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容易哭

为什么越来越容易哭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抱怨,孩子越大越爱哭,越大越没有耐心。

这已经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哭已经从一种原始本能,变成了越来越多中国孩子的“开挂”技能。

很多孩子已经进化到了“秒哭”的阶段,只要稍有不如意,不顺心,便开启“秒哭”技能,经常会哭的歇斯底里和撕心裂肺,不达目的,绝对停下,只要一满足,立马哭声“秒停”。

尤其是3-6岁和6岁以上的孩子,是这一“秒哭”技能的高发区。我们经常会在小区和大街上看到一不如意就开启“秒哭”技能,整的一方天地都好不热闹的“熊孩子”。

而拥有“秒哭”技能的孩子,往往又会缺乏耐心,也正因为缺乏耐心,又不断地强化了爱哭的能力。

一次在地铁上,一个孩子吵着要吃冰激凌,尽管他的妈妈一再和他说,等下了地铁就给他买,可这个孩子就是等不了,一听现在吃不到就瞬间“秒哭”,怎么劝也停不下来,歇斯底里地哭了一路。

“秒哭”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满足自己的欲求,而耐心却是一种延迟满足的表现。

如果在心理学上来定义耐心的话,那么耐心就是一种延迟满足的能力。

那到底什么是延迟满足的能力呢?

为什么越来越容易哭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斯坦福大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找来600多个四岁的孩子做了一个实验:实验一开始,就在每个孩子面前放一块棉花糖,并且告诉他们,如果不立刻吃这块糖,过一会他们就可以再得到一块糖作为奖励。

大人离开房间后,有的孩子立刻就吃掉了糖,www.58yuanyou.com有的孩子坚持了几分钟后吃掉了糖。

15分钟后,实验人员回到房间,大约3个孩子里,有1个孩子坚持住没吃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用唱歌,蒙住自己的眼睛或者踢桌子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实验人员跟踪了这些孩子的发展轨迹,发现那1/3忍没吃糖的孩子,长大后人际关系和学习成绩,都比那些没忍住的孩子更优秀。

这个实验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又被称为延迟满足实验。

这个实验可以让我们形象的了解什么是延迟满足。

而延迟满足的能力,就是耐心的体现和表征。

简单的说,就是当一个孩子出现欲求的时候,他可以通过自我的评估,调节和控制及时满足和立刻满足的本能,最终合理的实现满足的能力。

为什么越来越容易哭

一般拥有耐心和延迟满足能力与行为习惯的孩子,都不会轻易的把哭作为自我欲求满足,或者实现目的的一种与父母或者其他成长沟通的基本方式和行为。

因为在这样的孩子看来,满足的方式和途径有很多,而且很多时候比哭更有效。

而没有一定耐心和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哭这种原始的本能往往会在3岁后会被不断的强化和锻炼,成为了满足欲求的基本方式,从而形成了及时满足的固有模式,成了很多家庭和父母头痛的问题孩子。

如果我们在0-6岁的童年,尤其是3-6岁时候没有培养和引导好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培养好孩子耐心的意识和行为。

那么很多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爱哭,越来越没有耐心,拥有“秒哭”技能的孩子也会越来越多。

造成孩子越来越爱哭,越来越没有耐心的原因,除了不合理的早期的教养方式,就是我们现在绝大多数家庭和父母对于家庭教育素养和能力普遍匮乏和不足。

具体的一些原因有:

为什么越来越容易哭

01

过度养育,过度保护,过度包办。

相比于我们的孩子,我们和我们的父辈都普遍拥有延迟满足的能力,这背后有社会发展因素的原因。

我们的父辈普遍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普遍不足的时代,有很大一部分人都经历了缺吃少喝的过去,他们的成长中很多自我欲求无法满足,更不要说及时满足;而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相对满足的时代,基本上都出生在温饱和小康水平以上,但也有很多时候自我的欲求是无法满足和及时满足的;但我们的孩子这一代却生活着一个物质条件过度满足的时代。

