗人一个比一个明察,

唯独我浑浑噩噩。

忽恍呀!

茫然一片如同大海,

漂泊沉浮永无休止。

众人都追求究竟切实,

而我,

却独独冥顽保持着鄙陋。

我就是要和众人都不一样,

就把始终不离妈妈怀抱,吃着妈妈的奶,

当作我的追求。

永无宁日的上一句

(谢倍伟老师手书马王堆帛书《老子》第二十章)

原文:

1、这里的原文全部根据马王堆帛书本《老子》甲乙本而定,与今本文字不同,应留意。

绝学无忧。

唯与诃,

其相去几何?

美与恶,

其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

亦不可以不畏人。

2、本章讲“绝学无忧”。我们常说“学以致知”,在一般的观念中,人类的认识(知)只能来源于学。老子的意思是要看看这个“学”是否可以真的给予人明白的“知”。他提出的命题是“绝学无忧”。什么是这个“忧”,后面就一一破题。

“唯”是认同,有词语叫“唯//www.58yuanyou.com唯诺诺”。“诃”是反对。认同什么和反对什么,老子的观点是差不多,用了一个反诘的句式,“其相去几何?”

“美”和“恶”,是赞美什么和厌恶什么,“恶”(wu)是厌恶的“恶”,不是“恶”(e)。理解字义,要看其和哪个词对举,对举的词会相互界定。这里的“美”和“恶”,常常被误解,有人想成了美丽和丑陋,那是美丑,或者理解成了“善”和“恶”,都不是。“恶”(e)与“善”对举才当“恶”(e)讲,这里是与“美”对举,因此知道这里不当恶(e)讲,而要当恶(wu)讲。赞美什么和厌恶什么,与前面“唯”和“诃”,即反对什么,认同什么,是一致的。老子反诘:“其相去何若?”就是“区别大吗?”。庄子对这个问题在他的《内篇》中,阐述的最多,是理论的基础。认为这些正是人世间是是非非的由来,“学”对认识它有帮助吗?没有。只能让人陷入更加苦恼的分辨当中,而争论不休,永无宁日。所以老子说是“忧”。想用自己的是非观去说服别人,也必然遭到别人的是非观的挑战。

最后顺势加以升华,“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想让别人畏惧自己,自己就一定也会畏惧别人。《老子》第十七章,说为人君的几个层次,太上是下知有之,其次是亲誉之,其次是畏之,其下是侮之,做人君的想要让人畏惧他,那是仅比反过来被老百姓欺侮的境遇稍高一点的层次罢了。因为,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经文前后互相启发,看得就更透彻一些。前两个设问揭示普遍之忧,正在于越是有是非执见,就越是无法明辨是非,越是想要靠“学”来不断争辩是非,就越是陷入更多的是非。后一句,升华到为人君的高度,也回归到《老子》全篇的立足点,想让人民畏惧自己,自己就越是畏惧人民,第十七章说“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也”,贵言,就是争辩。所以第十九章简本说,“绝智弃辩,民利百倍”。这个思想是一贯的,越说就越透。

恍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若飨于太牢,而春登台。

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

累兮如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我独匮。

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兮。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兮。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兮。

忽兮其若海,恍兮其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

我独顽以俚。

3、先看段落。

“恍兮其未央哉”是总领下一节还是随上节。这么一大篇,如何分节?除了从文义上去看以外,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韵来区分。段落应如下。

恍兮其未央哉(zai)!

众人熙熙,若飨于太牢,而春登台(tai)。

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hai)。

累兮如无所归(gui)!

众人皆有余,我独匮(kui)。

我愚人之心也,湷湷(hun)兮。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hun)兮。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men)兮。

忽兮其若海,恍兮其若无所止(zhi)!

众人皆有以(yi),

我独顽以俚(li)。

这样大体上能够看出来(要注意古韵与今韵的不同),这里有三个小节。分别由三个感叹句来引领,分别是:“恍兮其未央哉!”“累兮如无所归!”“忽兮其若海,恍兮其若无所止!”这三句,句式意义都接近。“忽恍”,在第十四章中说,“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有分别不清,看不分明的意思。三句发问,将老子关于“绝学无忧”的命题阐发由第一节连续诘问引向自我选择与众人的差异,进而推进到老子所倡导的归从于道的核心思想。

老子行文,好正话反说,也好用隐语,就是在阳面有一个意思,在阴面又暗含一个意思。

我们来一节一节细看。

“恍兮其未央哉!”这是一句既承上又领下的句子。“未央”是连绵没有尽头。这句顺承上文,揭示企图以学来区分是非,却发现是是非非永无尽头,因此忧也无休无止。这是阳面上的说法。阴面却是在说道,从道眼观世象,不也正是这样。不分明的样子,没有边际,似时光般不可分,无穷尽。接着引出众人之态和我的选择来对比,原由网分承这句领言的阳面和阴面的文义。