这就造成我们缺吃少喝的父辈,以及曾经有过满足缺憾的我们,会在孩子身上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欲求和要求。

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甚至父母之间都会有一定的攀比之风。又比如很多隔代教育环境下的孩子,绝大多数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本身就曾拥有物质满足不足的成长经历,又存在教育孩子能力和素养的普遍缺失。

所以,现在的中国家庭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普遍存在了养育过度,保护过度,包办过度的教养现象。

很多孩子小时候都是这样被养育长大的——要什么,给什么;要星星,绝对不给月亮;要月亮,绝对不给星星。

一旦给多,给习惯了,孩子的及时满足的固有意识也就种下了,要是不给,孩子就学会了“秒哭”,哪里还会有什么耐心。

越是在物质条件无限满足的时代,教育孩子越是充满了挑战,越是需要高教育素养和能力的父母,才能完成教育孩子的伟大工程。

所以家庭教育不是现在的父母不够好,而是时代的一种必然要求和挑战。

很多时候,我们为孩子做的越多,孩子往往会越无能。

因为他需要的都被你抢先了,他根本没有机会去成长了,也就不需要成长了,这就是很多“巨婴”的养成机制。

为什么越来越容易哭

02

手机和电子产品的过早滥用。

我们的孩子是信息文明的一代,智能手机成了这个时代的标配,还有数不清的琳琅满目的电子产品,电子游戏。

但是在孩子0-3岁时候,或者0-6岁的整个童年,尽量不要把手机和平板成为家庭教育的“哄娃神器”和标配。生活固然需要手机,但生命也有成长的规律。

0-6岁的NtiTggWdQE孩子最需要的不是手机,而是父母和陪伴。如果我们这个时候过早地把孩子交给了电视和手机,那么我们也有可能过早地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心智残疾”人。

如果一个孩子在0-3岁的时候过早的接触来自手机和电视等电子产品的碎片化原由网信息,过早的产生了手机依赖和网路游戏的依赖。

将会严重影响和限制孩子早期心智和大脑重要信息脑机能的发展,同时还会影响视力的发原由网展。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戴上了眼睛,而且年龄也越来向低龄化发展。

所以,在孩子0-3岁或者童年的时候,尽量不要过多的借用手机来替代陪伴和教育。

过早地接触太多来自手机的碎片化信息和视觉信息冲击的孩子,更容易焦虑和缺乏耐心的养成。

其实,在孩子的童年,最宝贵的教育资源是父母的陪伴,最好的教育就是在孩子的童年留下了太多美好的情景和回忆。

那才是一个孩子早期成长和一生的成长中最宝贵和不可替代的财富。

为什么越来越容易哭

03

父母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

很多时候,父母教育孩子早期的过程中,过于情绪化,没有耐心,或者比较功利性和焦虑的话,他们教育的孩子,也会容易爱哭和没有耐心。

因为父母是孩子早期成长的原型,没有耐心和过于情绪化教育的父母,自然会影响出同样没有耐心和容易闹情绪的孩子。

教育一个孩子,永远不是起跑线的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需要十几年温柔和耐心陪伴,付出和支持的马拉松。

养好自己的脾气,拿出自己的耐心,学会慢养,静待花开。

04

家庭教育基本素养和能力的缺失与不足。

教育好一个孩子,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个体,最终考验的不是父NtiTggWdQE母的财富,而是父母家庭教育的素养和能力。

懂得和拥有出色的家庭教育规律和能力的父母,自然会更好地培养出出色的孩子。

未来确实是一个“拼爹”的时代,但拼的一定是一个家庭父母教育的素养和能力。

家庭教育是这个阶段的中国,赋予我们这一代父母甩不掉的使命。

作为父母,我们不得不未来孩子的明天和未来,而去学习,改变和成长。

当有一天家庭教育成了我们家庭和父母最基本的素养和能力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一定越来越爱笑,越来越有耐心。

为什么越来越容易哭

——父母读书会(ID:fmreading)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为什么越来越容易哭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baike/89549.html

相关推荐