我们先看阳面,“众人熙熙”,“熙熙”,是一种欢乐的热闹。有一种群体而动的状态。人们这么乐呵,这么统一的动起来,是受了什么感召吗?是普遍的收到了什么信息吗?老子打了一个比方:“若飨于太牢,而春登台”。古代祭祀有太牢、少牢,太牢祭祀使用的祭品丰富,三牲俱全。《吕氏春秋》里记载说,“仲春之月,……以太牢祀于高禖。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授以弓矢,于高禖之前。”这一天,帝王也亲自去祭祀,还带着大小老婆,不仅有三牲祭祀,之后分食,有美味,而且高禖是管生育的神,这一天还是一个公开求子,公开求偶的大集会。所以每一个人都乐呵呵的,乌央央的去了。这个比喻里藏着人类活动的两个最大的欲求,食物和繁衍。所以人们都感而动,心领神会。欲求调动了人,人不自觉,闻风而起。

而老子的选择呢?老子说,“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泊,是停泊。静止的。未兆,没有任何感动。婴儿未咳,咳是笑,婴儿一出生就会哭,后来才会笑,笑是外边刺激引动的。老子说自己的状态是一种婴儿的状态,还不会笑,丝毫也感受不到你们的那种热闹和欢乐,以及热闹和欢乐后面勃勃而动的欲求。

这个对比也有阴阳面,阳面众人有感,我独泊焉。阳面是人们欢乐聚会,我却没有任何感觉,丝毫不受影响。彷佛我与众人不同,无法领悟众人的快乐。阴面却是反说,众人受欲望驱动,已无法自主,不知这背后正是无休无止的忧愁。而我因为豪无欲求,因此不被左右,只归于大道的根本,了却了忧愁的产生。这正是绝学无忧第一个升华。

然后是“累兮如无所归!”累,是疲劳的样子。处于这种争辩之中,疲累的状态,仿佛没有归宿。这是阳面,阴面是,道眼观世象,反复变化,众象纷纭,假若不能归于道,虚逐其表象,将使自身陷入疲累之中。这句庄子发挥地最好,阳面的意思,庄子说:“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阴面的说法,庄子发挥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殆而已矣”就是“绝学无忧。” 以此再开一节,进一步阐发。

同样将众人与我进行对比。众人皆有余,我独匮。匮是匮乏。众人追求,我独守缺。只有很好理解前一句,这一句才有落处。追求有余,正是忧之所在。

“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兮”。湷,今本写作“蠢”。乙本写作“湷”。蠢,是虫子乱动,而湷,则是浑浊。以义来审当是湷。以韵来审,亦当是湷。老子说众人都有追求,我却很愚蠢。我们知道这是反话。然后有“俗人昭昭,我独若昏//www.58yuanyou.com兮。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兮。”俗人看似昭昭察察,我看似昏昏闷闷。这自然也是反话。

最后是“忽兮其若海,恍兮其若无所止!”忽恍我们前面说了,老子讲“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这一句,总领,对上面两节进行归束,阳面上,讲忽恍状态,如在海上,若无所止。有句歌词“人生好象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不仅如此,而且不知彼岸。阴面上,道眼所见,人生命运尽是如此。所以要解脱,就必须回到道上。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俚。”以,是确定某个标准答案,当真。这个用法可以参考《论语》里,孔子说的“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以”。“頑以俚”是“绝学”的表现。众人都以为可以不断学习,就可以明白是非。而我却拒绝学习。这是反话,因为所谓的是非,其实只是新的是非的起点,如此看人生,便不能理解起伏波荡,以此企图获得解脱,其实却落入更多烦恼而不能自拔。也自此对三节的阐发进行收束,重新回到本章的主命题,“绝学无忧。”

正话反说,阴阳互济,人我对比,层层设问,层层启发。将一个“绝学无忧”,拆解地清清楚楚。而我的选择,顺势而生。这有了最后一句。

我欲独异于人,

而贵食母。

4、这是老子的宣言书。

借此老子宣告道:“我的选择不同于众人,我选择躺在道的母亲的怀抱。”这里的母,就是道。是妈妈。象婴儿不离妈妈怀抱,含着妈妈乳头,吃着妈妈的奶。还有比这更好的选择吗?

老子一直在教育治理者,希望他们看到道,理解道。他说,离开了道,学习就没有方向,只不过被欲望牵引,换来的不过是更多的烦恼。只有回到道的怀抱,一切才有答案。

老子第一次摆脱了说教治理者的企图,以反话的形式,宣告了自己的选择。

以独异于众人的姿态,宣示了自己的主张。确立新的人生定位和姿态。

这启发了庄子,庄子从此跳出了帝王将相的价值取向,回到了个人亦能对道进行追求,并选择个人独立成就更为完美的生命状态的实践。庄子总结说,“与天为徒”。以此区别于众人的“与人为徒”。

这个宣告,是自我的大觉醒。为中华文明开启了全新的大门,确立了一种完全不同认识论和价值论,形成了全新的人生主张,成就了庄子内七篇的立论基础。

这也是我最喜欢的《老子》一章。

5、通述全章后,你可以看到一些疑问,在这里得到了确实的答案。“绝学无忧”,是本章的灵魂,它与全章论述严丝合缝。因此,它是本章不可离开的一句。由此我们知道,那些将这一句与前一章结尾符合起来的全部企图,根本都来自于不能理解全章的文义。无论找出多少什么同韵呀之类的证据,都是为自己的不理解找理由。而简本的出土,更是为这一说法的不合理,提供了证据。甲乙本虽不分章,但简本却是分章的,这句没有任何疑问落实在本章之首。而不做回避的,以文义为核心的述法更是可以清楚地呈现,这是无可怀疑的。

永无宁日的上一句

回看前文:

不上贤|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永无宁日的上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14962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